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要面对的舆论环境还挺复杂的,说实话电影里打老美,有多少人情感上接受不了。
而且现实就是,中国这些年的舆论环境不是一般的亲美,长津湖第一部就已经让很多人破防,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情感上就是接受不了电影里的老美败了,不过这一次他们赢了,因为电影里美国人赢了。
其实长津湖也是中国电影一次大胆尝试,把美国整个国家当做反派对手,可能大家不太明白这里的意义,电影里你可以把美国人,美国某公司,某组织当做反派对手,但是不能把美国这个国家当做反派对手。
打开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等所有国家的电影,你就会发现,没有人敢在电影里把美国这个国家当做反派对手,很多日本、韩国、法国电影,只敢在电影里描写某个人美国人或者商业组织是反派,但是绝对不能把美国这个国家反面化,这就是美国对于全球的文化制霸权。
那么我们回到《长津湖》一,就会发现,它在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这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这么做,说实话《长津湖》也不敢把美国拍的特别反面,所以我们看到了结尾那个令很多人不喜欢的向冰雕连敬礼,说实话,那个镜头让人很不舒服,但是这不是你抵制长津湖水门桥的理由。
因为所有那些主流电影强国,都不敢把美国整个国家作为反派出现,美国的霸权不止是军事和商业上的,还有文化上的,这种文化上的霸权也是美国多年打造的结果。
《长津湖》和《水门桥》其实就是在这个边界上的一次疯狂试探,作为第一次,他们也不敢太冒险。你真的不明白这次疯狂试探背后的意义,这是中国人在文化上挑美国霸权的开始,但同时也是挑战国内某些人的心理底线。
目前我们的舆论环境还看到的就是群魔乱舞,很多人在千方百计的抹黑长津湖。比如某些人故意采用逻辑陷阱,就拉搞某个电影来对比《长津湖》《水门桥》,尤其某些人喜欢用电视剧来对比电影,用本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影视作品,来衬托打压长津湖。
你看他说的如果不是因为某电影,长津湖也是不及格的,但和李延年相比,那就是云泥之别,他故意用电视剧来拉踩电影,两个不同类别的项目成为了某些人的工具。
长津湖编剧上要比我们想的难很多,那些拍了很多影视作品的制片人导演比我们更加明白美国文化的霸权,不过最寒心的是,攻击往往来自于内部,给大家看看我在另一个平台的评论区。
《长津湖》和《水门桥》面对敌人,比我们看到就是可怕,外部是美国强大的文化霸权以及影响力,内部则是几十年潜伏公知的庞大群体。
之前那个想要显示美国导演伟大的人竟然还敢回我,但是真的难过,国内竟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疯狂攻击任何反美的人,我在某乎上的朋友都被他们攻击过,在评论区,或者私信,经常被这群人占领。
而也有人不断私信我,说爱国饭太好吃了吧,我要说,我就在中国,吃着中国的饭,为什么不爱这个国家。
水门桥可能还有不足,也有一些细节小问题,你可以不看,也可以不喜欢,因为电影就是细分类型。但是却攻击并且号召大家抵制,那就是真的别有用心了
但这都掩盖不住中国电影人开始挑战美国文化霸权的野心,我们在一点点试探,去挑战,去打破那个美国人设置的文化堡垒的界限。
当长津湖赚到钱,才会让更多投资人看到树立美国反面形象带来的红利,投资更多美国以反面形象出现的电影,文化也需要领头羊效应的,就像有人闯了红灯,其他人自然就会跟上。
因为资本做到一定程度,就会看到美国人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渗透,包括中国,这些年无数大企业背后都是美国资本的影子。
而文化渗透更深,很多我们喜欢的人,到最后都是美国文化中国买办。
前一阵有个教授,痛心疾首的呼吁,年轻不要俯视或者平视西方,可是我们之前四十年培养了太多仰视西方的人,这些人容不得别人俯视西方或者俯视美国,可是年轻人凭什么要仰视西方,年轻一代就需要这样的自信。
某些恨国党也要开始适应,美国这个国家要开始在中国以反派的形象出现了,而且要越来越多了。
有些人总说爱国饭太好吃了吧,资本靠着爱国饭赚钱, 可是即使是饭也要有人去做呀,没有饭我们空喊爱国,但是没有一口爱国饭不让人去吃。
而可是恨国饭,很多人不给钱也有人做,而且的到处都是,见人都要喂两口。
那位教授,你看看年轻的人看到影视作品是什么 ,到今天好多国外影视作品美国还是人类的希望,而把美国当对手的影视作品真的没有,别的国家没有一个作品里是美国作为大反派出现的,只有美国人拍的电影里美国人反对美国政府。
你们所谓理性不过是仰望西方,我们年轻人就是要俯视西方,因为我们仰望西方太久了,脖子有点酸。电影有很多类型,你可以不喜欢,但是有的人借着不喜欢去攻击这次朝鲜战争的正义性,这才是某些人真正的目的。
希望长津湖之后还会有更多作品把美国反面化,对手化,因为毕竟全世界都在用影视作品抹黑中国的时候,我们却傻傻拍手叫好,那我们才是出问题的那个。
终于!我终于看到长津湖里的坦克断履带、飞炮塔了!
总体来说,《长津湖》相比于以往的战争片确实是有在用心,导演和演员可能都在努力把它拍成一部史诗电影,上下两部的观影体验也算差强人意,只能希望国产战争片越来越好吧!也希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能够得到安息,伟大的人民志愿军永垂不朽。
下面说一下我比较在意的细节,当然,好话得放在前面:
影片中出现多次执行对地任务的战斗机是F-4U-5,采用R-2800-32W引擎,并且首次采用全金属外布蒙皮,极度可达740千米每小时。固定武器为4门20毫米机炮。
这也是影片中令人震撼的,被击中的志愿军战士立刻粉身碎骨的原因。
梅生(指导员)开着着火的半履带车砸下来的时候正中一辆炮塔侧面编号“F-22”的谢尔曼坦克。 F-22:“阿嚏”
好了,下面就得说说电影里不太完美的点了。
长津湖的上下两部我都看了,我没有发现这部电影里坦克的作用,美军的坦克似乎就如同一个血厚一点的炮台,反步兵能力仅限于主炮轰。
最令我难受的是,电影里坦克的并列机枪从来没有开火过,无论是用曳光弹校准主炮、指示目标,还是直接开火反步兵。
更加离谱的是,在水门桥的美军增援部队,时刻警戒下,哪怕是在志愿军战士进攻时,M-26“潘兴”炮盾的雨布都没有撤掉,并列机枪和炮镜都被遮住,是坦克手明白自己没啥用直接摆烂了吗?
