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美学者称「中国人口比官方数据少九千万,出生率被高估近50%」?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名美国学者是易富贤,《大国空巢》的作者。从知乎的回答看,大家可能认为我似乎是和易老师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的。但事实上,我和易老师大概五年前就已经在微博上相互拉黑了(也许是我单方面拉黑他?忘了)。主要原因是——易老师的研究功底不太好,你想吐槽,结果人家听不懂你在说啥,吐着吐着,一着急,就爆粗口了。

易老师关于「中国人口比官方数据少九千万,出生率被高估近50%」的论点是通过这样的逻辑计算出来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1999-2001年年均出生1767万人,2005-2007年小学年均招生1712万(平均6岁上小学),2007年小学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1717万学生,这三个数据基本一致。这些孩子到2010年是9-11岁,都已经上了户口,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9-11岁平均每岁只有1427万人,2010年户籍9-11岁平均每岁也只有1411万人。这些孩子到2015年已是14-16岁,都有了户口,有些甚至有了多个户口了,但是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4-16岁平均每岁只有1434万人,2015年户籍14-16岁平均每岁也只有1455万人。这些孩子到2013年读初中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只有1466万学生。可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有20%以上的水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后出生数据的水分更多。1991-2015年公布的出生人数中有大约8000万水分,也就是说2015年实际人口应该只有12.9亿,而不是公布的13.75亿。中国的各项社会、经济规划全部建立在错误的人口数据基础上的。

来源:如何评估中国全面二孩政策? - FT中文网

简单说,就是易老师发现,

1,2000年左右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2006年左右的小学招生数以及2007年小学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学生数都是1700万左右。

2,2000年普查的0岁人口、2010年普查的10岁人口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15岁人口都是1400万左右。

但两组数据明明应当说的是同一批人口呀?

易老师在这个访谈里(【一点资讯】对话易富贤:我说官方多算人口9000万,有7万字研究 www.yidianzixun.com)还这样说道:

朱顺忠:你所有的数据都是基于人口普查,但是如果说国家统计局拿出了一个证据证明自己数据的准确定,那你的科研成果是否就站不住脚了? 易富贤:还有什么数据比人口普查数据更准确?国家统计局拿不出来的。他们不可能再拿出比这个更权威的数据。所有国家都是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准。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得出的数据不要,那简直是在犯罪啊。

也就是说,人口普查和1%抽样调查是最准确的调查,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和小学招生人口由于和人口普查有矛盾,因此是错误的,他们都高估了20%以上。

推而广之,易老师认为,从1991年到2015年的25年里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有20%以上压根就没生出来,这些压根没生出来的人加起来一共有8000多万,所以2015年的实际人口应该不是13.75亿人,而应该减去8000多万,等于12.9亿人。

易老师的逻辑,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引用一下我之前的这篇文章中国的人口数据 - 知乎专栏,在这篇文章里面主要讲了一件事,就是人口普查可能会低估低龄人口,这些人口在入学时会逐渐冒出来。

但易老师显然不吃这套,他认为,入学人口也是被高估的,因为

因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100%,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学校和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动机虚报学生数以获得更多经费。

来源:如何评估中国全面二孩政策? - FT中文网

也就是说,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被高估了,这批出生人口到了6岁以后上小学的人口也被高估了,哪个是对的呢?易老师认为,人口普查公布的那个出生人口是对的。


好吧,那这个答案就完全基于人口普查,看看基于人口普查,我们还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1,将2000年普查的各年龄人口推算到2010年,用2000年普查的生育率计算2001-2010年的出生人口,并与2010年的普查人口相比较:



虚线是2010年普查值,实线是通过2000年普查数据乘上生存率或者是生育率来推算到2010年的结果。

先看红圈。

红圈指的是15-20岁的差距,比如在2010年时的17岁人口有两种算法,第一种是当年的普查结果,有2077万( stats.gov.cn/tjsj/pcsj/ ),

第二种是通过2000年普查的7岁人口1791万( stats.gov.cn/tjsj/pcsj/ )乘上生存率( stats.gov.cn/tjsj/pcsj/ )之后,大约等于1784万。

1784除以2077,等于85.8%——两次普查对同一年龄段,有14.2%的人口差距。而这一批人口在1999年时恰好进入小学,当年的普通小学招生总数是2029万( stats.gov.cn/tjsj/ndsj/ )。

那么,易老师在这里打算使用哪一个数字呢?这个1999年的小学招生数2029万,是和2010年普查的17岁人口2077万对比,说「小学招生数其实没问题」,还是和2000年普查的7岁人口1791万对比,说「小学招生数被高估了」?

再看蓝圈。

蓝圈中的虚线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的0-9岁人口,实线是通过2000年的分年龄人口乘以生存率后得到的每年龄人口,再乘上2000年普查算出的生育率( stats.gov.cn/tjsj/pcsj/ )后算出来的。两者的差距每个年龄都在20%左右。

那么,易老师在这里又打算使用哪个数字呢?是通过2000年普查时算出的生育率1.22,来说明「2000年的生育率极低,统计局的出生人口高估了20%」,还是通过2010普查时的分年龄人口反推,来说明「2000年的生育率没有那么低,统计局的出生人口没有高估」?


