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上海一位病人因哮喘停止呼吸,向另一个救护车借除颤仪的视频,相当之心痛。如今上海可以说是(医疗资源最为优秀的城市)医疗挤兑成这样,如果换成我们城市呢?更让我疑惑的,三年抗击疫情,我们增加了多少医院,多少医护,那怕是救护车又增加了多辆?我所看到的城市的医院还是这般的拥挤,分诊机制仍然未见曙光,一个简单的全国性的流调系统至今也见不到,流调的盲区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仍然被忽视?一个全国性的健康码和行程卡呼吁两年了,为什么仍然不合并?
我们还是填写的各种表格抗击疫情,机关效能为何不见改善,哎~~~~~~也许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任何地区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什么?
就是你说的这个流调系统,然后我们的医院,我们的方舱,这两年都不见任何动静,真的,我昨天特别纳闷的就是这个,然后就包括我们城市,就我们要买七个救护车,批了他妈的半年,真的太鬼火了,到现在一辆都没买到。
1.单从经济角度出发,“动态清零”需要坚持
疫情影响了美国产业链和供应链效率,制造业生产力回退,高通胀下普通人薪资反而下降
2.本次疫情不仅暴露了上海的诸多问题,也暴露了二三线城市疾控体系的大量问题
很多地区有轻敌思想,没有持久战的准备,靠着临时征用的,不完全满足防疫要求的设施和疲惫的基层工作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
地方领导靠填表了解情况,决策效能不足。
3.形式主义
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流行病学的原理,能抓住传播规律,找到工作重点,领导让基层人员填再多的表格,都不能实现疾控的最终目标:“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彻底阻断疫情传播链”。
4.做到实事求是,多学习,办事情从业务本身的规律出发
开展案例学习,深了解外地疾控部门、物资配送部门的成败得失
在疫情发生前,有多少地区的领导了解过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为什么频频发生疫情传播导致农产品集散地瘫痪的问题?
5.做到实事求是,告别“形式主义”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形式主义消耗了大量精力
只有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再根据客观实际不断调整,才能实现个人、组织、国家的进步。
我感觉最真心实意想疫情结束的,就是基层工作者。
我所在的城市只有一百万不到的人口,鞍山下属的县级市,大医院只有三所,其中一个私立的。
我现在最怕听的词就是全民核酸。因为社区组织经验也相对差,人民群众的配合度也参差不齐(真是百人百样),起码我去做工作时间往往比预期长不少,冬天夏天穿防护服都不好受。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咱这还没实行上门核酸(可能有部分不方便出去的社区联系上门做),说实话我是真的能理解上海基层的难处,上门核酸,真的是太难了(可以想象成送快递,有几户不给你开门就卡住了),我在隔离点给别人做核酸,基本几十人,总会有几个很慢的,说实话也理解,都有点事什么的(比如上厕所)。但是从工作者的角度,这核酸还做不做?如果去别的楼还回不回来?防护服要不要脱?
今天还看志愿者敲门闹矛盾,最后被打的,要是打我我准定干回去,真的是需要去太多家了,都想早点干完早点完事,敲轻了听不见,敲重了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