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西方制度在中国完全行不通。
气死我了,我看了3遍
《2021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才缓过来
香港今天又有两名儿童死于新冠。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疫情之下,儿童死亡总是最让人们揪心的事情。今天这两名都是女孩,一名是8岁患有甲状腺疾病,另外一名是4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尽管香港这一波疫情中去世的孩子有一些患有基础疾病,但是这个死亡比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仍然是不常见的,做个对比,新加坡目前的新增感染病例也很多,但是新加坡至今为止没有12岁以下儿童因为新冠去世。
包括在2020年,中国内地最早四万多例病例当中,9岁以下患儿一共有416人,无一例死亡。
说儿童得新冠不致命,这肯定是错的,但是相较于中老年人,儿童新冠患者无论感染比例、重症率还是死亡率都低得多。
那么香港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一
这个问题目前有几种解释:
1. BA.2变异体对儿童致病力增强。
BA.2是Omicron的亚种,是目前香港疫情的主要变异体。但我个人不太认同BA.2是元凶这个说法,目前有一些证据表明BA.2的传染性比BA.1更强一些,但在人类身上没有证据表明BA.2的致病力更强包括儿童。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新加坡等很多国家BA.2也是主要变异体,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国家儿童重症或者死亡比例有明显上升。
当然,由于BA.2大流行的时间比BA.1晚了6~8周,重症和死亡可能滞后,因此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
2. 香港儿童接种率低。
香港儿童接种率的确不高,科兴在5~11岁儿童的接种直至今年1月21日才放开,复必泰的儿童接种更是晚至2月16日。目前香港11岁以下儿童很少有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的。
但是儿童接种率低的问题并不罕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父母对疫苗不良反应的担忧,儿童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荐一直会遇到阻力,但并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如此高比例的儿童死亡比例。甚至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2020年最早一波疫情时,中国内地的儿童无人接种过疫苗,但9岁以下也无一死亡。
当我们希望把这些问题归因为偶发病例时,我们应该先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实际上,学术界有一种猜测,尽管目前证据不是特别充分,但确实非常值得研究的——香港儿童的预存免疫减退问题。
二
目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HCoV)有7种(注:第8种已经发现,但未获得学术界公认),其中4种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另外3种就是大家熟知的SARS、MERS和新冠。普通感冒是一大类疾病(下面简称感冒),所有感冒病例中大约有25%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而这些季节性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反应抗体,以及是否存在交叉保护一直是这两年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存在一些分歧。根据之前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研究,这些季节性冠状病毒既往感染诱导的抗体,和新冠病毒可能只是交叉反应,但没有有效的交叉保护(因为抗原表位差异较大)。
但是,抗体并非免疫的全部,细胞免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预先存在对季节性冠状病毒的T细胞免疫可诱导对新冠病毒的反应,包括记忆B细胞和T细胞,这些都是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之前有研究表明,在20%~50%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个体当中,发现了和新冠病毒有交叉反应的T细胞,有证据表明这些反应源于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而这种现象在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更常见。
因此,季节性冠状病毒(以及其他病毒)感染所带来的交叉免疫并非持久的,但可以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
三
这个是理论上的分析,而在真实世界当中,我们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发生于2020年秋天的香港。
根据之前发表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一项研究,2020年10月,当香港的学校在因为两次长时间的关闭后(2020.1~2020.5以及2020.7)重新开放,尽管有口罩禁令以及增加课桌间距等措施,香港却有大量孩子感冒了。
这些孩子并没有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流感病毒,他们感染了鼻病毒,在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内,香港的中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报告了482起鼻病毒爆发。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其他重新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在2020年9月,英国儿童重返学校2周后,人群中鼻病毒的感染率也急剧上升了。
由于新冠大流行期间的各种公共卫生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距离和社交活动减少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都大幅下降,包括流感、RSV和多种鼻病毒等,例如2020年冬天美国的流感病例大约下降了100倍。
而在重新开放后,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病原体的概率升高时,由于既存免疫的减退,感染风险就大幅升高了。尤其是儿童,过去儿童由于可以经常接触各种季节性冠状病毒而维持一定水平的免疫,但是在长期的学校停课和缺乏社交情况下,这种免疫力会逐渐消退。
截至今年1月份,香港的小学和幼儿园在疫情爆发以来至少强制停课4次,停课期一度创下了全球最长记录。而当儿童再次暴露于充满病毒的真实世界时,问题可能就来了。
