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而我们国内为什么极少有关于前线的视频? 第2页

     

user avatar   lxy1928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往大了说,不仅是俄乌战争,我国媒体几乎排斥一切对突发性事件的直播,包括引用较为完整的现场视频。这是因为媒体对特定事件的报道偏好与政权的合法性类型紧密相关。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俄乌战争是典型的“媒介事件(media event)”。媒介事件具有非日常性和干扰性的特点。因为我们知道,现代社会高度分化,人们生活在各自的日常小世界中,每天接触较为固定的信息和人,很容易产生“信息茧房”现象,造成社会价值分裂。对此,媒体会将某些事件定义为“媒介事件”,通过强调其“历史性意义”,在特定时间段内,强行把所有社会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事件上。在事件发生期间,媒体会中断大量常规报道,人们不得不走出自己的日常,共同聆听媒体对这一事件的统一解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再次确认社会的政治中心和价值中心,实现社会整合。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弥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分裂,媒体必须寻找到一些“历史性事件(historical event)”,通过灌输给人们关于这些事件的统一解释,来重建社会共识。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事件就是“媒介事件”。

常见的媒介事件有三种:竞赛、征服和加冕。竞赛主要指政治选举和体育比赛。征服包括战争、极具挑战性的外交活动、重大自然科学突破,典型如切·格瓦拉的游击战争、勃兰特的“华沙之跪”、美苏太空竞赛。加冕则是指各种国家庆典,游行、阅兵、国葬、大会等。

三种媒介事件分别与韦伯的三种合法性类型对应。竞赛要求双方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公平竞技、赢得胜利,反映了规则意识和“优胜主义”,最为契合资本主义社会法理型权威。征服展现了英雄如何在无先例的情况下,克服艰难险阻、开创前路,形成新的规则,塑造的是“强人”形象。换句话说,就是魅力型领袖或卡里斯玛型权威。加冕则强调传统的神圣性,反映了一种循环的时间观,每一次典礼都是对上一次典礼的完美复刻,突出成规和惯例。在三种媒介事件中,最依赖提前准备、也最害怕意外,因为任何意外都是对“传统坚定不可动摇”的伤害。

因此,在三种媒介事件中,西方国家最青睐“竞赛”,其政治节目也大多以“竞赛”形式安排,突出主持人的挑战者身份。而这类节目要么国内不会转载,要么会被框架化为有问题的报道形式(如观网对秦刚大使受访的报道)。而俄乌战争则是彻彻底底的“征服”,只是并非一开始人们所预料的再现普京的“强人”形象,而是成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个人秀。但这倒不能完全归功于乌克兰的抵抗顽强,还应该看到泽连斯基以其人格魅力所取得的一场场外交胜利。而我国媒体则天然对以上两种媒介事件不感兴趣,这不仅影响到媒体对事件的挑选,还影响到媒体的报道方式。比如,对作为典型的“竞赛”和“征服”事件的奥运会,媒体一般会把大量直播资源给到颁奖仪式,在文字、图片中强调“奏国歌”、“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将竞赛仪式化、加冕化。对突发性事件则很少进行直播或引用现场视频,多用资料视频+后期解说,报道重点也多是事后的表彰仪式和慰劳晚会

这些问题同样出现在国际报道上。央视和新华社在国外不是没有派驻记者,但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这些人的第一反应不会是扛着摄像机去拍现场视频,而是写一两篇豆腐块文章上传到稿库,因为整个媒介体制是与政权合法性配套的,我国媒体实际上就是“晚会型媒体”,不可能为了几条国际新闻开“后门”。长此以往,自然是央媒的外派机构废物化、养老化。


user avatar   xiao-mi-zhou-1-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梯子太短了,别问我梯子是啥,我啥也不知道。看风景当然得用梯子,踮起脚尖永远看不到墙外的风景,我是新时代的好公民,墙外的风景自然比不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user avatar   tpugdaxkfhqbzn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的记者都跟在俄军屁股后面呢。

以上是原答案。

一句吐槽实在担不起这么多点赞,增加点内容吧。


实际上,即便是在墙外的互联网上,战场的视频都是极少的,双方交战的画面则几乎没有,应该是军队有相关的纪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战争打了一个多月了,整个互联网上俄军的装备图片、视频甚至士兵影像都不少,而关于乌克兰军队的,则几乎找不到!

