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比父辈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工作时长却没有明显下降? 第1页

              

user avatar   tankf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农民的后代。现在将近四十岁,深圳南山区高新园码农,996最夸张的地方。

不管是我和我父辈比,还是他们自己现在和过去比,工作时长明显下降了。

从评论区的留言可以看出来:只有极少部分前几十年的既得利益者的后代,他们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体验是下降的。但这就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更加公平的表现,如果他们体验不下降,那才是不公平。


以前每天凌晨起床,带着饭和水,趁着天不亮还不太晒就开始干活。基本上没什么休息。

早上地不热,适合浇水,中午太阳毒,除草最快,除下来马上就可以晒死。晚上回家天已经黑了,还要点着灯做在家里可以做的活。

春天不断的除草,浇水。夏天收割,打麦,晾晒,晾晒麦子一定要等中午最热的时候装袋子,可以保证干燥不会坏,夏天全家睡院子或者屋顶,一旦下雨马上冲到麦场去盖塑料布,淋了雨一年白干,麦子吃的时候,要洗,洗完了晒,晒完了磨,磨完了才能吃。收完麦子要犁地,把地深翻一遍,深翻完了要耙地把地耙平,平了要种夏粮,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红薯,棉花之类的。玉米花生棉花种的时候不能太近,要手工一锄一个坑,丢两粒种子,后面长起来了还要剔苗,保证一坑只有一颗。玉米长大了,半夜要去巡逻,防止野猪和獾破坏,棉花要到地里一颗一颗的打顶,红薯要在家里育苗,然后用放进水桶,挑一两公里到地里,一颗一颗往地里栽,长大一点要翻秧,保证没有散根。

地里活做完了,要割草,喂猪,喂牛,砍柴,挑水,菜地里捉虫,掏粪坑,挑粪,和牛粪一起做粪堆,发酵了以后一车一车拉到地里去,再一铁锨一铁锨撒到地里,没有口罩,裹个毛巾就算不错了,干完全身都是粪末,几天都洗不干净。秋天收秋,收完了玉米要剥,要吊。花生要打,要晒,炼油前要手工一个一个剥开。芝麻要锤,大豆要打,棉花要晒,要拣要弹。地里活也不能停,犁地,耙地,耕小麦,错过了时间就种不上了,公粮可不管收不收一点不能少。只有耕完了小麦入了冬,稍微有点空。

这时候,男人要无穷无尽的铡草,一米多的大铡刀,一捆秸秆伸进去用力一压,铡成一寸长的小段,给牛吃,牛一天要吃将近一立方,几乎天天铡,刚开始放假磨得两手泡,老人们手上都是很厚的茧。冬天还要无穷无尽的劈柴,把一根树锯短,劈成八瓣,一顿饭要烧十几根,晚上烤火也要烧,一冬天要烧一面墙那么多,全靠手工劈。秋天收的红薯,入冬在冰冷的水里洗了,切成片,晒干,磨成粉,全村一起弄个大锅搅,做成红薯淀粉。大豆要磨碎了,煮,煮完了做豆腐。墙皮要年年修,把稀泥和干草拌在一起,用脚踩,踩匀了糊在墙表面,不修会风化,久了房子会塌。房顶要年年补,不补会漏水。房子旁边的水渠,几个月就要挖一次,不然下雨泡墙角。

女人们要纺线,要织布,要纳鞋底,要做鞋,要缝衣服,补衣服。哪怕是村口聊天,也是手里带个线锤,不停的做事。

一年到头,除了冬天稍微不辛苦,全年几乎都是五点多起床,晚上干到看不到,收获季节要开灯干到九点十点。

下雨有下雨的事,刮风有刮风的事,大太阳有大太阳的事。

动不动就挑着一百来斤的担子走几公里,拉着几百斤的车走几公里。就算有牛,手工控制方向也很难,牛要放,要喂,脾气上来还顶人。

灰尘下一身灰,麦芒玉米叶一拉一个口子,只要衣服盖不住的地方全是口子,泥泞两脚泥,一步一打滑,粪坑搞的身上比厕所还臭,烟火前熏得脸通红眉毛都要没了,这种环境全年各种轮回,一干就是几天,从来就没有休息过。星期天是什么?从来没听过。空调房,地铁公交车,不知道是啥。天气自有他的作用,得专门顶着太阳干活呢。

全家人,男女老少,四五岁小孩到七八十老人,只要能动,都得干活。我记事起,下课,周末,放假根本不可能有多少时间玩,全是干活,割草,砍柴,播种,撒化肥,剥玉米,剥花生,割麦,收粮,牵牛,放牛。六岁就学会了做饭,搬个板凳站在锅台边烧饭,不会点火,熏得一脸黑,做一大锅,饭烧糊了还得挨骂。

我的认知里,工作时间是越来越少的。

哪怕是加班最厉害的时候,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持续几个月,跟种地一比时间和强度,简直就是享乐。

还有前三十年真正在拼命干活的工人,改开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哪个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工作更辛苦?

