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辽沈战役解放军攻打锦州时,蒋“东西对进”的战略是否正确? 第1页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说,国民党在淮海战役前还有过大会战的准备和部署的话(虽然没有能实施),那辽沈战役对国民党而言,没有任何的准备与应对,国民党完全是被动的应付,根本谈不到任何的“战略”和决策。

共产党这方面,从1948年初就开始策划辽沈战役了,2月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从这时起,林彪就一直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工作。从3月到8月,东北解放军突然沉寂了下来,没有进行任何大的战斗,而是开展了将近半年的整军和大练兵。

这自然是风暴前的平静,然而对此国民党、蒋介石居然没有任何察觉,反而觉得东北局势已趋“缓和”,心里那是大大的轻松了许多,根本谈不上对东北局势进行研判和 应对。

这几个月里蒋介石对东北都做了些什么呢?

简而言之一句话,他一直在“固守”和“撤军”之间左右摇摆,一会想把东北的几十万军队撤回关内,保存实力,一会又觉得东北还可以在抢救一下,不如就让他们先据城固守吧。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他就这样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本来东北国民党军真的完全有时间跑回来的,但就在老蒋这种犹豫不决中,丧失了所有机会。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

到了这时,蒋介石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开始了,根本就没有给予关注,在他的日记中,还觉得东北局势趋向缓和。直到9月26日,辽沈战役已经开始了整整14天,蒋介石和国民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共军是要打锦州啊,才急急忙忙进行所谓的战略部署。

前面说过,蒋介石对东北局势的看法,一直是在“固守”和“撤军”之间摇摆,而对东北国民党来说,对这两种观点各有拥护者,卫立煌坚决要求“固守”,蒋介石多次提出要把东北军队撤下来,他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反正就两字:“不撤”。廖耀湘却是坚决要求撤军,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把军队从沈阳带到营口,从那里上船回关内。而范汉杰也是一个坚决的撤军主张者,所以他把自己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全部部署在葫芦岛,在锦州城内放的却是滇军的93军,为的就是一有动静就从葫芦岛跑路。至于郑洞国,哦,他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他哪里都去不了了。

现在,在解放军发起战役十几天以后,老蒋和党国诸君突然发现形势好像不太妙,赶紧凑到一起想办法,委员长这次是真的急了,下狠心做出了两条决定:一、调华北军队支援锦州,二、命令卫立煌放弃沈阳,赶紧救援锦州。——这就是题主所谓“东西对进”的战略。

对老蒋的这个想法,卫立煌根本就不打算执行,——你让我放弃沈阳?能放弃多半年前就放弃了,轮的着现在?所以根本就没理会。

老蒋一看也急了,干脆亲自飞到沈阳,压迫卫立煌执行他的决定。

廖耀湘一见老蒋来了,而且来是要商量弃守沈阳,高兴,心说这才好啊,赶紧撤军回关内。于是在会上巴拉巴拉一顿演讲,说怎么怎么撤到营口,怎么怎么海运走人。结果老蒋说你在说啥呢?这次我们谈的是怎么救援锦州的事情。廖耀湘一听,惊了,心想这不是扯蛋呢吗?

然而,迫于老蒋的压力,卫立煌、廖耀湘都没办法再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能把沈阳军队编成西进兵团,由廖耀湘带领去救援锦州。

然后就是廖耀湘著名的骚操作,十几万大军带出去,不是去救援锦州,而是跑去了彰武,美其名曰“截断共军供给线”,——其实不过是他不敢和林彪真刀实枪的干一仗罢了。

就这么个状况,你说老蒋的这个战略有实现的可能吗?

葫芦岛那边由于老蒋亲自坐镇,倒没有耍什么滑头,10多万人潮水般轮番冲击解放军阵地,结果6天6夜却无法越塔山一步,只是成就了程子华、吴克华的威名。

老蒋这个“东西对进”的战略,成功的关键其实就是在于锦州能够坚持多久。只要锦州能长时间坚守,不被攻克,那对东野来说就非常危险了,比如说锦州坚持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时间,4纵能在塔山挡住半个月或一个月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从总攻算起,锦州仅仅坚持了31个小时。(即使从外围阵地战斗算起,也只坚持了5天),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这个所谓的“东西对进”,只能是镜花水月。

在锦州被攻克后,按照常理说,老蒋“东西对进”的战略已经破产,然而这会老蒋偏执症却又发作,严令徜徉在彰武一带的廖耀湘火速急进,继续执行西进方针。我相信廖耀湘接到这一命令后心中一定是在骂娘。锦州尚未丢失时,你“东西对进”还有几分合理性,现在锦州都没了,你继续跑锦州是去给林彪送餐?

廖耀湘在老蒋逼迫下,只能继续西进,然后就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遇到东野阻击部队。廖耀湘十余万人,是东北国民党军精华所在,而东野在这里却只有一个十纵,就这,廖耀湘三天三夜不能寸进。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林彪收拾了锦州后,部队还修整了三天,这才不慌不忙转兵黑山,廖耀湘一个十纵都啃不下来,现在东野全军俱至,于是也就只有束手就擒了。——至此彻底宣告了蒋介石“东西对进”战略的破产,而辽沈战役也基本结束。

我们看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他的战略究竟哪出了问题呢?