在长津湖上半部分开头,B-26袭击铁路线时,我曾以为是想表现B-26扔下“副油箱”来充当燃烧弹来补充伤害,看了《水门桥》中B-29扔下来的一堆“副油箱”,我明白了,导演估计以为凝固汽油弹长副油箱这样。。。
虽然美军确实在二战时曾经把副油箱改造成凝固汽油弹,但据说改装后会有黄色标记,且被丢弃后需要用机炮或炸弹点燃,朝鲜战争时凝固汽油弹被投入使用也有些时日了,不太可能还在用副油箱改装。不说撒布器,再不济应该也是类似下图可以稳定下落不翻滚的炸弹样式了。
(感谢 @HMS Javelin 指正,副油箱改造的凝固汽油弹自带引信,无需二次点燃)
还有就是管道那一段,突击队在管道里快速行进时,管道那头的水泵房应该是可以听见声音的(而且会很大),在后面一战士(忘了是谁)用枪托敲击水管发信号可见矛盾。
然后平河(我挺喜欢这个角色的),在管道里(密闭空间!身后还有战友!!)使用巴祖卡。。。由于尾焰会灼烧战友及自身,而且密闭空间的燃烧会消耗氧气,在管道中可能会形成短时间的局部的缺氧区,十分危险。现实里一般不会在密闭空间里使用热发射的火箭筒。
以上都是一个无聊军盲的碎碎念罢了,如果你真喜欢这部电影,也不要太较真啦。内容如有错误,也请指出,我会改正的。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10年的春节档电影就会发现:除了2018年一部《红海行动》外,几乎都是喜剧或轻松娱乐型电影,符合春节长假的欢乐祥和氛围。而2022年春节档有两部沉重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且导演均是代表中国电影水平的实力派。这不是巧合。
在美国国内叫嚣“新冷战”、中美博弈有可能走向修昔底德陷阱(西方的国际政治理论,指霸主与挑战者将不可避免陷入战争)的时代节点上,《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的重要意义,是警示国人: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不是充话费送的,是一代英魂用鲜血和大无畏的勇气赢来的;而今天,外部形势严峻,必须做好打仗的准备,忘战必危。
从热度看,这一使命达成了。尽管褒贬不一,但电影引发了大范围思考,把人们带入了开国之初那个危机四伏年代。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善于以史为鉴的民族,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当走出影院后,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为何会爆发朝鲜战争?战争不是选择题,是战争选择了中国,而不是中国选择了战争。
在《长津湖》中,第一个场景是江南的清秀江水和渔民,那里是第九兵团的驻地,伍佰里、千里、万里温暖如春的家乡。第九兵团在50年代驻扎在浙江沿海,主要使命是准备渡海作战解放弯弯。为了抗击美军,第九兵团被紧急调往朝鲜,可见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来说是猝不及防,祖国统一进程都被迫中断。也给后来第九兵团大量士兵冻死埋下隐患:他们准备的是亚热带作战的防暑,而不是极北之地作战的防寒。
《孙子兵法》云:“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预料之外的朝鲜战争,是外交失控的结果。1950年的中国还是弱国,在美苏冷战的国际博弈环境中,我国仅仅是个比较重要、有自己意志的棋子而已,还不是棋手,对国际外交的影响力微弱。准确的说,朝鲜战争是美苏外交失控的结果,中国被迫投入一场自己不想要的战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从1840年以来的绵延不休的外敌入侵、内战频仍局面终于结束,中华民族终于止住了一百多年的持续大失血,中国百废待兴。在这种局面下,中国从上到下,没有人希望打仗,更没有人希望和世界第一强国美利坚打仗。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从目前我看到的书籍(包括《大国沧桑十讲:沈志华演讲录》《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等),朝鲜战争爆发的主要推动者是斯大林。
中国不想和美国打仗,美国也不想和中国打仗。但中美在远东爆发战争对苏联是好事,苏联在这场战争中获益巨大:1.中国在远东牵制美国,美国减轻了对苏联欧洲核心利益区域的压力,斯大林1953年死后朝鲜战争才结束,他巴不得朝鲜战争一直打到地老天荒;2.中国被迫向苏联交了“投名状”,西方阵营拉拢中国的意图彻底破产,中国再无左右逢源的机会,只能当苏联“老大哥”的小兄弟;3.为了防范美国海军,没有海军的中国被迫同意苏联继续维持对旅顺、大连的占领,苏联继续保有远东不冻港,直到1956年才由赫鲁晓夫归还中国;
假设中国打输了,甚至有可能被迫邀请苏军再次进驻东北以防美军乘胜进攻,恢复到日俄战争之前大局面,当时满清依靠俄国制衡日本才得以保住东北,苏联无论如都是赢家。当然,出乎苏联和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预料,最终中国打赢了。
结果是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华约集团中仅次于苏联的“二哥”。在斯大林去世后,中国甚至一度与苏联平起平坐。赫鲁晓夫上台后曾经致信中国,真诚地表示将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提法改为“以中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过,领袖没有同意,他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是政治大国,不是经济大国,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要靠苏联领导。
斯大林为什么要挑起朝鲜战争?因为俄国人需要不冻港!
186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期,俄国逼迫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攫取了远东天然良港海参崴,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但海参崴每年有一百多天冰冻期,需要借助破冰船才能出海,为了“统治东方”,俄国需要永久不冻港,他们看上了旅顺和大连。
1898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时期,俄国武力夺取了旅顺大连,并逼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随后成立“关东省”,非法把旅顺大连纳入俄罗斯国土。1904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输给了日本,被迫把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给日本。俄国又失去了远东不冻港,但贼心不死。
斯大林本质上是帝国主义者,他的野心和沙皇并无区别。在远东地区,斯大林的地缘战略目标与历代沙皇高度一致,那就是是获得永久不冻港。
1945年8月6日,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了原子弹后,斯大林知道日本马上就要投降了,机不可失。于是,斯大林不再拖延履行雅尔塔会议赋予苏联的义务,8月8日向日本宣战,进攻东北,趁机再次占领了旅顺大连。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最大的主要参战国,中国却在二战结束后没有获取丝毫战胜国利益,反而被列强继续伤害。1945年,苏联占领着中国东北,美国占领着中国青岛。1945年8月,苏联软硬兼施,软硬兼施逼迫老蒋的国民政府签订了《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友好同盟条约》(简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从东北撤军为条件,攫取了外蒙。
1945年10月,苏联在蒙古用坦克监视“公投”,将蒙古从中国彻底分裂出去。并且保留了中东铁路的“共管权”30年,可以从苏联一直把火车开到旅顺和大连。旅顺为中苏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但实际均由苏联控制,不过是沙俄时期租借的委婉外交用语而已。
斯大林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比较满意的,而蒋介石之所以甘愿丧权辱国,原因在于苏联承诺支持蒋介石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因此,当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军队身处交通不便的四川云贵大后方,难以立即赶往接收敌占区。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就在敌后,领袖任命了东南五省的省长,部队已收到命令,几天之内就将接收大部分中国的核心区域。这时候,斯大林的干涉挽救了蒋介石。
如果不是苏联干涉,国共内战很可能打不起来,或者变成解放军剿匪:中国历史上,偏暗西南的政权,从来都是被剿匪的命运。因此,百万雄师过大江时,苏联跳出来调停,想搞划江而治;国民党撤退到广州后,苏联大使仍然一路跟随。
对苏联的狼子野心,中国一直是有提防的。1944-1945年,领袖曾经向美国特使提出过访问美国,但被无视。1945年,美国风向大变,亲共的史迪威被调走,亲共的外交官戴维斯被调回国内定为间谍罪审判,驻华大使换成了反共的赫尔利。领袖知道美国已不可能做朋友,只好向苏联一边倒。
1949年全中国基本解放后,12月,领袖访问苏联,被晾在莫斯科两个星期得不到斯大林接见。这时候,美国为了拉拢中国、破解可能出现的中苏同盟,国务卿艾奇逊公开表态不反对中国收复弯弯,并回顾了中美之间的历史友谊,且“温馨”地指出:美国从未侵略过中国,暗示俄国侵占了中国大量土地。
斯大林一看形势不妙,万一中国倒向美国可不妙。于是做出了让步,领袖要求修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东铁路、旅顺、大连最迟在1952年必须还给中国。
斯大林被迫同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但他心里很不爽,到手的不冻港又飞了。这时候,他盯上了朝鲜半岛的釜山、仁川、元山、济州四个港口。于是,立即要求金日成到莫斯科详谈。
1945年,苏联进军朝鲜。杜鲁门试探性地致电斯大林,询问是否双方以北纬38度为界。斯大林爽快地同意了。不过,斯大林说的北纬38度,是整个东半球的38线,一直延伸到日本,北海道也在38线以内。只不过,在麦克阿瑟的抵制下,苏军无法登陆日本,所以无法实际控制。
