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武中奇率部队在莱芜活动的时候,正赶上过春节。战士们入乡随俗,跟老百姓借来花衣服,戴上假头发,梳个大辫子,扭起了秧歌。突然,一支日寇包围了村子。这时,鬼子小队长笑嘻嘻地说,“花姑娘地有,打枪地不要,耍一下地可以……”
听到鬼子队长的话,八路军战士哭笑不得。也来不及卸妆了。干脆把彩船一扔,把高跷腿一扯,战士们就穿着花衣服,脸上带着粉,跑进屋子持起枪来,就冲出去了。
当天武中奇没有打扮,领着队伍冲出去。
冲锋号响起,日本鬼子也慌了,立即组织战斗。
当时八路军使用的枪都是"土压五"即"单打一",日本鬼子就怕这个东西。子弹都是铅丸,打上以后就没得活。这一仗,日本鬼子伤亡很大,没死的鬼子拖着尸体就逃走了。
打走了鬼子,当地的老百姓非常高兴,说∶"真是不简单,‘花姑娘’就把日本鬼子打跑了,打得抱头鼠窜。"
武中奇,山东长清县后大彦村人。1937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一中队班长、排长、中队长,军区副团长。
1940年,武中奇被山东军区授予扩军模范的称号。抗日战争中,武中奇曾先后担任过团长、支队司令等职。他率部转战沂蒙,屡立战功,日寇曾悬赏缉拿“赤匪武老二”。
武中奇最传奇的经历,是他指挥战士用步枪打下了日军轰炸机,并活捉了飞行员。
1938年10月9日早上,武中奇正带着一个排侦察地形进行操演。忽然听到了飞机的声音,一架带膏药旗的日本飞机"轰轰"地飞过来了。
武中奇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看到这架飞机是重型轰炸机,它飞得很低毫无顾忌,飞得大摇大摆,擦着山顶、树梢、屋顶一路飞来。
武中奇考虑到手下这个排装备的是苏联水连珠步枪,射程远,威力大,排长高展昭是个神枪手。
于是,武中奇马上命令∶"全排仰卧,向飞机集中射击!"
"啪啪啪"几枪打上去,只听见飞机"哇"的—声刺耳地啸叫,飞机屁股冒烟了,不一会儿就朝着大地栽了下来!
用步枪打下日本重型轰炸机,这无疑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武中奇说,这个奇迹的意义,不限于奇迹本身,而在于它对抗日根据地军民士气的巨大鼓舞。用步枪打下重型轰炸机的事实,还告诉人们:只要同仇敌汽,八路军和他们的游击队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会创造出来!
武中奇带着官兵一口气追出去十几里路,终于在一个山脚下找到敌机。
飞机被摔坏了,幸好没有爆炸。武中奇登上飞机,他命令大家卸下机关枪,收起飞机上的文件,马上组织抓俘虏。
日本兵由于受"武士道"精神的毒害,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很长时间里,数万名日本兵战死,但居然无一俘虏。为了抓到一个俘虏,八路军官兵付出了不少代价。
有—位通信员在收电话线时,发现汽车底下躺着一个日本伤兵,受了重伤,呻吟不止。通信员掏出纱布正准备为他治伤,那伤兵却扬手一刀刺进了通信员的腹部。
由此可见,日军的顽抗到了何等的地步。在战后总结战斗经验时指出∶"日本兵至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被俘虏后报复。"
飞机上仅存一个活人,这个人是战前是一个大学教授。他一遇到危险就跳伞了,落地后解开降落伞撒腿就跑。他在前面跑,老百姓就在后面追。最后,这个日本兵跑掉了一只鞋子,实在跑不动了,便掏出刀子来,呲牙咧嘴地吓唬人。
老百姓拿着棍子、棒子"呼啦"就冲了上去,—棒子把他的刀子砸掉了,人也被砸倒了。大家拿出蝇子来就绑。
这个日本兵说:"你的,不要绳子辛苦的有。"意思是不要绑我了,我跟着你们走就完了。
"你说不绑就不绑了?便宜你了!"老百姓没有一个听他的,说绑就把他绑了个结结实实。
这时,武中奇带着战士赶到了,把抓住俘虏的老百姓表扬了一番。接着把俘虏送到了大队司令部。
这个日本俘虏长得和中国人一样,多少还会说一点中国话。八路军优特俘虏。
日本俘虏在抗日根据地受到了深刻教育,看到了日本侵略中国没有前途,他的思想表现比较进步,被押送到延安以后积极参加了反战同盟。
后来,他写了一本著作《八路军中的日本兵》,记述了他和他的伙伴是怎样深受"武士道"精神之害,是怎样放下武器反戈一击的。
武中奇不仅打仗厉害,他的书法更值得一提。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武中奇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不时以木棍划地、以指书膝,对书法、金石进行揣摩和研究,并多次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书丹,为部队、机关镌刻印信、钤记。
上海解放时,受陈毅市长之托,书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七个大字,昭示了上海市人民政权的诞生。
