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万福村村民
1997年,美国芝加哥。
当你问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儿:“圣诞节礼物和迈克尔·乔丹的比赛,你选哪一个。”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想看乔丹打球。”
这就是影响力,从上至下,辐射全球。
上个世纪90年代,迈克尔·乔丹就是这个星球上最耀眼的体育明星。
他不仅是芝加哥的骄傲,NBA的门面,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打造的商业帝国能让你在今天因为抢不到一双球鞋而捶胸顿足。
但是,对于没有亲眼见证公牛王朝的人而言,乔丹更像是一个符号,他是“篮球之神”,是GOAT,是议论文素材,是被印在球鞋和衣服上的Jumpman logo,唯独不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网飞和ESPN联手打造的这部纪录片,就是为了让神落地,还原一个真实的乔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队——《最后一舞》。
在NBA停赛的日子里,《最后一舞》是送给所有篮球迷的一份大礼。
《最后一舞》原本计划在今年6月初开播。因为如果不出意外,那时NBA的总决赛已经开赛,会是很好的宣传机会。
但由于新冠疫情,NBA无限期停赛。所以ESPN决定提前至4月19日播出。
第一集就吸引了630万的观众,直接打破了ESPN原创内容的首播收视记录,当天晚上Twitter上共有30个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
难怪有人说,“20年过去了,NBA还是要靠乔丹来拯救。”
近年来,迈克尔·乔丹基本淡出了公众视野。
所以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乔丹接受了杰森·海希尔长达8个小时的访问,并答应推出这部体量巨大,史料详尽的纪录片呢?
其实,这是一出早有预谋的返场,只是刚好卡在这个时间点,让它变得更有意义。
在芝加哥公牛队充满戏剧性的1997-98赛季,他们为随队的摄制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不受限拍摄机会。
到赛季结束,积累了超过500个小时的珍贵素材——飞机上的私人牌局,大巴上的脏话对飙 ,更衣室里的互动,记录下队员们最不设防的一面。
然后这些素材被存放在新泽西州锡考克斯镇的一个保险库里,乔丹拥有对录像的最终决定权。
这些珍贵的史料,一直有人觊觎。
乔丹为此拒绝了很多人,包括他的好朋友斯派克·李和弗兰克·马歇尔等制片人。
这是公牛王朝的“遗产”,在500个小时的影像中,乔丹和公牛队的成就变得可视而有形,不再只是模糊的概念,是如同勋章和奖杯一般的存在。
它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被释放。乔丹何尝不想公开,只是他也在等。
直到2016年,契机出现了。
2016年6月20日,勒布朗·詹姆斯带领骑士队,在1-3落后的情况下,奇迹般地逆转勇士队夺冠。
随着詹姆斯获得自己的第三座总决赛MVP奖杯,关于“历史第一人”的争议,再度甚嚣尘上。
然后,在这个微妙的时间点,在人们行将遗忘之际,乔丹松口了,同意公开公牛队1997-98赛季的录像。
因为这里面的每个画面,每个镜头,都是他对抗时间的武器。
然后杰森·海希尔接手,这才有了纪录片《最后一舞》。
同样是体育题材纪录片,《最后一舞》并未像ESPN 2016年的《辛普森:美国制造》那样,以体育为抓手深入探讨种族和政治问题。
它就是纯粹的,只关于篮球的,带有一点点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
500小时珍贵录像首次公开呈现,外加8小时乔丹个人专访,再加上“魔术师”约翰逊、伊塞亚·托马斯、拉里·伯德、帕特里克·尤因、奥巴马、克林顿等各界名人现身说法。
这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撑起《最后一舞》,使其成为关于乔丹以及公牛王朝最好的纪录片。
1997-1998赛季,公牛队准备冲击队史的第二次三连冠。
而所有人都知道,那一年是他们最后的机会。赛季结束,公牛队也将结束现代体育史上最具统治力的时代之一。
这在当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可以说是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事件的“元凶”是公牛队的总经理杰里·克劳斯。他要杀死的对象,是九十年代的公牛王朝。
这个被队员们嘲笑身材矮小的总经理,是个极其自负的人。公牛队的成功,使他渴望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
但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是球员,是教练,没有人在意是谁把这些球员组合到了一起。
纪录片的第一集就讲述了公牛队球员和总经理克劳斯之间的冲突,他被塑造成了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恶棍,同时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伟大的管理者。
所以克劳斯在1997-1998赛季开始前做了一个决定:在赛季后将重建球队。
你可以这么理解,“我太成功了,我要推倒重来,以证明打造王朝是我的功劳。”
克劳斯告诉公牛队当时的功勋教练,“禅师”菲尔·杰克逊,“这将会是你执教公牛队的最后一个赛季。”
外界的流言和旁人的劝说,都无法改变克劳斯的决定。这件事板上钉钉,也让乔丹对外公布说,“如果杰克逊不回来,我也不会回来,我会选择退役。”