在朝鲜半岛,不论是南方的李承晚,还是北方的金日成,都反对38线,都强烈要求统一半岛。但都被老大压制住了。美军为了防止性格刚烈的李承晚擅自进攻北朝,把韩军所有的重武器都收走了。而斯大林也一直不同意金日成的申请,也没有给予北朝足够的重武器。
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后,斯大林把金日成召到莫斯科,表示支持他统一朝鲜,但要求他取得中国同志的同意,把压力给了中国。于是,金日成又去找领袖。领袖很为难,苏联都同意了,如果中国不同意,那朝鲜肯定离心离德了。领袖委婉表示:中国还未统一,等我们收复弯弯了,就支持你收复南韩。不过,中国还是很大方地把四野中的两个朝鲜族满编精锐师交给金日成,构成了北朝鲜军队的骨干。
结果,苏、朝联合把中国坑了。金日成回去后,斯大林立即把坦克、大炮等重装备大批援助朝鲜,比中国军队装备还好,数千名苏联军事顾问也进入朝军协助指挥。苏联要求1950年6月就开战,中国完全不知情。北朝鲜当时已完成土改,民心所向,装备又远远强于南韩,自然势如破竹,3天拿下汉城,1个月解放了90%的国土。
中国一再提醒金日成美军登陆后方的风险,并表示愿意帮助朝鲜驻守海岸线防止美军登陆。可惜,斯大林不想中国染指朝鲜,指示金日成拒绝了中国的好意。于是,事态发展,完全脱离中国的控制。并且,让中国志愿军后来在外交道义上极为被动,因为南韩已经是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朝鲜被定性为侵略,美国拥有了“联合国军”的正大光明旗帜。可以说,新中国几乎是和大半个世界开战。
即便美军干涉,正常情况下也不至于中美开战,因为中美双方都不想打。美国在1950年已将其千万大军基本裁撤完毕,陆军只保留了10个师,抛去防卫欧洲和本土的部队,能动用的只有驻扎日本防止军国主义复辟的4个师,根本没有做好与中国这样的大国作战之必要准备。杜鲁门给麦克阿瑟的军令中明确指出:如果中国或苏联参战,就不得攻击朝鲜。
可惜,美国的远东军司令是麦克阿瑟,一个狂妄自大,却功高震主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后来被解职回到纽约时,600万人自发夹道欢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国历史上任何一名总统或统帅都不曾有过如此惊人的声望。
美国的五角大楼更像是为麦克阿瑟办事的下属机构,而不是其上级。实际上,五角大楼的众多将官都是麦克阿瑟的学生或老下属,包括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因为麦克阿瑟在1919年,年仅39岁时,就担任西点军校校长。1930-1935年还曾经担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几乎所有美国陆军将领都可以说是他的老部下。
对于文人总统杜鲁门,麦克阿瑟毫无敬意,杜鲁门反而敬畏麦克阿瑟。因此,美国对麦克阿瑟的军事行动,实际上从仁川登陆后就开始失控,成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实际上,作为海洋国家,朝鲜半岛对美国的战略来说并非那么重要,打大规模陆地战争也不是海洋国家的强项。在美国的常规计划里,如果南韩顶不住,美军将撤出半岛,斯大林也是通过间谍拿到了美国的计划才更加放心大胆。
但麦克阿瑟力主干涉。他一开始说两个师足矣。杜鲁门一看投入小、回报高、风险可控,就同意了。结果两个师投入后,麦克阿瑟又说两个师的兵力不足,需要4个师,如果杜鲁门不给的话,战败的责任全在杜鲁门。结果五角大楼无人敢质疑德高望重的麦克阿瑟,杜鲁门被迫追加到4个师,占美国陆军总兵力的40%。在日本只剩1个师驻守,幸好日本右翼非常老实,压根没想过要反抗,否则根本弹压不住。
美国本土的正规军这时候也被抽调一空,杜鲁门不得不将二战后已经到期的《选征兵役法》延长一年,进行强制征兵。加上共和党人普遍好战,不但不反对还主动支持民主党总统杜鲁门,国会立即在40亿美元的财政预算之外,又追加了一笔110亿美元的特别战争拨款,并且授权杜鲁门随时可以把美国经济转入战时状态,包括实行战时供给制。美国已经停摆的战争机器,因为朝鲜战争,再次开始轰隆运转。而其恐怖的威力,全部由积贫积弱、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承受。
麦克阿瑟不断突破五角大楼给他下达的“目标线”,先是突破38度线,继而挺进到距离鸭绿江只有几十英里的区域。中国不断通牒美国,要求退回38度线,麦克阿瑟对中国的警告极端蔑视,这很大原因是麦克阿瑟的种族主义倾向。他击败了日本,而日本肆虐中国,他最信任的下属——参谋长阿尔蒙德公然将中国军队称之为“中国洗衣工”。麦克阿瑟对中国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美国华工,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
但是,作为政治家,杜鲁门已如坐针毡,他不想和一个六亿人口的国家开战。他想召麦克阿瑟回国面谈,但麦克阿瑟说没空。于是,堂堂总统杜鲁门只好从美国飞了4700英里(7500公里),约麦克阿瑟到太平洋上的威克岛面谈。面谈只不过是杜鲁门的一厢情愿,麦克阿瑟忽悠杜鲁门说中国一定不会参战,而且中国装备落后,即便参战也无足轻重。
杜鲁门的白宫幕僚书面记录了麦克阿瑟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总统的承诺,在最终将麦克阿瑟解职时,这份记录发挥了巨大作用,让麦克阿瑟颜面扫地,从美国人崇敬的大英雄,变成了一个大放厥词的小丑。当然,杜鲁门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他的连任失败,与解职麦克阿瑟有直接关系。麦克阿瑟获取了美国人的同情,而杜鲁门则陷入了一场失败的战争。不过,杜鲁门对此并不后悔。他说自己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及早把麦克阿瑟解职。
麦克阿瑟也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巨大代价。在《长津湖》展现的第一次战役后,他的信心已被击垮。他不断向五角大楼施压,要求升级为核战争,此举已然反映他失去了在常规战争中击败中国的信心。而他率领的联合国军在仓皇撤退中失去了勇气,士气低迷,对中国军队极为恐惧。直到李奇微上任后,对美军进行了整顿和清洗,并且利用相对平坦的汉城扳回一局后,美军的士气才逐渐恢复。
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严重的朝鲜战争》中,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描写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团军时的烂摊子道:到达朝鲜之后,李奇微马上就开始视察前线阵地。呈现在眼前的现实让他感到震惊:失败的阴云笼罩全军,指挥官个个悲观丧气,士气极度低落。他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军事情报。他在视察中碰到一名军长,居然连附近一条河流的名称都不知道。但最令李奇微心痛的还是部队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当时在云山的哈罗德·约翰尼·约翰逊说,那根本就“不是撤退,而是奔逃”。
本来,以麦克阿瑟的巨大贡献和声望,每个美国城市都会有一所以麦克阿瑟命名的学校和建筑。但是,朝鲜战争的失败,以及被解职后对杜鲁门两败俱伤的反击,令他成为一个令人憎恶的老恶棍。麦克阿瑟退休后,总是喜欢把老部下们叫到他的公寓中,再叫一群妓女,不过他七十多岁了,已然没有生理乐趣,他的乐趣是把妓女们捧到天上,再大声呵斥她们是低贱的妓女,在妓女们从天堂到地狱的情绪变化中,麦克阿瑟获得一丝变态安慰,最终孤独终老。
从朝鲜战争的例子看,今天的中美博弈,很难说不会擦枪走火。即便双方政治家都不希望打仗,但世界太复杂,不可控因素太多。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报最好的希望。
启示二:为何志愿军的武器如此简陋?求人不如求己,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在《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我们看到志愿军靠着简陋的步枪、手榴弹、小口径迫击炮和美军的飞机、大炮、坦克对抗,死伤惨重。在真实的朝鲜战争中,曾经有两个师的志愿军白天戴着树枝伪装成树林,结果被美国飞机发现,被一百多门大口径火炮轰炸,至少五千人被炸成肉酱。那么,作为中国的盟友,苏联为何没能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咱们出命,苏联出点二战后淘汰的武器都不行?
在斯大林在朝鲜捅出天大的篓子后,他其实很淡定,因为他左右都是赢,即便失去朝鲜,中国是比朝鲜更稳固的缓冲国。但他知道中国很焦急,因为朝鲜是中国与美国的缓冲带,而且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安全边界。只要朝鲜被外敌入侵,中国必定会设法救援。
在唐朝、明朝、清朝、新中国,中国先后四次参加援朝战争,分别是白江口之战、壬辰之战、甲午战争、抗美援朝。前三次是抗击日本,第四次是抗击以日本为基地的美国。即便改朝换代,地缘是亘古不变的战略因素。
实际上,麦克阿瑟的作战方针与壬辰倭乱时期的日军惊人相似。当初丰臣秀吉就是在九州的名古屋命令小西行长由西线向平壤进军,命令加藤清正沿东海岸向北挺进。350年后,麦克阿瑟又在东京的远东司令部重新上演了这一幕。他让沃克将军率第8集团军从西部,让阿尔蒙德少将率第10军从东海岸同时向北开进,让他们俩之间展开竞争。
这不是巧合,中国援朝也不是巧合,战争结果也不是巧合。无论在壬辰倭乱时期,还是在朝鲜战争时期,侵略军都因两路大军被大山阻隔无法协调而遭到惨败。侵略军都急于推进到鸭绿江,不给中国干涉机会,而中国则每次都及时出兵,提前掌握朝鲜易守难攻的群山,痛击侵略军。
金日成在战败后已经向中国请求出兵,中国作为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的国家,对美作战十分慎重,多数人反对参战。
领袖熟读中国历史,他比别人看得更远更深,他知道此战不可避免。从地缘上,朝鲜是辽东海上屏障。一旦失去了朝鲜山区天然壁垒,过了白头山,就是无险可守却富饶辽阔的辽东。失辽东,则华北不可守,这是明朝末年、民国时期的局面。失华北,则长江也不可守,只能退居大西南,这是南明和国民政府的局面。
如果中国不援朝,在两大阵营随时会开战的态势下,东北将成为前线,必须像三线建设时期一样大举搬迁,无法进行建设。而东北是新中国至关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产量占全国七成,铁路里程占全国75%。在六十年代中苏交恶时期,东北工业被迫搬迁到三线,对中国经济打击巨大。
因此,朝鲜是中国门户,不打不行。日本通过朝鲜侵占东北,继而差点吞并中国的历史教训才过去5年。
领袖担下了这个决策责任,并且和彭大将军取得了共识,力排众议决定出兵。不过,中国武器实在太落后,不想白白牺牲,于是希望苏联提供支持。
斯大林便淡定地拿捏中国,即便金日成向他吐血乞援。