第一,他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战略。

如我前文所说,毛泽东在2月初就开始筹划辽沈战役了,东野沉寂了半年用来整军备战,这么大的异常他恍若无闻,竟然觉得这是东北局势在趋于缓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于是大半年他在“撤军”与“固守”之间摇摆不定,完全没有一个长远的、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而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直到辽沈战役打响十余天后,他才惊觉局势严重,于是提出了这个所谓“东西对进”的战略,然而这个方案既没有前线将领进行协商,也没有对它的可行性进行研判,完全是老蒋自己突发奇想,称之为“拍脑袋”决策亦不为过,所以这个战略实际上是必然无法执行的。

第二,就是国民党内的老传统,大家各自有小算盘,卫立煌要固守沈阳,廖耀湘要东撤营口,范汉杰想的是随时从葫芦岛跑路,将无战心,则必然军无战力,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实际上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进行大决战,本来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第三,老蒋完全低估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在老蒋原来的想象中,葫芦岛援兵、廖耀湘兵团都是党国精锐,面对解放军的阻击,必然能够如同热汤沃雪一般一举突破,势如破竹的杀到锦州城下,然后和范汉杰里应外合全歼林彪。但是,葫芦岛援兵在塔山,面对东野两个纵队,不能越雷池一步。廖耀湘在黑山面对一个纵队就寸步难行,而锦州也只能仅仅坚持31个小时,——而且,我们都知道这还不是东野的全部实力,毕竟现在大家都知道林总的那句名言:“总预备队,不动。”(一纵作为东野的头号主力,居然在辽沈战役中没有上场的机会,说起来也是憋屈)。这对老蒋来说,都是完全无法想象的。要他早知道双方战斗力是这么个情况,我想他再怎么昏了头,也绝不可能去搞什么“东西对进”。

所以说,老蒋所谓“东西对进”的战略,完全是他的想象,根本不切合实际,是无法执行的。对老蒋来说,东北的最佳结局,应该是及时撤军,而且这个撤军的窗口时间极长,历史给了老蒋大半年的时间,奈何他不用。

另外说说老蒋在辽沈战役中的两个小插曲:

10月6日,老蒋和侯镜如、海军司令桂永清等人登上重庆号巡洋舰视察葫芦岛,在船上,老蒋戴上白手套,一会摸摸这里,一会摸摸那里,发现军舰上有灰尘,就破口大骂桂永清,“海军腐化堕落成这样,要亡国,该死。”一直骂到吃完饭还没有息怒。

10月7日,老蒋回到北平,这是辽沈战役最关键的时候,然而就这时,他却对别人说“我在上海有事”,第二天就要飞上海,傅作义劝他留下来督战,老蒋对傅作义说他有私事,必须急飞上海,于是就这样抛下东北这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飞去了上海。那么老蒋究竟是有什么事情比辽沈战役还重要呢?原来是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抓了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宋美龄急电老蒋让他回来解决,于是委员长只好暂时丢下大决战去解救孔大少去了。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略是否正确,最关键的是看能否执行下去东西对进,东边的将帅各怀鬼胎,执行如龟。

西边的调兵讲价扯淡,速度和兵力远低于预期。

战略根本没法执行,又哪有讨论是否正确的资格呢。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加点料吧:

这个事情,属于蒋介石把马上要死的人当场弄死。

卫立煌则是觉得,这不是还没死嘛,等一等说不定有救。

就像一个笑话。几个人喝酒,煤气中毒昏死过去,都以为死了。然后有一家和火葬场有关系,就插队火化了。结果等骨灰拿出来,其他几个人又醒了……

蒋介石就属于找关系插队火化的那种。

————————

很多人思考问题喜欢就问题说问题。其实这个战役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上应该什么时候打。

蒋介石当时的问题有很多,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的问题是没有了解己方的野战能力。

与一战时期野战工事很好克制了野战装备、于是爆发了很多“绞肉机”血战的情况不同,二战时期的特点是野战装备很好的克制了野战工事,出现了很多气势恢宏、纵横千里的平原野战。

在这个时候,精心修筑的永备工事当然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一般的野战工事就不太能制约敌军的攻击。

蒋介石在抗战初期的失败指挥极大挫伤了他的军事权威,损害了他的军事自信,导致他在抗战后期消极抗日时期降低了对军事发展趋势的了解,以至于他在经常微操、较多接触军事事实的情况下,仍旧没有学习进步、了解二战和二战后的军事环境。

这个东西对进,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说战略战术哪里不对。这个战略战术当然是奔着搞死解放军去的,对于蒋介石来说在政治上这一点并没有问题,尽管军事上问题很大。但是真正的问题是,蒋介石不知道自己的部队没有执行力,不知道自己的部队并没有相应的野战能力。

他可能还想的是陈明仁死守四平的胜利。但是他忘记了,因为打赢了四平保卫战,陈明仁已经被他赶走了。蒋介石用人是武大郎开店类型的,一个比一个矬。李宗仁坐镇湖北,日军来一次打一次,于是就逼死张自忠、架空李宗仁。薛岳在湖南死扛日军进攻,还吹过一次长沙会战胜利,于是就砍掉薛岳一半的军区。这种玩法还有什么好打的。

蒋介石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战略上。因为就算他的战略不高明,凭借大量的外来力量来帮助他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力降十会,照样可以推行战略。问题在于蒋介石太蠢了。

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而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蒋介石在当时的情况就像朱由检,完全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野战。

所以他干的事情相当于逼迫洪承畴救援松山、孙传庭进攻李自成。同时他面对的对手又比皇太极和李自成高明多了。这就导致他的失败也更加巨大。

卫立煌给他的建议相当于王在晋给出的建议。卫立煌看出蒋介石的关键是美国支持。而当时美国正在大选。这是蒋介石最虚弱的时间。所以卫立煌建议蒋介石先等等,不要打。主力只要守住就行了。等美国腾出手来,恢复执政能力,他就可以反扑。锦州的得失固然很重要,但是沈阳长春的得失更加重要。锦州丢了还可以夺回,沈阳长春都丢了,东北就没了,那就无法向美国方面交待。

然而谁也想不到,依靠做美国买办、跪舔主子起家的蒋介石,就是在跪舔主子这件事上都不如冷眼旁观的卫立煌。

他看到锦州危急,就决战去了。然后决战失败,东北丢失,美国记者就去怼极力支持蒋介石的美国总统候选人杜威,杜威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于是民调显示大幅领先的杜威,就在投票的关键时刻输给了杜鲁门(辽沈战役结束于1948年11月2日。同日,美国大选,反对支持蒋介石的杜鲁门击败公开要求支持蒋介石的杜威获胜)。