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英语、乌克兰语、俄语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检索,试图找到一些乌克兰军人的照片信息,但最后几乎是一无所获!

战役后或者战场后方的影像资料倒是不少,这些基本都已经被自媒体搬运回来了。


我在另一个关于怎么查找关于这场战争的信息的问题里的贴在这里,希望对您有用。


user avatar   bingo-z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炸毁的楼房,破败的街道,报废的军事车辆,还是苦难的人们。照片在外网比比皆是,但国内媒体一直在刻意降低伤亡和忽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总是在向内宣传时摆出一幅俄军进城民众众望所归,乌军缴械投降,居民夹道欢迎的场景,从而证明俄罗斯行动的正义性。

然而泽林斯基先生没逃跑,乌军在抵抗,外部武器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地送到。战争持续一个多月,战线几次调整,俄军久攻不下。如果还继续报道前线满目苍夷的街道和城市,似乎就不合时宜,也不政治正确了。

现在想来一味着宣称和平交流就能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想法过于乐观,军事实力和武器弹药才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力量。最后,也就当是中国网民心善,见不得乌克兰人民的苦难吧。

更新—

千赞感谢,感谢各位的时间,愿世界早日重回和平。


user avatar   richard-zhang-3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我国官媒记者到达乌克兰首都基辅的视频。

之后,就没什么热度了。原因未知。


user avatar   tong-gu-he-ren-72-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原因


user avatar   jing-dian-yuan-pi-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是有的,CGTN的抖音账号有发表布查惨案,有记者在第一线。

但是事实就是,我看了下一个视频就7k点赞,下面评论还有人说CGTN是哪个外国电视台搞阴间滤镜。

以国内总体状况来说,央视国际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效益”明显不行。简中互联网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没人调查,全是二手,都已经是好的了。

在抖音这种极度下沉的平台,本质上就是图片加字的消息。连分析都没有就剩带节奏了。

可靠的画面全是西方提供的,有道是“舆论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事实是舆论的阵地早已失守,但是某些人给自己挖了个坑把脑袋埋进去说守住了,还反击了。

你说西方人造谣,可是你的记者在哪呢?耳听为虚,眼见为虚,可是你连现场都不在啊。

为什么不报道前线,1是没有记者。

2是什么呢,看看马里乌波尔,整座城市被炸的渣都不剩了。都说美国把伊拉克,把阿富汗炸个稀巴烂,这下好了,俄罗斯也把乌克兰炸个稀巴烂。

早年间给美国定个性,打仗把城市打个稀巴烂的就是霸权,这下好了,乌克兰被炸个稀巴烂,还能怎样呢。

报道了画面一出来,不是说仁义之师吗?这就是仁义之师啊(指把城市炸成灰。)可能这些苏联时代建造的筒子楼有点新纳粹了。

事实就是打仗必然会这样,这就是没办法的事情。

3再有一点就是,打个游戏,血都是绿色的,那些烧焦的尸体是准备放给哪个宝宝看?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


user avatar   peng-pai-de-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北京冬奥会开幕好几天了,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会这种国际盛会,意义远远超出体育比赛本身。举办一次奥运会,本质上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全方位体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实力。本次北京冬奥会确实出现了不少有趣的新技术,我感兴趣的则是云上全息通信技术让光学相关的“黑科技”得以更好发挥,比如昨天一个叫做Cloud ME(云聚)的“全息显示仓”,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给全国观众拜年。

这个“全息显示仓”要实现的目标非常简单:让远隔千山万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上海)的两个(或多个)人仿佛处于同一空间中进行交流。而且从实际的观看、拍摄与交流方面来看,对记者们来说,虽然两人都不在眼前,但效果上与他们俩站在面前几乎别无二致。

当然了,虽然新闻中名称叫“全息显示仓”,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广义上的全息,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理意义上狭义的“全息”是衍射成像的技术,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做不到理想的动态全息显示,这是整个光学领域圣杯级别的高难度挑战。

