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另一个问题重复了,回答基本差不多,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普筛+封城基本宣告了前期创新成果归零,至于最终效果是肯定有的,无非是肯花多少钱的问题。更可怕的是需要有人为前期工作负责,可以预见卫健委相关领导必须要做点什么,但这不算什么。
上海今天局面我认为还是有相当偶然性的,因为他恰好卡在敏感期。要注意国家在2020年和2022年关于疫情的表态是有差别的,2020年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和“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变成现在的“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和“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不仅是政府有了累了想缓一缓等一等的想法,民间也有了广泛的舆论基础,这给了地方所谓的“创新变通”提供了思想基础。一般来说沪市的总经理比董事长更为重要,董事长可以是空降,但总经理就算是空降也必须是在沪市担任副手深耕数年经验,问题是现任是空降的。
90年代以来除了一个特例外,沪市董事长基本都能冲出决赛圈,一般来说除了刷资历的起步就是副总,无非是正的还是副的。基于大环境因素,从上到下对沪市有了不切实际的高估和期待,也说不准是有人刻意忽悠了,在这个时期就有了想冒险一试的冲动。
对于上海来说无非是付出多大代价而已,我们要想清楚以后。在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追求所谓国际大都市和国家中心的大城市出现聚集性疫情只是概率问题。
一旦出现就是深圳模式或香港模式二选一,或者走中间路线的新加坡模式。能封一次两次三次,一座大城市能坚持几次?倒是也有部分大城市做得不错,不过往往是发现早下手快和重,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上海这次通风管道意外。
最近的几次封城已经出现了舆论反弹,从长远看难就难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真是九成城市化的发达国家选择新加坡模式也就罢了,现实是大量穷人和农村人口是不具备现代化抗疫能力。
所以疫情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是对的,抗战还打了14年,这场战争才3年远没到头。世界一日未平息,我们就要持续打下去,如何持久坚持下去就国家道路的重要选择。目前各省有相当自主权,抗疫层面中央只有指导权,对各省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17个中风险区,0高风险区。没必要吧。
要知道国内现在有61个高风险区,454个中风险区。
看数据是真的一点都不严重,我是觉得还可以再等等。
没事的,继续。
第一阶段:我们宣称疫情不严重,可以精准防疫,没必要封城
第二阶段:我们的精准防疫没有漏洞,网格化防疫足矣,不应该采取封城
第三阶段:也许我们应该采取封城,但为了不影响全球经济不能封城
第四阶段:精准防疫没有问题,也许我们当初应该封城,但现在已太迟了。
看了最近的情况我有一些反思,或者说促使自己“回归常识”:
一是看待社会资源问题。过去我觉得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现在看来,应该改为人均资源的严重不足叠加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导致平时矛盾集中体现在阶层差距上,而特殊情况时则几乎各阶层都吃紧。
二是看待地方宣传问题。这一点我过去就属于同行里的“少数派”。之前不少宣传(体制内)和公关(体制外)领域的朋友都夸赞上海的新闻发布会开得好,讲话有水平有温度有人情味,我持保留态度:倒不是说上海城市宣传的水平比不上其他地方,而是觉得在情况平稳的时候有功夫琢磨话怎么说并不见得是真功夫,情况不平稳的时候怎么说才见真功夫。并且,大家之所以点赞“有人情味”的发布,本质上不是因为它有多“精妙”,是因为其他“没有人情味”的东西实在听太多了,这可不是什么值得宣传公关界自我赞赏的事情。好,现在没人跟我争论了,但我也一点不觉得高兴,反而更忧心:我的悲观原来是对的。
— 完 —
“封城”两个字烫嘴是吧?
上海要是把咬文嚼字、瞎掰硬拗的精力都放在防疫上,也不至于疫情发展成这种鬼样子。
方舱不叫方舱叫“集中隔离点”
封城不叫封城叫“全域静态管理”
要不说是两岸一家亲呢,湾湾去年也是这么玩的
大陆叫“方舱”,台湾死都不用,得叫“集中检疫所”,上海这波属于拾人牙慧了
当然现在全国上下都有这种趋势,很忌讳一些负面的词,想尽办法找个稍微好听点的词作替换,管“裁员”叫“毕业”,管“没有固定全职工作”叫“灵活就业”,换了个词问题就不存在了吗?自欺欺人有意思吗?
具体措施里,浦东、虹桥机场国内出发还正常吗?上海南、上海虹桥、上海站还允许进站上车吗?
关于核酸筛查问题,人员准备怎么解决?大大方方向中央求援借外省医疗队?检测人员群体内部自己出现集体阳性的预案有没有?协调邻省检测实验室的方案定下来了吧?为了减少往舌根上擦两下、不捅到鼻腔的不规范采样,是否可要求采样人员的领导为假阴管负责?
