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小熊猫才能顶流一回呢
自古熊猫都是顶流啊~
我也想拥有冰墩墩啊,无奈抢不到啊~既然这个村有“顶流”,还好用起来是对的呀,大家来打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带动地方景点旅游打卡,也可以给一部分的人增加收入,挺好的~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11]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旦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可以像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像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有谁能抗拒得了熊猫的可爱~
冰墩墩和雪容融的热度实在是太低了,不论是网上多么卖力地吹嘘它俩有多火、说什么网友多么想要买、唱什么「我只是想要买一只冰墩墩啊」,都是莫名其妙的自嗨,现实里我周边根本没多少人理睬。
比起十四年前的五只福娃,冰墩墩和雪容融真是一点水花都没激起来。在我看来,真正的冬奥会吉祥物分明是谷爱凌嘛。
我不觉得冰墩墩多好看多可爱,只感觉有人故意营销
冰墩墩为什么这么火,一句话:全靠同行的衬托啊!
来看看历届冬奥会的吉祥物吧,可谓是奇形怪状、惨不忍睹!去商场抓个娃娃,都比这好看吧!
看到评论区说我放的都是玩偶图,没放平面设计图,那我就补充一下吧!
01
冬奥会吉祥物的开山鼻祖——1968年冬奥会吉祥物-法国 格勒诺布尔
1968年冬奥会吉祥物的名字叫雪士( Schuss)。其实在以前还没有“吉祥物”一说,当时雪士只是这届冬奥会上的一个角色而已,可能因为它形象可爱备受大家欢迎,随之雪士的形象随后出现在了钥匙扣、纪念章、手表等等商品上,这个非官方认证的“吉祥物”也成为了冬奥会吉祥物的开山鼻祖了。
02
官方认定的历史上第一个奥运会吉祥物——1972年奥运会吉祥物(夏季奥运会)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吉祥物是只小猎狗,名叫“Wad”这五彩斑斓的颜色也是可爱极了,它代表着运动员坚韧、坚持和敏捷的特征。听说Wad的造型来自德国有名的腊肠犬,而德国人特别喜欢养犬,所以这个奥运会吉祥物一经推出之后销路特好!小编觉得,这只吉祥物放在目前的市场上销量也是非常可观的,毕竟,谁会不喜欢颜值高的呢?
03
第一个冬奥会官方吉祥物——1976年冬奥会吉祥物-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这是一个长着长长的胡萝ト鼻子、手脚粗短的雪人。雪人的头上带着一顶红色的帽子,是一种具有当地居民传统的帽子。雪人的官方名字叫做施奈德尔( Schneemand),在德语中 Schnemann意思是雪人。丑萌的雪人形象表达了本届冬奥会组委会“简单的游戏”的力赛理念。
04
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以现实存在的动物作为形象的吉祥物——1980年冬奥会吉祥物-美国 普莱西德湖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吉祥物是一只浣熊。它的名字叫罗尼(Roni)是由普菜西德的小学生们选的。浣熊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以现实存在的动物作为形象的吉祥物。当然,在浣熊之后,出现了各种实体动物形象的奥运会吉祥物。
05
来自一部漫画的主人公——1984年冬奥会吉祥物-南斯拉夫 萨拉热窝
1984年冬奥会吉祥物是只小狼,它是漫画里的一个主人公,友善的表情和夸张的鼻子十分讨人喜欢,这让人很难将它与狼的冷血、凶狠形象联系起来。很久以前,“狼来了”是个谎言故事,而在1984年,它是一个可爱的吉祥物。
06
创奥运会历史之先河(数量+性别之分)——1988年冬奥会吉祥物-加拿大 卡尔加里
可爱的两小只
这个吉祥物是一对北极熊兄妹。哥哥的名字叫豪迪( Howdy)是““ How do you do”(你好)的缩写,妹妹的名字叫希迪(Hidy),是由“Hi”扩展而来的。北极熊小兄妹开创了奥运会(包括夏奥会和冬奥会)吉祥物的一个先河,让大家知道原来吉祥物不仅可以同时有两个,还有性别之分。
07
第一个与动物无关的吉祥物——1992年冬奥会吉祥物-法国 阿尔贝维尔
这是蓝精灵还是海派星?很遗憾都不是!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的吉祥物是第一个与动物无关的吉祥物一一冰上精灵。它由一个代表冰块的立方体和一颗代表梦想和创造力的星星组成,身体的颜色是法国国旗的蓝色,头上帯着高高的帽子,帽子的颜色是法国国旗的红色,胸前有法国国旗蓝白红三种颜色的三条线。