1950年10月8日,周总理和林帅专程到黑海别墅拜访斯大林,希望苏联提供武器装备以及空军支援。斯大林表示说需要准备一段时间,你们先打两个月到两个半月,我们准备准备。中国当然不同意,两个月,我军都要被打光了。于是,斯大林说,那你们就别出兵了,让金日成到沈阳组织流亡政府吧。领袖一看斯大林这时候还玩花招,于是,他就回电说,好吧,同意。看看谁更急。
不过,到底还是中国耗不起,美军马上就到鸭绿江了。于是,中国便在没有任何苏联援助的情况下进军朝鲜。在鸭绿江边上,各军把装备的“万国造”武器互相换了换,一支部队尽量使用制式相同的武器。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进入朝鲜。
但一开始还躲在大山里等苏联装备。这时候,我们还是对苏联抱有希望。向斯大林提出购买武器,并且希望得到空军支持。斯大林说可以,贷款,打五折,不过实际后来给我们的好多是二战淘汰的旧武器,本来就是要销毁的,很多不能用。空军是中国最需要的,但斯大林只肯让空军保卫中国边境,不去朝鲜,跟没有空军支援一样。
于是,中国志愿军只好使用解放战争时缴获的低劣武器,跟世界上装备最好的美军干上了。木柄手榴弹因为炸药原因威力不足,迫击炮在寒冬经常不能用,但已经是志愿军最重的火力。
出乎斯大林预料,解放军居然打出了大捷。人类战争历史上,还从未有30万大军走到前线而敌人毫无察觉的案例。志愿军已然把人类的战争艺术发挥到极致,美军入朝部队几乎全部被包围。可惜装备太差,不然美国陆军差不多要一次性被干掉20%。
不过,《长津湖》表现的是美军最难啃的海军陆战第一师,因为师长史密斯违抗麦克阿瑟军令,小心谨慎,所以损失较小。美国陆军其他参战师损失惨重,韩国师溃散,按照《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里的朝鲜战争》描述,实际上美军撤退后已然丧失建制,成为大溃退。
斯大林这时候对中国刮目相看,他没料到中国真的敢打美国,更没料到还能打赢。这时候,中国的投名状也交了,斯大林才开始像个盟友。苏联空军才参战建立“米格走廊”,最终投入了2.6万名空军,总共10个空军师参加朝鲜战争。
但是,武器装备到位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志愿军已经深入朝鲜,补给不易的情况下。因此,等苏联装备基本到位,已然1953年了,那时候大局已定。但是,苏联的武器支援还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到上甘岭时期,志愿军已大量装备苏联二战时期用的波波沙冲锋枪(雷锋用的那种)以及威力巨大的莫洛托夫手雷。另外,战争物资的巨大消耗,也不是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可以承受的,需要苏联援助。
不过,苏联援助代价高昂。一方面,斯大林因此颐指气使,不断施压中国进攻,为了大局,彭总无法根据实际情况修整,造成志愿军撞进李奇微精心构筑的防御阵地,被飞机大炮轰到满地肉酱(李奇微语)。另一方面,武器并不是免费的,要还债。原志愿军师政委聂济峰在《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中回忆道:一发喀秋莎火箭价值60两黄金,战士们都当宝贝,有一次打了两轮还被军长数落,打一轮就行了。中国打完朝鲜战争,欠了苏联13亿美元,用了14年才还清。
所以,中国不欠苏联情。但也没必要怀恨在心。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伦理学(儒学)作为秩序基石的文明,所以中国人总是习惯于用伦理视角去认知世界。比如,我们重视正义,痛恨以强凌弱。
但西方文明则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石的。在现实主义视角下,国际关系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与正义无关,你不能因为老虎吃兔子而谴责它,兔子还吃草呢。俄国是西方文明与草原部落生存法则融合的西方边缘文明,它行事比西方还要丛林法则。你弱小,欺负你是正常情况,其实把你生吞活剥才是真正的心愿。你强大的时候,才有资格跳出自然性,做出道义选择:是选择报复,还是宽恕;是恃强凌弱,还是行“仁政”。
中国的历史经验就是必须走独立自主道路,靠山山倒,靠水水干。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的文明价值体系独一无二。并且,中国,是中央之国的意思,作为我们文明内核的文化体系,是以占据“天下”中心为前提的。也就是只能当圈内老大,我们的文化字典里,根本找不到举国当老二老三对应的伦理观念。中国当老二的时候,既无法说服自己,也让老大提心吊胆。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熟知中国文化的日本、英国都认为同盟很快会瓦解,因为中国必不肯久居人下,只有没文化的美国人不信,结果真是十几年就中苏交恶至战争边缘。令美国惊讶不已,但喜出望外。
不过,到今天,美国人笑不出来了。因为,中国加入了美国领导的全球市场经济大家庭40年后………
启示三:为何志愿军能取胜?中国人的智慧与勇气是无穷的。
《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重点反映了志愿军的勇气,比如用身体压住手雷救队友,比如冒着敌人的压倒性火力炸桥。但可惜的是,对志愿军的智慧反映不够,勇气+智慧,铸就了志愿军的惊人战果。
30万志愿军入朝,但美军侦察机频繁出动就是发现不了。因为志愿军白天躲藏在山沟沟里,天知道30万人是怎么躲的,我想不出,但美国空军就是看不到。包括李奇微上任后,经常亲自坐飞机亲自侦查,都很难发现志愿军的身影。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谜团。
电影里白天行军被飞机扫射的情况是例外。志愿军是晚上行军,大概到凌晨4点就开始隐蔽。基本上,已经前进到美军眼皮底下,但直到发起攻击,美军才发现。这里有智慧,也有坚韧的毅力和纪律,比如邱少云宁愿被烧死也不暴露。
到上甘岭战役时期,美军的火力优势已经发挥作用有限了。志愿军修筑的坑道非常深,而且交错纵横,里面既有休息的地方,又有弹药储备,可以给予进攻之敌巨大打击。志愿军的火炮只有美军的17分之一,但在炮战中却不输。因为大炮打完就躲进坑道。为了敲掉美军的大口径火炮,还经常搬到山顶或者到前线抵进射击,自己被敲掉的大炮却并不多,战果却非常辉煌。上甘岭战役中,一多半的战果都是炮兵取得的,经常准确轰击敌人步兵集结区域,造成整营失去战斗力。
对付美军的飞机,到了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也有办法了。在山顶上架设37毫米高炮,山腰有85毫米高炮,坑道还有高射机枪,形成高中低火网,一个月打掉美军两百多架飞机。美军的炮瞄飞机本来很嚣张地长期盘旋不去,给大炮指引,后来也不敢出动了。
这是志愿军智慧的地方,中国人民智慧的地方。在物质差距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依靠智慧、勇气、坚韧,最终击败了美国。有些人认为美国没有失败。没有失败,麦克阿瑟就不会被撤职,杜鲁门也不会连任失败,美国人也不会对朝鲜战争选择性遗忘。
今天,中国跟美国的力量差距依然不小,仍然是需要“忘战必危”的意识,需要独立自主的勇气,需要智慧、勇气、坚韧去弥补差距。我想,这就是《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连续三部朝鲜战争电影的意义:重温历史后,点燃中华底蕴中的精神力量。
————————————————
参考书目:《大国沧桑十讲:沈志华演讲录》(九州出版社);《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北京联合出版社);《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台海出版社);《上甘岭:攻不破的堡垒》(四川人民出版社)。
刚刚看完,效果非常震撼。IMAX版本看起来的确爽到爆,就是选座没选好,过于靠前了,全程仰着头看。lMAX版本经由IMAX专利的数字原底翻版(DMR)技术转制而来。IMAX版本要比普通景别要大26%,所以细节方面展现的非常细致。相较长津湖,水门桥的风格我更喜欢,战争场面更燃一些,电影节奏非常紧凑,没有多余的文戏,结尾也干脆直接,观感更畅快。
同样作为一个影视工作者,虽然没有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但是从剧情中,我能体会到这部电影拍摄的艰难。拍电影的都知道,电影拍摄中,最苦最累的就是战争片,在片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剧组工作人员可能比演员更辛苦。电影里夜戏占了绝大部分,这也就意味着电影拍摄的四个月中,几乎天天都是拍大夜。别的不说,就片场的大功率镝灯就能把你脸给烤秃噜皮。
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几个移动镜头,例如下碣隅里机场战斗,用了几个长镜头。我看了一下分别运用了电子炮,斯坦尼康,轨道以及无人机的组合拍摄,调度到位,画面移动衔接自然流畅,丝毫没有一点拖泥带水。其实难度是很高的,掌机绝对有专业的技术,超强的体能,以及敏捷的身手。掌机没个两把刷子那是拍不下来的。大年初一能看到这部爽片我还真得好好感谢一些我的那些同行。
这部电影其实从拍摄到后期来看,进度有些赶,但是从特效细节和影像质感来看,没有什么赶工的痕迹,完成度很高,伤妆、道具精细度和战场环境的还原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从战争场面来看,花样明显更多,处处体现徐老怪设计的巧思与分镜和调度的想象力,暗杀、堡垒围攻、肉搏战,更加残酷,痛感十足。当你松一口气的时候,另一种危机又再度袭来,代入感和压迫感都非常强。
从剧情方面看,总体来说拍的不错。剧情比第一部更连贯,条理更清晰,风格更统一,情绪更爆满。表现出了志愿军的战斗智慧和战斗意志,非常惨烈,非常感人。下碣隅里炸机场的战斗酣畅淋漓,平河的牺牲让人心痛,梅生叼着女儿照片从天而降大大震撼了我,千里被烧的同时万里缓缓醒来寓意也很好,伍万里喊出实到一人时,差一点就给我整哭了。还有就是两个多小时正片时间,即使有点中间过渡的剧情,但是也没有缓解紧张感的地方,看的我着实有点累,不过这种感觉我喜欢。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没有让我失望,值得我花的那90多块的票钱。
初看完的时候,我怎么感觉,水门桥不好看?后来想通了。
看过《长津湖》,加上我是志愿军的“粉丝”,所以续集水门桥我肯定必看。
之所以我说自己是志愿军的“粉丝”,是因为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说自己是志愿军精神的追随者,感觉有点过于抬举自己了,我不配。
我只是想表达志愿军是我最崇拜的群体。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给看的差点晕了,一方面主要是过年睡太晚,一方面是给炸麻了,就是有点不适应这种电影。
从结构角度来说,我觉得一个完整的剧情,应该是起承转合的,水门桥从头到尾都在打,过渡调剂的文戏有,但是不多,不停的炸,感觉确实难受。
看的很痛苦...
