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位同学看了这里的某个回答,然后不禁想怼某个人,尤其是这个扯淡的回答的点赞数反而越来越多的时候,因而今天就有了这个回答。
首先,是你的逻辑问题。
你先说因为第十次俄土战争,导致英法认为土鸡烂泥扶不上墙,转而扶植大清。然而后面你又说因为大清并没有趁第十次俄土战争之机对毛子动手,使得英法等国大失所望。
What???你是精神分裂吗??
当然,上面这个错误并不是很严重,最严重的,就是下面的问题。
转手贸易?主要靠出口丝制品来活?亏你想得出来。
我们先看看1885年日本出口额前十的商品以及总出口额: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885年日本出口总额为7.2百万日元,出口前十的商品压根就没有丝制品。
然后我们再看看1885年的日本人口消费总支出:
从该表可看出,1885年日本人口消费总支出为3284百万日元。
一个内需规模高达3284百万日元的国家,你却跟我说这仅仅7.2百万日元的出口额贸易是他们的主要财源???
来来来,欢迎用你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青冰白龙
当然你要说棉制品在近代日本是主要出口商品,那确实是,但这却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事。
我们从上表可知,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当年),棉制品在进入了出口额前十的商品行列,在1897年才正式成为了出口额第一的商品。
BUT
这已经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了。
除了这个转手贸易的问题,还有就是日本战争战争债的问题。
“发卖的战争债券远远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够承受的极限”?????
请问你是看电视剧看多了呢,还是地摊文学,比如看多了?
诚然,为了筹集对清战争的庞大军费,日本政府在1894年6月到1896年3月这个期间,另外设置了“临时军事费特别会计”来统筹对清战争军费的收支;筹集的话,肯定是要发行军事公债的,但是这个军事公债到底是多少呢?
根据上图我们得知,在1894年6月到1896年3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政府的公债总额为1.168亿日元,没有借外债。
首先连外债都没有,你就跟我说“发行的战争债券已经远远超出了日本政府的承受能力”???我还没听说几个仅因为国内贷款就已经不堪重负的国家。
然后我们在看看1.168亿日元是什么概念。先看看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知,1893年日本的基本财政收入(以租税、官营产业等收入组成)约为:8588万日元。
而1894年6月到1896年3月这一年半多的时间发行的日本政府军事公债为11680万日元。
我们将1893年的基本财政收入乘以1.5,8588 X 1.5=12882(万日元)
由此我们看出,日本政府一年半的时间发行的日本国债还没超过一年半日本的财政收入,你跟我说远超日本政府的承受能力??那被你吹得要死要活的毛子爸爸还这么活啊!
而且,8588万日元还不是1893年日本全部的财政收入
从上图可知,实际上,算上其他七七八八的收入,1893年日本全部的财政收入为11376.9万日元,也就是说,基本上日本一年的财収就已经可以支撑的得起一年半多内所发行的军事公债了。
还有,你说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收购日本战争债券,日本的公债可是实打实的卖给了日本的普通平民,请问你英国要怎么收购???
@青冰白龙
根据我的朋友介绍,据说英国收购日本战争债券的观点,是来源于我国著名砖家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传说这本书的观点是:中国交付赔款的时候,被英国人扣除了53%的英国战争借款。
既然你要把《货币战争》的内容当真,那我也
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中,真正借外债的不是日本,而是大清。
在甲午战争期间,大清一共借了四次外债。
第一笔:1894年11月4日清廷向英国汇丰银行借银1000万两;第二笔:1895年2月清廷向汇丰银行借300万英镑,折银18,653,961两;第三笔:1894年9月由福建向上海德华银行借50万两;第四笔:1895年6月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向德国瑞记洋行借英镑100万折银6,217,987两。
这样算来,大清一共借了外债3537万两。而大清在战争中投入的军费约6109万两,其中外债就占58%。
(以上资料数据来源:刘志坚.甲午战争清廷筹款考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04):32-37.)
所以综上所述,你的言论一言以蔽之就是胡说八道。
回到正题,如果甲午战争大清胜利了,日本会怎样?