你的父辈如果当年工作时间比现在年轻人还少,那我想说,那是有占比90%的农民还有大量的基层工人在替他负重前行。

对于大多数底层来说,现在的中国,是有史以来最轻松,最富足,相对最公平的时代。

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农机降价,这几年扶贫之后,生活更加轻松富足了。哪怕是在外面打工的,和过去的农民及一线工人比,确实还没那么苦。

现在这个时代,他固然有他的问题,和某些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推动解决,推动改变,但这决不是鼓吹过去的理由。

关注现在可以解决部分问题,期望未来,可以让人充满斗志。但崇古,吹捧一个并不存在的美好过去,只会让人陷入绝望和焦虑,并且给精神种下牢笼,让人故步自封。

中国因为崇古,动不动“圣人之言”,反对“奇技淫巧”,已经原地打转了几千年。崇古这种糟粕,绝不能再出现。

降低欲望,减少非必要消费,控制压力。积累了实力,就可以积极反抗,要求企业遵守劳动法。

不然一边给最恶劣的消费类资本家送钱,信用卡花呗欠着债,下月不上班就还不上,拿什么抵抗。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换个角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吧。

不说什么资本、剥削之类的问题,在一个正常运转的现代工业社会里,维系社会运转最关键的东西不是“生产力”,而是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而工业社会的问题,就是为了维系这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基本上所有的岗位都必须随时处于待机状态。

好比说一个电信营业厅,一周之内的所有业务加起来,不摸鱼的话可能一天就能干完。但是用户不可能每周就赶这一天去办业务,对企业来说,付一个月的房租每周就开四五天门也是不合算的。所以,营业厅就必须基本每天都开着,等待消费者上门办业务。尽管谁都知道这中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效的等待时间,但没有人会就一周只让员工工作一天。

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生产力提升得再快,但所有人都必须为了维持这个系统而继续工作,只不过工作强度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就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普通白领岗位,像一些文员、行政之类的,比起当年要耕田喷农药或者是在工地上搬砖的父母来说,肯定是轻松了的——要是有人说坐办公室比搬砖累的,那赶紧去搬砖就行了——但作为公司的一部分,却有没办法降低工作时间。

就像是这个电信营业厅的营业员,不管生产效率再怎么提升,她一周也得上这么几天班。

在当下的工作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一颗螺丝钉。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对于一个机器来说,只要它还在继续运转,那么这个机器中的任何一颗螺丝钉,也都必须处于工作状态。即便机器运行的时候,这个螺丝钉是用不到的。但只要机器不停止工作,螺丝钉也没办法从机器中脱离出来。

相对来说,某些自由职业会好一些,因为自由职业只需要把规定的任务干好,其他的时间都是自由的。不过,自由职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不稳定,且缺乏工业体系带来的保障。目前来说,虽然很多人说上班要加班,但大多数工作至少都还有个规律的上下班时间,而绝大多是自由职业的工作状态就是不规律,这其实是很伤害身体的。另外,因为自由职业也面临着很多风险,所以大多数自由职业者工作时也是战战兢兢,也不敢进行太多的超前消费。

有些人可能觉得,未来生产力继续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就可以变少了。但问题在于,生产力越是提高,其实整个社会系统的复杂度就会提升越快。

我们也不妨做这样的假设——好比说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们公司已经半个多月没接到业务单子,但你会给员工说,因为没有业务单子,所以你们不用来公司了么?肯定不会的。万一几个小时后就有了客户来咨询,你肯定得把员工集合起来开会布置任务,而不可能是那边客户来咨询了,你临时再把员工叫到公司里——万一还有员工在外地旅游,你这业务说不定就黄了。而对员工来讲,他们要面临的,也是公司没什么业务,整天到办公室就是闲坐着,却也必须打卡上下班的现实。

如果想缩短工作时长,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立法执法,用行政力量来缩短工作时间。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不断缩短工作时长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增加就业。换言之,如果缩短工作时长,个人的收入是会下降的。(目前全世界主要国家一般都规定有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如果工作时间缩短,则对应的每月最低收入肯定也是要降的)

