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清楚怎么解决,
但我知道疫情期间大家加班都在干什么。
我们这里是北方小县城,本人体制内工作。
去年年底以来,由于疫情反弹,会议的数量和时间明显增加。
上级明确要求,各市要两天开一次调度会,各县要一天开一次调度会。调度会全部是在晚上。
这个其实很能理解。
疫情毕竟不是日常工作状态。
疫情期间,所有的物资调动、人员配比、工作重心都临时变更。好多单位的工作任务变成了保障和配合,而且一些是全新工作。
所以,多开会进行调度很好理解。
但是,每次调度会都要求所有单位全部参加的操作就非常领人迷惑。
有时候,开会明明是调度物资储备的工作,可是公安、教育、文化、乡镇几十个单位的领导必须参加会议。三个小时的会议开下来,大部分人发现这次会议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还有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系统是个好东西,可以叫参会的人少跑路,节约时间。
可是,现在视频会议系统明显加重了基层负担。
以前没有视频会议的时候,每项工作,每一级的领导开两次,一次是到上级领会精神,另一次是给下级传达精神。
现在视频会议系统发达了。省里的会,要一级一级开到乡镇。省里的会开完,市里接着开,市里开完县里接着开。
最基层那些干活的小领导,就一项工作需要对着电视机,把同样的内容听四五遍。
最恶心的是,省里会议卡着下午六点开完,市里加一小时,县里加半小时,到乡镇和基层单位的时候,开完会就八点多了。
而且,这些任务往往要求第二天上班就报结果。没办法,只能半夜工作,被基层干部群众骂娘。
你说这个事情怨领导吧,也不怨。
他们也很辛苦,我们眼着那些书记县长副县长们,天天带着队一个村一个村的检查,一个卡口一个卡口地督导,好多时候,我们很明白地知道他们是吃不上晚饭的。
可是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不得不说,加强疫情防控,人员排查必不可少。这也是基层工作人员巨大的工作量之一。
排查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无比复杂。
对于农村人口不多 村庄来讲,排查工作不难,村里几个人,谁在哪里打工,谁是几号回来,村干部基本上心里有数。
但对于县城各社区的基层干部来讲,就变得无比复杂。
一个社区动辄几千人口。区区几个村干部根本跑不过来。
最省事的办法是电话排查,挨家挨户打电话。可是,那些大半夜下发的排查任务,电话打过去,很多居民是破口大骂。还有一些真正从外地回来的,电话里不讲实话,社区干部又做不到上门确认,排查工作流于形势。
这样排查的结果就是,排查的结果与上级部门的预期永远不符。上级部门要求再次排查。如此不断反复,引起部分基层群众极大反感。
还有一类排查更为令人迷惑。
有一段时间,我们市里拿到了健康码的赋码权,对于一些重点人群不按时做核酸的人,要进行赋黄码。核酸阴性以后再转绿码。
照理说这是一条好办法。可到了基层就很迷惑。
市里赋了黄码以后,不下发名单。而是要求各单位各村各社区自己进行排查,找到那些黄码的人去做核酸。
我至今理解不了这个逻辑。
以上讲的实际排查,但是排查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表格形式上报核查结果。
而且时间要求非常短,当然,这与疫情防控要求是相匹配的。
但是,基层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就需要每个社区每个单位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专门报表,并进行零报告。
刚开始,通过微信工作群报告,本来也挺好的。
但是后来,发现大家排查结果中包含大量的居民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门牌号码,工作单位,行程轨迹等。
于是群里开始只报数字,详细情况纸质报表。
于是,只见一个个报表的人开始一趟趟来回跑路。
县外其它地方每发现一个病例,就发起一个排查项目,开始一轮报表。
今年春天,各地疫情全面开花,每天都有新地方加入疫区大军,
排查任务和报表任务就一茬一茬下达,大家就一趟一趟地跑。
疫情防控,压力最大的除了卫健部门,就是社区。
特别是我们这里,要求所有的小区和聚居点,必须设立卡点,对所有人员测温验码登记。
社区人员明显不够。
这种情况下,各单位开始抽人上岗。
象我们这种小单位,一共十几个人,共抽调五个人长期在社区值班查码。
但是,单位的编制和人员,并没有什么冗余,工作压在剩下的人身上,加班就成为常态。
好在大家理解疫情需要,还没有太多怨言。
=======================
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不轻松。
面对全新的工作形态,总需要一个心理适应期和工作机制调整期。
我们只能是干好手边的事情,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吧。
毕竟比起那些在外奔波打工糊口的人,
我们还有正常的工资可以拿。
大多是形式主义工作,卡点测温到底有多大意义?拿个到室外就没反应的手枪测温仪到底是给谁看的,大家心里都知道。还有无疫小区创建,一个小区一套资料,一万人的社区常住人员信息五六个档案盒都装不下,浪费大量A4纸。还有党员联户,又是厚厚一摞。资料整理压力山大。既要硬件又要软件。疫情防控是一项大的没完没了的创建活动。基层累死是必然。一定要心态放平,天天打仗冲锋没人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