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 第1页

     

user avatar   twinkle-fi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

同意@动画学术趴 的见解

这部片后半段剧情太迪士尼了, 太容易被预判了,很像是流水线里面产出的精巧工艺品,你知道什么时候快要流泪了,你掰着手指数呢。

但这的的确确是一部伟大的动画。

我们看到了皮克斯的诚意,那些精巧的剪纸,和音乐对的上拍的乐器演奏,甚至是coco脸上的每一道褶子。


我看到《寻梦环游记》被《名利场》杂志称为“一封在川普时代下献给墨西哥的情书”,在我看来皮克斯对少数族裔传统文化的诠释和用心已经足够温情了。


我以前写过很多关于迪士尼的回答,我很爱它。


可在我心里面,哪怕皮克斯已经被迪士尼收购了,它的内核还是和迪士尼不一样的。


不同迪士尼,着眼于宏大的课题,皮克斯有着对于我们真实人生的关切。


说起来,大人对于小朋友的苦恼总有些居高临下的态度。

“房间里有怪兽么”“我的玩具会讲话么”“人死了会去哪里”

他们总觉得小朋友那些苦恼是会随年龄成长消散,是不值得一提的。

可哪里真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苦恼,苦恼都是顶天大的,不会因为你想着赚钱养家糊口,我想着买那个新款公仔,你的苦恼就比较苦一点。


大人不知道怎么处理小朋友的苦恼,概因他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同样也没有人告诉他们。


好在我们有皮克斯。


以前皮克斯告诉我们怎么样面对你的恐惧,怎么样面对分别,怎么样面对成长。

它说,躲在你床底下的怪兽可能是个业务不过关的家伙,你别把它吓坏了。

它说,小心对待你的玩具,他们还要去冒险呢。

它说,你不开心也没事,在你的头脑里,有一整个世界会照顾你的。


而现在,他告诉我们怎么样面对死亡。

它说只要你还记得他们,那些已逝之人就会在亡灵节,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踏过染上太阳的光芒的万寿菊,走上回家的路。


我当然知道创意是先驱力,可这些创意正是来源于对于孩童时期幼稚提问的真诚应答。


皮克斯告诉我们: 那些看上去可笑的,微不足道的,得不到解答的问题也很重要。


或许大人束手无策,可他会努力帮你想出答案的。

so long,partner。


还好你一直都在 ❤️







写过的迪士尼

迪士尼提问:你与迪士尼有哪些故事?你在知乎曾经留下过哪些和迪士尼相关的答案?

少女fion会发光:如何评价动画电影《Moana》(海洋奇缘)?


user avatar   mu-yi-happ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刚看完,从影院出来的时候,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家人聊天时,连续说了两次:这电影好啊,这电影好!很有品质。

我很认同她的观感。

我觉得,《寻梦环游记》(《Coco》)这部动画电影必将成为这个寒冷季节里最温暖的一抹色彩!

从表面来看,这部电影有着非常精致的制作: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角色形象,都有着高质量的水准,也有着令人惊叹的创意!颜色、毛发、线条、灯光,种种细节都体现了皮克斯动画的用心与技术优势!

尤其是在这部电影里,其实有很多的篇幅都是在夜晚,而且是设定为“阴间”的夜晚。这种设定下,场景的制作难度要比白天的高不少。但《寻梦环游记》体现出来的画面,很有质感,很有精致感,尤其是那些灯光层叠的画面,黄色、蓝色、橙色相间,简直美极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剧情的需要,里面有不少的“骷髅人”设计。这在银幕上并不多见,甚至一想到“骷髅”二字,都难免会有一种恐惧的印象。皮克斯却将“骷髅人”做得很有活力,并且个性十足,让这种看上去有些怪异的形象变得亲和可爱——这的确是很厉害的一点!

而透过影片精致的表面去看它的内里,又会发现,它的故事、人物、情感都做得很细腻,十分的动人。

单拎出来看它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许多元素依然是很多剧作的“老套路”。包括矛盾冲突的设定,剧情发展的脉络,结尾反转的设计,谈不上多有创新,却被主创合理地搭配出了一幕令人感动的好戏。

这故事包含了所有老少皆宜的温暖元素:梦想、家庭、亲情、和解、思念,每一个元素都不刻意、不做作、不夸张,立得住脚的同时,还能引起观众足够多的共鸣。米格的曾曾爷爷回忆起自己唱歌给女儿Coco那一幕,一下子就能戳人泪点;结尾米格向曾奶奶弹唱歌曲那一场戏,也温情得令人泪目。

(该剧照是影片开头部分,不是上文所提到的那场戏)

如此这般的细腻拿捏,令整部影片充满了轻快的、温暖的味道。

而在表现关于梦想、亲情、家庭等温暖元素时,影片并非完全依赖于台词或剧情,而是建立在每个人物角色的基础上,传递了令人信服的情感。小男孩米格表现出了对梦想的追逐与对家庭的领悟;曾曾爷爷埃克托表现出了对亲情的眷恋和对女儿的爱;其他角色则表现了一些固执的偏见与最终的释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影片对文化的尊重: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里面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陈设,或者是歌曲、道具等,都有着浓郁的、地道的墨西哥特色。这是一个建立在墨西哥文化基础之上的故事,也是一个全世界都能懂的故事。

但最令人感动的点,其实还是影片的情感表达:梦想最终为家庭让路,个人欲望盖不过亲情的温暖,亡灵世界也可以很美好,死亡不代表完全的消失,只要还有人记得,另一个世界的人也还能快乐的活着。

就像片中那首感人至深的《Remember Me》所诉说的那样:“把我牢记,即使我们就要道别离”。人类共通的情感是永恒的,对家庭的重视,对亲人的眷恋,对爱的人那份心心相惜的思念。