截止2月6日,《长津湖之水门桥》24.02亿,估计后续票房还会涨很多。
我不是不尊重英烈,而是感觉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能说我感觉不好看,就扣帽子我不爱国吧?
我不敢说主流评价认为不好看,但是我相信有上面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个。
这种评价,社交媒体上我也看见部分同感的。
我不想隐藏、美化这些事,如果不实事求是,只可能造成大家反而对爱国主义敬而远之。
看完以后我就去查资料,看各种史料和分析。
——后来我的感受慢慢就开始变化了。
我意识到,我觉得不好看,是因为看的角度有问题。
我写这个文章,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在重蹈覆辙我的观影经历。
调整心里预期以后,你才能有最佳的观影体验。
电影水门桥历史不复杂,就是被志愿军打败的美军要逃命,水门桥是美军逃命的关键要道,所以就有了志愿军炸水门桥的任务。
看了相关历史以后,我才彻底理解了,为什么我会感觉水门桥不“好看”。
概括就是太惨了,悲壮固然悲壮,但是我还是心疼的志愿军说一句,太惨了。
说一个现实背景:
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是正在民族觉醒的,但是过去我们确实基本是看西方电影长大的,因为当年我们文化产业是绝对弱势。
这就导致我们习惯了以美国、西方视角的电影叙事。
比如,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超级英雄?
很多人写过这个话题,从文化层面讲的颇多,比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搞个人英雄主义。
但还是没说到关键点。
这也可能就是以后“国产战争片”和“西方战争片”关键差异的地方。
你看美国人拍二战电影,经常就和超级英雄故事混合起来编剧,比如设定美国队长参加了二战,和盟军一起打击纳粹,战场上美国队长各种英姿飒爽、力挽狂澜,礼赞美利坚国威。
比如美国队长电影里面有一段戏,就是美军成员被纳粹九头蛇抓了,所有人都说没救了,然后美队仅凭自己一己之力、单刀赴会,拯救万军于水火之中。
美国队长是科幻战争片,美队设定是被超级血清强化的人,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孤胆英雄。
美国以二战为背景拍美国队长,那为什么咱大中华不以二战为背景拍个中国队长?
其实有过,比如《抗日奇侠》,被骂的很厉害。
实际上美国队长剧情本质就是抗德奇侠,双方除了特效和编剧能力,在核心上和《抗日奇侠》没什么区别。
抛开集体主义文化来说,最大的原因就是二战中,中美是完全不同的经历和视角。
美国二战的视角,是他先围观全世界打成一片火海,大发战争财。然后再以史诗级的强大国力,把全球从法西斯的魔爪下解放出来,这是什么剧本?
——简直就是经典的个人英雄主义爽文啊!
美国二战是有牺牲,但是美国二战历史整体的基调就是暴打法西斯,我大美利坚天下无敌。
这种情况下,二战对美国并不是完全痛苦的历史。
甚至说起来感觉很爽,得写个爽文,拍个美国队长畅快一把。
但是中国二战历史是什么样的经历?
何等的惨烈,抗战胜利,何尝又不是苦扛!我们是全民族以死战的决心,等到转机耗死了日本啊!
中国抗战军民伤亡超3500万
《论持久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何尝不是中国国力极其孱弱的铁证?
《论持久战》大白话意思就是中国以人命耗死日本,我这么说不是不尊敬伟人的论持久战,而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曾经对峙过的局面是多么的绝望。
残酷的世界,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有权利去选择救命的方法。
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偏弱,但是小说领域却不弱,甚至可能比美国、日本还强,我们的网文是很有战斗力的,数量、质量、商业化都很成功。
数据显示:
2020年,中国网文出海市场规模为11.3亿元,增速高达145%,用户规模增速达到160.4%。预计到2021年年底,中国网文在海外市场的规模将成倍增长,有望突破30亿元,中国网文的海外用户规模也可能达到1.45亿人。
中国小说是不弱的。
但是你可以去观察一个点。
在国内小说热门玄幻、修仙、魔幻、超能力英雄...超现实领域,很少有把背景放在中国近代史的。
因为中国近代史太惨了,惨到了不留给国人一丝幻想,那些玄幻、修仙、超能力剧情在中国近代史背景下,根本没法写。
如果真有存在中国神仙。
如果真有存在中国的修真者。
如果真有存在中国的魔法师。
如果真有存在中国的超能力英雄。
——都死哪去了?
我看过美国漫威的漫画,记得好像还有剧情描写雷神托尔参加了二战,暴打纳粹九头蛇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剧情挺好看的。
但是这种剧情是没有任何中国人敢写的。
雷神是西方北欧神话的神,雷神参加二战的剧情。
对应的话,就相当于齐天大圣参加抗日战争,暴打日本鬼子。
你觉得上面这故事讲的下去吗?
东方神话——本质在中国近代史就死了,此后的中国,必然是高度现实主义、脱胎换骨的中国。
因为西方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绝望,所以他们还可以对各种神话、架空、超脱的事情有幻想的空间,不用那么的现实主义。
但是中国不行。
我们的近代黑暗到了可以绝对的宣告:
“上帝已死,天下无神。”
我说的“上帝已死”意思是所有超现实的幻想全部死亡。
也许1840年以后,对中国人来说所有神就全部死了。
这就是为什么先辈会说: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感觉近代中国人在文化上,其实对什么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如来佛这些传统神仙是有恨意的。
如果你们真的存在,为什么不救我们?
近代的中国,被神明遗忘,我们是靠自己站起来的!靠自己!
我意识到这一切后,不说其他人,我才明白为什么我自己第一反应感觉水门桥不好看。
——因为是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过去还是美国大片看多了,美国大片是美国人视角讲故事,基本套路就是美国主角天下无敌,逆转乾坤,大杀四方。
而水门桥是什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
水门桥从头到尾炸,我深刻体会以后,才意识到这就是目前表现志愿军最好的方式之一。
电影最后,男主角所在的队伍全部牺牲,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
西方军队公认的铁律是损失超过了30%的部队就不能作战了,但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了祖国,有志愿军队伍就算伤亡95%以上,还在作战!
水门桥原型之一郭荣熙,他参与了当年的炸桥任务,有多残酷?他说一个排的战士全牺牲了...
当你在电影院感觉被炸麻了的时候,这其实就是水门桥拍的好的地方。
因为现实就是我们没有制空权,是真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
美国战争电影还可以安排一部分相对安静的文戏,来调剂一下,比如美国队长失落的时候,可以伤心、安静的去喝一杯。
可真实的志愿军哪有这种条件?
没有制空权,就是片刻不得安宁,哪怕就是文戏讲话,也讲不全,就是经常讲一半就又遭遇空袭了,更别提喝酒搞个文戏抒情了。
拍的好不代表你会爽,更可能意味着你会很痛。
也许就是太痛苦了,刚开始我看见是错愕的、甚至内心有点不想面对。
在这个繁荣昌盛的2022年新年,水门桥把我们拉回了那个深渊。
当年志愿军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成功炸毁了三次水门桥,而之后我们体会了什么是真正的绝望。
第一炸:在12月1日,志愿军就派了一个小分队把水门桥炸毁了。
农业国的我们,“天真”的以为这座桥没个十天半个月修不好,结果工业国美利坚工兵营居然只用半天就把桥给修好了。
第二炸:在12月4日晚上组织了第二次炸桥,这一次志愿军不仅仅把桥炸了,还把相关的架桥材料也摧毁了。没想到美军工兵营利用残留的根部基座和携带的钢制材料,只用一天又修建了一座能够让坦克通行的钢木结构桥梁!
