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几个朋友在群里交流《市场轮廓理论》里面的内容。
这本书应该比较早出版的,但是快速的看了下目录和关键章节的内容,感觉跟下面个人描述的内容本质是一样的。全局、规律、行为与现实的互动。
但是,我一直认为西方的一些老的金融类书籍,都普遍有一个较大的问题:文化与生活的陌生感。导致中国的阅读者比较难产生共情。
比如这些较老的书籍,出现在互联网大发展之前,电子化交易对信息的掌握、市场的脉动,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从日常生活来说,目前我们的社会节奏要远远高于数十年前了,更别说西方的日常生活内容与我们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以及语言特征差异。
于是,回到个人描述内容的一段内容:要用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描述听众关心和愿意付出的对象。
=======更新的分割线=======
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最近,自己一直在教女娃做高思学校的竞赛课本。很显然娃还没开窍,很多类型的场景不知道如何做。于是老爹我就陪着一起思考和解题。
我就持续给她灌输:要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你要做的题目。任何题目,你都要数学化、数字化、关系图谱化。我当然知道这样的概括陈述过于抽象、宏观,但是我坚信不要小瞧了孩子们的突变能力。目前娃能很好的背诵上面的那句话,以及老爹的其他几个抽象段子,足够了。
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小孩子,在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与小孩子们无异。我见过数百本通过奇门异术预测六合彩的书,当时也是极为震惊。
马克思说过,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们会制造与使用工具,深以为然。如果说这里工具仅仅是具象的2001银河漫游中的骨头棒子,那就太微化了。回到交易这个场景,窃以为用交易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具体的对象,是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慢慢讲开。
最基本的交易单元,是在某一个标的上,在计划的某一段时间内,通过买卖,实现自己期望的收益。基础的东西,从来不简单。
上面的这个交易单元,用数学语言的描述即是确定一个视锥空间,需要在这个视锥空间中,通过预测,截取一段切片,这个切片中的变化,是自身通过预测而期望得到的变化。
于是,我们要看看这个视锥如何选择,其实是标的的选择过程。具体的说就是哪个行业、哪个地域、那个经济实体组织将成为你的标的。自然我们是希望看到一个发展的行业、经济能量爆棚的地域、有成长驱动力的组织。相比单纯的看k线和财报,这个更基础一点的动作,即视锥原点附近的操作,是基础且至关重要的。
这个基础动作难做吗?不难。因为人们的感知系统对于宏观的反应,要明显强于微观的反应,就像天气冷不冷,水烫不烫一样,很早很快我们就学会用工具进行识别判断。比如当下,2022年的一季度,我们能普遍感知到的东西:黄金要紧俏;石油因为俄罗斯的被制裁,供需与政治博弈加剧;化肥、粮食会有世界性的缺口;欧洲经济要继续恶化;疫情产品需求仍在高位,但是重点会转移;3月份中国的经济数据必然拉胯;等等等等。反应到交易市场,必然是宏观的弱势,局部的强势波动,政策底已经反应出来,那么市场底应该在酝酿,而由于市场部门的众多和链条的复杂,市场底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成底部形态的绘制。
于是,通过类似的法子,我们要完成封闭的视锥空间的圈定。当然,有一个疑问:视锥是前小后大还是前大后小?个人的回答是:那要看这个工具的使用目的是什么。
视锥的具象,是我们对市场信息的关系图谱化过程,是我们获取更多信息的过程。这部分完成后,将是封闭空间的具象化。
封闭空间的具象化,几乎是人人都会做的事情,即划一条线。这些线不要太多,各种周期,各种理论。之前写过一个回答如下,就此部分而言,个人认为高频因素与低频因素代表着微观与宏观因素,它们是完成这个封闭空间良好的哲学与数学工具。更通俗的说法:用极限的思维完成极限的集合。
如果有了极限的集合,大概率会减少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高位接盘、低位抛盘。但是,它解决不了投资者对收益的渴望。
这个渴望的达成依赖极限空间中路径的预测。通俗来说,上海的条条大路通北京,而性价比最好的路径,就那么几条,要么空港、要么高铁,在成本、时间上最吸引人,而最麻烦的事情就是道路的通量有限,很可能你买不到票,或者通过提高现金占用,提前买票占座。这种选择与视锥>>>极限集合>>>路径预测与规划,有较大程度上的可比性。
针对路径问题,个人有写过如下的一个回答。首先,要把路径问题抽象化,即路径问题的唯二核心:奇点+变化幅度。
这里有一些非直觉上的理解,个人认为它有点像太极、量子力学的味道。比如:
* 奇点才是信息量最大的地方(反过来,信息量大的时候,是不是容易形成奇点呢?);
* 对变化的追求,是人类的生理本质需求,也即对信息的渴望;
* 信息的产生是一个时间序列过程,也即未来时间节点可以在过去时间节点产生信息,更通俗的说法:任何信息的产生,你都要为其支付成本;
接合上面极限空间的回答,有些人可能会get到一个感受:至少,在证券市场,不存在二极管策略,更多的时候,它更像湖面砸出来的水波,需要一个发散的过程。
借此,引申出第四点:做时间的朋友。这个好像被用作很多心灵鸡汤的开场白,但是,个人理解的核心是承认人的极大的无能,进而选择与时间为友。为何要这样说呢?
还是回到个人喜欢的比拟法,时钟的表盘。秒针、分针与时针,代表着不同的周期变化,也因此在不同的场景,我们观察的指针是不一样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生活场景中,我们要经常切换所选择的指针,以求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这个动作放在概率论空间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想象表盘同心圆或者六十四卦同心圆,为了利益最大化,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同心圆、指针跳换。也就是概率论中的子空间状态过程,当子空间精确预测时,你需要精确的指针长度、角动量,角动量是一个很讨人厌的东西,因为它存在杠杆效应,越长越快,拨动指针的人就需要支付更大的成本。而由于人自身的能力天花板,这样的追求过程极其容易踏错节奏,导致概率空间的跃变,也就是期望没有达成。那如果尽量减少对指针的加工呢?它也就意味着你可选择的子空间有限,而导致期望达成虽有,但内容不够丰富。总体来说,就是矛盾总在过程中产生。
于是,要懂得做时间的朋友。在面对诱惑、期望的时候,量力而为,量化风险,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人生观,去耦合当下。
至此,视锥>>>极限集合>>>路径预测与规划>>>概率空间跃变,分享基本结束,至于说效果嘛,还要靠人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