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可行的方法实在太多,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这里不如只取其中一种,进行深入的分析。
能够从这个思路中联想到什么,这点我不能保证,但对多数新人作者应该是能从中有所收获的。
……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在1954年拍摄了一部电影,影片名叫《七武士》。
这部电影时长接近三个半小时,故事可以简单分为‘招募’与‘战争’前后的两个部分。
这里就以《七武士》的前半部分的开篇为例,来讲如何在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将主线讲清楚。
需要提前说明一下,免得直接划走:
这虽然是一部六十年前的老电影,但开篇思路放在今天的网文中也经常用到。
只不过如今,我们一般将这种开篇方式称之为‘黄金三章’。
整个故事的核心推动力均为‘冲突与矛盾’,只不过区别于网文,七武士中没有绝对意义的主角。
……
电影开场,通过一段简单的文字描述交代‘故事背景’。
注意,这里的‘战国时代’是明确的‘历史背景’信息。
他并没有详细说明究竟是战国时代的哪一年,也没有去讲解‘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之流。
点出‘世界观’的同时,并不过多的阐述‘世界观’。
这种‘留白’的处理,既可以让大部分观众第一时间通过‘脑补’‘联想’了解‘环境’。
同时也不会显的信息过于庞杂,难以吸收。
而对于那些不了解‘日本战国时代’的观众来说,便直接讲明,这是一个‘战祸连绵,盗匪横行’‘百姓民不聊生,惶惶不可终日’的时代。
许多新人作者一提笔便会在开篇对‘世界观’大书特书,恨不得将一切设定都直接丢在读者脸上。
要从这里学会一件事,目的性,优先级,小取舍。
你在开篇交代世界观是为了‘建立大体的背景印象’,基于这个目的‘整个世界观信息中,哪些是最优先的,哪些又是可以不着急说明的’。
怎么确定这个优先级,我们看下一个镜头,这也是电影中的第一个场景。
画面切换到一片山地,一群有着明显‘武士’‘浪人’打扮的骑兵从镜头中驰骋而过。
但此时,观众还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
短暂的几个运动镜头之后,这群骑兵停在了一处山坡上,可以很明显看到山下是一个‘小村庄’。
这个时候其中一名角色说话了。
人群开始鼓噪,再结合电影开篇中提到的‘盗匪趁乱而起,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观众便意识到,这群人的身份是‘强盗’。
而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正呼应了开篇字幕中提到的时代背景。
这就是为何在‘开篇世界观信息中’,幕府,大名,都不重要,却特别点出了‘盗匪’的原因。
你在开篇故事中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那么关于这个故事展开的‘信息’优先级就更高。
对于这样一个‘盗匪袭击村庄’的故事来说,织田信长,德川家康,都是不重要的。
即使可能整个七武士的故事继续延续下去,慢慢展开整个战国的大画卷中,这些人物是绕不开的。
你所给出的信息是‘盗匪’,那么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便要利用到‘盗匪’这个信息。
这也是剧作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契科夫之枪’。
即:如果在第一幕中看到枪,那么在遵循传统的三幕结构的故事中,它应该在第三幕中使用。反之亦然,在第三幕中开枪的行为应在更早的时候完成铺垫。
这并不是一种‘绝对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基于‘铺垫信息’与‘利用信息’之间的关系。
网文中经常会讲:‘不要在开篇中写太多废话。’
这的废话,不是某个人个事对整个小说的重要性,而是与故事‘不相关的多余信息,无用信息’。
不管你这个设定,线索,背景对小说多重要。
此时此刻,故事与他不相关,还没到他出场的戏份,不要没有需求强行创造需求也要把他插进来。
正当盗匪们鼓噪起来的时候,首领却说了一句‘不急,去年秋天才抢掠过稻米,再去也不会有什么。’
这是一个小反转,但交代了两个重要信息。
一、此时下山抢掠村庄,付出的精力与收益不对等。二、去年秋天的时候他们曾劫掠过这个村庄,因此很熟悉这个村庄的情况。
基于这点,强盗中的另一名首领便抛出了整个‘七武士’中最核心的冲突。
等麦子成熟以后再来抢掠!
