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回答一下:
你还别说,初代暴龙机最终形态还就是完全体,而“究极体”的出现完全就是“数码暴龙机”机能扩展的产物,因为可以容下更多的数码怪兽数据,所以从原先横向增加数量,变成纵向增加一个进化等级,这个典型属于“硬件”决定“软件”,作品初始载体决定了世界观扩展方向。
初代暴龙机——“Digital Monster”其实最终形态就到完全体,原因无他,硬件所限,导致容量不足而已。
众所周知,《数码宝贝》起源于携带机,而初代携带机一共有4款:即“Digital Monster Ver.1”到“Digital Monster Ver.4”设置了5个不同的进化等级,呈现“1-1-2-7-3”配置,我们这里以初代第二版Digital Monster Ver.2为例:
整个携带机硬件只能包含14只数码兽(初代四版皆是如此),于是采取“1-1-2-7-3”划分:
幼年期I(1个)
幼年期II(1个)
成长期(2个)
成熟期(7个)
完全体(3个)
大家稍微理解一下暴龙机,相比于游戏,更接近于玩具。所以,一部里面存储的数码兽数据就这么多,如果你想要培养其他的数码兽,继续购买一款新的,初代暴龙机Digital Monster“Ver.1”一直到“Ver.4”核心就是卖不同的初始数码兽(以及不同的进化形态)。
这个时候完全体就是最终形态,之所以后来不是了,主要是因为二代携带机机能大幅更新了。
初代携带机成功之后,很快推出了二代携带机——Digimon pendulum(摇摆机),其硬件上除了振子的加入(摇摆机之所以得名),最大的特点就是机能的大幅提升。
从初代的14只数码兽,变成了可以储存20只数码兽,提升超过40%,这给了设计师们巨大的操作空间,于是从原先“横向添加数码兽”(进化层级不变,单纯增加数码兽种类)转向“纵向增加进化等级”,这就是究极体的来源。
在摇摆机相关开发者访谈中,专门提过这个事情(以下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很大原因还是容量增加了。来自计步器功能的“技能输入”,还说要再加些角色。单纯增加角色也不好玩,就创造了超越完全体的存在“究极体”。
——北川原真
这位是拓麻歌子和暴龙机的早期设计师之一,也是他引入了“究极体”和“联展”等机制。他最初设计初衷就是机能扩展,不然完全体很有可能就是最终进化形态。
于是,我们在Digimon pendulum中,看到了新增的层级,变成了“1-1-3-6-6-3”划分,延续到整个二代携带机配置,我们以摇摆机1.0自然灵魂为例:
幼年期I(1个)
幼年期II(1个)
成长期(3个)
成熟期(6个)
完全体(6个)
究极体(3个)
这样培养周期和进化条件都相对发展了一级,二代对一代革新也确实算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多说一句,为了增加究极体这个玩法,还甚至从之前完全体“抓壮丁”来凑数,比如上图中究极体形态的剑狮兽,原本是世嘉《数码兽 Ver.S》中完全体,强行弄到携带机中变成最早的究极体数码兽之一……
后续携带机基本没有这类“飞跃”了,“究极体”这个名字本身,也带有“没有以上”的含义(设计师原话),所以基本上《数码宝贝》早期的世界观,也大多都停留在究极体以下了,“超究极体”发扬光大都是最近几年《数码宝贝》游戏中才开始大行其道的……
Digimon pendulum(摇摆机)发售于1998年的10月,比初代动画《数码宝贝大冒险》还要早半年,而且动画立项(夏天)的时候连“究极体”的概念还都没有呢,动画播出的时候,究极体的数量也是“捉襟见肘”(就没几个),所以在动画中仍有一定的“残留”:究极体很少,即使被选召的孩子中,有6个最终形态在第一季完结的时候停留在完全体(当然,后续作品中它们中不少都进化为究极体了)。
然而,这个事情本身就是机能扩展之后的产物,硬件性能决定了软件的层级多少,初代玩具硬件机能不够,最终形态停留在了完全体,二代玩具机能飞跃,就有能力添加一个层级。虽然后续动画中不断解释,但是本质上就是初始载体硬件造成的世界观拓展,果然“原作”对一个作品的影响真的是堪比“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一样巨大。实际数码宝贝直到今天还有当年的原作残留。
其他推荐内容: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