好,这要看大清是什么程度的“胜利”,毕竟杀入东京,占领日本全境也是胜利。
不过这种估计只存在我大清遗种的意淫里,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这不符合实际。
那如果要符合实际,那会是怎样呢?很可惜,如果按照实际,大清是不会赢的,只有输多还有输少的区别。
首先是战前准备。
早在中学的时候,历史老师们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日本早就做好对咱大清战争的准备——如果你们老师正常上课的话。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制定了《征讨清国策》,讨论了中日开战的诸多战略原则和开战时限,并将侵略意图指向了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台湾以及长江两岸10公里的范围。
1893年,日本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提出《军备意见书》,将1894年的中日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列为既定国策,明确提出日本要在欧洲和俄国对东亚侵略计划启动之前,“事先确保战略要地朝鲜,尽快寻找机会对华作战,夺取东亚盟主地位”等战略设想。
根据日本战前谍报官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与郑观应《盛世危言》记载,甲午战前日本情报部门对中国天津周边地理情况、烟台港的地图、大沽炮台附近军民地产、中朝两国贸易情况、天津至各地陆路里程、满洲骑炮兵行军详细情况,甚至清朝宗室丑闻、京门贿赂之事、民间鸦片流行等情况无一不有详细记录。
反观大清,可以说基本上毫无准备。
中国在甲午战前不仅没有系统的情报工作,军事训练也处于废弛状态。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不但为“驭日本”而建的北洋海军未再添一船一舰,而且旧舰“机器已多锈坏”,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
更有甚者,海军将领多“意气自豪,嫖赌是务,不但海道图、海战阵法有所未习,即船中枪、炮若干,机器何名,问之亦茫然”,所热衷“唯于各口立私宅,包歌妓,或多娶小妾分置各海口,船一抵埠,即身归私宅,酣歌恒舞,伸昼作夜”。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轻视日本。
就连早就看出日本有狼子野心的李鸿章,也摆脱不了轻日的思想。
李鸿章认为,“为我患者 ,日本其小小耳”,“以中国之力,拒泰西中国则不足,拒日本一国则有余”。
李鸿章虽然看到日本的严重威胁,但认为“韩虽可虑,有俄在旁,日断不遽生异心,我当一意联络俄国,使俄不侵占韩地,则日必缩手”。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日本地狭财匮,今虽倔强东海之中,其力量亦断不能多购铁甲也”。
2.武器装备比较
以下是中日海军军力对比:
虽然各书关于两军军力的记载都不一,但基本的共识是,日方在舰队数量、舰队人员、火炮数量、总吨位、总马力与平均速力都优于中方。
陆军装备方面,中日差距也是一看便知。
从中我们可以得得知,日军装备以“村田式“枪械为主。”村田式“枪械最早来源于明治十三年(1880年)东京兵工厂的村田经芳大佐参照法国库拉M1874和荷兰堡蒙M1871步枪的综合性能制造出的”村田式“步枪。虽然日军武器并非是世界最顶尖的武器,但是至少也是近代化的武器。
而大清军队这边,虽然没有具体的军队武器配备数据,但我们可以从甲午战争中日军俘获的清军武器来进行大致了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清军拥有以毛瑟为代表的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武器之一,但却并不是主流。清军的武器配备质量参差不齐,竟然还有大量的冷兵器和火绳枪式武器。
因此,从平均陆军武器质量来说,清军也是不如日本的。
早在明治4年(1871年),日本政府就在兵部省设立了陆军参谋局。
1872年,兵部省分成了陆军省与海军省,陆军参谋局改名为参谋局,留在了陆军省。1886年,参谋局从陆军省独立出来,改名为参谋本部。1889年,日本政府设立了由海军大臣直接管辖的海军参谋部。至此,日本的参谋系统正式形成。
反观大清,仍依旧靠古旧的幕僚建言来组织和计划作战行动,因此即便是效率最高且相对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李鸿章一干人,作出的很多决策也常常是无效的。
这个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既然题主问,那这里也就再说一次。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原为淮军将领,没有进过水师学堂,对轮船驾驶,水战诸法他尚不精熟。丁汝昌是这种情况,其他海军将领也大致如此。
北洋海军中虽然有一批毕业于海军学堂和赴洋留学的人才,但是他们毕业后,又很少接受新知识,缺乏对新形势、新技术的了解。