你可以发现,从电影开始,一直到‘核心冲突’展开,总共用了多少篇幅。
从片头‘2分50秒’的制片方名单结束,到‘4分10秒’盗贼首领决定等麦子成熟再来抢掠。
这前后只用了‘一分20秒’的镜头。
包括之前的‘背景字幕’,一共只用了‘五句’话的篇幅。
这也是网文中‘黄金三章’最重要的一点,在开篇中单刀直入的迅速抛出‘冲突与矛盾’。
如果换算成小说描写,加入一些简短的场景刻画,描写,这个篇幅大致在一百字到两百字之间。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限式’的案列。
不是真的要求每个新人作者都要在两百字的篇幅以内点出核心冲突,关键在理解其中的创作思路。
故事进行到这里,观众作为局外者已然知道‘冲突点’在哪里,但山下的百姓并不知情。
如果按照事件的正常发展,很可能茫然无知的农民还是会在今年秋天被劫掠一空。
所以如果想要以‘麦子成熟后会有强盗来劫掠’这个冲突点将剧情继续推进下去,需要‘变数’。
这个‘变数’便源于一名恰巧上山砍柴的村民正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无意间将强盗先前的对话都听了去。
他将这个消息带回村庄,使得所有人已经提前知晓了‘秋收后的危机’。
于是,摆在故事中‘第一主角’位置的‘农民们’,眼下面临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渡过难关。’
这也是以前在讲网文开篇时说的,‘遇到问题’→‘思考对策’→‘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接下来这一幕,所代表的正是‘思考对策’一环。
这里,我们可以将电影中的‘农民们’视为一个统一的‘主角’。
这里有人怯懦,有人勇敢,有人愤怒,有人恐惧,每个农民代表的正是一个角色心中不同的立场。
因为观众对‘农民们’尚且一无所知,所以,需要先交代出‘农民们’此时的处境。
这里的‘菩萨’主要是突出‘农民们’这个人物的特征,属于人物塑造,就不多说了。
需要注意的是‘交年贡,服劳役,战乱,旱灾,再加上山贼’这一段中蕴含的信息。
即‘农民们’此时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处于底层的他们,面领着多方的压迫,而山贼,便是最后一根稻草。
而之后另一个农民接话‘是啊,真的不如死掉算了’更是直白的道明了这一点。
这是至关重要的‘情绪铺垫’,如果划去这一点不谈,那么农民之后采取行动的理由便不再充分。
一群吃饱喝足,低赋税,轻徭役,没有战乱的农民选择殊死反抗,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如果是在网文中,你想让主角能够与读者之间产生‘情绪的共鸣’。
那对于主角所采取行动给出的‘动机’,是必须要充分说明,并最大程度上争取让读者认同的。
这份动机,需要给读者一种,‘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这么想,这么做的观感’。
此时随着人群中有人开始提出‘方案’,围绕着‘思考对策’的辩论展开。
这里面主要的提议有三种:
一、报告官府,乞求救援。二、自暴自弃,投降等死。三、殊死反抗,杀光山贼。
但每一项提议最终都遭到了众人的否决。
官府虽然收年贡,但遇到这种事只会视如不见,姗姗来迟,躺平等死更是极不理智的怨气之言。
此时影片中‘农民们’的代表‘利吉’提出与之搏命,杀光山贼。
但这事显然不是未经训练和武装的农民们能做到的,因此第一时间就遭到了反对。
看似三选一,但其实不是,报告官府,无用。投降,失去粮食还是死路一条。搏命,打不过。
每一条路都会被堵死,所以最终会倒向‘第四条路’。
所以这里其实采用的是‘围三阙一’的思考对策方式,更利于将事情发展引向‘非常规方向’。
通常网文里面更为常用的是‘二选一’的抉择。
要么反抗,要么等死。
稍微一对比,最终倾向自然会倒想‘奋起反抗’这条。
如果电影名称不是叫‘七武士’,而是叫‘农民的觉醒’,故事也可以是自我武装,奋起反抗的。
只不过那个时候,想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就需要给主角开‘金手指’来实现这一点了。
不管是‘二选一’,还是‘围三阙一’,这两种方法在设计剧情时的‘思考对策’中都会经常用。
所以新人作者想写好‘明面上的思考’,都要熟练掌握这些对观众思路的引导方式,可举一反三。
这时候面对村民的反对,利吉突然说出了一件‘秘事’,村民中有人杀过落荒的武士。
但这件事仅仅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展开。
我们看到后面的剧情会知道,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伏笔’,但观众此时却并不会深入的去想。
因为此时给出的‘线索’还不足以让观众破解这件事的后续,只能通过后续的事件慢慢意识到。
这是‘伏笔’与‘铺垫’之间在‘写法’上的重要区别,是否能‘补全’线索,推测出后续发展。
同样是伏笔的点还有紧随其后在争吵中的这一段‘你忘了吗,现在的米是怎样来的?’