以及为上海总工会大楼书写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字。
他还曾题写“南京市口腔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泰安火车站”“南京站”等牌匾标志以及一些饭店酒楼店招牌,作品多为主旋律题材和商业标牌字。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1,
“魏变法强三代,秦变法强七代”,此说到底有什么出处不清楚,但严格上讲应属历史发明范畴。
这段文字暴露出了2个史盲级的误解:
一是误认为东周时期的变革是在一次孤立的变法活动中完成的;
二是误认为变革的红利期可以简单到用伦理辈分概括。
客观上讲,上述误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学历史课本的章节划分——并不是说课本有大错误,而是由于内容过于精炼及特定章节划分因素让一部分中学生产生类似的误解——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刻意迎合,使这一误解进一步加深。
具体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在低龄的朋友当中,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朋友在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后会有颠覆性的认识,另有一部分不大喜欢学习或中枢神经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的朋友会极力排斥和自己臆想有冲突的客观事实,最终形成了网络上“秦教徒”的普遍亢奋及普遍被嘲弄的现实。
2,
有关“魏变法强三代”的说法,提出这一观点的朋友大抵没有认真看过年表。
李悝变法正式执行的时间节点在魏文侯最末期,如果真要捅到“三代”的话,那应该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三朝。
即使纠正一下,矫正为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朝,也有大问题:
一个是魏文侯一朝整体在李悝变法之前,而魏国的衰落事实上正是在李悝变法之后的魏武侯一朝开始的;
另一个是魏惠王一朝在中期就已一落千丈,强势期根本凑不到一朝。
总之,“魏变法强三代”是不成立的。
3,
“秦变法强七代”也有大问题。
其一,秦公室作为周代古老封建主(或奴隶主)之一,最迟在秦武公也已经开始了变革活动,且在东周时期一直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强国,显然超过了“七代”;
其二,战国前期的秦国虽整体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林剑鸣语),但相比于齐、楚两国而言,秦国在与魏国对抗时的处境明显好太多,秦灵公、秦简公对魏国还有强有力的反击,说此时的秦国不“强”无疑是荒谬的;
其三,秦国在秦献公时期就已经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步,在秦献公末期,秦军对魏国的攻击已经相当凶狠,但凡稍微查一查地名,也能看出当时秦军的攻势绝不亚于秦孝公一朝,把秦国“强”的时间节点定在秦孝公一朝也是不合理的;
其四,秦二世一朝其实也不能说不“强”,当时秦军打到赵地被纵军击败,其实和秦昭襄王一朝、秦庄襄王一朝的情况也差不多,秦被灭这是在秦王子婴——从这个角度上看,应该一直捅到“强八代”才对。
总之,这一观点和“魏变法强三代”一样都是错误的。
4,
客观上讲,秦魏两国之间的此消彼长有多种因素,变革只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肯定一点,秦国的变革应确比列国更为彻底,具体原因当于秦国本土士人并不兴盛、朝中多由外籍士人充斥有很大关系。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忽视其他因素,比如魏国地缘环境的绝对劣势,比如特殊外交环境下的大势所趋,等等。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末期也并不比其他诸侯国先进,当时仍在吸取中原的变革经验。
当然,你非聊某些影视作品或某个不太负责任的纪录片里的一些内容,那当我没说。
打个岔,《韩非子》那段说的是军功赏罚的落实情况的区别,不是军功系统有或没有的区别。
5,
不过,你要非站在“老秦人”或者“秦吏”的角度,那肯定是另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