我们经常看见美国的新闻说俄罗斯操纵美国大选。美国媒体说的一般都是假的,没说才是真的。比如这件事就很典型:毛泽东操纵了美国大选。

都说蒋介石是买办,你肯定以为他很了解国际局势。相对应的,从没出过国、前些年大概会被戏谑成“土豆”的毛泽东,大概会被认为对国际局势缺乏了解。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蒋介石才像是没出过国的那个。

这就属于出了国还没见过世面的类型了,真的是天资不行。

就蒋介石这能力,要不是他拥有的实力实在太强,早被干趴下了。而他的实力之所以很强,并不是说他能力超群。以前有个“国粉”问蒋介石能力不行怎么还有实力。这个问题两千年前就有人回答过了: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这个比喻是庄子说的。

蒋介石的车多,说明他舔得好。

我记得《敌后武工队》里有个大汉奸叫“哈巴狗”。武工队说,“哈巴狗”跪舔日本鬼子能舔出大肠头来。这句话很糙,但是我发现这么糙的话居然和庄子对得上。中华文化真是源远流长、无处不在。

蒋介石差不多就是这个类型。这厮也是个哈巴狗。

东西对进,倘若蒋介石的军队仍旧具备强大的野战能力,那么是正确的。但是蒋介石的军队没有对应的野战能力,就是错的。

就好像长城。你有能力进攻,你就可以把长城修到草原深处。这样你的进攻出发点就可以前置。你没有能力进攻,你就要把长城修得靠后一点,这样可以依靠缩短行军距离,用大量军队和密集工事来获得防御优势。倘若你没有进攻能力,又将长城修到草原深处,敌人来了就只能抛弃,那你就是资敌。

现在蒋介石的情况就是资敌。

从军事上说,他应该采取卫立煌的战略,将国民党军集中在长春沈阳坚守,等待合适的作战时机。而不应该在不利的环境下与解放军决战。

所以单纯说军事战略,东西对进是严重错误的。

这个错误的原因是蒋介石的军事能力不行,他的军队缺乏野战能力。而缺乏野战能力的关键因素,是解放军建立了军事物资生产供应体系,军事攻击能力直线上升,导致蒋介石军队的野战能力相对下降;同时,蒋介石的军事物资供应体系由于自己的无能、贪污、腐败而失去效能,严重削弱了蒋军的野战能力;美国的军事物资供应体系由于美国大选期间正在为了援助蒋介石和抛弃蒋介石争论不休、特别是讨厌蒋介石的一派恰恰在执政而陷入旁观状态,导致蒋军无法获得后勤体系的加强,无法提升野战能力。这样三个原因混合在一起,构成了蒋军野战能力不足的后果。

说到底就是蒋介石太蠢了。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战略上来说是对的。但是战术执行上一塌糊涂,整个辽沈战局最关键的点是锦州,因此实际上应该叫辽锦战役。

东西对进本身没问题甚至廖耀湘切断彰武铁路也没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是锦州。

锦州仅仅维持31小时就陷落才是东北崩溃的最根本原因。

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保卫战这些防守如果仅仅只能顶住一周,苏联可能做到动员吗?强大的防御是弱势一方翻盘的必要条件。

如果锦州向长春那样坚守三个月仅仅丢掉东北方向外围防御阵地。廖耀湘兵团在彰武是什么情况?而傅作义一定会出山海关。

如果锦州能把东野主力牢牢牵制在锦州城下,廖耀湘一直切断彰武运输,东进兵团不断施加压力,那么卫立煌的军团将有机会向长春尝试接触郑洞国军团,再来一次东西对进。这才是林彪犹豫和担心的。锦州必须速攻速破,但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杰倒在了城池攻防战中?

一旦攻锦州变成旷日持久的攻城战,战局如何发展没人能预料。当时东北国民党部队依托城市防御具备一定的野战能力,并不是现在网上认为的野战渣渣。要是真的野战渣渣,林彪这个级别的将帅早就横扫千军了。也太看不起林帅了吧?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锦州仅仅31小时陷落,锦州就是阵眼,阵眼被破,无论东西对进还是廖耀湘占据彰武都烟消云散。阵眼锦州在,那么东野就必须把主力放在锦州城下。而这个阵眼随着时间推移对于国民党的重要性会降低。如郑洞国突围,卫立煌军团逼近长春或协助廖耀湘兵团切断补给线。傅作义军团加入战局等众多变数。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战略的目的不是看要做什么,而是要达成什么目标。

东西对进、锦州决战目的是什么?

  1. 这一把就要把林彪彻底歼灭,逆转东北战局?
  2. 还是主力靠近锦州,打通辽西走廊撤向华北?
  3. 还是拚光亦光不拼亦光?

观 蒋公之意,他是想达成1的目的,但是他又不是很坚决,要害就在于沈阳还要不要了。

其实卫立煌好对付得很,只要 蒋公吐个口,沈阳丢失不追究任何人责任,沈阳所有国军主力并肩出辽西去锦州决战,打得顺手就把林彪扬了,打的不顺手就走辽西退华北。

东北死活就看这一把手风顺不顺。

这也是个话。

但 蒋公就是不说,锦州决战以保卫沈阳为前提。那他把卫立煌手下最能打的队伍都送到锦州,卫立煌拿什么守沈阳?

因为守沈阳是卫立煌的责任,卫立煌要想不蹲 蒋公的大牢或者直接被枪毙,他就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把廖耀湘那五个军留在沈阳。

结果也是,卫立煌从沈阳跑走后就被 蒋公软禁起来。

廖耀湘在这个层面上待遇也一样。

共军东野十二个主力纵队,除十二纵监视长春,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之外,十个主力纵队云集锦州,廖耀湘跑快了,东野这十个纵队不打锦州来打他,怎么办?