在第二炸以后,为了阻止志愿军再次炸桥,美军在水门桥附近派重兵把守,还布置了40多辆坦克,是绝对的重火力压制。
但是,但是,但是,志愿军又再次行动了!
第三炸:在12月6日晚上,志愿军冒着重重炮火,再一次把水门桥给炸毁了,而且把桥梁的基座也炸毁了。
什么是中国军人?什么是信仰?什么是铁军?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完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重火力压制下,从低处打高地,硬是第三次再炸了水门桥!
美国命令自己在日本扶持的三菱重工连夜赶制了8套钢制M-2标准桥梁,每套M-2钢材重达1.1吨,通过运输机直接空降水门桥。
在12月8日下午4点,又重新建立起了一座钢结构的水门桥,这个桥质量有多好?连重型装备也能过!
这就是整个水门桥电影后期的收尾,就好像一巴掌打在了中国人的脸上,告诉了我们熟悉,但是又很久没听见过的那句话:
“落后就会挨打”。
为什么中国要发了疯一样的搞工业化,也许这就是原因吧。
大过年的看悲壮、悲惨的故事,又怎么可能开心呢?
但我最终还是意识到,也许这就是中国电影自己的路。
但我最终还是意识到,其实这确实是一部隐藏幸福与希望的电影。
西方电影、美国好莱坞大片我看多以后,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但是说不上来的地方。
我后来终于想通了,就是那股不接地气的感觉。
美国是西方文明的继承者,西方文明在北美这个富饶的土地上发展到巅峰,他们靠着杀戮、殖民、掠夺称霸世界。
他们看世界是俯视的,有一股强烈的傲慢感,动不动我要拯救谁,各种口号都是张口闭口拯救全人类,有一种自己差什么就补什么的感觉。
真正对中国这些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曾经有过辉煌文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看见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我们的经历是痛苦的、是苦难的、是向死而生的、是复兴、是自救。
公知经常喜欢解构爱国主义,说什么任何苦难都是不值得歌颂的,我是反对这种论调的。
我们歌颂的重点,并不是苦难经历的苦,不是歌颂黑暗。
而是歌颂苦难中的人,他们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在黑暗中为民族点燃希望的星星之火。
电影最后,吴京饰演的二哥伍千里死了,弟弟伍万里差点也死了。
但是机缘巧合下,伍千里的遗体挡住了火焰喷射器,燃烧了自己,给差点冻死的弟弟变成了温暖的火堆,就好似一片黑暗中的光明。
那一瞬间,我仿佛感觉,光照进了残酷的黑暗森林。
有人说弟弟伍万里怎么感觉好似有主角光环一样?这是天大的误会,因为只有活下来的人,才能有机会成为电影原型,给我们讲清楚当年现场是怎么回事。
志愿军们的经历,就好像陈奕迅的那首《孤勇者》歌词一样: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爱你破烂的衣裳
却敢堵命运的枪
爱你和我那么像
缺口都一样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
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水门桥不是拍的不好,而是去面对我们曾经的伤痕累累,需要勇气。
也许好的电影,未必看完会快乐的,也可能是沉痛的。人有七情六欲,情感是丰富的,沉痛也是众多情感中的一种。
但当我看见今天繁荣昌盛的祖国的时候,我意识到水门桥并不是纯粹的沉痛,当年美国是基建狂魔,可今天美国制造业早已空心化,看见今天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强大的基建能力。
这样看,谁能说水门桥最后不是一个幸福的结局呢?
我们不再是当年那个面对美国强大国力只能傻眼的农业国了,志愿军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要一代代人传承好!
春节带孩子看看这种有分量感、厚重感的电影也不错,也许当时第一反应你不会感觉很精彩,但是当你阅读够多志愿军战士的历史以后,你会慢慢理解的。
理解了当初的不易,才能更好体会今天的幸福。
永远记住这一切,奋发图强,才不会吃美帝的二遍苦。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说真的:
70年前,我们的先烈们是令人世人尊重的,她们是英雄,是好样的,敢在军事战场,跟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跟很多不同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硬碰硬。
现在,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战场,我们竟然走不出去了,甚至都不敢上国际战场了。还有许多人拍手叫好——鼓励全面放弃国际传播。死去的先烈们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更好的发展,先不顾牺牲,不怕伤亡,不计流血的上战场,结果文化传播领域——影视领域,都培养出的是一群什么人????
赚国人的钱;强迫你看;不爱看就要侮辱你,质疑你是精神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德国人...完全不提剧本,镜头,剪切,表演,美术,配乐,后期等方面的硬伤,不让批判,不想进步——吃题材饭。
学学先烈们,有点骨气,文化战场也应该打出去的。别天天知乎搞内宣,搞内斗了。
有大量剧透,看完片再看,不怕剧透的您随意。
1.伍千里&烟
伍千里遇到炮营杨营长后,蹭了他两口烟。
下碣隅里打完以后,各个排长报了减员人数,伍千里点了一支烟,插在雪地里,像是给逝去的战友点香。
谈子为牺牲后,手上还拿着燃着的烟,伍千里把它拿过来,把烟碾了。
战越打到后面,七连战损很大,到了下碣隅里近乎伤亡一半,挚爱的战友也陆续战亡,伍千里心里悲痛不已,但他不能轻易外泄这种情绪,抽烟、插烟,碾烟,都是伍千里复杂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
千里不用再说什么了,烟都表达了。
PS:烟肯定是从美军处缴获的。
2.伍千里的枪,谈子为送的
长津湖里,伍千里第一次与谈子为重逢,是刚进朝鲜那会。伍千里冲着谈子为比了个手枪的手势,后来长津湖新兴里一战,伍千里和谈子为战场相逢,让万里给他敬礼,这时,谈子为丢了把手枪(刚缴获的)给伍千里。原来伍千里比枪是说:送我把枪。谈子为秒懂,后面还真送了。
炮营杨营长没炮了,伍千里丢枪给他,是借他,等炮抢回来了,伍千里对他勾勾手指,意思是枪还给我,这可是谈子为送的。
伍千里在水门桥遇到谈子为时,拿枪指着谈子为,正是那把枪。
谈子为牺牲后,伍千里装弹,一颗颗往里装,也是那把枪。
最后,伍千里也是用这枪,打准了坦克炮弹头,引爆了它。
3.原子弹要使用吗?
美军高层那边,台词多处提到原子弹。
麦克阿瑟将电报送到杜鲁门处,申请重新使用原子弹。之后记者纷纷都在关注此事。
麦克阿瑟此后还问下属,原子弹,联合国是什么看法?下属告知:各方意见不一致。
原子弹,是美国的一张王牌,对外宣称使用原子弹,昭告了美国不惜余力想扩大战事的决心。麦克阿瑟和杜鲁门要动用原子弹的言论一出,欧洲态度十分紧张,显而易见,大家都不想搞第三次世界大战,其中,最慌的是英国,丘吉尔甚至认为,战争如果在亚洲扩大,无疑会严重地削弱欧洲的防御力量,严重地威胁英国的安全。引得英美首脑相聚,就朝鲜战争立场问题争锋相对。
针对赤果果的威胁,咱们的主席说了: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它打它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坚决相信,我们的手榴弹,最后一定可以打败美国的原子弹!