此次堪称黑科技的“全息显示仓”虽然不是严格的物理全息,但在立体感与真实感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显示屏所能呈现的显示效果。可能还有小伙伴没看现场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3958962386739200

明明这是一个显示技术,官方的名称为什么叫“阿里云聚”呢?其实这是因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效果,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面前的这款显示屏本身,还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尤其是云端的大量黑科技。

要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这么棒的发布会效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黑科技”:

(1)拍摄与显示的硬件设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发布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高清大屏幕,用于显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嘉宾的实时影像,仿佛两个人都同时站在大家面前。

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拍摄端的硬件布置大概是这样的:

拍摄端在摄影棚内,有常规的灯光、交互提示用的电视屏。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不太常规的屏幕,那就是用于显示另外一个人的“显示仓”。而且这个显示仓的位置和角度是特意设计过的,使得望向屏幕中的人时,拍摄出来的视线恰好符合两人站在一起时的视线。如此一来,物品的交接才会显得如此自然。

(2)符合广播级稳定要求的实时通信网络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本质上这不就是个复杂一些的视频会议嘛,只不过级别更高、屏幕更大、清晰度更高、稳定性要求更高。非要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可都是非线性陡增的。要想实现类似高规格发布会的万无一失,网络传输环节要实现的保障度是远远超出大多数时候的。

比如为了能够实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拍摄的原始画面清晰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传输,将挤占大量带宽,极有可能遇到网络拥堵问题。阿里云聚这次采用了一种叫作“窄带高清”的技术,能够在节省50%带宽的情况下,仍然保障画面的清晰度。

另外,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最高带宽的宽带套餐,日常生活中还是难免会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造成视频会议时的画面卡顿。平时会议稍微等一等倒也问题不大,但是对新闻发布会这种高级别会议,卡顿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能够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画面流程,阿里云聚开发了“弱网抗丢包”技术,能够在80% 丢包下可提供流畅通话,同等丢包环境弱网传输效率提升65%,实现良好的实施传输效果。

(3)强大的云端算法与算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记者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中,张勇与巴赫所处的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两个人的身后似乎有一定的纵深,墙上也有很自然的阴影效果,使得图像出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其实这种光影效果是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需要强大的算法与计算力的。

其实需要算法与算力的远不止视频的实时渲染。比如音频的处理,我们都有过在嘈杂环境下开会的经历,要想听清对方讲话是非常困难的。阿里云聚通过亿次通话数据验证和海量历史数据回归,实现了持续进步的多场景智能降噪能力。而这同样需要算法与算力的加持。

根据研究,要想实现流畅舒适的交互效果,延时必须控制在200ms以内。

也就是说,端到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比如音视频转码、光影渲染、音频智能降噪等等功能,都需要在200ms以内实现,这需要高效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靠拍摄或发布会现场的端侧计算机是无法做到的。阿里云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处理+端渲染”技术,即通过实时通信与云上处理的技术结合,解决因端侧算力受限的难题。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次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算是阿里云聚的一次“亮剑”:连如此高要求的场景都能hold住,其他的应用场景更不在话下。很明显,这种“宛若就在面前”的显示与交互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的应用场合,比如远程教育、虚拟社交、远程VR操控等等。而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甚至只用它来开个远程视频会,都让会议显得更温暖了呢……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普京与波罗申科通电话商讨乌东南部局势等问题? 
  乌克兰现在应该如何处理,以尽量降低损失? 
  巴顿是美国猛将,但是美国打德国的非主力且国力碾压,如果德军部分精锐在法国北部会战,美军打得过吗? 
  如何分辨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俄罗斯女人是不是很势力或者也很easy? 
  如何看待乌克兰梅利托波尔市民众举行抗议俄军占领该市的活动,现场的俄军不断朝天开枪恐吓示威民众? 
  如何评价电影《维京:王者之战》(VIKING)? 
  俄罗斯那么大为什么打乌克兰那么吃力? 
  为什么俄罗斯人也反华? 
  俄罗斯已经衰落成这样了,为什么美国还总是抓着俄罗斯怼? 

前一个讨论
《人民的名义》中最可怜、可悲的角色是谁?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上海某公司招聘要求 007,且睡在公司,是否违反劳动法?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