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看电视购物。
其实也不能算是坚持,因为这事不痛苦,反而很欢乐。
作为培训师,出差是常事。可是无论什么住宿条件,电视机总是有的。无论电视频道有多少,电视购物节目总是不缺的。有的时候我会看电视购物频道,有的时候我会看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节目。总之看着挺好玩的。
我把这个当娱乐,主要有几大原因:
从呈现方面,电视购物的视觉化呈现那可是一绝,宗旨只有一个:让你看得见。举几个例子:
表现拖把吸水性强,通常就是在拖把拖完之后用纸巾擦一遍地。擦完,主持人轻轻一吹,纸巾还能吹起来,说明足够干爽;
表现产品数量多,一定要把所有独立包装的产品平铺在一个一人高的纸板上,尽可能增强视觉冲击力。如果产品不够怎么办?在每个独立包装边上都加上文字标注,连产品带注释铺满一整块纸板。
表现组合中赠品多,就一定要让主持人抱着。抱着的东西值不值钱不重要,一定要让一个人抱着显得很累很困难。看着紧锁眉头的主持人,赠品的份量不言而喻
再给大家出个问题:体现保温壶保温效果好,应该如何呈现?
我的头脑中想到的方法就是在保温壶外面堆满冰块,然后在壶里倒上开水,用红外温度计一扫,你看,壶里还是95°C,保温效果好吧!
结果有一天看到一个节目,壶外是冰块,壶里不是开水,而是热油。往壶里扔几个虾片,虾片瞬间膨大了好几倍,炸熟了。
我的天,服了服了。观众对于保温壶的评判标准是,外面很冷,里面够不够热。把开水换成热油简直是天才的想法,内外温差一下就上去了(虽然保温能力并没有变)。如何突显油够热呢?能膨胀好几倍,视觉冲击力极强,成本却很低的虾片更是不二之选。
总之,电视购物里的可视化实验设计是门学问,很多都非常经典。
无论什么关键词,只要你说的出的,他们就一定能让它“看得到”。
从包装方面,电视购物的专家们也算是挖空心思。
大连产的海参,听上去没什么噱头吧?我就不说大连产了,我说“产自北纬38.92的优质海域”,这个听上去唬人多了吧?
国产廉价葡萄酒,听上去没噱头?没关系,起名叫拿破仑纪念干红就好了。葡萄酒怎么样另说,光是拿破仑我就能吹15分钟。
任何一种食品,只要富含某种维生素,就把缺乏这种维生素的病症详细介绍一番。食品好不好不重要,你知道得这个病可怕就行了。
总之,无论多不起眼的特性,他们都可以找到卖点和话术。
服。
电视购物的主持人早年是激情派。动不动就“哇塞!”“真的假的!”“不会吧!”
不过最近的电视购物,纯激情派已经很少了。我看到比较多的是“专家捧哏派”“不畏强权派”。
所谓专家捧哏派,就是找一个看似第三方的权威专家,主要负责吹嘘产品的特性,尤其以医学专家和收藏专家为多。然后主持人负责肯定,并且用“我有一个亲戚”和“我有一个朋友”这两个经典句式加以印证。
所谓“不畏强权派”,就是在产品价格和赠品貌似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当面推翻设定,以近乎泼皮无赖的态度为消费者“争取利益”。为了争取更多的折扣(通常是半价或更高的折扣),不惜和厂商代表吵起来。为了显示价格够低,厂商代表一定要抗拒,诧异,不知所措,吆喝着“这节目没法做了”,然后当着镜头的面给他们公司的X总打电话投诉。吵得越凶,价格显得越可信——得多低的价格才能把“黑心商人”气成这样啊!
总之,要赞叹就一定要大呼小叫,要吵架就一定要吵得惊心动魄。
有的时候我晚上备课累了,看看这帮打了鸡血的主持人,也就精神了。
回想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我教学实习教授的科目是《广告语消费心理学》。课程上完之后一对照,几乎消费心理学上的大部分理论,在电视购物中都有所体现。或者换句话说,电视购物节目会利用一切能用的手段去加强广告的说服力的。所以要说广告消费心理学的实用派和集大成者,怎能不提电视购物呢。
最后给大家看看我上周出差拍的一张图片:
男士金钻表+女士金钻表+2条大金链+2个金镶玉,多少钱?
398而已!
不过这个便宜可不是谁都能享受都哟!
必须得身份证号码带9才行!
仔细想想,谁身份证还不带个9啊?
啧啧啧,谁想的损招……
新机boy……
(感谢@张狗蛋 提醒,00后身份证号不一定带9,不过00后应该不是电视购物的主要观众……)
我至今没在电视购物上买过任何东西。可是从营销和心理学的角度看,电视购物里的套路还真的是非常多。
如果你能脱离消费者的角度,而是在设计者的角度去看,你会发现很多精妙的小花招。话术变化、主持人风格、产品摆放、镜头剪辑等等等等,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