所以,如果既想不降低收入,还想缩短工作时长,这其实是比较难实现的。即便是未来进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维系这个智能系统的运行,也同样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换言之,智能化可以通过生产力的提升来释放出每一个系统内部的生产力,但却会创造新的系统。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系统里,局面就无法改变。


user avatar   helanyizhim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恭喜你,发现了我们国家崛起的原因。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废话,因为你还要发展呀。

就算按最简单的数学逻辑看。你的生产力发展了,你的工作时间就缩短,那么你的总量就不变或者缓慢发展,对吗?只有保持原工作时长,但你的生产力发展了,你才能事实上发展,对吗?

你低头看看你吃的穿的用的,比父母那时候进步了多少?如果你不发展,维持的还是那时候的水平,那你说的对,你的确可以在现有生产力下少工作。

第二,你和你父母做的根本不是一样的工作。比如在你父母年轻的时候,打字员司机这些都是专职工作,今天你还见过很多专职的打字员吗?

关换句话说,如果你做的还是那个时候的那些类型的工作的话,用现在的生产力技术你的确可以少工作,可你不是啊。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指导思想不是你干多少活,创造多少价值,就是你付出多少劳动时间。

打个比方:生产力低的时候,付出十八小时,生产价值一。

生产力高了,你付出一小时,就能生产价值一。

但指导思想不是你干八个小时,生产原来八倍,就得到夸奖。

而是你必须干十八个小时……

所以生产力提高与否,都必须干十八个小时,没法不累。


简而言之,榨汁的制度下,请永远健康。


user avatar   morgan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人类的欲望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一样膨胀了,而且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更明显了。

做个类比吧,有一个村子,有100口人,靠种地一年平均每人生产100单位的粮食,这个村落的社会财富需要就是100x100=10000单位的粮食。

如果你认为生产力提高了, 工作时长应该下降,那实际上有一种假设,就是社会需要的社会财富是恒定不同的,至少需要的增长不要太快,也就是,如果生产力发展了,村子里平均每人一年能够生产200单位的粮食,依然只需要100000单位的粮食,那就只需要50个人全职种地了,或者说,100个人村民都参与种地,但每人只需要花一半的时间。

真的有这样理想的情况吗?

当然没有。

实际情况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资源分配,有资源分配的地方就会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寻求更大的社会财富。

实际在这个村子里会发生的事情是,能够生产10000单位的粮食之后,村民对于生活的要求会更高了,他们不满足于填饱肚子,他们要享受生活,就算有一些村民满足于温饱,但是肯定有一些村民想要小康,他们愿意消耗100单位的粮食换取1单位的美酒,这1单位的美酒依然是社会财富,但是消耗起来可比100单位的粮食快多了,当然也爽多了。

也就说,即使每年生产20000单位的粮食,村民整体会消耗10000单位粮食作为基本生活需要,另外10000单位的粮食会转化为其他生活资料,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这就产生了新的工作,不光有种地的,还有酿酒的。

不光种地的生产力会发展,酿酒的生产力也会发展,当村子里每年生产30000单位的粮食的时候,10000单位用来吃,10000单位的粮食被酿酒,还有10000单位呢?

社会必然会找到消耗社会财富的方式,多余的社会财富,要么用来挥霍浪费,要么用来创造其他的社会财富。

看看我们周围,我们下馆子吃的一顿饭,在几千年前可能连王侯都难以企及,我们住的一次宾馆,其体验在古代连帝王都无法想象,这些,都是长时间生产力提高的结果,都是用最基本的社会财富不断浓缩优化才带来的变化。

总之,生产力无论如何提高,社会财富无论生产多少,都会被人类变着法地消费掉。

能不能停下来呢?

不能,因为任何人之间存在竞争,别人能够享受的好东西,我为什么享受不了?

社会财富分配本来不均,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获得别人也能享受的东西,这样的竞(pan)争(bi)是人之本性,是无法阻止的。

所以,每个人的工作时长是不会减少的,不增加已经阿弥陀佛了。

还能怎样呢?