战死被俘不论,跑回来 蒋公能轻饶了他?

所以廖耀湘只能在确保锦州攻坚战态势已经明确,共军主力不会转向来突他的情况下才能放手西进。

结果 蒋公亲自坐镇的侯镜如东进兵团打不过去,廖耀湘在东边磨洋工,卫立煌在沈阳拼命勾搭廖耀湘扯后腿。

留下包围圈里的范汉杰被共军五个纵队圈踢。

国军有一个辽西会战部署,这没错。

但是这个部署体现了什么战略意图?我不认为这个战略意图很清晰地存在于国军各路人马的头脑中。

蒋公在辽沈战役期间的问题,是狐疑、是犹豫、是见小利而忘义、是干大事而惜身,徒具决战之形而不具决战之实。

这个人没有军事才能可言,他总是在所有可能的结果中,选择最糟糕的那一个。

被他这么二百五式的一顿瞎搞,人们就看不清共军议锦州战守之前,其实在讨论东野主力如何打通辽西、支援华北、保卫党中央,而不是彻底解决东北问题,所谓“用兵专顾锦榆唐”。

也看不清廖耀湘坐困沈阳会多消耗多少时间,会不会制造黑土地上的第二座白骨之城。

于是林总打长春的好处就变成了抛媚眼给瞎子看,所有人都不领情。

成就了那位天才的一世英名。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沈战役--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应该很熟悉,但是我讲历史的视角与传统的历史书不大一样——

在传统的历史书里,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局之作,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

但是在我的眼里,辽沈战役却是三大战役中最凶险的一战!

看到这个观点,我估计很多人就要跳起来反驳了,别急,我会详细梳理其中的凶险逻辑。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辽沈战役的前期态势。

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以下简称东野)已发展到12个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共70万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超过100万人,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东北国民党军,当时尚有正规军4个兵团部14个军,约48万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共计55万人左右。

1947年,遭到东野的夏、秋、冬三次强大攻势打击后,东北国军已被迫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在战略上已完全陷于被动。



辽沈战役前态势图

所以,在辽沈战役前,东北敌我态势大致是这样——

东野实力是国民党军的2倍,并且完全控制了东北广大区域的面与线,战场态势极其有利。

国民党军则只能缩在几个孤立的点上

兵力占优、态势有利,所以看起来辽沈战役是东野不管怎么打也绝不可能输掉的一场战争。

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1 打锦州是险棋

在辽沈战役怎么打的问题上,毛泽东与东野高层领导产生了重大的分歧!

早于1948年2月7日,毛泽东根据全国和东北战场的形势向东野指出:你们下一步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看看地图,一眼可知,毛泽东的意见是让东野去打锦州——因为只有拿下锦州,才能封闭整个东北国民党军的撤退通道,将几十万东北国民党军包了饺子。

但是东野高层却并不认同毛泽东的意见。

1948年4月18日,东野高层领导(包括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集体致电中央,提出今后的作战意见,认为“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其它意见亦曾深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

这个回电其实就是全盘否定了毛泽东的意见,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回电不是东野个别领导的意见,而是当时东野高层所有领导的集体共识!

现在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当然可以判断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在1948年4月,东野高层在“深入考虑”毛泽东的意见之后,认为先打锦州的意见“不甚适宜”呢?

因为先打锦州是一步险棋!

先打锦州,最坏的情况下东野主力有全军覆灭的可能!

给大家捋一捋其中的逻辑。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后勤。

先打锦州最大的风险恰恰就是后勤的问题

当时锦州地区没有我军的根据地,所以,如果东野主力集中在锦州地区作战,后勤要仰仗东北地区根据地来供应。

而东北根据地要供应锦州作战主要依赖四平—彰武—阜新这条铁路线。



从地图可以看到,东北国民党军重兵集结的沈阳距离彰武只有135公里!

如果东野主力集结于锦州,沈阳国民党军迅速出动,很容易就能掐断东野这条补给生命线!

假如,东野补给线被掐断,那么东野依靠前期自身携带的粮食弹药还能支撑多久作战?

这个我们可以用抗美援朝战例作为参考。

抗美援朝前期,4次战役志愿军主力都是东野。
每次战役大致就是这样的模式:志愿军囤积一批粮食与弹药,然后发动攻势。战役开始之后,因为美军空军拼命轰炸,加上志愿军后勤力量比较原始,所以志愿军在作战过程中基本就是靠自身携带的粮弹来维持(后勤补给基本被切断)。
仅仅依靠自身携带的粮弹志愿军一般只能坚持7天左右作战,7天之后弹尽粮绝的志愿军只能停止作战,后撤到后勤基地去获取补给。
这个7天的作战规律是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发现并且总结的,后来在西方媒体渲染下,志愿军的进攻被称为礼拜攻势。

所以,东野如果在锦州地区发起战役,沈阳国民党军反应迅速,出动主力切断东野的补给线,那么最坏的情况下,东野凭借自身携带的粮弹只能打7天!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东野必须在7天之内不但要攻克锦州,还要同时击败锦州南北两个方向的国民党的援军!

否则东野将面临弹尽粮绝的绝境!

最麻烦的是锦州地区还没有回旋的地理空间。

向西是蒙古大草原,向东是大海,南北两个方向再有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压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辽沈战役之前,对于东野高层而言,打锦州是一步险棋,胜负在五五之数,打赢了还好说,没打赢搞不好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辽沈战役(来源:新浪网)

而打长春则没有任何风险,虽然拿下长春可能会导致沈阳国民党军队主力跑掉(至少是部分跑掉),但这不过是战果小一些而已,与打锦州可能赔上东野全部主力相比,怎么看打长春也是更稳妥的选择。

这就是东野高层集体致电中央,认为“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其它意见亦曾深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的根本原因。

现在问题来了,东野高层能看到打锦州是一步险棋,毛泽东自然也能看到,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坚持走这步险棋?