四
所以香港目前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波疫情之下之所以出现如此高比例的儿童死亡案例,可能与过去两年来香港儿童的免疫下降有关。
当然,要确认两者中间的关联性及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研究才可证实。但是长期停课、缺乏社交对儿童免疫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这应当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香港的这一波疫情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包括疫苗在老年人身上的低接种率、破纪录的每十万人死亡人数以及多例儿童死亡案例等问题,都是很沉重的教训。
最后,我们之所以要对包括新冠在内的各种病毒不断探索,研究各种有效疫苗,不断改进我们的公共卫生防疫策略,因为我们希望保护我们身边最脆弱的那些群体。
不能吃上新鲜肉只能吃上冰冻猪肉而叫苦不迭,强烈要求内地派屠宰员过去,后面内地派了30个屠宰员过去确保香港人能吃上新鲜猪肉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我也知道一个产业也是这样做的。一模一样。区别是那个可能穿了鞋。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不知道效果如何,坦率的说,挺难的。如果真出来了,我打算支持一台,和爱国无关,纯粹的护犊子心理。当然这个行为跟华为无关,只是我个人这么想,华为当然也不在乎我怎么想,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改革开放这么些年,能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就这么几个,我觉得华为做的挺好,就这些。。。。。。。
从根本上说,要想逐步开放,结束目前的煎熬,中国就必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轻症居家/诊所/卫生院治疗,急重症入院,可是中国人普遍的习惯是,有一点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就往医院跑,特别是三甲医院跑。所以放开必然挤兑,挤兑必然发生次生灾害,导致病死人数上升,这是国情很难承受的。
从就医习惯看, 中国人只有在看中医的时候不往三甲医院跑,所以中医中药广覆盖倒是可以迅速实现间接性的分级诊疗,否则真正等中国建设好分级诊疗制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关于中医,针灸上顶刊要多一些,中药上顶刊要少一些,本质上还是因为针灸比中药更简单,容易重复,中药来源于植物,成分复杂,解析起来要难一些。
最近几年靠研究针灸在医学顶级期刊刊上发布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因此成为了业内大牛,《Neuron》、《Nature medicine》、《Immunity》、《JAMA》等期刊上面都有大量的研究中医针灸临床的文
最近一篇自然是登上了《Nature》的美国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团队的《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提示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从而治疗“炎症风暴”(试验模型是,用感染诱发脓毒血症,诱发炎症风暴,这是一种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具有致命危险,然后用针灸去拮抗它)。
总的来说,中医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症候,拮抗可能的炎症风暴来缓解患者病情,避免轻转重,针灸的证据多一些,中药的证据少一些,少一些是因为试验上比较困难,但是从临床观察看,一线发现用中药或者针药并用,又比单纯用针灸效果好一些。
但是,中医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接受中医、中药,有王思聪,马前卒这类意见领袖鼓动民众不接受中医,现实看,这类意见领袖还不少,导致现在间接性的分级诊疗也实施不了。
所以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等待下去,等待国产西医特效药的普及,以及外部世界度过了疫情高峰。
回到莲花清瘟,这个药其实是银翘散和麻杏石甘的加减方,功效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是很古老的药方了,在真实世界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大规模使用历史,从中医理论来说,只要是外感风热,并且属热毒袭肺证的,均可使用。
其随机对照试验,2011年由王辰教授领衔,国内11家医院参加课题组共同完成,旨在研究奥司他韦(达菲)和传统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效果研究。研究采用规范、严格的现代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将410例确诊为轻症甲流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达菲组、中药组(应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汤剂)、达菲加中药组。结果发现,对照组的发热持续时间为26小时,达菲组的发热时间为20小时,中药组的发热时间只有16小时,达菲加中药汤剂患者的发热时间为15小时。统计分析显示,3个用药组的发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中药汤剂可以显著降低甲流发热持续时间,其效果与达菲相仿或有更加优效趋势。于2011年相关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内科年鉴》(Ann Intern Med):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a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 a randomized trial。
2019年1月,由王辰院士承担,卫生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全国13家三甲医院参与的“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病毒性肺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揭盲。结果显示连花清瘟在改善病毒性肺炎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胸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
关于连花清瘟抗击新冠的临床研究,2020 年5月16日由国际植物医学领域杂志《植物医学》(影响因子5.34分,应该是植物医学领域的最高分)(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
