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之乱到三国归晋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小说的叙事时间并不均匀,例如从司马懿开始蛰伏到他突然发难诛杀曹爽,十多年的时间一笔带过,读者不仔细看根本意识不到时间流逝,而建安十三年,从诸葛亮出山到平定荆南四郡,赤壁之战发生的这一年包含了极多的内容,占用了极大的篇幅,远远超过了前面曹操平定河北花费的七八年时间占用的篇幅。
如果预期演义作者把每一年的故事都写得像建安十三年那样跌宕起伏精彩好看,读者无疑会失望,尤其是姜维北伐和三国归晋的故事,十分潦草应付,刘备死后的东吴故事也是聊胜于无,淮南三叛情节极不好看。说三国演义烂尾并不冤枉它。
但作为小说,主次分明和详略得当是应有之义,演义叙述的主体,是从天下大乱到天下三分的三十年故事,是曹操、刘备和孙氏父子在乱世群雄中崛起和分裂天下的经过,和这个经过中体现出的他们和他们身边的文臣武将的胸怀、气度、勇敢和谋略,演义第一主角刘备、三绝曹操诸葛亮关羽、及次级主角中的大部分人物,其主要事迹都发生在这三十年里。
这不是演义作者自己的选择,这是民间文艺传统的选择,老百姓感兴趣的就是刘关张和诸葛亮,及和他们紧密互动的曹操和周瑜等人,去看看三国志平话,白帝城之前和之后的情节的篇幅差距更加悬殊,基本是十比一的比例,相比之下三国演义对后三国的叙述又显得详细了。
所以三国演义的烂尾也是作者的无奈,一方面他只有写作前三国情节时有充分的民间文艺素材供他使用,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后三国人物本来也没那么大兴趣,加以与赤壁之战相对等的笔墨,只会显得拖沓冗长,没完没了,与此同时出于历史的逻辑他又必须将故事写到三国归晋,种种作用下,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后三国故事,让人提不起精神,但总归是首尾全龙。
在建安二十四年开始的三四年里,我们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英雄,刘关张和曹操在相近的章节里离开读者而去,世间再也没有曹操了,没有刘备,没有关羽,也没有张飞,他们在老百姓的心里是不可替代的,作者即使想不烂尾,他写谁呢?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巨人离去引发的失落,不是作者的生花妙笔可以挽回的。
蜀国只有诸葛亮了,作者也只有诸葛亮了,诸葛亮死后蜀国只有姜维了,作者也只有姜维了,但姜维、邓艾、钟会的故事,与其说是他们的故事,不如说是诸葛亮故事的延续,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多少感到安慰,虽然蜀国灭亡了,但是邓艾钟会对诸葛亮仍然敬若神明,这是天意的胜利,却不是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失败,他们早已上天成神,俯瞰着尘世间的继承者们做徒劳的努力。
作者完整地写完了他们的故事,此后的章节都是漫长的尾声。
以前批判的多得是啊。
曾经有句话叫“五丈原后无三国”。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就没啥看头了。
至于水浒传,骂诏安写的不好的也大有人在。
只不过,说得多了,都是陈词滥调,也说不出花来了,逐渐也就没人继续批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