毛泽东有句名言: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这句名言表达了毛泽东对两场战争国际大背景深刻的洞察力。

东野打长春虽然稳妥,但是却有很大可能放跑了沈阳、锦州的国民党军的主力(两地合计约35万人),这么一大坨国民党军队回到关内,就有可能拖累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

所以,虽然先打锦州在战役上属于险棋,却是最符合“解放战争慢不得”的战略思路!

按:"解放战争慢不得"是毛泽东站在国际大环境层面的深刻洞察,具体原因分析详见我的历史文章《危机四伏:1949年前后发生了什么》,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外,打锦州虽然是一步险棋,但是毛泽东却并不认为会出现最坏的情况。

1948年4月18日,在林彪提出“东野主力南下时间,须视杨成武部(华北野解放军)行动而定”时,毛泽东去电林彪就毫不客气地说道“我们向你们指出,不应当将南面敌情(华北剿总傅作义所部)看得过于严重!”

东野南下最担心的就是华北剿总傅作义所部出动重兵增援锦州,但是毛泽东却在战前笃定的认为“不应当将南面敌情看得过于严重!”——也就是傅作义不会拼命增援锦州,这个神一般的预判后来也得到印证。

这就是伟人与常人的区别。

如果不开上帝的视角,任何人在战前正常推演只会得出东野高层同样的判断,认为打锦州凶险异常,胜败在五五之数,而毛泽东却能在战前算定最大的变数——华北剿总傅作义部的动向,从而敢于在锦州这个态势极其不利的地区赌上东野全部主力!

为了说服东野集结主力南下打锦州,毛泽东与东北局来来回回电文拉锯了几个月,到了1948年7月中旬才算勉强做通了东野高层的工作。

7月20日,东野三巨头林、罗、刘致电中央“最近东北局重新讨论了行动问题,大家均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并提议:8月中旬“我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

22日,中央军委复电:“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

8月中旬,东野主力南下,辽沈战役终于拉开了帷幕!

东野南下之后,动作很快。

9月12日发动全线进攻,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的攻势——

奔袭锦榆铁路,围困兴城、沙后所、绥中、义县,破袭昌(黎)滦(县)段铁路,攻占塔山进逼葫芦岛,到9月29日,东野已经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并且夺取了部分外围阵地。


塔山阻击战(来源:新浪网)

那么,在东野对锦州包围圈形成之前,国民党军迅速出动切断东野的补给线了吗?

没有!

东野最担心的事情迟迟没有发生。

那么国民党方面在做什么呢?

2 国民党的应对

国民党方面反应迟钝。

东野9月12日就在锦州地区发动攻势,但是国民党高层十几天后才判断出东野的战役意图是锦州。

蒋介石命令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派兵空援锦州,但是为时已晚,沈阳国民党军仅仅空运了2个团,锦州机场就被东野炮火控制了。

9月30日,蒋介石赶到北平,亲自部署在锦州与东野的决战。

由于战场态势一目了然,所以这一次蒋介石做出了最正确的决策——

与傅作义商定从关内抽调部队到葫芦岛,组成“东进兵团”,归第17兵团司令官候镜如指挥,由葫芦岛登陆,经塔山向锦州推进;

命令卫立煌集结兵力,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出辽西,向锦州攻击。

两路国民党军队南北夹击,妄图在锦州城下将东野全歼。



国民党作战构想图

虽然蒋介石做出了是最正确的决策,但是执行起来却很不顺利。原因很简单,国民党高层将帅并不齐心。

东野南下锦州作战,威胁最大的就是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

当时华北剿总国民党总兵力有60万,华北解放军只有20万,傅作义如果肯下血本,至少可以调集20万军队增援锦州,但是傅作义却并不愿意这么做。

锦州决战关系到整个北方中国的命运,如果让东野在锦州关门打狗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华北傅作义集团未来也挡不住百万东野入关。

傅作义很清楚这一点,按道理,傅作义应该拼命增援锦州——救锦州就是救自己。

但是,1948年,国民党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有了异样的心思。特别是在锦州战役前夕,蒋介石又有一番作为让傅作义大失所望。

这就是民国版的不爱江山爱美人。

给大家讲一下锦州战役前一段有趣的插曲。

9月30日,蒋介石刚刚赶到北平部署锦州决战,后院就起火了。

当日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查封了扬子公司,然后宋美龄迅速赶到上海,乘中秋节之机召见了蒋经国、孔令侃,企图调解这两个表兄弟之间的矛盾。

蒋要孔“顾全大局”,孔则大吼:“什么!你把我的公司都查封了,还要我顾全大局!”两人大吵起来。蒋经国临走时表示:“我蒋某一定依法办事!”孔则回答:“你不要逼人太甚!狗急了也要跳墙!假如你要搞我的扬子公司,我就把一切都掀出来,向新闻界公布我们两家包括宋家在美国的财产。”

当即宋美龄气得面色煞白,手脚发抖,急忙打电话给在北平的蒋介石,说是上海出了大事,要蒋介石火速乘飞机南下。

蒋介石接到宋美龄电话之后,当日就不告而别乘飞机赶往上海,让北平一干国民党高级将领个个面面相觑。

锦州决战决定了整个北方中国的命运,蒋介石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因为宋美龄一个电话就抛下前线事宜跑到上海,当时傅作义就感叹:蒋先生只爱美人不爱江山。

从此傅作义就有了拥兵观望的心思。

几日后,蒋介石再次赶到北平,部署援锦事宜,这时傅作义已经不愿投入过多本钱去增援锦州,最后傅作义拖拖拉拉地只向葫芦岛增援了5个师(6万人)。

为了糊弄蒋介石,傅作义精心策划了一个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计划,也就是将北平国民党大部分机动兵力不是集中去增援锦州,而是去偷袭西柏坡