《寻梦环游记》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盏明灯,照亮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温暖,提醒大家:重视家庭,珍惜家人,记住爱的人。


user avatar   cecilia-wang-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墨西哥这么久,亡灵节是我最喜欢的当地节日,没有之一。

DISNEY PIXAR秉持它的专业与精致, 果然没有令人失望, 每一个画面都在讲述原汁原味的墨西哥。40多岁的同事Enrique看完之后,收起平日嬉皮笑脸,略微感触地对我说:

Esta película te lo cuenta todo( 这部电影啥都给你讲全了)。

下面我先小科普一下吧,这些亡灵节的小元素Pixar 电影都体现了。

节日小背景:

亡灵节是用来祭奠逝去的亲人和朋友的节日。通常是每年10月底和11月初。有点像中国的清明节,但是文化方向却是背道而行的。一样是持着死后有灵魂存在的文化信仰,这儿却歌舞盛宴,把酒言欢,在迎接逝去灵魂回归的日子,欢度仅有的几刻重逢。谁又真的会对阴阳相隔无动于衷?不过爱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如果真有亡灵,回到人世短暂的时分,也许会想看到尘世的是爱人笑脸呢?" 许久不见,见你们仍过的好,我就放心了" 。

节日元素

1. 万寿菊: 电影里,亡灵的世界想回到生者的世界是要走过一座由万寿菊组成的桥的。民间说法,古时候墨西哥人认为万寿菊的花冠可以保存阳光的能量,因此可以照亮死者返尘世的路。

直至现在,墨西哥这种传统依然存在。人们会将这花的花瓣洒在住房和公墓之间的道路上放置蜡烛来引导灵魂回归家园.


Porque la muerte es la vida, enciende luces en otro lugar. ----Miguel Rivera
因为死即是生,在另一个地方点亮光芒。---米格尔里维拉


2. 无毛狗: 电影里出现的这条狗也不是普通的野狗,它是墨西哥罕见的无毛犬。 据墨西哥传说,无毛犬(Xoloitzcuintle)是亡灵世界的引路犬,它们带领刚过世的灵魂走向新的世界,因此被称为墨西哥神犬。

现实中的它,是这样的,

它们相貌自由潇洒,有杀马特的发型。

电影场景

生者的世界选材于墨西哥城市Oaxaca,

亡灵的世界选材于墨西哥城市Guanajuato.

生死世界交接的地方取材于Pirámides de Teotihuacán(特奥蒂瓦坎金字塔)和Templo Mayor(大神庙)

3. 祭坛

放上过逝的人喜爱的食物,等待亡灵回来享用.

这里顺便提一下, 墨西哥的坟墓很漂亮,像个彩色房子的小区.

4. "亡灵的世界"和"被遗忘的世界"

生者死亡会到"亡灵的世界"在那里有新的世界新的狂欢, 而被遗忘人, 就会到"被遗忘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电影里体现了亡灵节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珍爱你的家人,不要遗忘他们。


Nunca olvides lo mucho que tu familia te ama. ---Mamá Imelda
永远不要忘记你的家人多么爱你。---伊梅尔达



Recuérdame. No llores por favor. Te llevo en mi corazón y cerca me tendrás. --Héctor Rivera
请你记住我。请不要哭泣。我会把你带在我的心里,你就有我在身旁。--赫克托里维拉


墨西哥小元素

  1. 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 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一位知名的墨西哥女画家。

这里提一个电影里的笑点: 在墨西哥,Frida 的画像到处都是,墙壁上,公交车上,旅游纪念品上,如杯子,扇子,衣服,冰箱贴等等到处都是。所以电影里frida在彩排节目时: 这个是我,那个是我,全是我!

这个笑点如果你来到墨西哥你就更懂了。

2.墨西哥彩色纸雕小怪兽Alebrije,


电影里还出现了彩色剪纸, 仙人掌, 街边乐队(mariachis)等等.

电影的色彩

最后我不得不怒赞一下墨西哥人对色彩的认知和大胆的使用。

电影里绚丽的色彩就是基于墨西哥人对生活的绘图。

把骷髅头涂得那么美的也只有墨西哥人了好不!!

上面的图是今年亡灵节我在路边拍的~)

(今年的节日游行~)

连电影名字的色彩搭配,也是取材墨西哥的国家常用宣传logo,如下:

.........................

几天前看谈话节目"圆桌派",提及了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害怕死亡这件事,不敢面对。窦文涛说,他以前想到死亡这件事,觉得脑袋都吓小了。

墨西哥亡灵节或许给大家打开了一种新的视角。

墨西哥人对生活是热爱的, 对生活也是嘲讽的, 活着好像什么都可以不要这么较真,连死亡都可以是可以调侃和庆祝的事。

40岁同事Enrique在上班时,总会跟我调侃:

" trabajamos así por 40 años y nos morimos , jajajaj

(我们就这样上班个40年,然后我们就死翘了,哈哈哈哈) "

然后他自己把自己逗乐了.

