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是一个很典型的忠臣。
他的观念是非常明确的:我在为谁工作,就要为谁竭尽所能,死心塌地,不能背叛。
他先事刘璋,后事刘备,最后投降曹丕,每一次改换门庭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在刘璋时代,黄权进谏不要迎接刘备入蜀,这是不掺杂私人恩怨的尽忠职守;
后来刘备分兵平定益州,黄权据城坚守,这是死心塌地不能背叛;
后来刘璋先投降了,这时候黄权才向刘备投降,没有记载原因,我猜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刘璋投降使黄权的效忠合法解除了,另一个是在没有效忠对象的前提下,黄权的价值观倾向于优先保护手下士兵和老百姓的生命;
后来曹操南征张鲁,黄权进谏刘备尽早出兵争夺汉中,这是不掺杂私人恩怨的尽忠职守;
后来刘备伐吴,黄权力谏,这也是不掺杂私人恩怨的尽忠职守;
后来刘备兵败,黄权孤悬江北,退路断绝。此时三个选择:降吴,自杀,降魏。降吴违背他忠诚不背叛的最高价值观,自杀违背他保全部下士兵生命的第二价值观,所以他只能帅部下降魏。
而到了魏国,既然已经投降,效忠对象就变成了曹丕(以及后续的魏国皇帝),如果没有发生特殊情况,按照黄权的价值观,都不可能允许自己主动背叛。
端谁的饭碗,就做谁的忠臣,这是黄权难能可贵的品德。
乱世之中,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比张昭、孟达、谯周这些人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