与此同时,球队的二当家斯科蒂·皮蓬,对于和自身能力极不匹配的低薪水也充满了怨怒,因此耗过休赛期,故意拖到赛季初才进行手术,好名正言顺地罢赛,给管理层施压;另一员大将丹尼斯·罗德曼受此影响,变得不受控制,时常有难以理解的古怪行为。
赛季开始前,菲尔·杰克逊会为球队的每一个赛季寻找一个主题。他很清楚,这就是自己在公牛队的最后一年,考虑到这个特殊情况,所以他把1997-1998赛季的主题定为:The Last Dance。
尽管情况不容乐观,但菲尔·杰克逊对这个赛季定下的目标依旧没变——夺冠。
20世纪60年代的波士顿凯尔特人,“Show Time”时期和本世纪初的洛杉矶湖人,90年代的芝加哥公牛,以及过去5年的金州勇士…
在NBA,一个王朝的诞生,往往始于偶然,而王朝的倾覆,则多是必然。
年轻新贵的挑战,无法预料的伤病,球员间的矛盾,都可能导致王朝的终结。
但没有一次情况如这个赛季的公牛队这样特殊。
也正因为这是一个紧张的、充满冲突和变数的赛季,才产生了最卓越,最极致的篮球,让这个冠军显得更加光芒耀眼。
王朝末年,内忧外患,山雨欲来。
作为纪录片的开场,故事最重要的结局被写在了开头,不仅足够有吸引力,也瞬间赋予了它史诗般的质感。
在开头抛出“最后一舞”这个概念后,接下来的剧情没有过度放大这种戏剧性,转而变得沉稳,开始逐个介绍组成公牛王朝的几位重要人物,包括乔丹、皮蓬、罗德曼和教练菲尔·杰克逊。
前方是不可避免的分别,回首来时路,才让最初的相聚显得愈加珍贵。
整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很有想法,画面中时常会出现一个可调的时间轴,带领着观众来回穿梭。
片中有三条时间线,一条逐渐追赶上另一条,被追上的这条时间线,再追赶下一条。
第一条时间线是每个人从出生到加盟公牛队;第二条时间是回顾公牛队的之前的五个冠军(1990-1993年,1995-1997年);第三条时间线是1997-1998赛季。
每一集都以1997-98赛季发生的事作为切入点,然后开始回溯,在经历个人成长、家庭悲剧、社会动荡之后,一个个都来到了公牛队。
“宿命”般的相聚,让人看出了“复联”内味儿。在每一集的最后,时间线又会重新回到1997-98赛季,以衔接下一集。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可以看到:青涩的乔丹和大学时期的教练迪恩·史密斯,骑着自行车在北卡罗来纳大学里转悠;他在1982年NCAA决赛命中关键一球,击败乔治敦大学夺冠。
我们可以看到活塞队“坏孩子军团”制定的“乔丹法则”,在肉搏的时代,一个残酷的防守计划,“你必须在地板上限制住他,哪怕赔上犯规,一旦他起飞就无法阻止了。”
我们可以看到当乔丹第一次听到球队被称为“巡回的可卡因马戏团”时,笑得像个200斤的胖子,没准已经被制成新的表情包了。
我们可以看到乔丹在季后赛面对凯尔特人狂砍63分,尽管输了比赛,但“逼王”拉里·伯德也被打服了,留下金句:“今晚上帝穿着乔丹的衣服在打球。”
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当聊起一些可能有争议的事情,导演海希尔会递给乔丹一个iPad,让他先看看当事人是怎么说的,或怎么评价他的。
这种做法让乔丹由亲历者变为旁观者,更成了制作者,因为通过他观看这些视频的反应,会引出下一幕的场景。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两段。
乔丹看着iPad里的母亲大声朗读他上大学时写的一封信,露出温暖的微笑。乔丹在信中向母亲要钱,因为他的账户里只有20美元,还让母亲给他给他寄些邮票。
当乔丹准备看以赛亚·托马斯解释为何1991年东部决赛活塞队输给公牛队后,没有握手就直接离开时,他依旧很生气:“不管他现在要说什么,都无法改变我认为他是一个混蛋的事实。”
因为《最后一舞》中充斥着大量脏话,所以ESPN 2频道会将这些脏话消音播出,以便让孩子也能观看;而ESPN播出的是原版内容
乔丹说过:“我可以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未奋斗的自己。”
纪录片《最后一舞》本质上,是在要求观众成为乔丹的队友。在这个“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的传奇故事中,去感受他的渴望与热情。
即便面对一个已知的结局,也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对于很多8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这不仅是纪录片,也是时光机,是一封情书。
《最后一舞》囊括了大量90年代的流行元素:oversize的运动夹克;乔丹与斯派克·李拍摄的耐克广告;乔丹拍摄的佳得乐广告;脱口秀演员杰瑞·宋飞在更衣室拜访了乔丹的镜头;电影[空中大灌篮]的片段;Prince、Run-D.M.C.、Soul Coughing、Naughty by Nature的音乐。
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迈克尔·乔丹的比赛。
而对于没有看过乔丹打球的人,这部纪录片刚好解答了那个疑问:乔丹到底有多强?
我没有乔丹的球鞋,没有在墙上贴满他的海报,也没有公牛队的球衣,但我喜欢这部纪录片的原因,是它把我带回到那个单纯的夏天,只有热爱和感动,我又想起最初接触NBA的那段时光,想起了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乔丹”。
那年夏天,室外三十九度八,你中午放学,回到家书包还来不及放下,就打开了电视换台CCTV-5,在“编辑短信A支持主队,B支持客队”的口播和张卫平的解说中,又看到了你的英雄。
然后起身,对着空气作出投篮的动作。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杂志
转载请私信联系,未经授权的转载将被我们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