我本是对死亡恐惧万分的,现在也学会了调侃。 我回复他:

" yo sí tal vez por 40 años , tú lo máximo por 20 años

(我估计能工作个40年再死,你最多干个20年就得挂了)"

然后Enrique 就笑得更欢乐了。

这就是墨西哥人。

-END-

—————————— Ads——————————


user avatar   zenithd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来探讨下,《寻梦环游记》背后的隐藏剧情。


华纳和吴宇森可能怎么也没想到,一部前期低排片的动画会依靠口碑爆棚,生生杀出一条血路,票房登顶。仅仅在国内上映四天,《寻梦环游记》的排片就已经与《正义联盟》和《追捕》并驾齐驱——实际上在一线城市,Coco 的排片已经超过正联和《追捕》。相比正联在国内铺天盖地的宣发,和靠《英雄本色》重映助威的《追捕》,Coco 的成功所依靠的,更多的是电影质量本身。


皮克斯的金字招牌在业界有口皆碑,但是在并入迪士尼之后,难免被诟病为了赚钱压缩制作周期而导致作品质量下降。确实这两年来除了《头脑特工队》以外,皮克斯也没什么佳作,今年的《赛车总动员3》也是典型的捞钱续作,诚意寥寥,直到 Coco 上映。


Coco 有多好?这么说吧,我周末刷了两次,除了自己哭成狗以外,还能感觉到起码半个电影院哭成狗。电影散场坐电梯离开,还能听到有观众在讨论「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来」等等。


无疑,皮克斯对于这部动画的处理是非常用心的,整个亡灵世界设计得相当精妙——这里顺便插一个传闻。据说按理因为有亡灵元素,该片是不能过审的,但是因为审片过程时当场看哭了广电审查人员,于是破格通过了——因此,如果深挖世界观设定,我们其实可以找到这部电影的一条暗线——关于电影名称由来,Coco 本人的暗线。


影片里关于人类世界和亡灵世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设定,就是亡灵的模样是和其死亡时刻一致的,这一点看过电影的人稍微回忆一下就能理解。亡灵世界显然没法生育,还有一些小孩存在,应该是小小年纪就因为意外去世了。


从亡灵世界来看,老祖宗伊梅尔达去世时年纪应该没进入老年。而电影开头的独白中,有出现 Coco 带着未来丈夫见伊梅尔达的情节,所以总体来说,伊梅尔达去世时大约在五十左右,是个比较合理的判断。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米格尔的家族中,管家的是米格尔的奶奶,Coco 的女儿(女儿的可能性还是远大于儿媳),因为伊梅尔达强势的性格,整个家族女性地位通常较高,Coco 的老公以及米格尔的爷爷,可能都是入赘。这点在亡灵界也有体现,家族男性成员性格会偏弱势一点。而家里最反对音乐的,正是米格尔的奶奶。


理论上,伊梅尔达很可能见证了米格尔奶奶的出生,并教导过一段时间,但大概率没有陪伴很久就去世了。那么,米格尔奶奶对于音乐极端地痛恨,仅仅是出于伊梅尔达的教导吗?我个人猜测,教导米格尔奶奶如此痛恨音乐的人,Coco 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 Coco 自己保存了被从全家福撕下来的父亲的脸部照片,但是在伊梅尔达去世后,家族一切事物都由 Coco 操持的家族年代中,埃克托也没有回来一次。说明 Coco 从未在这段时间里,把照片补全,将自己的父亲照片,摆入家族灵堂。


所以《寻梦环游记》的暗线是什么呢?是 Coco 谅解父亲的一生。在被埃克托「抛弃」以后,愤怒的不仅是伊梅尔达,同样的,还有 Coco。她恨父亲抛弃了自己和母亲,也恨音乐,但她不知道父亲是否死亡,或者在哪儿,因此把父亲的照片藏在自己的抽屉中,又不愿放上家族灵堂。直到人生到了垂暮之年,心里只有再见父亲一次的愿望,才会指着过去的照片叫爸爸,以为爸爸回来了。


我们很难想象 Coco 的一生,在年幼时以为自己被父亲抛弃,被强势的母亲拉扯大,一个人操持着整个家族,直至夜深人静,或许才会打开抽屉,看一看父亲的脸,读一读父亲寄来的信,哼着 remember me,回忆过去快乐的时光。或许,这才是为什么影片叫《Coco》的原因。


所以,当米格尔弹起 remember me 时,她才在记忆最深处找到了父亲,也终于在临近死亡之时,谅解了父亲。这部动画,不仅仅是米格尔的追梦和成长、埃克托的忏悔和归家。


也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与自己父亲和解的一生。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说电影是造梦的机器,但无论有多少脑洞和特效,毕竟要依托于现实的素材。而动画才是最彻底的造梦,每一帧每一秒,画面上的每个像素,都任你掌握。

男孩子小时候都yy过斩妖除魔的英雄史诗,女孩子则仰慕过王子公主的爱情童话,但童年的梦不止有这种大尺度的,它也可以是对午夜窗外树影的恐惧,也可以是对故去亲人的简单思念,或是对自己未来的朦胧憧憬。这种“小尺度”的梦,大概没有人做得比皮克斯更真诚、更有想象力、更精致了吧。

《寻梦环游记》的脑洞,并没有《头脑特工队》那么大。整个剧情走向,回想起来也是套路。关于音乐梦想的电影,也远不止这一部。但是从Miguel对着录像机偷偷跟唱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会又一次饱含着热泪下原声了。Miguel真诚入迷的眼神,弹奏吉他的指法细节,无一不透出了制作者的真挚感情和满满诚意。

这是一个墨西哥的故事,与我们也许有各种文化隔阂,但音乐永远是无国界的。即便听不懂,西班牙语的大嗓门,墨西哥音乐的奔放爽朗,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快乐的单纯追求就扑面而来。

我没有去过墨西哥,但去过文化相近的西班牙和波多黎各,每个小城市的广场,白天都是这幅光景。

到了晚上则成了这样,永远载歌载舞。

随意钻进一个小酒馆,都有一个炽烈的灵魂在发自内心的绽放。

想必墨西哥的抑郁症发病率一定很低吧。


虽然说的是一个小孩的音乐梦想,但别忘了,这部电影的英文标题是"Coco"。Coco是啥呢?是Miguel那出场并不多的太奶奶的名字。

为什么以她为名?因为这个名字承载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思念。在文化比较传统的地区,比如墨西哥,比如变化中的中国,人们往往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隐私从来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东西,家长也不太考虑孩子的天性和情绪之类,但这也造就了非常紧密的亲情纽带。