偏偏老蒋最喜欢这种投机取巧的主意,于是就批准了这个计划。

按:偷袭西柏坡最后当然无功而返,七八万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搞了一场武装大游行,错过了增援锦州最好的时机。

华北的傅作义不愿全力援锦,东北的卫立煌更是态度暧昧。



1948年蒋介石与傅作义(左)卫立煌(右)在北平(来源:新浪网)

1948年1月,卫立煌接任东北剿总司令的职务,当时国民党在东北的局势已经糜烂到难以收拾。

卫接任之后基本就是一个乌龟流策略——

将主力收缩到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孤立的大城市,对于东野攻击国民党军的其他城市听之任之,除了命令死守之外,绝不派出主力增援。

东野在锦州地区发起攻势之后,蒋介石虽然命令卫立煌派出沈阳主力组建西进兵团增援锦州,但是卫立煌坚决反对,加上蒋介石自己被上海的事务拖住,所以,沈阳西进兵团一直拖拖拉拉没有出城。

后来,蒋介石派出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赴沈阳,直接给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下了死命令,9兵团才在10月8日出了沈阳。

按:战后台湾方面骂卫立煌是共谍,后来解密史料确实证明,在卫立煌担任东北剿总司令之前,与中共高层保持着秘密的通信来往。

所以,卫立煌在担任东北剿总司令之后,一直态度暧昧,所有的决策都是不作为,几乎都是坐等东北国民党军灭亡。

虽然廖耀湘属于蒋介石的绝对嫡系,但是廖耀湘对于增援锦州却并不积极,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双方实力对比太悬殊。

当时东野在锦州集结了70万主力,而锦州国民党军只有10来万,廖耀湘从沈阳拉出来的9兵团大致有15万,两者合计25万,华北傅作义增援也不积极,葫芦岛最多的时候也只有9个师10万人

也就是说,在决定中国命运的锦州决战,东北、华北合计高达110万国民党军队因为各方掣肘,竟然只能调集35万军队与70万东野主力决战,这如何不让廖耀湘心生怯意?

所以,廖耀湘出了沈阳后,打的主意还是观望锦州作战,随时做好向营口跑路的准备。

廖耀湘10月8日离开沈阳,拖拖拉拉直到12日才攻占彰武,总算切断了东野补给线。

东野8月下旬就南下锦州,9月12日就在锦州地区发起了全面攻势,结果10月12日廖耀湘才切断东野补给线——

也就是说,在9月12日东野发起锦州地区攻势之后的整整1个月的时间里,在沈阳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眼皮下,东野的补给线居然保持畅通无阻!

一条铁路线1个月昼夜不停的运输,已经让东野囤积了相当多的物资,现在的东野已经远远不是补给线被切断之后只能打7天的窘境。

东野已经可以有更宽松的时间来打锦州决战了,而国民党军因为反应迟钝,加上将帅不合、相互掣肘则一开始就浪费掉了最好的出兵时机。

3 林彪的犹豫

在锦州作战前期,国共双方都有点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味道。

国民党方面,包括华北剿总与东北剿总因为畏惧东野实力雄厚而拖拖拉拉不敢全力增援。

而东野方面,则因为重兵集结于锦州狭小地区,不仅补给不便而且缺乏回旋余地,也颇多顾虑。

10月2日,在东野对锦州完成合围之后,突然得知葫芦岛的国民党军队又增援了5个师,整个葫芦岛的国民党军队已经集结了9个师10万之众,这个突然的敌情让林彪再次动摇了。



在林彪看来,葫芦岛距离锦州只有几十公里,中间除了一个小小的塔山基本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

所以,如果葫芦岛的国民党军拼命往锦州攻击,东野很难守住地形并不是很好的塔山。

一旦葫芦岛与锦州联成一气,虽然合计也只有20万的国民党军队,东野还能保持兵力优势,但是华北与东北剿总如果看到锦州作战有了起色,是有很大可能投入更多本钱的!

特别是华北剿总增兵葫芦岛简直不要太容易,从天津港上船,一天之内就能到达葫芦岛!

届时,后勤有保障的华北剿总与东北剿总的国民党军队可以稳打稳扎,慢慢与东野拼消耗,而屯兵锦州坚城之下的东野在补给线被掐断之后,又能打多久?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锦州战役之前,东野打国民党重兵驻扎的大城市非常吃力。

1948年4月,东野曾经出动了近20万兵力去打长春,结果打了好几天,伤亡一大堆,也就是勉强攻占了长春大房身机场,连长春城墙的边都没摸到。

现在在态势更不利的情况下硬攻同样有10万之众的锦州,林彪左思右想实在没有把握迅速拿下锦州。

所以,面对南线葫芦岛国民党增兵的压力,林彪发了脾气:“我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办?”

10月2日晚22时,林彪单独去电中央,希望回师去打长春。

现在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当然可以嘲弄林彪的犹豫和动摇,但是作为东野的统帅,林彪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东野百万大军是中共倾全党之力,用了2年时间燕子衔泥一样一点点攒下来的家当,是中共争天下最大的本钱。

现在全部家当都集中在锦州,稍一闪失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这如何不让林彪患得患失?

林彪的这份电报让毛泽东勃然大怒,第二日也就是10月3日17时、19时连续发了两封电报针对林彪动摇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但是,恰恰是10月3日上午,也就是还没有收到毛泽东回电之前,林彪的态度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10月3日上午9点,林彪与罗、刘再次去电中央,这一次不但自行否定了回师打长春的意见,而且对迅速拿下锦州变得信心十足——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的可能,至少能歼灭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

按:毛泽东10月3日下午回电批评林彪时还没有收到这封电文。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夜之间林彪态度出现了180度大转弯呢?

据有关历史记载,在10月3日上午,东野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在得知林彪单独去电中央要求回师打长春之后,说服林彪改变了主意。

我觉得这个理由有点牵强。

林彪何许人也?在我军中属于公认的最能打的将帅之一,在我军历史上,能统帅数十万大军的都是心志坚毅的佼佼者——这样的将领岂非是别人劝说几句就能轻易改变主意的?

