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是支持“家用车”快充,而李书福是提倡“商用车”换电——这本身不矛盾,而且都很有道理。
最近在做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调研,时间不光是生命,而且是钱。对于一款“生产资料”,停下就是犯罪。
换电站密度肯定会小于快充,正好司机大哥们一直在路上跑,去换电站可以选择顺路接单,直奔换电站。
像一些城市,在换电站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周边服务(比如吃饭、休息、甚至是购物休闲一条龙),成为出租车司机的停靠港。而且还会配套地铁站或者公交站,会有很多两班倒的司机选在在换电站交接,人停车不停,高效挣钱。
至于换电电池新旧程度差异、换电电池规格不容易统一等问题,对于大批量采购的B端运营车都不是大问题。
而至于C端车(个人用户)显然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一般就一个人开,逻辑应该是:高密度的快充站,这样车主休息的时候,车顺手加满电就好了。原来我们做过实验,在北京五环上一直开一直开,开到实在有些累了,一定要休息了,差不多是300~400km的样子。也就是说,实际续航能达到300~400km(也可以考虑留下20%左右的余量),然后能在车主休息积攒体力值的时候迅速充满,这样往往就能摆脱续航焦虑。
我们之前也调研过出租车司机和新能源车主,大部分的车主/司机觉得如果充电时间在20min左右,他们还是觉得ok的。转一圈,喝杯咖啡时间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充满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焦虑就会明显上升,会觉得充电是个很大的事情。
所以,对C端个人用户,保证20min基本充满的快充+400km的实际续航,基本就可以满足大多使用场景了。
而且,个人车主每天的路线也比较固定,家-办公室-最多加上一些常去的购物地点,让他们专门去哪里哪里换电,其实是增添烦恼的。不如办公区和购物区的快充+住宅区的专用慢充。
对zf而言,
在城市近郊、公共交通可以触达的地方,集中规划换电站,for运营车辆。
在城市办公区和购物区丰富且分散的快充桩 + 推进个人车位的慢充桩 + 高速沿线的集中快充桩,for个人用户。
会是比较优的策略。
说过多次了。
新能源车最佳方式,是插电混动车型,在家庭停车位充电。
插电混动电池小。
不用高压桩,一个空调插座充一夜就能冲满。
外出的时候,加油行驶。当做省油的油车开。
李书福那个甲醇补能和换电是给商用车准备的
雷总这个快充是乘用车准备的
八竿子打不着
实际上不管是否提议,换电都是非常适合商用车的,市场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