人们会在家里、在亡灵节或清明节时纪念祖先和亲人,而《寻梦环游记》则还以另一个世界的祖先亲人对生者的思念。在这个绚烂的世界里,亡灵们一样快乐地生活着,他们和我们一样,彼此思念着对方。而当现实中没有人记得他时,就会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每一个人都有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每一个人也都希望自己身后能够不被遗忘。看到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在"Remember Me"的旋律中,我突然挨了一记催泪弹,然后有了给祖先上坟,和赶紧生儿育女的冲动。

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十多年了,但两者风格的区别依旧鲜明。皮克斯从来没有王子公主,没有战胜坏蛋种族和谐这些大道理,只有邻家的孩子,和自己童年的梦,这比什么都感人。

音乐,亲人,皮克斯,世界有你们更美好。

---------------------------------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想像其他国外《生命之书》的粉丝那样苛刻,说《Coco》是“偷”了或者“抄袭”了《生命之书》的idea。

但是我必需承认,如果没有看过《生命之书》,《Coco》会是一部让我感到惊艳的作品。然而可惜的是,看过《生命之书》的观众,对《Coco》会有一点儿天然的失望,没有了创意原创性的加分,《Coco》算是一部中规中矩及格作品。

第一次看到《Coco》的预告片,我非常惊讶,因为整个选题和素材实在太接近2015年曾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的《生命之书》了,以至于仅看预告片的画面就会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生命之书》。雷同的美工设计,同样是以墨西哥亡灵节为创意来源,同样是主角从阳间创越到“记忆之境”,同样是充满异域风情的骷髅造型,同样是充满了想象力的、洋溢着美洲风情的死亡世界,同样是主人公为了重返人间经历的成长和蜕变……

《生命之书》虽然是福克斯出品,但作为动画片,注定不会有皮克斯作品这么有号召力,但是却是一部当年惊艳了我的动画电影作品,如今在豆瓣上,讨论区里有不少人都提出了和我类似的疑问,许多人看过《Coco》,第一时间都会联想到《生命之书》,而且认为二者太过接近了。这对《Coco》来说也许并不公平,但是不得不说,如果《Coco》不是皮克斯的作品,也许我不会因此如此介意,毫不吝惜鼓励与称赞。但是对于皮克斯,我在原创性上有更高的期待。

我是皮克斯的老粉丝,感情上,我特别希望皮克斯的作品永远是能够带来惊喜和突破的作品,无论是《Wall-E》还是《Inside Out》甚至口碑一般的《Brave》都曾经让我惊为天人。但是对于看过《The book of life》的我而言,《Coco》可以说讲了一个好故事。

或许你可以说,墨西哥的亡灵节文化元素本来就是那样,任何以此为素材的动画作品都不可避免地雷同。

我接受这种说法。

但是这也导致《Coco》无法给我带来题材上的惊喜。我只能说《Coco》和《生命之书》都是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在价值观上一个侧重老生常谈的“家庭与梦想”,一个则探讨了“爱情、友情与道德“,从原创性和内涵深度而言,《生命之书》更胜一筹。从制作的精致程度和情绪感染力而言,《Coco》则后来居上。

总之,这一次,皮克斯没有带来惊喜,反而带来了一丝隐忧。对于皮克斯的未来,或许要等待下一部作品才能松口气。


user avatar   lisong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寻梦环游记》本来是一个恐怖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一个年轻人,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家去北漂,搞音乐,死了。后来他的重孙子Miguel,不顾家人的反对,也要搞音乐。

结果一冲出家门,也死了。

是的,他死了,但没死透,一缕阴魂去了地府。

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的,走的是童趣路线。他在冥界一场大冒险,不但顺利「还阳」(姑且先用这个词吧),还查明了多年前的事实真相,修复了一大家人的情感创伤。不过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仍然有一层若隐若现的,冷冰冰的桎梏:根据这个「阴间」的设定,他必须拿到家人的祝福,才可以获准「还阳」。伴随这个祝福,他必须同时接受家人附加的一切条件,否则就死透了。

换句话说,这个设定赋予了家人绝对的权力,可以掌控Miguel的生死。

好在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一个光明的结局。一方面,Miguel很会想办法,做不通这个人的工作,他转去找别人。另一方面,家人还算是通情达理,当年的误会又是事出有因。所以最终有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家人送他还阳,不附加任何条件。相当于是家长松了口,给了Miguel活着去追寻梦想的权限。

但你仍然要想一想,如果不是这样呢?

如果那个晚上,没能找到唯一有可能支持他音乐梦想的高祖父,而其他家人又咬死了不松口,非要放弃梦想才送你还阳,主人公该何去何从?

不是在「梦想vs.家庭」中做选择,而是在「梦想vs.活下去」中做选择。

这一来,就只能放弃梦想了吧。

——你说,这算不算一个恐怖故事?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问,Miguel为什么会去冥界?

电影给出来的解释是,因为他在亡灵节偷了死者的东西,按照冥界的设定,这样的人就会被送来冥界一日游。但这个解释稍微有一点牵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冥界恐怕就要接待大量的访客了——有多少活人想在亡灵节亲自去冥界拜访一下先祖啊。只要偷一下死者的东西,就可以触发这种隐藏剧情吗?

