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乡村振兴,自然和农业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做农业的程序员,我这几年确实亲身体会了乡村的变化。
“农业”这个词一说起来,好像离我们每个人都挺近的,但又很遥远。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的一代”,我们自己习惯了每天通过各种方式买瓜果蔬菜、牛羊海鲜,但至于它们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可能没想过,也觉得没必要知道。
直到我开始在阿里云做工程师,不断接触到农业相关的朋友,才发现种地这件事,有这么多门道。尤其是我们负责的数字农业板块,起步阶段就面临了很多问题。
比如怎么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如何预防病虫草害、如何在气象灾害来临时进行预防,如何提升农场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程度……
而这些问题,是曾经农民兄弟的“老大难”,我们也很希望,利用技术,给他们搭把手,让菜端上老百姓餐桌前的各个环节都更顺畅。
但实际操作过程,确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前后跑了30多个农场基地做调研。从城市近郊的蔬菜温室,到偏远农村的苹果园、荒郊野岭的养猪场以及大雪纷飞的西北羊圈,还有靠近中缅边境的柑橘基地。
在一个湖南的基地里,一个育苗棚的组长向我们介绍脐橙是如何长出来的,让我感到很羞愧:自己觉得稀疏平常的一颗橙子,生产过程要历经艰辛。
一个育苗棚100多米,但一颗脐橙从种子发芽,到成苗,再通过嫁接移栽、幼树成活,最后进入初果和丰产阶段,整个生长过程需要4、5年,走完这100多米的育苗棚就需要2~3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几乎完全依靠人工经验和纸笔记录,而果子成熟摘下卖出,产地批发价往往只有6毛多一斤,更不要说湖南冬春时节的低温冻害,常常会冻伤冻死果树。
在陇南的油橄榄项目中,一位68岁的爷爷,种了23年的油橄榄,每天要攀爬陡峭的山坡浇水蓄水,“累得很”。
还有几个苹果园的农民兄弟跟我们深深感慨,农业没有传承人,现实社会有富二代、星二代,但唯独没有“农二代”,年轻人涌向城镇,老一代人劳动力减退,传统经验无法延续,未来应该谁来种地,应该怎么种地,让他们很发愁。
调研回来,大家各个都很严肃,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用技术让农民种地这件事,变得更方便。
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几年的研发之后,我们付出的努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果。
那位种橄榄的爷爷所在的果园,有了数智农场管理系统和水肥灌溉,手机点一点,就能一键抽水和自动灌溉,省去了平日里爬山巡山的时间和工作,大大提高了油橄榄的种植管理效率。老爷爷高兴坏了,我们离村的时候,他抓着我们的手,送了老远,说他自己做梦都没想到,不用自己浇水还能种地,那个场景我至今想起来都会喉咙发紧。
很多果园、农场、产业园原本的农业管理系统,也完成了改造升级,比如之前一些设备只能数据展示,现在结合物联网的传感器监测,实现有针对性的环境监测、气象灾害预警、智能种植、农事识别以及水肥自动化灌溉,给一体的农事生产管理系统。
但这些,也还只是非常微小的一些改变,中国农业数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我能和广大的农业技术小伙伴一起努力,让更多农民朋友解放双手。今年我们又在制定新的调研计划了,接下来有新的见闻,我会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