我只能借用郑渊洁老师的那句话——人如果没有欲望,就得不到进步;人如果有欲望,就会痛苦


user avatar   dandoli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说你了,凯恩斯也没想明白。

1928年末,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了一篇短文,题为“经济发展为我们的后代创造的可能性”。在这篇展望未来的文章中他大胆地预测,一百年后,即2028年,欧洲和美国的生活水平将有大幅提升,以至于大家不必再疲于奔命地去赚钱。凯恩斯还预测“我们的后代”每天工作的时间大约在三小时左右,而即使这么短的工作时间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劳动力的供应仍会超过实际的需求。

今天,我们离凯恩斯预测的2028年只有10年之隔,但只要稍稍回顾一下近90年的发展,几乎无人胆敢做出像凯恩斯那样的大胆的预测。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类不仅没有在向“闲着没事做”的方向迈进,而是越来越疲于奔命。

有几位经济学家在书中指出凯恩斯对人的本性把握不准:他假设人在物质和体验上的追求是有上限的,而事实证明人的欲望是节节上涨的。在经济学家Gary Becker和Luis Rayo看来,人天生无法得到满足,在新的目标达到后,他们又会去追求新的刺激。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看来,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在的社会。在1970年代,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每年平均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但后来,欧洲人开始更注重享受闲暇,以至于到今天,美国人每年平均比英国人多工作140小时,比法国人多300小时。

美国人类学家、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David Graeber也注意到了凯恩斯对未来的预测与实际相差甚远,但他认为,现代人比以前更忙是因为一大批没有意义的工作被源源不断地创造了出来,他称此类工作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他充满怜悯地写道,欧洲与北美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在非常痛苦地干着这种可有可无的工作。

这些工作的收入并不低,Graeber发现自己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以利润和效率至上的私人公司会创造这些让人无所事事的岗位?他写道,虽然公司每次裁员都会涉及一线员工;

“但不知什么原因,那些按月拿工资的文员们却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他们虽然表面上是每周在干40-50小时的活,但实际的工作时间就像凯恩斯预测的那样只有15小时左右,因为他们其余的时间是浪费在参加励志的讲座、更新自己的脸书简介和下载娱乐视频上。”

格雷柏将狗屁工作分成几类,其中就包括为了让自己上级感觉重要的“马屁精”(flunkies),比如宾馆门童、电梯操作员以及某些无事可做的前台接待员,他认为这是类似封建残余的工作;另一类是让下属感觉自己不重要的任务大师(taskmaster),他们负责分配以及监督狗屁工作;还有富有侵略性甚至有害性的“打手”(goons),这包括电话销售、广告、公关和公司法务,他们需要帮助教育顾客产生需求,再诱使人们为此买单。有意思的是,格雷伯对于公关的讽刺极为强烈,他说不知道牛津大学为什么需要聘请公关部确保“最好大学”的地位,如果公关能让牛津大学地位不保,这才能证明他们工作的力度,但这同样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三类工作之外,还有为系统本不应有的错讹而存在的“胶带型工作”(duct tapers),他们要跟在上级和其他更重要的人后面收拾烂摊子;以及循规蹈矩的“勾框型工作”(box tickers),要求别人勾选表格按流程办事就是他们的工作,虽然他们明明知道完成表格并不能实现单位声称的目标。当然,这些狗屁工作类型也可以彼此混合的形式存在。

格雷伯试图论述的正是,感受到工作的目的并且去做,就是最大的自由,而“摸鱼”“无实物表演”“装作自己在忙”的工作事实上是最大的无尊严和不自由。这与人们以往基于功利主义的人性假设——作为理性人,人性本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无所事事还有收入是理想工作——完全不同。

但是有些技术却是服务于特定主体的,它已经把主体的意志内嵌入技术的研发之中。所以马克思提醒我们要区分技术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例如流水线,它是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但其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将工人去技术化、让工人的劳动彻底程序化,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从而造就驯服的工具。这种技术背后贯彻的无疑是工厂主的意志,但这是不人道的意志,因为它把工人当成了和机器配件一样的东西。

同样,钉钉贯彻的也是企业主的意志,让老板对员工有着全面的掌控,让员工随时处于待命的状态。这首求饶歌的一句歌词某种意义上也暴露了钉钉的心态:“我也不想牵连老师和你们(即小学生)”。

言下之意就是,钉钉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让让企业主实现对员工的全面管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但是我们之前说过,这种彻底取消员工自主性和自由的设计只会妨碍劳动生产率,甚至引起员工的反感和抵抗。小学生毕竟涉世未深,当他们成为钉钉的受害者时,用这种带有卢德主义色彩的行动来发泄他们的不满也可以理解。