显然不可能。除了偷死者的东西之外,要进入冥界,一定还需要其它条件。这一点在电影里交代得有些草率。小男孩拿起高祖的吉他,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但这件事如此关键,它不应该看成一场「莫名其妙」的偶然。

毕竟,这个设定是后续一切矛盾的源头。它直接导致Miguel的音乐梦想,由一种不被家人支持的简单爱好,上升为一种事关生死的诅咒。

要理解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就要回到电影一开始Miguel说的一句话。他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和曾祖母Coco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Coco,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曾祖母,是这个故事隐藏的主角。

虽然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昏昏欲睡,但她无疑是家族活着的人里,至高无上的权威。她是被父亲抛弃的小女孩,也是后来家里的老祖宗。关于音乐的禁忌,是她妈妈设定的,却在她的手里严格执行,变成整个家族的禁令。

是的,在她的时代,禁绝音乐的意志是她贯彻的。

她真正封锁的,是对父亲的感情。

从这个禁令被贯彻的强度之深,执行之严,可以感觉到Coco对父亲的恨意之切。我们也可以从奶奶(Coco的女儿)身上,看出Coco曾经的权威。或者从家里其他人的畏手畏脚上,猜想那些敢于挑战禁令的人会是什么下场。

而在Coco弥留之际,Miguel又一次打开了这个禁区。

对孩子来讲,禁忌往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他们无知无畏,兴致盎然,翻箱倒柜地在家里翻找那些埋藏最深的秘密。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概念叫「派遣」,说的就是某一个家庭成员,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稀里糊涂接受了家族给他的任务。而家族里最小的那个孩子,往往最容易承担这种派遣。

他被派遣的任务,就是找回对高祖父的情感。

那么,派给他任务的人又是谁?

不是别人。正是守护这个禁区的,曾祖母Coco本人。


是的,最严厉禁止这段情感的人,心里一直有个隐秘的渴望,想要唤回这段情感。在弥留之际,这份渴望也许更容易冲破封锁它的铜墙铁壁。

在故事结尾,一切谜底揭晓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Coco的这份渴望,竟是如此的触目惊心。那张被撕掉多年的照片,一直就保存在她手边的抽屉里。代表她在这个与父亲绝缘的家里,又暗暗地为这个人保留了一席之地。

与此对应的,是Miguel在家里的秘密房间,以及他对音乐执著的爱。

那是他在这个家族里,在所有人都不被允许谈论「这个人」的地方,坚持为这个人保留的一席之地。这一老一少,形成了鲜明的互文关系。

理解了吗?Miguel说,他和曾祖母有某种联系。

他对音乐的「梦想」不仅属于他这个人,也属于整个家族,属于他的曾祖母。压抑越深,渴望越强。他是曾祖母内心挣扎的外化,是Coco用来找到父亲和解的一个代理人。在Coco将不久于人世的那一年,Miguel出发了。

——他冲出家门,冲进了冥界。

整个冒险的内核,是家族的创伤记忆修复。


这样就顺理成章了。为什么他拿起吉他的瞬间,有如遭遇十万伏特的电击,直接从阳世打入了地府?那根本是一个家族积压了多少年的诅咒啊。他拿起琴的同时,打开了一个封印,那是被抛弃的女儿到死都不能放下的心结。

Miguel闯入了这个家族的禁区。

Coco也冲破了内心的禁令。

像一个义无反顾的勇士,在失落的世界里上天入地,寻找丢失的拼图一角。电影把它讲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Miguel在经历一场冒险,对抗一个看似无理的诅咒:如果不能在那个人被遗忘之前把他带回,Miguel也会随之迷失。但你不妨想象,这个童话里的每一幕,也都在Coco的脑海里上演。

Coco跟Miguel是一体的,他们向逝去的家人寻找答案。高祖母让Miguel还阳,但永远不能碰音乐,意味着母亲要求Coco永远忘掉父亲,这不失为一种解脱。Miguel没有听从,意味着这一次,Coco拒绝了母亲的要求。

他们找到了父亲,也争取到母亲和父亲沟通的空间。Miguel成功得到夫妻两个人的祝福,从冥界返回的结局,意味着Coco最终选择了原谅。

到此,诅咒的力量消失了。


我们稍微说一下,梦想背后的对立。

这个对立的两极,不是「追寻梦想」和「压制梦想」,也不是「做我自己」和「听家人的话」,而是对待创伤的两种态度:封禁伤痛,和直面伤痛。

其实无关乎梦想本身。

高祖父年轻时离家寻梦,客死他乡,这是家族最大的伤痛。而家族应对伤痛的方式最初来自于高祖母:把这个人彻底封禁起来,剪掉他的照片,不提他的名字,甚至不允许音乐在家里响起。简单来说,就是把有关这个人的记忆——无论是美好还是痛苦的——都一股脑儿地打个包,藏起来,仿佛这个伤痛从没有发生。

这种方式自欺欺人,但不得不承认它有效。

一奏效就是好几十年。

整个家族因此隔离了痛苦。但这种隔离终于走到尽头。他们只是假装这个人从未存在过,而他是存在过的。那首家喻户晓的《Remember Me》是一个象征,在这个家族之外,它就像一个幽灵般无处不在。整个家族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让自己保持绝缘。直到当初的小女孩变成耄耋老人,快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家族终于借小孩子之手,以寻梦的名义,开启了第二种尝试:

重建跟这个人的联结,承认他的存在。

在一个心理学家看来,这是一个经典的,创伤疗愈的元素——对禁忌的重新讲述。音乐只是一个东西,但是对音乐的禁忌,却为这个东西赋予了某种诅咒般的魔力。使每一个触碰它的家庭成员,都因为强烈的恐惧而缩手。但他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追求音乐,难道就一定十恶不赦?恐怕没有人能说清。因为没有人真的想过这种事。大家只是说:「不可以……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禁忌本身的影响,超过了被禁忌的内容。