所以,林彪改变主意另有原因。

这个原因来自于义县攻坚战的一份战报。

这份战报让林彪极大地增强了打锦州的信心。

4 壕沟战术

义县是锦州外围要点,其城墙高厚,守备坚固。

东野派出3纵与炮纵协同其余2个师的部队于10月1日发起攻击,本来东野以为打义县是一场苦战,结果仅仅花了4个小时就攻克了义县。

10月2日,东野高层已经知道了义县攻击战取得胜利,但是更详细的战报应该是10月2日晚上才送到东野司令部的。

我估计当时林彪正因为葫芦岛国民党增兵而忧虑重重,根本顾不得看义县的详细战报,但是林彪去电中央要求回师打长春之后,应该看到了义县的战报。

这份义县的战报对锦州决战起了关键性作用!

为什么?

因为在义县攻击战中,3纵发明了一种壕沟新战术



义县攻击战(来源:新浪网)

所谓壕沟战术——就是围城主力在平原上进行土工作业,挖掘无数条壕沟直接逼近敌军防御线,最短在距离敌军防线只有几十米的地方构建攻击阵地,最后在强大炮火支援下,我军就能以最小的伤亡一举突破敌军的城墙防线。

突破城墙之后,虽然国民党军在城内还有纵深防御阵地,但是东野在经过大练兵之后的部队战术素养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包括四快一慢,三三战术让东野战士小群作战能力极强,这种高超战术素养非常有利于在城市复杂地形下的作战。

这个时候,东野已经初步具备了志愿军那种能聚能散轻步兵巅峰的雏形——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在城市复杂的地形下,东野战士如同水银泄地一样到处渗透,让国民党构筑的防御体系迅速支离破碎。

本来国民党军还可以依托城墙抵御东野的渗透,但是新型的壕沟战术让城墙防线如同一张一捅就破的纸。

这就是3纵能在4小时攻克城高墙厚、工事坚固的义县的原因,也是林彪极大增强了迅速攻克锦州的信心的原因。

所以,林彪在看了义县战报之后空前重视。

10月3日派出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长苏静与训练处副处长刘成赶到第3纵队了解打义县的详细情况;

10月4日林彪与东野高层单独听取苏静与刘成的汇报;

10月7日林彪再次单独把苏静叫到自己住处询问义县攻坚战中挖壕沟的细节。

按:以上细节均来自于苏静口述回忆录——《东北解放记忆:锦州攻坚战的回顾》

在听取了苏静的两次汇报之后,林彪亲自给攻击锦州的东野各部下达了非常详细的挖壕沟命令——

“此次锦州战役各部需充分发挥义县战斗中挖交通沟的经验,各部须严守以下原则:

(一)每个师须以6个营的兵力(三分之二的兵力)全力用于挖交通沟,只留下担任尖刀的部队则在后面进行充分的突击准备的军政工作,绝不可只依少数部队挖交通沟。

(二)挖交通沟时要有不怕伤亡、不怕疲劳的精神,大胆进至距敌五六十米处,沿途摆开由前向后挖前后同时挖。

(三)每个师要挖5条或3条交通沟。

(四)每条沟须高宽各一米五。

(五)挖时先须以卧倒姿势挖卧沟,然后逐渐挖成站沟。

(六)以上指示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懒散怕疲劳不执行。今后我东北全军的基本任务是攻大城市,故各部须在此次挖沟中,在思想上与作风上,打下坚固基础,则今后作战就增加了重大的必胜因素。只要我肯挖交通沟,则不管敌火力如何激烈,工事如何坚固,都将使其大大丧失作用。

(七)各部须立即向着自己的攻击目标和地区开始挖交通沟,此次战役结束后须将挖交通沟作一总结检讨报告。”

这个命令下达之后,林彪对攻克锦州变得信心十足。

根据苏静回忆录记载,10月8日,林彪把苏静叫到他的住处说:“锦州地形有利于我发扬火力,攻取锦州看来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守住塔山一线阵地挡住援敌。你要到塔山告诉4纵的领导,希望他们死打硬拼,坚决地守住阵地,创造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防御战例。”

5 锦州之战

锦州之战有两个战场,一个在锦州,一个在塔山。

其实这两个战场都没啥悬念,主要是兵精粮足的东野在两个战场都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

在塔山防线,国民党集中了9个师10万人增援锦州,而东野在塔山就摆了2个纵队10万人阻击,在塔山后面还留了一个1纵作为预备队,3个纵队兵力已经超过15万,另外还加强了一个炮兵旅——光是这个炮兵旅就有上百门大炮。



塔山防线(来源:新浪网)

国民党葫芦岛军队兵力处于劣势,所谓海陆空协同也是一团糟(国民党军队没有做过海陆空协同作战训练),加上东野巨大的炮火优势,如何能打穿塔山防线?

锦州国民党军不过10万人,东野集中了5个主力纵队+炮兵纵队一共30万大军以及近千门大炮加上新型壕沟战术,让东野的攻击锐不可挡。

10月9日,东野开始对锦州外围据点发起攻击,两日就扫清了锦州外围的所有据点,10月11日对锦州发起总攻,31小时就攻克锦州!

也就是说,10月12日,廖耀湘攻占彰武才刚刚过去2天,东野就攻克了锦州!连锦州守将范汉杰也被抓了俘虏。

范汉杰被俘之后沮丧地说:“这一着(指打锦州)非雄オ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中间断了。”

对于在31小时就丢掉锦州,范汉杰总结的原因有两点:

“你们攻锦作战,炮兵的火力猛烈,出乎意料,我们的炮火全被压制住了,我们走到哪里,炮火就跟到哪里,炮弹不断地落到我们指挥所位置。

你们部队的近迫挖壕作业很好,很熟练,我们从地面上看不到你们部队的运动,无法组织反击,这是我们未曾料到的。你们部队英勇作战,勇猛冲击,势难抵挡呀!”

