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用netlist搭建电路并仿真:在实际工作中有用吗? 第1页

  

user avatar   xie-d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spice 是模拟电路的核心。必用。

数字电路偶尔用,跑时钟或者SI。


另外,这学习态度要改进,否则吃大亏。


cadence是一家公司,它的工具名字叫spectre,synopsys 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它的工具叫hspice。 spcetre 和hspice 都是spice 的一种。我估计你说的是berkeley spice,就是spice 的原生态。spectre 和 hspice 可以看成spice 的加强版。

那么,原生态spice有没有用?当然有,因为所有的spice model 是基于原生态的spice的。

每个工艺,spectre 和hspice 需要去跟fab 做工艺确认,就是qualify 该工艺的spectre 和hspice.


hspice和spectre 在行业口语中就是spice。你问的问题太容易误解了。


如果你不做工艺的工程师。那么跑spectre 和hspice 就OK了,不需要跑原生态spice。

确实行业基本不跑原生态spice。


但是,hspice 和 spectre 吃的都是标准spice netlist,学的内容完全和spice 没差别。

没看出哪里增加了“强行制造出行业门槛,增加新人学习难度的学术界用”。


别说是图形界面吧。


add: 结果真是问图形界面 vs netlist。

那么简单回答:你应该学cadence spectre 的图形界面,将来熟悉了,再直接写netlist。

因为最基本的:工具的图形界面是可能有bug的,netlist才是golden的。不过估计一般工程师是不太会碰到这个情形。

一天可以写个2000行的netlist,你一天画个2000管子试试看。


user avatar   jeromecoo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爆料华为启动「塔山计划」自建 45nm 芯片生产线,帮助国内芯片产业链解决技术问题?是否属实? 
  长江存储月产 10 万片 wafer 有什么意义? 
  数字IC设计发展潜力大还是验证潜力大? 
  数字IC设计发展潜力大还是验证潜力大? 
  intel第九代处理器上市,8代有必要升级吗? 
  集成电路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 
  如何评价神州龙芯洽谈并购 AMD? 
  in memory computing 存内计算是学术圈自娱自乐还是真有价值? 
  西安半导体产业产值千亿,却留不住十万芯片人才,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 
  如何评价中芯国际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近日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 

前一个讨论
最近在知乎投广告的 Rokid 是什么来头?号称国产 AI 智能产品,技术上有这么厉害?
下一个讨论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角度如何评价 Google home、Amazon Echo、Rokid 这三款产品?





© 2025-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