参加黄海之战的海军军官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水师官员由学堂练船出身者,天文、算学、帆缆、沙线固无不知。至于枪炮、鱼雷,随时添换,多有未谙新式者,亦须随时讲究。”水师官员是这种情况,一般士兵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北洋海军招募水兵“皆仿绿营气习.临时招募,在岸只操洋枪,不满两月,派拔各船,不但船上部位不熟,大炮不曾见过,且看更规矩、工作号筒,丝毫不谙。”“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故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故一旦军兴,同无把握,虽执事所司,未谓款窍,临敌贻误自多。平时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兵勇练惯,及临敌时命中自难。”
大清的海军是这样,陆军情况也大致如此。由于缺乏正规的实战教育训练,在进攻时,他们仍沿用冷兵器时代集团冲锋的方法,一拥而上,且往往"从一千公尺以外的远距离开始射击"。日军则以密集火力在近距离猛烈射击,给予清军以重大杀伤。
在防守时,他们只注意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即使正面也无纵深兵力和火力配备。日军只要从侧翼出击,即可迫使清军全线崩溃。
当然以上都是文字的说明,接下来我们看看伤亡比。
军队质量差别之大,一看便知。
甲午海战会败,很多人将其归罪于中堂大人的“避战保船“战略,而事实上,这是这个国家海军思想的落后导致的。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的海军力量大体相当。当两国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两国海军之间的决战必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战时大本营正是根据这一特定条件,制定了一个以海军争夺制海权为关键的“作战大方针”,把海军的海上作战问题放在整个战略的高度优先考虑,从而也使整个战略带有明显的海军制胜特色。
而反观清廷这一边,在战争开始之前,清廷并没有提出明确而有完整的战略计划,只是在宣战诏书中表示要在朝鲜半岛厚集陆师,迅速进剿,同时指示沿江、沿海遇有日本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依据这个总的战略意图,北洋海军的基本任务是固守渤海湾口,具体又以防守旅顺、威海两军港及其附近海域为中心,完全没有争夺制海权的想法。
而从黄海海战中丁汝昌使用的横阵可以看出,大清在海军战术方面也极其不成熟。要知道,横阵早已是西方早已淘汰掉的战术了。
由于各舰队之间互不隶属,这导致了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两江总督麾下的南洋水师以及两广总督所管辖的广东水师不仅在隶属关系上难以理顺,而且相互之间的训练水平、科目等都无法协调。有的科目可能是其他水师从未有过的,装备不同,战术也不同。
最关键的是,所有水师都是以防御本辖区内的口岸为宗旨,一旦被抽调,本地区的近岸防御就会出现漏洞,这样的责任是各地大员所万万难以承担的。即便这些水师集中在一起,但都是从未有过海上决战的训练,也未必能够可以很好地协调,更大的可能是会陷入混乱。
我们先看看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全国的常备军分布情况:
我们可以得知,大清的驻军是极为分散的,虽然大清驻军分散,但如果拥有较好的运兵体系,问题也不大。
然而大清的运兵体系却极其落后,在甲午战争前夕,中国所拥有的铁路总里程仅有477千米。
甲午战争中参战的清军总兵力也达到了三十五万人左右,然而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一共有四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清军仅仅在鸭绿江战役一次战役中调集的兵力多达三万多人,比日军多出400余人,其他战役清军在兵员数量上一次兵力优势都没有占据过。
由于缺乏现代交通工具不能及时将兵力快速而有效地布置到预定战略位置,这就使得清军全国总兵力和参战的纸面兵力比日军高,却没有一次在战役中调集的兵力超过当面的日军。
最后,我们来对比一下中日两国的财政与军费状况——我知道你肯定最想嘲讽这个。
其实前面的对于日本军事公债的说明其实已经表面得很清楚了,日本财政并没有大家所想得这么不堪,打个大清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既然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那我就彻底的深究到底。
从上图我们可知,光绪19年(1893年),大清财政收入为8311万两(而且这还是把所有收入来源都算上去了)。而上文我们也说了,同年日本的财政收入为11376.9万日元。那当时中日的汇率大概多少呢?