虽然同样是‘线索’补全,无法推测,只能记住后暂时略过。
但是这一处伏笔跟上一处伏笔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众人的表现,以及突然点出的一个问题。
先前已经交代,山贼去年已经来过了一次,村民已经被抢走了一年的粮。
如果山贼来抢粮他们就活不下去了,那么此时此刻,这些人又为何还好端端的活着?
这些村民又为何在利吉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
观众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这句话中蕴含的问题,中间肯定发生过什么,只是暂时还不知道。
这两个伏笔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暗示’,后者是‘明示’,所有伏笔基本上都可以归于这两种。
同时,这一段还采用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处理,双重伏笔。
通过后一句‘明示’的伏笔将本就容易被一笔略过,忽视过去的‘暗示’性伏笔更加隐藏。
原理就好像电视里突然播放着一个少儿不宜的画面,你不想让自家孩子看到。
于是你指着窗外说‘快看,外面有飞碟’进而将小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忽略前一处的伏笔。
此时众人的争论已经结束,三条可选项都已经摊到明面,彼此坚持不下,两条伏笔都已经埋下。
这个时候,这个场景中作者亦或者说黑泽明导演想要在这里表达的目的都已经达到。
你可以注意到,从故事的开始到现在,线索是连续的,很单一的一条直线一捅到底。
中间过程中没有任何除创作目的以外的‘废话’。
这对许多新人作者来说是很关键的一点。只有故事线足够‘干净’,主线才越清晰。
更利于将故事讲完整,也更利于读者保持专注读,保持期待和吸引,而这恰是新人最常见的问题。
故事进行到这里,目的已经达成,需要有一个‘决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所以这里结束的也很‘干净’,绝不拖泥带水,绝不继续在这个场景里继续纠结,继续争论。
下一个镜头,可以看到所有村民站起来去见‘老爹’,请村中长老拿定主意。
这个过程中全程没有任何‘对白’,只是每个人心思沉重,脚步匆匆。
这个镜头在电影下是有所隐喻的,可以呈现村民此时的心理,刻画沉重氛围。
包括上一张截图,利吉一个人蹲在一边,跟身后众人形成对比,同样也有所隐喻,暗示争议结果。
只不过这些都属于电影构图上的隐喻。
小说创作中一般用不到这些,文字在需要的时候也有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不必强行模仿他。
小说中遇到这种情节的处理,‘直接转场’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
这里需要注意,小说中的转场与电影镜头中的转场的区别。
电影中村民们步行很长一段路,出村,跨桥,然后是老爹住所的远见,然后推近景,房屋,水车。
然后啪的一下切换镜头,老爹的大脸就出现在了屏幕上。
但如果是小说中遇到这种情节,更合适的方法是描写村民起身,一同前往老爹的住所。
然后啪的一下切入下一段,交代场景来到村庄偏远处的房间,一个老人坐在那里,正在闭目养神。
通过老爹的视角交代村民前来敲门,一笔带过之前争论的经过,道明此行目的。
这种承接的切入点选择会不一样,最大的原因是,小说没办法啪的一下把老爹的大脸放到屏幕上。
所以你可以省略掉村民走路,远景,近景这些描写。
但在切换场景之后,你得从老爹的人物出场开始重新找到一个故事的切入点。
这么做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标记,让读者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方便开始代入新的场景。
村民们的争论中,提及‘麦子被抢,也是死路一条’时老爹睁开眼睛,这意味着他已经做出决定。
这样的表现方式在小说中同样适用,利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进行暗示。
需要注意的是‘时机’,将关键性的‘神态’,‘动作’嵌入关键性的时机表现出来。
正如影片中老爹睁开眼睛的时机,恰好对应了‘麦子被抢,也是死路一条’,这点尤为关键。
如果你在描写过程中毫无节制的使用神态,动作描写,在关键时刻,便失去了点睛之笔的能力。
老爹所做出的决定是‘打’,但依旧是先前的问题,农民打不过山贼。
于是老爹给出了‘第四条路’,‘雇佣武士’来打。
