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建议:评价一个穷人的贡献,请多看他付出的比例;评价一个富人的贡献,请多看他付出的数量。
而一旦这个标准颠倒过来,你将很难对任何一个作出贡献的人满意,因为你嫌穷人贡献的数量少,嫌富人贡献的比例低。在这套标准下,除了一个月赚三千块却拿出积蓄捐赠好几万的圣人能得到肯定,剩余的都是罪人。
你把通往天堂的道路做得越狭窄,就越会有人坠入地狱。
无谓口舌之争
看看大衣哥的无奈就知道了,出了名给村里修路,给村里翻新了学校,买了些健身设施。然后他的亲戚和朋友开始借钱,虽然都有借条,但是要不回来,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说:就得管他借,谁叫他有钱。还有个村民,跟他借200万,说是给他按手印,把身份证押给他。朱之文说没有,那人说,你都能上春晚,怎么可能没有。所以即使孙俪捐3000万,也会有人骂他。前几天我们小区业主群里还有人在那里倡议给社区志愿者捐钱开工资,还给我打电话,希望多捐点。这些人不需要理他们。
谁成想老郭十几年前挤兑键盘侠的段子放今天还这么贴切呢……
郭:我有正事儿,我尤其一看到国家受什么灾,受点儿什么难,我急得呀跟什么似的
于:哦,您着急
郭:国家有灾我着急,我忙啊,我忙捐款的事儿
于:那还不错,您捐款啦
郭:我劝人捐款呀我
于:啊?您不捐,劝人捐?
郭:劝人捐款嘛,当然我一部分是为了灾区。
于:哦
郭:另一部分我是看着有钱人,盼着他们把钱都花出点去我心里痛快痛快
于:看人有钱您生气
郭:我的口号就是,我参与你奉献我快乐。
郭:我是个圣人!
于:你还圣人,人家捐款了
郭:捐款,那是他作秀
于:捐款是作秀?
郭:对
于:没捐呢?
郭:没人性
于:捐得多
郭:张扬
于:捐的少
郭:吝啬!
于:那到底怎么好?
郭:要都给我就行了
今天去荒郊野外散心去,听了一路相声,看到这问题我才发现,《你得学好》这一段放这问题下头实在太合适了——
12′14″开始,你且乐去吧……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