08
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选择人物形象作为吉样物——1994年冬奥会吉祥物-挪威 利勒哈默尔
1994年冬奥会的吉祥物是两个快乐的孩子来表达年轻人的兴趣和愿景。奥运会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物形象吉祥物。男孩的名字是哈康,女孩的名字则是克莉丝汀。金发色、蓝眼睛还有一点小雀斑,这个设计确实是非常形象了。
09
创冬奥会上的吉祥物数量之最——1998年冬奥会吉祥物-日本 长野
1998年冬奥会在日本长野举办,吉祥物是四只猫头鹰,创造了冬奥会吉祥物的数量之最。它们分别代表火、风、地和水四种森林中的自然元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不变的理念与追求。
10
2002年冬奥会吉祥物-美国 盐湖城
2002年冬奥会吉祥物是三个不同的动物形象,他们分别是雪兔、北美郊狼和美洲黑熊。这三只动物代表着奥林匹克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善于奔跑的雪兔代表更快,善于爬上山顶的郊狼代表更高,力大无穷的黑熊代表更强。
11
2006年冬奥会吉祥物-意大利 都灵
2006年都灵冬奥会吉祥物是拟人化的雪球和冰块,代表着冬奥会不可或缺的两大基本要素:雪和冰。在这两个吉祥物中,女孩内韦穿红色衣服,流畅圆润的形状代表运动的和谐和优雅,男孩格利玆穿蓝色衣服,棱角分明的外形代表运动员的力量和毅力。
12
奥运历史上首个陪衬吉祥物——2010年冬奥会吉祥物-加拿大 温哥华
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吉祥物是米加(Miga)和魍特奇( Quatchi)。另外还有一直陪衬的吉祥物穆克穆克( Mukmuk),这样一看其实挺像一家三口,老父亲带着两个熊孩子。
13
奥运历史上首次对吉祥物进行全国投票——2014年冬奥会吉祥物-俄罗斯 索契
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吉祥物是在整个俄罗斯范围内投票选出的,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对吉祥物进行全国投票,它们分别是雪豹、北极熊和兔子。
14
2018年冬奥会吉祥物-韩国 平昌郡
2018年平昌冬奥会吉祥物是一只白老虎,白色象征着冰雪运动,它的名字叫做守护郎( Soohorang)。意味着对运动员、观众以及奥运会参与者提供保护。
15
中国特色吉祥物——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北京
首先我们来看下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它是以熊猫原型进行设计擦创作的。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是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的。看到灯笼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春节”、“喜庆”等一系列代名词,其实灯笼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次出色且完美的营销策划。
2019年9月17日公布吉祥物,随后周边陆续上线开卖,钥匙扣是58,毛绒玩具是192元。
销量惨淡。
如果冬奥会期间都卖不出去,这批货就会像破产的共享单车,成堆扔到垃圾堆里。
然后呢,日本记者挑起话题,各路运动员集体助攻,现在再生产已经来不及且没必要了,就让它炒吧。
目前二手市场价格是钥匙扣700块,毛绒玩具1200元,一个冬奥会限量产的吉祥物,愣炒成金融产品了。
我只能说,现在的人,还是钱太多。
小家电,非名牌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刷”;吃面包,非“全麦”不碰;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民众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渐趋热切。然而,当下一些年轻人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掩盖下的预消费、高消费,无孔不入的“精致”透支钱包,掏空身心,侵蚀灵魂。
人前“调性” 人后“凌乱”
28岁的南京青年徐飞在文化传媒行业工作,最近分期付款把开了不到1年的国产车“升级”成30多万元的奥迪。拉风的背后,是信用卡上6位数的欠款。从父母那里“哄”来换车首款后,徐飞不足7000元的月薪,除掉吃穿用度,仅支撑每月最低还款额都显得捉襟见肘。“好歹也是文化人,那破车要不换,开出去多跌份!”