对于中国的劳动者来说,不稳定的工作似乎是更恰当的概念。毕竟,零工经济主要指:1.劳动者作为独立承包人从雇主那里接受任务或项目,并且按照任务或项目收费,如三和大神的日结零工;2. 劳动者通过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从而按单收费,如快递,接送或打扫卫生等。后者当然是最为常见的零工经济形式。这种劳动形式的特点是不承认雇佣关系,因为劳动者被认为是独立承包人。没活就意味着没收入,如疫期期间的快车司机。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劳动人口都是没有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的,他们的社会保险也微乎其微。

在中国的舆论场中,对于劳动者收入保障的讨论是缺失的。那些呼吁尽早复工的人,是担心经济衰退会造成更多穷人的死亡。复工可能会感染致死,不复工可能会饿死,这的确是两难选择。但我们从没有想过,在不能复工的时期(这段时间应该持续多久,需要各方面的共同论证),也可以为那些无法工作的劳动者提供收入保障。这些收入是要投入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有助于够维持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


user avatar   jian-dan-de-dian-nao-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国家需求的产值总量提升了。此题结束。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原来重复操作的工作被取代之后,老板有了新的要求。比如说原来记账是用手写的,有了电脑之后,出货之后自动录入了销售额,比原来方便多了,但是老板又有了新的想法:你给我分析这个月的销售额,和去年同时期对比,然后做销售计划,并且还要给出原因。


我在日企的时候,有一份工作就是整天折腾这种东西,天天捣鼓excel算数,算出来的数字又没意义,如果不是自己会一些公式,迟早被老板玩死。那些不会公式的人,只能加班了,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销售还是原来的销售,物流还是原来的物流,为啥要加班做excel数据呢?无他,缓解老板焦虑而已。


想起以前做企划的时候,用的最多excel技能就是数据透视表了,这个可以说是非常基础又常用的excel功能。但是在这份工作之前,却没见过有人用过。多年前头一次看到时,还是挺震惊的。这个功能首先很直观地就可以把那些复杂,重复的数据给整理出来,方便统计。比如说一份销售数据,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卖出多少件,销售额多少。

使用数据透视表计算起来就很方便了,比起公式的提取关键字合计要方便。这个基础知识,可以看下山竹excel表格教学的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3961138459533312

视频搬运自抖音职场博主山竹Excel表格教学(ID:SZEXCEL),他的excel教学非常实用,全是干货,都是用具体实际案例进行演示,让大家可以很直观地通过视频步骤讲解了解excel公式的使用方法,不管是入门还是进阶的都有。


user avatar   huai-yi-zi-ji-zuo-liao-jia-l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受教育程度上来了,生育率不可避免下降。比起少生和不生,对生育率影响更大的是晚生。

一个女性35岁才结婚,38才生第一胎,你很难想象这个女性还会有二胎。

当初我国提倡的晚育,也不过是把平均20岁的生育年龄推迟到25岁,然而今天25岁结婚生子的都已经是早育了。大家都学过,如果20岁生育与25岁生育,每五代人当中就会少了一代,少了的那一代才是社会老年化的关键。

中国男人平均寿命不到80,按80算。

A家庭五代人,分别是0,20,40,60,80岁,平均年龄40岁。B家庭五代人分别是0,25,50,75,100(超过平均寿命,假设还在世),平均年龄就是50岁。A家庭中有20,40,60,三个劳动力,B家庭只有25,50,两个劳动力。

然而现实更加严峻的是,30岁之后才生育比重飞速上升,算四代人,就只有0,30,60,90(超过平均寿命。)同样的模型再过十年,就是10,40,70。也就是说20-35的青少年会出现断层。也就说我们常说的“韭菜”不够用了。

……………………分割线…………………………

这问题一开始问的是人口老龄化,怎么变成了生产力去了?




              

相关话题

  有哪些你认为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 
  如何看待安徽发现一批次国产鸡腿外包装阳性?目前情况怎么样? 
  2015 年有哪些值得加入的科技公司? 
  事物的下一秒演变结果是偶然还是必然? 
  找工作该不该靠关系? 
  百度现在这么做是在自毁前程吗?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比父辈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工作时长却没有明显下降? 
  上海最新通知规定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严禁中小学月考,将带来什么影响? 
  吉林市中心住满无家可归女工的 2 元宿舍,从社会学角度看反映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要成就一番事业,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到底是应该要正直还是应该厚黑? 

前一个讨论
俄罗斯那么大为什么打乌克兰那么吃力?
下一个讨论
迄今为止你见过最惊艳的建筑是哪个?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