4.手抠黄豆
右眼失明的梅生,手抠黄豆给伤员吃。
让我想到了史料记载过:“在美军《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戴维·邓肯,看到美国士兵想用匙子从罐头里挖一颗冻结的蚕豆却怎么也挖不出来。
严寒冻伤了他的眼睛,他好像已经看不见东西了。最后,他总算挖出了那颗蚕豆,慢慢地把它送入嘴里,然后抬起脸,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把蚕豆含化。”
5.老杨&千里&雷公
千里:老杨,记得七连进攻方向,帮我多轰一轮。
(潜台词:雷公走了,这是为了缅怀雷公)
七连发现敌机朝炮营方向去了,七连赶紧赶回去,千里关怀杨营长,杨营长说炮被美军打没了,千里鼓舞,一起抢呗。
七连抢到了炮,杨营长感谢千里,余从戎拜托他(潜台词:记得放炮),千里撤时,老杨叫住了他:放心吧。(潜台词:我会多轰一轮的)
美军史密斯指挥飞机撤离以后,杨营长亲自装弹,放炮:伍千里,你跟老子再抢4门炮回来!(潜台词:我多轰了一轮,雷公万岁!伍千里,我答应你的我做到了,是好样的就再给我抢炮去。)
补更新:
知友发现的:
1杨营长亲自给七连拉炮喊:“伍千里,你再给我抢四门炮来!”,还有一层意思,为掩护七连,杨营长右手四个手指被打没了,一根手指一门炮。
2多轰一轮肯定是不是为了为老雷送终。多在他们队伍前轰一轮,为了减轻7连的伤亡。当然你这里多轰了一轮,可能其他方向的就会少几个炮弹。所以炮营长才说,你以为炮弹是你家的,只照顾你。不过最后7连帮着他们抢到了炮,也就多打了。
6.宋时轮黑发变白发
史上,1952年8月,离开抗美援朝前线时,宋时轮来到边境,朝长津湖的方向深深鞠躬,起身时泪流满面。
水门桥里,宋时轮脱帽致敬,跟长津湖里广场提气时完全不一样,已是一头花白。
7.娱乐我们自己
美军说,“留他一命吧,娱乐我们自己”。
朝鲜战争中,美军为取乐,不惜虐待战俘。
他们的娱乐方式:
比如11月29日天亮后,美军发现了十几名身负重伤的志愿军伤员,他们无法动弹,躺在雪地里奄奄一息。美军则将志愿军重伤员摆成一排,浇上汽油点火焚烧,让他们的惨叫声响彻山谷。
在战俘营中,一些冻伤的战俘,不加认真治疗就进行截肢,而且会故意多截一段肢,让正常的也被截掉。数据统计,1172名外科病人战俘中,有84%的人被截肢,其中有4人被截去四肢。
在石岘洞北山的战斗中,两名志愿军重伤员被美军俘虏后,美军士兵为了取乐,竟用装甲车将他们活活碾死。
更加“娱乐的方式”,书里有记载,十分残暴,不忍赘述。
补更新:
评论里知友问我要书名的,书名我打不出来字,真奇怪,不过我私信回了是啥书。感兴趣的留言,我私信发你。
8.万里&美军
长津湖:万里冲进指挥所,持枪准备射杀北极熊团团长;
水门桥:下碣隅里医疗所中,万里给躺在床上的美军披上大衣。
万里的一丝善良。对待受伤俘虏,我军也绝不会虐杀。
史上,在感恩节前夕,中美方交火,几名士兵受伤,其他人被迫撤退。第三天,第23团团长弗里曼去找受伤的士兵时,发现伤兵躺在路边,被捆在毯子里。(我军怕敌军伤员冻死)
9.红围脖
雪地里的一抹红,是鲜血:无数忠士在长津湖抛头颅洒热血。
是希望: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伤痕累累,穷困不堪,但她给我希望,把战打完,好好生活,让儿孙平安;
《长津湖》中,小女兵将围巾抛给万里戴,红围巾,也可以说象征了军民一心,或者团结;更是一面旗帜,一片丹心赤诚,人民军队用鲜血写成的壮丽篇章!
10.长津湖战役有多冷
电台冻住,指北针冻住,谈子为说:人冻得站不起来,枪冻地拉不开......
史记记载:战斗中,我军士兵在积雪地面野营,脚、袜子和手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拉环都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迫击炮身管因寒冷而收缩,迫击炮弹有七成不爆炸。
苏芬战争中,芬兰也是零下40度左右,大量的苏军被冻死在芬兰战场。有战士的尸体无法完整地被收进棺材,因为他举起来的胳膊实在是僵硬,无法收回。
补更新:
具体有多冷,这是我另外一个回答:
(96 条消息) 《长津湖之水门桥》里的水门桥到底有多冷? - 知乎 (zhihu.com)
11.炮营前后呼应
长津湖:炮营杠上了。
水门桥:敌机往炮营方向去了,美军飞机轰炸,将炮营的炮炸了。杨营长很气,刚抢来的炮被炸没了,千里赶到,说,你炮营的炮哪次不是抢来的?俩人相视一看。七连都有,跟炮营枪炮去!
杨营长:咱们炮营的,还能让七连养着吗?跟老子抢炮去。
杨营长和千里的关系也挺有意思。
12.平河的悬念:百里
长津湖:雪地埋伏等待时,医疗兵柯大川问他,你还是想把伍佰里的事说出来?平河点头,对方劝他,还是放在心里好。
水门桥:平河炸桥前,对万里说出来了:“百里是因为我死的。”
13.打到哪,吃到哪
后勤不足,志愿军粮食一路短缺,只好吃缴获的美军食物,一路都在吃;
长津湖里,志愿军自己的口粮只有馒头和土豆。
长津湖:
半山民宅一战,隔日伍千里甩给伍万里一块美军饼干,像是压缩饼干;
新兴里,谈子为房间内搏斗完,一人对三人,打完吃美军罐头;
余从戎扫了桌上的巧克力;
水门桥:
下碣隅里一战之后,七连吃美军的口粮,张营长吃着土豆;
伍万里吃着口香糖;
伍千里和余从戎,在塔台里收到指挥所命令:炸桥。那时俩人轮流吃着美军的饼干;
梅生开美军罐头,手抠黄豆,自己眼睛都看不清了,还让伤员先吃;
伍千里给何长贵包扎手时,问何长贵吧唧啥呢,答,吃着美军的口香糖;
14.谈子为的生死簿
谈子为也有九连的小册子。
记录战死的战士。
梅生最后把它收起来了。
15.报数
片尾报数,记了几个数字。
135人减员到31;
152人减员到32人;
188人减员到38 人;
炮营,杨营长说的是:应到221人,实到107人,长津湖集结时炮营报数说的是炮营应到258人,实到221人。
都减员大半。
七连最惨烈,原来是157人,只剩万里一个人。
登上那辆火车的时候,战士们是否知道,这趟火车,也许没有回程。
16.梅生的表
梅生做为一个上海人,在战士里算是精致了,他出场时就带着一块表;
长津湖:万里闹着跳车那一幕,众人看到长城,梅生抬腕低头看了一下表;
水门桥:梅生把表塞到千里手里,最后给了万里,让他每隔三个小时吹一次哨子,扰乱军心。
这里有个细节,梅生怕万里不会看表,有三个地方拿红色涂上了。
17.万里的护目镜
也是这个护目镜,救了万里一命——余从戎牺牲后,美军飞机向山下扫射时,打中的是它。
18.旗子
长津湖:宋时轮说,本来要颁发个旗子给你们七连,只好等到战后再说。
水门桥:宋时轮没有忘记,他主动让人拿来旗子给万里。
19.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阻碍万里开枪射杀垂死的北极熊团团长的人,是千里,他,却用枪果决了百里和平河。
“哥下半身都炸没了,他的肠子,我怎么塞都塞不回去。哥说他冷,我抱着他。哥的 嘴唇是酱紫色。哥说,让我帮帮他。”——千里应该开枪帮了他。
平河牺牲前给千里一个眼神,虚弱地说,开枪。
千里含着泪。
必须开枪,为了让亲人战友不那么痛苦,必须开枪,为了引爆炸弹。
我想象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20.吴京的腿是真受伤
伍千里在半山民宅时左腿受伤,在水门桥也是左腿二度受伤,都是导演设计的,他在进组之前,腿部就有伤,他本人正在医院治腿。
进组之后,导演索性来了个顺水推舟,那就受伤呗。
21.棉服反穿
水门桥里,万里开始反着穿棉服。里头是白的,反穿,在雪地里,隐蔽性更强。
服化道用心了。
22.杰登和布雷登的友谊
长津湖:
杰登是史密斯的手下。
他的好朋友是布雷登。
感恩节那天,俩人有过一番对话。
水门桥:
布雷登应该是死了。
因为电影最后,杰登从车上下来,从路边的圣诞物资里拿了一瓶威士忌,他掏出一支笔,在那瓶威士忌上写了:A bottle of wine to end the war。
这瓶酒是致敬布雷登的,因为他把那瓶酒放进了他的尸袋里。然后说:该回家了,兄弟。
23.梅生的眼睛
到了水门桥肿起来了。
24.麦克阿瑟的表演性人格
史密斯需要伤员撤离,要跟麦克阿瑟通话,请求同意,麦克阿瑟说撤退就是叛国,不允许撤退。记者拍着照说,他知道我可以听到他说话吗?