2,再来说说易老师多次引用的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这个调查的质量,我们简直可以说,咳咳,可以说是非常烂的,而且是有烂的传统。现在201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到底烂成什么样,我们不好说,没有可以对比的基准,但是可以看一下2005年的上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的情况。

首先,我们将2000年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不考虑出生人口地推算到2010年,和六普对比,结果是这样:


可以看到,2000年普查和2010年普查虽然在低龄人口阶段有些差异(前面的红圈说到的就是这个),但在其他年龄阶段还是吻合的。而这个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到底是什么鬼……

其次,我们用2005年的生育率推算出2010年的1到5岁人口,和2010年的普查人口比较,又可以得到下图:

生育率推算值小于5年后普查的低龄人口,差不多又是20%的差距。更别说普查的低龄人口可能仍然是低估的。

易老师在这里又打算使用哪个数字呢?是仍然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坚持认为2015年生育率已经达到了1.05的极低水平,还是根据2000普查、2005年1%抽样调查推算到2010年普查的经验,认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生育率被低估了20%甚至更多??


3,易老师有一个论证:

2007年小学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1717万学生 ……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9-11岁平均每岁只有1427万人 ……2015年户籍14-16岁平均每岁也只有1455万人。这些孩子到2013年读初中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只有1466万学生。

再结合这段论证

因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100%

易老师想要说明,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口真的只有1450万左右,2007年的小学招生人数1700万是被高估的,而2013年初中平均每个年级在校1466万才是正确数字。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在之前出现的红圈——2000年普查的10岁人口到了2010年增加了10%,那为何2010年的10岁人口不会在2020年增加10%?这意味着2010年普查时9到11岁的平均每岁1427万可能是会上调至1570万人,和2007年的平均每年级学生1717万之间的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

第二,使用2012年CFPS数据,我检验了「因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100%」这个论断,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2012年时,1999到2001年出生的人口已经有7.1%不在学了,2013年,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因此,「2013年初中平均每个年级只有1466万学生」这个易老师在这里使用的证据,结合从CFPS中获取的辍学率,应当让我们得出1999-2001年出生的平均人口至少大于1600万的判断,从而显然不应该继续坚持2000年出生人口仅有1400万左右的结论了。


4,也是最容易想到的一点。2010年人口普查公报提到,2010年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提到, 2015年中国人口为137349万人 。

那么易老师既然以人口普查为准,那为何不愿意相信人口普查直接得出的结论,却宁愿相信一个自行计算,通过「去掉出生人口水分」后算出的数字,认为中国人口只有12.9亿人呢?


小结

这个答案并不是想说中国人口数字没问题。问题肯定有很多。

但是,如果以人口普查为基准,更主要的问题,显然是低龄人口的漏报,低龄人口漏报的现象能够解释多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年龄动态差异,其他的小规模微观调查(CFPS、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同样在年龄结构、教育结构上支持这点。

而同样用人口普查作为基准,易老师在完全忽略普查之间的年龄动态差异,进行了一段稍显残破的论证过后,竟然得出了中国人口被高估九千万的结论,我觉得能把这个论证写完也是一种本事,要是我的话,已经写吐血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些说人口调查登记表涂改的······别张口乱说行么,别总玩什么“听说”“听朋友说”“听老家讲”

我六普的时候就做了人口调查员。

电话调查不行,还要上门访问,然后户口本,调查结果,跟派出所户籍管理资料一个个手工输进去身份证号比对。输入一个放行一个,可以讲结果是非常严谨的。坐标杭州市区。

所有出租屋人口也要调查,所有新生儿都要上户口,我个人觉得是不存在瞒报的现象,除非流浪汉睡大街游击战我们实在找不到人的那种,剩下工地现场我们都要调查。但流浪汉能有多少?(我指的是真正精神有问题,自己什么人都说不清楚的那种,而不是来乞讨的,来大城市乞讨的只要在老家上了户口就能在系统里查出来)。

而且所有不确定的,没身份证的,我们都是默认为是没有统计的,再手工输入一遍人口登记各种信息和户口。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只有多算的,没有少算的可能。

如果不存在上层篡改人口数据,我可以非常负责任讲六普数据非常准确。

====================

匿名是因为这个号老板同事有关注,不想被打小报告上班刷知乎而已,而不是怕对质。


user avatar   hualuoxue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打斑之前我还是站卡卡西的,其实在凯vs鬼鲛那时候我心里就已经明白了,凯老师已经强的过分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卡卡西有胜算。

但直到六道斑登场

所有人都很绝望,当年追剧的我也很绝望。但是,你永远想不到那个男人有多强,当红色蒸汽沸腾时,无论是风影火影还是卡卡西都只能有观战的份。

另外感谢岸本老师没有把凯写死




  

相关话题

  中国男冰队长称「我的祖辈流落北美,但中国一直在叶家的传统里」,如何看待中国冰球队华裔归化球员的发言? 
  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与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经济民生的影响有哪些不同? 
  如何看待好未来、学而思义务教育学科培训服务将于 12 月 31 日截止?公司将如何转型? 
  如何评价陈有西这篇微博?为什么没人把伊拉克的真相告诉我们? 
  医生诊断错误是不是应该退挂号费的钱? 
  北京家长反对异地高考的理由是什么? 
  教育部表示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有效落实?「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你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在经济不平等的基础上,孩子真的有权利要求平等和尊重吗? 
  如何看待南师大校园活动悬挂「旭日旗」,校方回应称「学生以为是日本国旗,挂错了」? 
  如果法定婚龄降低为男 20 女 18,会对人口增长带来哪些影响? 

前一个讨论
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下一个讨论
滴滴和快的是否符合古诺双寡头模型?它们之间的竞争是否会达成纳什均衡?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