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另一面: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矛盾么?并不。
一面:
对虚拟人物——乃至「真实人物」的「共情」,注定是要失败的。你知道虚拟人物无法产生非虚拟的感情,当我们讨论「共情」时,实质上是在进行一个映射运算:输入文字或影像信息,经由大脑处理,把结果返回。这里唯独缺少的,是这个虚拟人物的「虚拟大脑」——所有观众都试图模拟它,但它偏偏不存在。你只是看到他被蛇咬了一口,然后跳得老高——但他痛么?并不:痛觉是你脑补的,或是作者宣称的,唯独不会是「真实存在」的。
另一面:
——但是,这个「真实存在」,重要么?也不:唯一重要的,是你的摹仿的结果。虚拟大脑不存在,你对虚拟大脑的「共情」却是存在的,且无比真切地反映在你的「真实生活」里。当你认真地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做」时,你正在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抉择。你正在决定着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持什么价值观、捍卫什么「真物」的家伙,而这,几乎已经涵盖了人生的全部。
以上,我试图说明的是:对虚拟人物与真实人物的「共情」之区别,唯独体现在该人物之「感情」是否「真实存在」上。然而他的「感情」,恰恰是最可有可无的,反而只有你的「共情」才具备讨论空间。
在最极端的例子里,可以假定除你自己以外的所有个体都是NPC——假如有一天你被告知了这一事实,你对他们的感情会产生变化么,你对他们的一切「共情」都会瞬间崩溃么?
我自己对此的回答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我的生活将如常演绎下去。无论我是在「现实」还是在角色扮演的游戏里,既然收到的反馈是相同的,那它们就别无二致。我只管「共情」我的去,至于它们的「感情」如何、真实存在与否,原是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的。
当然,你可以对此持有异议——毕竟这也是回答的一部分,是决定你人生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