对它的挑战是危险的。心理治疗中的暴露疗法认为,曝光的第一时间,冲击会尤其强烈。在电影的隐喻里,它直接威胁到了小男孩的生死:「要么别碰这个禁忌,要么就死。」它是家族埋放了几十年的,秘而不宣的情感。但如果咬咬牙,多面对它一下呢,又会怎么样?——你会看到,这件事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可怕。我们人为地为它赋予很多意义:背叛,罪恶,抛弃,生离死别……

那些都只不过是替罪羊。背后的真相是,这些沉重的情绪跟梦想无关,只跟「那个人」有关,诅咒的本质,是指向「那个人」的私人情感:正面的,负面的……既有强烈的愤怒,怨恨,委屈,也有浓烈的,像阳光一样无法直视的眷恋。

这些情感,才是最吓人的。

如果我们勇敢地打开这个封印,直面这些情感的存在,承认它们,让这些被封存了几十年的记忆像狂风一样呼啸而来,又席卷而去,而我们始终睁着眼睛,不否认也不逃避。等到一切被讲述完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

音乐,不过是单纯的音乐而已。

这个家族的孩子可以像任何人一样,弹琴,唱歌,并没有什么特别。

那些魔力和诅咒,不存在的。


说到这,我们可以撕去「梦想」的伪装了。

当我们为Miguel的梦想之路感动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这里所谓的梦想,既是Miguel本人的东西,也是家族借以修通创伤情感的一个代号。

Miguel喜欢的是音乐,但音乐为什么会变成一个闪闪发光的「梦想」呢?

因为家里人坚决不许他碰音乐。

所以这个梦想的背后,有多少来自于音乐这个东西?又有多少是想要挑战家族的禁区?一个东西被赋予了如此热切的情感,非实现不可的强烈意志,它就与家庭发生了扯不断的联系。他在替家庭寻找救赎,尽管他自己并不知道。

从头到尾,故事就是以家庭的视角展开的。小男孩只是家庭的一个代理人,他的梦想是家庭的一部分,对禁忌的挑战也是家庭的一部分。他从来就没有离开家。不是家庭变成了梦想的禁区,而是家庭的禁忌,幻化成他的梦想。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类似的情况。一个人苦苦追求一样东西,冲破家庭的层层阻挠,以为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但或许只是家庭以另一种形式派遣给他的任务。你永远都不知道,他是因为单纯的热爱才追求呢?还是同时在实现对家庭的叛逆?他那么执着地叛逆,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同吗?

我以前也写过这样的文章,说有的孩子努力反抗父母,以为自己终于跟父辈完全不同了。但他的努力,其实也是在继承父辈自己未完成的夙愿。

有时会听到一种对家庭的质疑声:「大人怎么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个电影告诉我们的答案是:这是宿命,是无法避免的。

你做鞋,这是一种强加。你做音乐,这也是一种强加。你不让孩子碰音乐,这不还是一种强加吗?你对孩子说:「我不管你了,你爱怎么样都好。」难道不是一种强加吗?「我希望你不受家庭的影响,做你自己」,这还是一种强加。哪怕大人彻底消失,他还会以缺席的身影,把十倍的影响延续下去。

所以,《寻梦环游记》的底色,有一点宿命论的悲剧色彩。它讲的根本不是「有了家庭的祝福,梦想才走得更远」这种鸡汤鬼话,它讲的是,你以为你走了十万八千里去追寻自己,成为自己,但你始终在如来佛的掌心。

@刘丹 老师说,人的一生只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活成父母,一个是活成自己

在影片最后,该修通的情结已经修通,禁忌也已经烟消云散,家族里飘荡着音乐,Miguel抱着吉他,蹦蹦跳跳地弹着琴唱着歌。那时候,我想他是有一点活成自己了吧?——跟「梦想」这种华丽的词无关,这孩子只是喜欢唱歌而已。


user avatar   cyberknigh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看来,本片只能算皮克斯的中上之作,还不如前两年的《头脑特工队》(这个放在皮克斯也就是第一流的末端吧,我个人认为皮克斯最经典的是玩具三部曲、瓦力、飞屋、超人、美食),也就比《海底2》高些有限。

从相当权威的Metacritic网站评分上也能验证我的看法(此网站汇集了众多英美著名媒体及影评人的评论打分)——《寻梦环游记》在此网站上的媒体/影评人评分是80,已经相当不错,但和皮克斯之前经典作品比还颇有差距:

《玩具总动员》95

《虫虫特工队》78

《玩具总动员2》88

《怪兽电力公司》78

《海底总动员》90

《超人总动员》90

《赛车总动员》73

《美食总动员》96

《机器人总动员》95

《飞屋环游记》88

《玩具总动员3》92

《头脑特工队》94

至少有9部以上皮克斯作品比《寻梦环游记》评价高。可见低于85分的本片,已经属于皮克斯的中等水平,剩下没列出分数的《海底2》《赛车2、3》《怪兽大学》《勇敢传说》等就等而下之了。

影片的出色之处已经有很多回答分析了,比如对墨西哥文化的展现,比如强大的煽情能力,比如以亮丽灵动的美学风格来呈现亡灵世界,以及这种美学风格背后展现出来的近似中国道家“一死生”的生死观,表现了“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所爱的人遗忘”的主题……等等。