确诊病例标准、中高风险地区标准和国内其它省市统一了吗?
如果全员筛查后短期内出现巨量阳性(超过10000名),邻省新建的方舱能用起来了吗?阳性中的高危人群有没有特殊措施?
是否做好了全城范围大规模消杀、有阳性的楼房下水管消杀、甚至全城下水道消杀的准备?目前被污染的菜品可能是间接传染源,是否有准备应对其它类型的间接传染源?
终于全域管控了
这是大好事 距离控制疫情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上海死活不肯说“封城”
说明上海还是有抵触全国防疫政策的情绪
说明某些人还是有上海例外的心态
还是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宁可相信一盒2300元
来自死了100万人的美国的神药
也不愿意相信中国行之有效的抗疫策略
不客气地说
这种思想上的不统一
暗中迷信美国 甚至主动向往“躺平式共存”
是本轮上海疫情升级失控的主要原因
之一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目前还能控制得住。
我是搞数据预测的,所以对将来数据的预判,数据所代表的实际问题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当初深圳解封的时候,很多人提出过质疑,认为奥密克戎“防不住”,深圳要“共存”
我的表态很明确,不会有什么问题,奥密克戎绝对防得住。
初步自证之后,说一下上海的疫情逐步发展的过程,我是全程密切关注的
从疑惑,失望,愤怒,绝望,到燃起希望,还是失望到现在的安心等结果。
第一阶段:疑惑,上海在干什么?3月14日
第二阶段:失望,上海专家在干什么?3月18日
第三阶段:坏了,上海要出事了,不认为河南在过度防疫。3月20日
第四阶段:上海的情况正在恶化,某网红第一次使用话(幻)术,愤怒。3月24日
第五阶段:绝望。3月27日
第六个阶段:燃起希望。3月28日
某网红第二次使用话(幻)术,愤怒X2,同时怒改ID和签名
第七个阶段:仍略显悲观,3月29日
第八个阶段:比较安心了,3月31日
至于封多久,比较难预测,因为境外没有控制下来的数据,奥密克戎又是新的毒株
可以参考的是大概是吉林市的情形
吉林在疫情出现高峰期后,用了2周的时间把新增降低下来,预计第三周的时候会有明显下降。第四周会逐步清零,第五周社会面清零。
上海在下周的病例还会增长,把存量检测出来
然后两周之内稳定下来
第三周明显降低
第四周逐步清零
第五周完成社会面清零
第六周凭借48小时内阴性核酸证明出入小区
考虑到上海的感染人数较多,可能会拉长一些时间,只要不出意外,8周以内搞定的几率是很大的
武汉当时封了2个多月,是因为初战病毒,对病毒不了解,重症非常多
而且没有明确大规模强制核酸检测这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拖了很久,上海的绝对不会拖到2个多月,全市的消杀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下面说一说我认为上海需要主意的事项:
现在上海疫情人数轻症+无症状多,压力比武汉时期要小一点,对于病人的管理,关怀都是必要的
市民吃菜的调配需要更合理一些,对常见病和急症的处理要妥善一些,上海市民千万不要出家门了,你的邻居可能已经中招,你回家后就是全家中招。
援助上海的人手要多一些,先让上海本地医护休息一两天,他们被温水煮青蛙一样折腾了一个月,一定是非常非常疲惫了。
虽然不太需要重症的ICU照顾人员,但是人手肯定会非常缺的,核酸检测,日常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希望对援沪的人员好一点,建议上海财政给他们发点补贴,一天100块,3万人的部队是一个月9000万。也就上海的一套别墅的钱。。。别舍不得(其他地方可能真舍不得)。
2500万的人口,爆发感染6万人以上的奥密克戎疫情,大概需要上万医护,几千的人工支援,才能解决。也这是境外防控疫情无能的原因之一,当发觉疫情不对劲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人口来帮忙的。
这里再重申一遍,疫情只有0和无穷大两个选项,奥密克戎需要控制到0。
借用吴尊友教授的话:“奥密克戎流行毒株3个月造成的死亡人数,是比德尔塔3个月造成的死亡人数要还高的。”
奥密克戎的病死率的确低了一些,但是其传染力超强,造成的感染者是原来的好几倍。
感染人数X死亡率=死亡人数
所以奥密克戎导致的死亡多于德尔塔毒株是非常正常的(美国最近3个月日均死1700人,2021年日均死1300人)。
奥密克戎对单个生命体的死亡率变低了,人们麻痹大意了起来,认为个人得病很无所谓,可惜啊
须知覆巢之下无完卵
社会上死的人变多的时候,每个个体,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今年2月份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只有0.9%,物价十分平稳
美国两年新冠死了100万人,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了是7.9%,创40年新高
最后,坚持动态清零战略,守住新的长城
祝福上海,希望上海早日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