从上图我们可知,《马关条约》赔偿的23150万两换算成日元是36407万日元。
我们稍微算一下 36407÷23150≈1.57
也就是说,1两相当于1.57日元。
我们再算一下,8311×1.57≈13048(万日元)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日本当时的财政收入大概是大清的87%,大清在财政上的优势事实上也没比日本多多少。
跟可怕的是,同样是在《中国财政通史 清代卷》中,作者还有如下记述:
对比一下前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光绪十七年的财収一下就少了好几百万。也就是说,之前那个表格所记录的数据反倒还把它算多了。
因此,1893年大清财政收入8311万两这个数字还是理想状态,实际上真正入国库的财収还要比这个数字少。也就是说,当时中日两国的真实的财政收入应该是差不多的。
在军费方面,大清为了凑集军费,搜罗各地库存、停止重大工程、号令商民捐输、预缴盐
厘,最终也才凑齐约2572万两,最后加上外债,共6109万两。
而根据《明治财政史纲》记载,日本政府给这场战争的预算是2.5亿日元,实际凑齐的军费算上公债大约1.43亿日元,则算下来相当于大清军费的1.5倍
这样来看,大清岂有赢的道理?
从以上几个客观事实来看,大清压根赢不了……所以不要喜欢用什么“如果“,这个”如果“根本”如果“不了,因为你这个”如果“是彻底地脱离了客观事实,只能yy。当然,如果你喜欢yy的话,那随你便了。
不过,我还是奉劝各位,不要随便搞什么“如果“,有时候多看看书,少看点地摊文学,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的。这里引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当然有传闻说不是她讲了):“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发现某位高赞答主已经十天活了,虽然他仍然在无视这个赞不过五百的小答案,但是既然活了还在跳,那就继续抽他的脸吧。
日本人在甲午之前生活过得特别苦????
我们来先看看资料
从上图我们可知,1885年,日本人均摄入热量为1900卡路里,20-30岁成年男性平均摄入热量为2500卡路里。
至于这到底是什么水平,我稍微上网查了一下,查到如下资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取量》一书,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取1800一1900卡路里的热量,男性则需要1980—2340卡路里的热量。
所以这就是被压榨得特别惨?
接着,我们再看看幕末时期:
上图我们可知幕末人均热量摄入量不足1800卡路里,大概1700多卡,对比一下1885年人均1900卡,你跟我说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人的生活还不如幕末???
这个不想做过多解释。轻轻松松地打败大清的日本在日俄战争的时候都已经几乎要到自身极限,你觉得大清打沙俄会容易?
我不能说不想,毕竟如果大清主动这么干,欧洲列强肯定还是会很开心的。但是,欧美列强到底有没有把大清当回事呢?其实我手上并没有详细的数据,但是关于俄罗斯通史的书我还是读过几本的,我想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说说:
1. 我们都知道早在19世纪90年代毛子就开始策划建造西伯利亚大铁路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一旦修通,完全可以说是加强了毛子对于在远东扩张能力。但是毛子没钱啊,也没有足够的工业来支撑这个计划,因此只能通过外资和外债来实行这个计划。那到底是谁给毛子投钱呢?英法比德。如果英法比德这些欧洲列强真的怕毛子往远东扩张的话,那为什么还要给毛子投钱修西伯利亚大铁路?
2.八国联军侵华的后,其他七国都撤军了,可毛子可是却迟迟占着东北不放,如果不是日俄战争日本人把毛子赶跑了,毛子就真可能死赖在这不走了。那毛子占领东北的时候,那些欧美列强去哪了?
答案很简单:人家欧美列强压根就没把你大清和日本(日俄战争前)当回事啊。毛子会不会占了大清和日本的地,他们压根就不关心,更不要说扶植什么大清日本对抗毛子了。至于卖武器什么的,别想太多,人家是为了赚钱。
所以,别把大清太当回事了,就这样。
看到有个评论说我答非所问,那这里我在稍微解释一下。
其实我已经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了,只是可能我太注重怼人了,因此没有表达清楚。事实上,我分了两个情况来回答:
1.如果不按照甲午战前的客观实际来情况分析,换句话说靠意淫的话,大清赢了,清军可以杀入东京,甚至占领日本全境,这就是日本的下场。(如果你有仔细看的话,你应该就知道我是有这么回答的。)
2.如果按照甲午战前的客观情况来看,大清是不可能赢的,然后后面我用大量的资料来论证为什么大清不可能赢。