可是这第四条路却又面临着新的问题。
首先是‘阶级问题’,深处更下层的‘农民’,如何雇佣更上层的‘武士’。
然后是‘佣金问题’,贫窘的小山村,如何能拿出让‘武士’满意的报酬。
然而跟之前‘利吉’一腔怒火的拼命不同,对于这两个问题,老爹早已准备好了‘答案’。
关于第一个问题,老爹通过亲身经历告诉众人,他见过有雇佣过武士的村落,同时,正式因为这些村子雇佣了武士,才没有被山贼劫掠。
这证明雇用武士这条路是确实可行的方案,除了效忠大名的武士之外,还有许多无主的武士,而这些人是可以被农民所雇佣的。
第一个问题得到了‘肯定’的解答,于是,摆在众人勉强的便只剩第二个问题。
老爹对于‘如何雇佣武士’所给出的‘策略’是‘寻找饥饿的武士’。
农民们此刻能拿出的报酬只有供养一日三餐,能够以此等报酬雇佣的,必然是急需一日三餐的人。
但在给出这个回答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矛盾’。
农民们是否真的能找到‘饥饿的武士’,而这些武士是否真的会‘接受雇佣’。
遇到问题→思考对策→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对七武士这个故事的前半部来说,遇到问题和思考对策到这里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采取行动。
至此,故事结构上属于‘开篇’的部分,实际上已经结束。
接下来所要发生的‘采取行动’也就是农民‘利吉’等人如何去城里雇佣武士,遭遇了什么,这些则是前半部分故事的‘主体’部分,也是前半部分电影主要讲的内容。
……
黑泽明导演曾经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道:“真正的好电影是有趣的,也是容易懂的。”
这是我之所以选择《七武士》来作为分析案例的原因。
你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见,他的故事线是非常简单直接,干净利落的。
山贼袭击村庄,村庄为求自保寻求落魄武士的帮助,这并不是一个特别惊奇的悬念。
但这个悬念经过处理,却足够吸引人,让人想知道后续的展开。
老爹的策略奏效了么?利吉等人是否能找到愿意帮忙的武士?这些武士会是什么样的人?
武士会如何应对山贼的袭击?这个小村庄最后的结局会如何?
这些问题会始终萦绕在观众的心头,驱使他专注于故事,好奇的问,然后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网文的开篇,并没有所谓固定的模式。
作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设计每一个人物,情节,冲突,悬念,铺垫,伏笔。
如果抛开七武士的例子不谈,仅是上述所讲的这些‘思路’,你能否自行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能够根据自己的心意做到这点,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这个例子中的第一主角是一个群像,但如果是在网文中,让你通过一个单独的人物去将其呈现呢?
你要如何安排‘遇见问题’→‘思考对策’→‘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这其中的全部情节呢?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将你对如何写好一个完整故事,并将主线讲清楚的知识,理顺,理清楚,形成一个自己的故事。
……
恩,对于《七武士》这部电影,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沿着这个思路自己继续往下分析。
看一看这之后是怎么再去讲好‘采取行动’与‘解决问题’的。
看一看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围绕着‘备战’‘交战’‘终战’又是怎么处理。
试着分析,理解,逆推经典故事,是提升讲故事能力的最好方式。
自学成才,这是网文作者唯一的出路,甚至,可以说是所有‘野路子’的故事创作者唯一的出路。
优秀的经典作品,小说,电影,游戏,动漫,剧作,这对自学者来说,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
理解,语感,观察,思考。
这四项是网络小说作者最为重要的能力,亦或者说是天赋,而上述这些,就是其中的‘理解’。
……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