而立之年的王玲来自苏北小城,在苏州一家外贸企业上班,月薪近6000元。为在外人面前显得有品位,她和同事常常在公司附近的日式料理店享用六七十元一份的商务套餐,下午还要来一杯星巴克咖啡或是点一份手作蛋糕。算下来,工作日仅午餐和下午茶,就要花费100多元。“房租2500元,加上日用品、朋友聚会、礼金等,入不敷出。”王玲说,拆东墙补西墙,眼下欠款7万多元。
“不太在意,因为刷卡,金钱流失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再说,找最优角度发个朋友圈,就完全可以抵消花钱的痛感。”
穿越“格调高雅”的社交媒体,现实生活的凌乱迫在眼前。
网络讽喻短片《虚假的你》,展现的正是“社交媒体上的你”和“现实中的你”的巨大反差:
——网上的你戴着骑行头盔,宛如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而真实的你开着车,看到户外风光急忙拿出头盔;
——网上整洁的工位、键盘、水杯、装订机……而真实的场景常常是键盘旁放着咬了一半的苹果、吃完未扔的外卖盒子、杂乱的笔筒;
——网上和谐欢乐4人聚餐,而事实是你们刚落座就各自埋头玩手机,叫服务员帮忙拍完合照,转头又各自沉浸在手机里……
身边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一位男网友说,毕业时帮女同学搬东西,见到女生宿舍真实的一面,有点震惊。在苏南某城市工作的姑娘周洁,朋友圈几乎都是白衣飘飘的“小仙女”模样,时不时还要晒晒先锋话剧和草地音乐节。当记者走进她租住的小屋才发现,一间30多平方米的单身公寓内,脏衣服、脏鞋子七零八落,她的日常饮食就是碳酸饮料、方便面。
“树立精致‘人设’,每月5000元收入怎么够花,只能人前‘调性’人后‘尿性’。”她说。
“面子”凌驾于“票子”之上的尴尬
朋友圈里岁月静好,现实却乱成一团糟。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披上了“假精致”的华丽外套?
融360消费调查显示,我国90后在借贷市场中占比高达49.31%,位居亚洲同龄人首位。而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数据暴露出当下部分年轻人“面子”凌驾于“票子”之上的尴尬现实。一位资深刑警告诉记者,从近期办理的多起“校园贷”案件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许多“校园贷”受害者,特别是女生,往往因为要购买一台iPad,或是要做一个微整形手术,而在“校园贷”中越陷越深。“在她们眼中,iPad是精致生活的象征,是在公众面前炫耀的资本。”
此外,在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意识中,不合群意味着不好相处,等同于异类,一些人因而陷入一种“假装合群”的症状里,并为“伪合群”重金“买单”。
“看到同事都那么精致,如果我不假装也mark一下,很可能会被他们排除在圈子外。”从河南来苏州务工的周超26岁,他说,同事中不少是本地人,家庭条件优越,如果不极力装点自己,很容易被排挤、被冷落。一位网友也表示,“接受不了同龄人比自己富的压力,除了‘假精致’,还能怎么办?”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陈默认为,“假精致”还与这一代年轻人的内心孤独有关。“现下的年轻一代,特别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陈默说,因此这一群体更愿意为满足内心感受而任性一回。
精致不能依靠高消费来实现
生活中,有仪式感并不是坏事,但为了不切实际的“假精致”,让自己焦头烂额,就得不偿失了。
一位心理学家表示,要有崭新的价值判断,改变物质比素质重要的观点。“物质只是一时的,素质才是常伴一生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虚荣心而打肿脸充胖子。”同时,客观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揠苗助长,过早消费能力之外的东西。
做真实的自己尤其可贵。一位观察人士说:“年轻人在追求精致前可以先问问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然后再评估一下追求这样的精致能为自己带来什么。理性对待每一分钱的花销,放弃一些‘看起来很美’的消费,才是真实的开始。”
其实,真实和精致从来不存在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研究员曾说过,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是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因此,精致不能依靠高消费来实现,而是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是一种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作家林徽因曾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住在偏僻简陋的屋子里,然而她却坚持去旧货店淘来老家具和旧书,自己做了一个朴素的书架;在木凳上铺些许饰布,为陶制土罐插上大把野花……
年轻人要通过奋斗和拼搏,为未来创造真正的精致生活。在现阶段,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衣、帆布鞋,面带微笑迎接每一天,同样是浪漫而精致的。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因为想要的东西都很贵,想去的地方都很远,想爱的人都很优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利益相关,北大本硕,2020年毕业生,拿到上海中学、深圳中学offer,入职深圳中学。