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符合研究方案的病例共284例(需要机械通气的严重肺炎为排除标准之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花清瘟胶囊4 粒/次,3 次/日(或颗粒1袋/次,3 次/日),治疗周期为14 天。
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发热、乏力、咳嗽单项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连花清瘟治疗还能够明显提高了肺部CT影像学异常的改善率,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从降低转重型患者的比例方面分析,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更低(连花清瘟治疗组:2.1%,对照组:4.2%)。然而在本临床试验中,连花清瘟胶囊在提高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率和缩短转阴时间方面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比虽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
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以轻至中度为主,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研究中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上述系列发现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遏制新冠病情恶化,而且安全性较高[1]。
因此,可以说连花清瘟胶囊在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方面(主要是改善症状及肺部影像学病变,以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确实是有效的。
总的来说,从多次循证研究看,连花清瘟对于缓解各种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是有效的,大量发放连花清瘟,有助于在间接性地实现分级诊疗,避免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往医院挤兑,消耗医疗资源,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脆弱人群。
当然目前看来,国家通过既往经验在上海疫区推广中医覆盖,确实遇到了比山东,东北,广东,甘肃更大的困难,在吉林,山东,广东这些地区推广中医全覆盖确实没有遇到这样强烈的公开抵制,甚至连在香港推广中医全覆盖都是一路畅通,得到了香港政府,医院管理局和市民的支持:
但是在上海,阻力是前所未有的 ,形形色色的人参与了进来,对国家的方针进行阻抗,这也导致了上海战疫的艰难。
——————————————
写在后面的话:
坦率说,我是不完全相信国外的RCT的,不管它有着多么“光鲜亮丽”的外表。
我主要相信真实世界数据,以及大数据。
前车之鉴在那儿,当年瑞德西韦(Remdesivir)传入中国,王辰icon院士主持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最终发表在The Lancet(柳叶刀)上,结果与美国的临床试验结果截然相反:
“使用Remdesiviricon后,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中位时间为21天,死亡率为14%;而使用安慰剂的新冠患者是23天改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3%。以上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因此,Remdesivir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无关。”
接下来的两年,美国的真实世界数据也令人不乐观。
由于我不信任各国的新冠病死率,所以我认为可以看看大数据分析下的超额死亡率。
2022年3月10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19-related mortality,2020–21 "的研究论文。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91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以了解全球真实的新冠死亡人数。为了计算这一点,研究人员通过搜索各种政府网站、世界死亡率数据库、人类死亡率数据库和欧洲统计局来收集数据。
而把中国的超额死亡率放在全球,就是所有国家里面最低的一档(见文章附后的全球额外死亡率地图),我们的国家确实基于大数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其中关键数据是:
两年时间里,全中国新冠死亡4820人,死亡率0.2/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7900人(7540-30100),超额死亡率0.6/10万。
而美国,新冠死亡82.4万人,死亡率130.6/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13万人(108万-118万),超额死亡率179.3/10万。
英国,新冠死亡17.3万人,死亡率130.1/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6.9万人(16.3万-17.4万),超额死亡率126.8/10万。
在吉林之外的中国新冠疫区,一概采用的都是中药全覆盖的办法(例如,吉林,山东,广东,宁夏等等)。
但是这套方法在上海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从马前卒及王思聪开始,不少人站出来“质疑”国家“中药全覆盖”的既定方针,认为“中药全覆盖”占用了上海“宝贵”的运力,其中不少人还开始推荐辉瑞的paxlovid。
paxlovid的样本数其实特别小,全部是非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389例是常规治疗+paxlovid,对照组385例是常规治疗+安慰剂,结果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1.8%(385例非住院患者中,最终就有7名住院后去世!),我对这样的对照组很吃惊!因为这是辉瑞的试验,不存在医疗挤兑/医院不收/治疗条件差等问题,该试验是2021年7月开始入组的,而同期中国的新冠死亡率为0.013%。
在境内这样的临床试验估计开展不了,国家不会拿人民的生命来做试验,但是,在HK其实是可以做类似的试验的,其实我特别期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拿“paxlovid”来和“中药全覆盖”做一次随机对照试验icon的,因为香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中药和paxlovid各有广泛的支持者,参照辉瑞的标准,做一次随机对照试验是可行的,但是,主持试验的机构必须客观,需要警惕不客观的机构拿对照组的病例做一些手脚。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