所以,甲午战争如果大清赢了,清军可以杀入东京,全境日本,甚至直接把日本吞并,把日本从这个地图上抹去,这就是我的回答。理由是:这是我意淫的结果。
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甲午海战么?这个问题下的一大堆回答,拿陆战结果说事,其实是搞错了方向。
甲午战争的档案,现在都已经公开了。当年日军制定作战计划,是完全的“海军决定论”,所有的作战都是以争夺制海权为基础的。
理论上,如果甲午海战清朝赢了,那整场甲午战争清朝就直接胜利了。日本会全军退出朝鲜半岛,全力防守本土。
============
当年日军大本营根据制海权的争夺结果,制定了三套的作战方针:
第一,若海战大胜,取得黄海制海权,则陆军直接攻打北京;
第二,若海战胜负未决,则陆军固守平壤,以舰队维护朝鲜海峡的制海权,并向朝鲜运送部队;
第三,若海军大败,则陆军全部从朝鲜撤离,海军则守卫本土沿海。
题目里的假设,不就是第三种情况么?日军大本营已经亲自回答了这个问题了。
===========
所以说,如果清朝想打赢甲午战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战况变成第三种,即: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击溃日本联合舰队,由清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然而真实历史上,恰恰是第一种情况。
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惨败,黄海制海权全面落入日军手中,日军因此发动大规模陆战。随后进一步暴露了清军的陆军更加垃圾的事实。
===========
当然,这种假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清朝的海军建设,比起日本至少落后20年。北洋水师本质上只是一个海上团练,除去装备硬件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海军人员的问题,对上日本的近代化海军,输得没有任何悬念。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灵感来源于南明弘光朝“南渡三案”之一的假太子案)
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帝朱由检死。留都南京官员分为两派,一派拥福王朱由崧,一派拥潞王朱常淓,内讧一触即发。驻南京的锦衣卫指挥使冯都督,得到一个南逃的千户的报告,称太子朱慈烺已经出逃,化名“王之明”,流落在北方,冯都督在与东林党钱部堂商议后,即决心派出四大高手,北迎太子南下,早定国本。
四大高手(暂命名为赵甲、钱乙、孙丙、李丁)奉命北上。为首的赵甲原是赵靖忠的“义子”,因其义父投清,不被信任,发配至南京孝陵司香,此时无人可派,只好由他领衔北上;钱乙是钱部堂的本家,临行前钱部堂与他交底,说东林党上下一致,决心拥立潞王,为保潞王能顺利即位,因此,钱部堂密令,让他无论真假,都得除掉“王之明”;孙丙一心报国,欲迎回太子,定国本共抗满清;李丁本是李自成部下,归明后态度暧昧,与江北四镇中的李总兵有旧,他在此事中秉承左右两策:如果是福王或潞王即位,他便杀了“王之明”邀功输诚;如果这两王内讧不止,都不能即位,他便挟持“王之明”南归,成为“定策元勋”。
四人北上不久,得知福王已即皇帝位。这一消息令四人不得不重新设计自己的计划。赵甲认为,福王即位,必会将“王之明”认作“假太子”,因此无论真假,他都要杀掉“王之明”,才能在新帝面前邀功请赏;钱乙明白,一旦福王立稳脚跟,去翻当年旧案,他们东林党便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转而与孙丙合作,保住“王之明”;李丁见福王即位,于是决心杀“王之明”邀功,而孙丙则陷入两难之中。
四人虽各怀心思,但首要任务是找到“王之明”。谁知“王之明”却自己冒了出来。四人于是分别见了“王之明”。最后,孙丙、李丁转而结盟,要杀“王之明”,而赵甲、钱乙则护卫“王之明”回到南京。四人在途中几番交手,最终,孙丙被擒,李丁逃走,赵甲、钱乙,带着“王之明”和重伤的孙丙回到南京。
“王之明”到南京,果然掀起巨浪。已即位的福王,如今的弘光帝下令会审孙丙、让其明白回话。
孙丙于是交待出:经他与“王之明”会面,与保护“王之明”后,发现“王之明”是清人的奸细!他受命于降清的赵靖忠,为的就是掀起政潮,瓦解南明。
于是,各方再度开始争斗。曾经的拥福派首领马阁部最终保护孙丙,为的是将“假太子”“王之明”彻底斗垮!而钱部堂、冯都督再命赵甲、钱乙杀掉被保护在马阁部军中的孙丙。
最终,二人如愿已常,杀入大牢。正要得手之时,李丁杀出,赵甲也突然反水,三人杀掉钱乙,救出孙丙。
原来,二人早已决心降清。他们敬重孙丙,于是想劝他一同降清。
孙丙此时,生无可念,自杀了。
数月后,南京城外郭,观音门外。
“王之明” 、冯都督、钱部堂,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滂沱大雨中跪在地上。
清军要入城了。 他们是来跪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