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阶段而言,总是东亚向东南亚输出文化,却很少有东南亚输出到东亚”
仅以泰国为例。中国人从九十年代开始看的《正大综艺》,喝的红牛,吃的泰国香米;到后来,马杀鸡、冬阴功、乳胶枕、鼻通、佛牌、曼谷包,《初恋这件小事》,《天才枪手》,《爱在暹罗》,《天生一对》。
就连我们小区打篮球比赛,都要规定,不可以使用“泰拳”动作。
如今满大街的泰餐厅……我觉得提问者不需要知乎,更需要美团或豆瓣。
自由发挥一下。
吴哥国王能让位于一个印度来的游僧,说明诺大的王国根本没什么人才,不光没有学富五车,没地方也没内容可学,就是纯天然聪慧的也不大找得到,国王成天上朝发呆多闷啊,于是,三言两语之间就被外来文明给忽悠了。
那么东南亚的人才呢?
乘桴浮于海了,一茬一茬地漂洋过海散播到各个岛屿,西至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达台湾,南到新西兰,首领们带走一批,岛屿们就锁住一批。
人才与知识就这样单向流散了,缺乏多向的汇聚与竞争,于是东南亚总是不断地等待着自己地里头偶然冒出的不世出,成为了一个发育特别慢的文明实验室。
所以,跟东亚相比,东南亚总给人一种岁月静好,日子很慢的感觉,就是这样。
在马做工程多年。
东南亚传统文化原生性不强,新文化没实力支撑。
以马来西亚为例,最大种族巫族人,信伊斯兰教的。问题是你再清真能比得过中东吗?我就亲历过手下巫族员工请假1个月,去麦加参加朝圣的事,我还不能开除他。
第二大族群是华人,但是同样的,妈祖都是福建请过来的,同乡会和宗族会也都是咱们国家南方的玩法。
第三大族群印度人,存在感不强,而且华人社会对他们很疏离,不谈了。
倒是泰国和缅甸有自己的文化独立性,所以还算有些看头。
另一方面,新文化。年轻人的文化,基本上越来越西方化,典型的新加坡已经从中西文化互为表里变成基本西化了。但是同样的,再西化也不是欧美,又没有韩国的实力把自己打扮成欧美的风格。
大马的青年华人,在文化上已经不那么中国了。例如2020年春节时,我们这些中国来的人,过年要放鞭炮。本地青年华人听了后倍感新奇,说觉得是她奶奶那时候的习俗,于是放鞭炮时还专门从城里开车过来看。大概文化输出的事就是这么搞成的吧。
想不出东南亚有什么文化。东亚东南亚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辐射出去的,尤其日韩越南。
东南亚诸国从未将提升文化影响力视为本国的长期国策来努力。
东南亚文化影响力最强的,不是人均GDP最高的新加坡,也不是总量最大的印尼,而是各方面均处于中等的泰国。
但即便是最强的泰国,面对高度产业化的日韩也完全一触即溃,整个东南亚的文化产业遭到欧美和日韩的双重绞杀。
自身市场变成了外国文化产业的养料。
东南亚的领导人们只看经济,从未关注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让自己实际变成了文化殖民地——还是二手文化殖民地,日韩自己是欧美文化的殖民倾销地。
1980年代,东南亚充斥着香港潮流,之后又让台湾作品风靡一时,他们的市场从来都只能让外来者如入无人之境。
就以题干中的越南为例,2020年越南观看最多的电视剧是《爱的迫降》(韩国),动画热度最高则是《鬼灭之刃》(日本)。他们自身的溃败,只能接受结果。
马来西亚努力过,曾经大马电视剧一度能反向输出到台湾,现在则跟台湾一起被日韩彻底干翻,文化业土崩瓦解。
东南亚民间的白人崇拜十分严重,这算是公开的秘密。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日韩文化产品大举涌入,这种崇拜也有一部分转移到了东北亚上面。
因为日韩的文化产业更繁荣,资本集中度与民间消费力更高,就能大批量、高效率生产优秀作品,攻占海外市场。
而东南亚本地公司,因为市场对本土产品的接受度低,资本体量不足,作品普遍有粗制滥造的廉价感,恶性循环。
更不用说日韩资本在当地的布局——韩国CJ集团是东南亚最大的影视发行商,日本万代集团在玩具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化洗脑是从孩子就开始的。
他们并非没有破圈的例子:
泰国的腐剧、言情剧,菲律宾的音乐,缅甸和越南的文艺片,马来西亚的伦理剧等,但总体缺乏国际竞争力。
有限的人才和资本,都外流欧洲和北美,为别国贡献文化价值了。
估计很多年内都不会有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