还是来说说影片的不足及问题所在。也就是影片未能达到皮克斯经典水准的原因。

首先,本片的故事非常平庸和套路,无外乎就是少年坚持追求最终梦想成真——《飞屋环游记》也是这路子,但其故事有很多新颖的地方,特别是老少配的关系,主角与冒险家的关系,大鸟及狗的隐喻等等,《Up》最后的翻转和结尾都很顺畅,经过了丰富细致的铺垫,主题也不简单是所谓“坚持追求梦想就能成功”那种鸡汤味儿的东西。而《寻梦》在故事线上显得很单薄,特别是在这个“热爱音乐最终让反对的家人接受了自己”的故事中,最后的关键转折并不是靠音乐的力量完成的(因为给奶奶唱了首歌,家人立即就改变了多年来家族对音乐的态度?这也太随意了……)!音乐在本片中反而成了一种点缀。影片结尾部分,男孩完成冒险的决定因素不是靠自己,而是开挂式的靠祖奶奶的alebrije坐骑解决了坏人,完成了使命——你会发现在最后的时刻,男孩基本没有什么作用……

男孩主角的形象其实也有点单薄,除了喜欢音乐坚持梦想,你很难发现他有什么独特的性格魅力,也没有什么细节来支撑丰富的角色塑造,这点上跟皮克斯经典的《玩具总动员》胡迪巴斯光年、《怪兽电力公司》苏利文、《海底总动员》马林多莉乃至瓦力、麦昆等等生动鲜活的角色都完全没法比!几乎算最近几年皮克斯作品中最没存在感的主角了。以打磨剧本著称的皮克斯拿出这样一个本子,我是不太满意的。

有人会说:你根本没看懂,本片不是讲梦想的,是讲亲情/家庭或者死亡/遗忘的!你看,片名就叫《Coco》而不是“寻梦”!没错,影片是两层故事的嵌套结构,一个是男孩追求音乐梦想与家人产生隔阂的故事,另一个是男孩祖爷爷埃克托为追求音乐梦想抛弃妻子后来追悔莫及,担心自己消逝于亲人的记忆之中的故事。这样明确简单的商业动画片有什么看不懂的?问题是,梦想、亲情、死亡三个主题都没有完全讲好!第一层这个追寻梦想的故事显得很单薄,跟皮克斯自己同类型的《飞屋》和《美食》比较一下,你会发现后两者都是很有层次,情节丰富,通过多次矛盾冲突起伏来塑造人物及推动故事,最终让观众深入体味到其主题。死亡/遗忘这个主题是个很棒的切入点,但可惜没有成为影片重心,表现太少,只是吉光片羽。比如我们第一次看到亡灵消逝时的触动,这个角色与观众有建立联系吗?没有。它只是你看到这种事情时一种本能的感叹。更多是是死亡和消逝本身带来的冲击力。一个好的故事,不仅要涉及某个主题,更要去丰富地呈现它、追问它、阐述它。本片在主题呈现上总体是非常直白且浅近的,并没有深入地探讨它。我们可以用今敏的《红辣椒》、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或《海洋之歌》来对比一下,你会发现《红辣椒》里非常深入和细致地探讨了何为真实何为虚幻,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梦想等主题;《幽灵公主》中对自然与人类工业文化的对立也有着绝非表面化的阐述;《海洋之歌》则把文化消亡与个人记忆等非常巧妙地连接起来。与这些经典动画片相比,《寻梦环游记》对亲情、死亡等的表现确实比较浮于表面,缺乏深沉悠长的回味。

这部影片故事的前提其实也是有问题的:祖爷爷为了音乐离家出走,这本来就是种无法挽回的错误行为,特别是离开幼小的孩子这一点。而且影片并未设定说他是被迫无奈才这样做的。不得已为了翻转情节,制造最后的合家欢结局,就设定了坏人为了霸占音乐将其毒死这样一种非常极端化甚至有些离奇的情节,细想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最后这位埃克托也没有做出什么举动来挽回其过失(只有一首歌能证明他对孩子的爱,但这在剧情中太被动了),影片只是用了一些对话和其他情节的推动就匆匆让故事往下发展,这都是剧本比较有问题的地方。

本片的煽情作用相当明显,我看电影时确实听到周围很多观众在结尾都开始哭泣——但这既不是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也不太符合皮克斯一贯的追求。以往的皮克斯在煽情方面总是比较克制的,倒是迪士尼动画片在这方面更“奔放”一些。细究一下的话,结尾这段煽情在男孩给奶奶唱歌时达到高潮,可惜这种煽情基本不能算情节推动起来的情感高潮,它更像乔治·卢卡斯曾说过的:“我知道怎样打动观众,在银幕上干掉一只小猫就能让观众哭出来,但我不愿意这么干”(大意)。我更喜欢皮克斯电影之前所营造的那种五味杂陈,往往既伤感又悠长的,充满力量和引人思索的氛围,比如《赛车总动员》中麦昆即将离开水箱温泉镇时的感受,比如《玩具总动员》中玩具们发现自己被主人遗弃时的情景,比如《头脑特工队》中主人公头脑中美好记忆的岛屿一座座崩塌的时刻……

最后说说皮克斯一贯非常出色的画面方面。本片给我的感觉是:不错,但并没有特别出彩。皮克斯曾经用《玩具总动员》引领了3D动画风潮,在《怪兽电力公司》中把毛发做得令人惊叹,让《赛车总动员》里没有生气的汽车拥有了性格和表情,《海底总动员》则把水体效果做到了既真且美,《美食总动员》里的巴黎夜色更令人沉醉……本片中的亡灵城虽然美轮美奂,亡灵的表情动作也很逼真有趣,但总体感觉并无很大的突破,难度也不算很高。反观迪士尼,最近几年无论在故事、主题还是画面表现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冰雪奇缘》中对雪的CG表现有极高水准,《疯狂动物城》在场景、角色表情、光影方面都做到了近乎完美。对比本片的亡灵世界和动物城丰富多样的环境,我个人觉得皮克斯并无超越,甚至还略有不如。