范汉杰这番言论其实总结很精当,东野能迅速攻克锦州,主要就是靠炮火优势+壕沟战术,这两大优势加上东野部队良好的战术素养,让国民党重兵守卫的大城市如同一道纸糊的防线,后来东野攻击有13万军队守卫的天津也是二十几个小时就拿下。

6 尾声与总结

锦州攻克,辽沈战役其实已经没有悬念。

这个时候,国民党最好的策略就是将沈阳与廖耀湘兵团迅速通过营口转移。

但是关键时刻,蒋介石如同赌场上输红眼的赌徒一样丧失了理智,竟然严令廖耀湘兵团与葫芦岛侯静如兵团南北对进去收复锦州!

两只国民党军队不过25万,蒋介石居然要求它们不顾一切去与刚刚攻克锦州、士气正旺的70万东野主力决战!

这与送死没什么区别。

于是廖耀湘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线徘徊了几天,几乎就是等着东野主力迂回包抄。

10月28日,在辽西平原上,廖耀湘兵团全军覆灭。

然后东北国民党军队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倒下——

长春郑洞国集团投降。

沈阳国民党军集体崩溃。

11月2日,沈阳解放,至此蒋介石在东北的本钱丢得干干净净。



解放沈阳(来源:新浪网)

回顾辽沈战役,从战前态势来看,这原本是三大战役中最凶险的一战,也是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最有胜利希望的一战。

在辽沈战役前期,蒋介石也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但是1948年的国民党政权已经犹如一台老化生锈的机器显得臃肿而且运转不灵。

面对东野在锦州地区发起的凌厉的攻势,国民党方面不但反应迟钝,而且各方将帅相互掣肘,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现在我们复盘辽沈战役,从常人的角度完全能理解林彪以及东野高层前期的顾虑以及中期的犹豫与动摇,也只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才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才敢于置十拿九稳的胜利(先打长春)而不顾,敢于赌上东野全部主力,在锦州这个要害与国民党军队决战。

打锦州是险棋,但是如果洞察到国民党政权已经系统老化运转不灵的特征,那么打锦州更是一步狠棋!

趁你病,要你命!

直接就向你要害下重手!

当然能迅速拿下锦州也因为大规模运用壕沟战术让东野的攻势势如破竹锐不可当,1948年的解放军与日薄西山暮气沉沉的国民党军相比显示出一种生气勃勃勇于创新的上升势头。

所以,本来东野主力集结在锦州,各方面态势都非常凶险,但是国民党军队从始至终都没有给与东野造成真正的威胁。

所以,1948年国民党政权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崩溃其实不是偶然,原因是国民党遇到的对手中共以及人民解放军都是太逆天的存在。

蒋介石在年轻的时候被党内人士评价为天纵之才,但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个国民党内的天纵之才遇到毛泽东却被碾压得没有脾气。




后来的历史表明,1949年之前中国军队在欧美发达国家眼里就是一堆垃圾,但是1949年之后,中共领导的中国军队却给全世界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虽然依然装备简陋,但是那种旺盛的作战意志、高超的小群作战技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得落花流水。

最为重要的是,中共领导的军队永远都拥有一种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在锦州战役中大规模创造了壕沟战术让国民党军队精心构建的防御体系成为一捅就破的蛋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同样创造出反斜面+坑道战术让美军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完全无法发挥。

所以,蒋介石失去大陆并不冤枉,即使是国际上如日中天的美国遇到中共以及中共领导的军队一样被打得没有脾气。

对后面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我的历史文章《危机四伏:1949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屌丝的逆袭:志愿军凭啥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屌丝的逆袭续:朝鲜战争红利远超你想象》

3.《危机四伏:1949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user avatar   lliang9 网友的相关建议: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user avatar   shan-yue-dao-lan-yue-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消息应该是真实的。

已经问了字节教育板块的朋友,一位已经于一个月前转岗到抖音业务(这个朋友本身条件非常好,在字节职位不算低);还有一位今天上午开会,下午就失业,说是离职了。

小红书上也看到了不少笔记,前几次的笔记还是刚入职大力教育,今天的笔记就变成了失业了。看评论也是说N+2的经济补偿金。

讲真这个经济补偿金还挺良心的,换句话说,可能也是不差钱吧。政策下大家都好聚好散,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user avatar   da-li-ma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鬼子有点自作多情了,人家泽连斯基讲话是给你们听的吗?在泽连斯基眼里,鬼子和黄皮猴子不见得有啥区别,怎么可能听得懂人话呢?就算听懂了,有什么资格感到不满吗?

所以总结起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泽giegie和你拜爹爹在唠很重要的事情,你跟那裹什么乱呢?




  

相关话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有可能获胜吗?如果有可能,那么同盟国该如何做? 
  1947年初鼎盛时的国军有能力和1939年初的德军正面一战吗? 
  各国侵略中国时往往夹杂着各种施虐,历史上中国与他族或国家交战时,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 
  马岛战争如果中英打,只从军事角度,以中国当时的武器装备该如何去打? 
  北约五次东扩才是导致俄乌战争的原因,该说法是否符合历史真相? 
  现代如何处理大量战俘? 
  如果你是一个民国时期的父亲,你是把儿子送去当在正面战场抗日的国军,还是在山里当打游击战的共军? 
  “车臣路过,路上的狗都得挨两巴掌”,车臣的战斗力真有那么恐怖吗? 
  郭靖为什么不把九阴真经或者降龙十八掌教给襄阳的守军呢?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战斗经验为何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前一个讨论
甘肃省为什么有很多单字县,其名称来源的历史渊源和依据如何查询获取?
下一个讨论
我们知道,岭南的“岭”指的是南岭。历史上的越南是中国的安南省,那么、“越”是什么意思?指代的是什么?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