1 先讲自己的情况。小镇做题家一枚,出身山区十八线小城市下面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收入最高的是作为乡村退休教师的爷爷。可以算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从小就被家里教育要好好读书。尽管家长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读完大学要当官,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反而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初中的时候最想去的大学是北师大。高中选择了文科,在分科之后就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进自己心仪的院系,之后跨院系保研到了本校感兴趣的专业。一开始是有做学术的打算的,但是读研期间也算是饱受打击,认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之后做过两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实习,经过实习之后确实认识到自己不擅长这种工作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反而是更喜欢在本科期间在学而思兼职的那种工作,觉得给人传授知识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于是秋招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下定决心做老师。秋招也比较顺利,拿下深中offer之后就没有再参加任何招聘。在上海中学和深圳中学里选了后者,待遇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喜欢深圳的气候和大海。
入职以后的感受: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被领导赏识调到了高三。因为自己教的学科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感兴趣、最擅长,也是研究生的专业,所以备课做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太大压力。学校不要求坐班,基本上朝八晚五。(晚上如果有学生约了答疑会晚一些)几个月过去了,上课的功力有所进步,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很适合当老师,也确实很喜欢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并没有在互联网实习那种不想上班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觉得教高中并不屈才。本科和研究生上的课,有一些知识还是能很好地融入到高中的教学中。再加上本人喜欢骑行、喜欢旅游,了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课上的内容会比较丰满。另外深中的高一高二有类似于大学通选课的校本课,等我以后下去也打算给大家浅显地介绍我那小众的专业。
看到有答主说清北的老师教出来清北的学生,然后回来当老师,这听上去很讽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读一个好的大学是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自己选则做什么则是另一回事。
2. 说一下其他人的情况吧。深圳教育系统也只是这一两年异军突起,大量引入高学历的新教师。其实北京的一些名校早已如此。确实有一些人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做老师,已经离职或者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的。
从我校今年的招聘状况来看,基本是清一色的清北海龟,偏文的学科基本是硕士,偏理的学科基本是博士。对于没有职业偏好的人来讲,一些基础学科确实也未必能找到比深圳的老师或者公务员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另外,深中毕竟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所以招聘名单里看上去有这么多的清北学生。但是放到整个深圳教育系统来看,其实清北毕业生所占比重就小很多了,放到全广东、全国来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去看清北的毕业就业统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并不高。(貌似不到10%?需要确认一下)所以题目的提问方式并不是太恰当。
我们校长曾经说,引入名校的硕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自己并没有多优秀,但是我自认为还是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些不一样的课、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也的确见到一些做了班主任的同事,在倾尽全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预防小儿麻痹症的 糖丸!
太好吃了!当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排队吃药,我一边乖乖站队一边奇怪为啥没人哭,后来到我了,吃了一颗,哇(๑ŐдŐ)b!好好吃!
当年年少无知的我还以为从此一天吃一颗……然后希望破灭……>_<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