也许真应了那句话:皮克斯越来越像原来的迪士尼,而迪士尼则越来越像当年的皮克斯……


P.S.最后提醒一点:本片虽然也是PG级,但并不像皮克斯之前的影片那样完全适合儿童观看,和《怪兽电力公司》还不一样。有些小孩子看到亡灵的形象会产生不适甚至害怕的感觉(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其艺术价值),这一点希望家长一定注意!


user avatar   liz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影,炒鸡适合一大家子人组团观看。

10后的小盆宇会对死亡和人生有新的感悟与体会。

00后的熊孩子能初次体会到家庭与个人梦想的矛盾和牵连。

90后的小大人将强烈怀念起自己童年被剥夺的爱好和已经失去的青涩年华。

80后的大龄青年也许会为错失一段美妙的爱情而暗自神伤,亦或为身边之人即所爱默默骄傲一把。

70后的壮年男女莫过于感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顺便摸一把已经斑秃的脑门与下垂的乳房。

60后的小老头儿小老太太们或许会更加重视家族的沿袭与传承,对家庭的热忱又将返璞归真。

至于50后之前正在颐养天年的老人们,所经历的一生又将在眼前重现,正如COCO听到那首歌时的眼神,清澈又纯情,好像这一生又重头来过。

最终,他们都将明白,生的反义词不是死,而是归去;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

而这也是全片贯穿始终的主旨。



全片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每个年龄段的人看了都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自己的感动。

这绝对是皮克斯剧本的又一巅峰。

全片最大的泪点,我觉得应该是埃克托给年幼的COCO弹唱《remember me》的回忆杀。

身边有两个女孩子已经泣不成声,而我如果不是有点困、戴了两个眼镜眼睛有点干涩以及一晚上没喝水的话,恐怕也得流点眼泪。

明明是一个简单的、温馨的画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情感冲击力?

我想这是每个中国电影人都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另,主题曲很好听,画面观感很不错,既有花瓣桥这样充满细节的大量渲染,又有不输《疯狂动物城》壮观的城市构建。只是那只彩色的飞天豹子,质感实在太违和了。






Remember me

请记住我吧

Though i have to say goodbye

虽然我要说再见了

Remember me

记住我

Don't let it make you cry

希望你别哭泣

For even if i' m far away

就算我远行

I hold you in my heart

我也将你放在心里

I sing a secret song to you

每个分开的夜晚

Each night we are apart

我都要唱一首秘密给你听

Remember me

记住我

Though i have to travel far

虽然我要远行

Remember me

记住我

Each time you hear a sad guitar

每当你听见悲伤的吉他声

Know that i' m with you

要知道是我与你在一起

The only way that i can be

在你重新回到我怀抱之前

Until you're in my arms again

那是我存在的唯一方式

Remember me

记住我。


user avatar   fung-st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卖相不好,但其实很好的片子。

蹩脚中文译名《寻梦环游记》让人想到《逐梦演艺圈》;

海报橘色刺眼,让人觉得配色审美不高级。

我差点拒绝看这片子,然而这片子真的还不错。

片子用了一个概念:

死者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祭奠、追思、想念,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活下去。直到有一天,记得他们的人也死了,灵位从供桌上消散了,死者也就真正消失了。

清明扫墓,其实和片中墨西哥亡灵节有些像。

我们家的公墓在山上。

每个祭拜过的墓,都有烧香烛和纸钱的痕迹。凭借这个,可以猜测哪家的邻居已经来过了,哪家没来。

夫妻往往买双墓,没下葬的只刻了名字,下葬过的把字涂黑,从墓你可以看到生死两隔,从子女那栏你也猜测这个家庭的兴衰变迁。

我爷爷96年去世。祭拜完后,往山顶走,看墓从96年一直往前推,走到90年。时间越久,空空荡荡的墓越多。

再往前,扫墓的人更少,不太敢走,就折回去了。

那些八十年代的墓没什么人扫。

想想看再往后,小辈们外地的外地,出国的出国。

我们追求更好更现实的生活方式,迁徙到更值得去的地方,留下身后大大小小的墓,一代一代人走过的路,一代一代的荒冢,无人祭奠。

我们曾经把“根”看得很重要。

而如今亡灵节祭祀无聊,清明扫墓无聊,做自己才最酷。

那些你背后默默支持你的人呢?

这片子,给了一些反思。

---

另外,影评人对这片子的评分都不高。

歌神反转这类套路,迪士尼和皮克斯用得实在太多,单从情节来讲,整个片子的起承转合很套路。

但这不影响片子本身的水准。

套路,情节,都是技,是工具。

片子贵在用技巧表现出什么内容,而不是用了什么技巧。

影评人太苛了。




     

相关话题

  你认为哆啦A梦里最逆天的道具是什么? 
  你觉得刘慈欣的哪一篇小说最适合拍成电影? 
  有哪些不是官配,却比官配更带感的 cp? 
  电影《不要抬头》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如何评价电视剧《庆余年》? 
  如何评价@L7Audiolab? 
  有没有一些父亲主题的电影? 
  科幻大片《沙丘》中张震的戏份怎么样? 
  看完电影《唐人街探案3》后,你失望了吗?有哪些槽点? 
  如果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想要了解人类的文化与其本质,最应该看什么电影呢? 

前一个讨论
巴黎治安那么差的话为什么法国政府不治治?
下一个讨论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哪些不易发现的细节?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