这句话很巧妙,直接暗示了麦克阿瑟是故意大声说这句话的。
其一,他正在参加表彰大会,日本方面,感谢麦克阿瑟给日本带来了五年以来的和平和幸福,二战以后,麦克阿瑟被派到日本管辖,做了些恢复经济的“贡献”等。麦克阿瑟自然十分得意。
其二,麦克阿瑟真人确实是表演性人格,狂傲自大,这也是我军能拿捏他的原因之一。历史上,麦克阿瑟特喜欢带记者出席,好让记者及时能拍下他威风的一面。他习惯且沉迷于此——不允许史密斯撤退,这当然是个很好的表演机会。
长津湖里,也有一句台词做伏笔。
25.麦克阿瑟和杜鲁门不合
长津湖:麦克阿瑟说,总统的话只是建议,不是指令。
水门桥:杜鲁门说,战争不是他一个人的。
只是一句台词,两边都暗戳戳地较着劲呢。
历史上,麦克阿瑟搞了很多事,令杜鲁门不爽,麦克阿瑟罪状: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擅自去台湾同蒋介石见面;
逼迫杜鲁门同意美国地面部队参战;
仁川登陆,他反复要挟杜鲁门同意;
杜鲁门召见他,但他不来,杜鲁门只好气地飞往威克岛同他见面;
此后,他要求轰炸鸭绿江大桥,杜鲁门小心翼翼地权谋合不合适,但他太狂妄了,致电杜鲁门:给我批准,否则出事我不负责。
总之,俩人关系很复杂,麦克阿瑟无视总统权威,威克岛的那次见面,搞得就像就像两国总统会面——麦克阿瑟显然是朝鲜和日本的统领。
26.四捏包子脸
兄弟俩第一次见面,伍千里捏脸说,想起点什么没,包子;
离开家前,万里想跟着千里当兵,千里不让,二捏了一次;
三捏,在去往水门桥的路上,冰天雪地,千里捏的是自己,万里还回应了一下;
水门桥最后一炸,俩人知道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伍千里又捏了一次万里包子脸;
捏包子脸,是兄弟俩之间专有的亲密举动,第一次捏,是多年后的相逢,第二次捏,是关怀心疼,三捏,无声地鼓励,第四次捏,却是永久的告别啊。
27.平河对食指哈气3次
狙击手这么干,主要是在天寒地冻的天气下,保持食指敏感。
我真是有病,我真数了。
水门桥有3次。
长津湖好像2次。
28.平河&谈子为&巴祖卡
张小山(趴在火车上看着谈子为):平河哥和他谁厉害?和你哥谁厉害?
平河和谈子为的交互从此开始。一个是七连曾经的神枪手,一个是后来的神枪手,平河和谈子为一直有交集。
新兴里山上,谈子为平河一起朝天上的敌军飞机射击,谈子为后把巴祖卡丢给平河,问了他名字,把武器送给他这种行为,按照谈子为的个性,可以说是一种欣赏了。
水门桥,下碣隅里,平河在战场上大吼:巴祖卡。这就是谈子为送他的。
谈子为牺牲后,平河把刻了“平”字的子弹壳插在巴祖卡上。
这个子弹壳上的平字的比划,是狙击敌人的数量,对平河来说,也是自己又多活了一次。
把它插在巴祖卡上,就是说:我,见到了前辈的舍身赴死,我会向你看齐!
平河在那一刻,就做好了英勇就义的准备。
谈子为赠与的巴祖卡,可不能辜负啊。
29.平河和余从戎关系最好
第一次集结,余从戎跟炮营杠上,他把余从戎扛起来了。
俩人睡上下铺。
余从戎骑自行车,他在旁边扶着。
辑安车站,平河看到棉服,丢了一包给余从戎,喊:老余。
刚到朝鲜,抢修火车轨道,余从戎平河俩人怼来怼去;
整万里,俩人挺配合,余从戎抢万里的检讨书,平河也配合,一把把万里抱住;
平河问余从戎,那是家的方向把?
30.千里&万里&手榴弹
长津湖半山民宅,万里拉了手榴弹的弦,投掷出去,却被美军丢回来,万里不知咋办,躲开了;千里见了,赶忙用美军作为人肉肉盾,把他垫在身下,扑向手榴弹,成功化解危机;
这一招,万里学会了,在水门桥故伎重演。
万里刚掏出手榴弹,就被美军指挥长压制,千里来解救,万里这一次,把炸弹丢到美军衣服里了,然后喊:哥,趴下。千里照做,解决了指挥官。
31.“恢复七连建制”
一个单位打光了,通常有两种结局,一种是直接取消番号,这样可以避免尴尬,以后给新人介绍单位光荣历史时,不用告诉他“咱们单位当年全军覆没”;
另一种是保留番号,调人进来把员额补齐,就叫恢复建制。
七连只剩万里了,他要求恢复建制,就是说把七连重新建起来。万里的这句话,代表他已经成为一名无畏的战士,仍然要战斗下去,因为不恢复建制,或者晚点再恢复建制,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休息,不用再参加战斗了。
32.史密斯在阵亡士兵墓地
兴南港,史密斯师长在阵亡士兵的墓地,电影还挺还原。
史上:
33.七连只剩3人
梅生在车子里坐着时,旁白:万里吹哨......我和九连会吸引火力,你要尽可能的活下去,把情报传给增援部队。梅生的这句话是在说,七连只剩3个人了:梅生,伍千里伍万里。
九连还多少人呢?
翻了下MV,千里周围的这些人,是九连的兄弟。
4人。
三炸水门桥,执行任务战士总人数,7人。
所有的武器只剩这些:
三把枪,1颗手雷,几十颗子弹。
34.千里&万里&归乡
万里归乡,抱着骨灰坛。
千里归乡,抱着骨灰坛。
拍摄手法一样,一样的肃穆脸部特写,同样的音乐响起来。
完。
ps:当时写长津湖细节时就发现很多号偷走了,要搬运可以,别不要脸地改成自己名啊。
—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两部《长津湖》的叙事侧重有所不同,上一部主要是描写志愿军全歼大名鼎鼎的美军“北极熊团”的胜利,到了这一部则延伸出了新的故事。长津湖一战后,美方决定向朝鲜东海岸撤退,水门桥便是撤退的唯一通道。为了对美军进行堵截,剿灭其精锐,志愿军的任务便是炸掉这座桥。
结构布置上,前一部更侧重于宏大场面的描绘,此外文戏更多,不光需要交代战争的前因后果,也要体现出志愿军战士的心理变化。叙事上,影片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是借助伍万里这个角色,来回答“这场战争意义何在”的问题。
而随着剧情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伍万里心中变得越发成熟。一开始是基于亲情和认同感,想要被自己哥哥伍千里看得起;到后来火车上的长城一幕,答案不言自明:为了祖国的万里河山;但不久之后战友又给出另一个更温情的答案:为了下一代。
除了“为什么要”,还有“为什么不要”。比如哥哥阻止伍万里对失去反抗能力的敌兵开枪,体现的不光是个人的小仁小义,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所在。
因为前作已经把该交代的内容都基本交代清楚了,到了《水门桥》,主要就是为了表现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因此其着重点不在于人物成长和国际政治角力,就单纯表现战术即可。于是导演将宏大的战争场景分割成了具体的战术执行步骤,从宏观到微观,落点更细,更加考验导演的控盘能力。
所以观众在《水门桥》中,可以看到更集中也更惨烈的战斗场景:中美双方之间,不论人数还是装备都相当悬殊。人员上,七连只剩一半人,和九连合并执行突袭任务,美军却大部队驻守在桥上,以逸待劳;武器装备上,美军配备有先进的地雷、制式枪炮和火焰喷射器,以及随时可以进行空援的飞机。志愿军的枪炮却还是缴获来的“万国造”,通信主要依靠军号和哨子,连无线电的电池都因为太冷失去了作用。在这样的装备代差下,志愿军唯一的机会就是夜袭,寻找薄弱点击破敌人的防线。
这种突破和防御的来回交战无疑是惨烈的,观众得以亲眼见到士兵们各种牺牲的场景,比如被飞石击穿腹部的营长;为了诱敌,被燃烧弹烧成灰烬的无线电员;被美军狙击手击杀的士兵;想要抱炸药包炸毁敌军坦克,却惨遭履带碾压的平河……
有了这些场景的存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长显得毫不拖沓,残酷程度不比宏大场面少分毫。观众从中也能更深地领悟到普通士兵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以及选择面对牺牲所需要的巨大勇气和纪律性,乃至其承载的巨大意义。更不会如以往的一些“神剧”一般,让观众对志愿军士兵产生“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巨大误解。
可以说,无论是从叙事手法、叙事角度还是情感表达上,《水门桥》都对前作形成了重要的补充。
先说结论:因为缺少类似于第一部的宏大战争场面,肯定会让一部分冲着战争场面而前去观影的观众失望。但影片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
1、相较于第一部,文戏减少,基本全是战斗场面,第七穿插连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炸掉水门桥。
2、除开影片刚开始的下碣隅里机场战斗有大规模集团冲锋的画面之外,故事主要还是讲述第七穿插连攻坚水门桥的小规模战斗。
3、三炸水门桥只讲了第二和第三次战斗,其中非常详尽地表现了第二次战斗。而第一次战斗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同时也伴随了第一部战斗英雄谈子为的牺牲。印证了谈子为的那句“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誉”第二场炸桥的战斗还是很精彩的。战前战术部署,声东击西的战法彰显我军一线指导员的智慧;四支小队各有任务,主攻佯攻配合无间,在战场上灵活机动,严格遵守命令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最终牺牲殆尽,但成功炸桥。
4、影片再次强调了党在连队的重要性,第二次战斗开始前,指导员梅生叮嘱连长伍千里:“现在连队只剩下9名党员了,而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不能卡壳。”,这里的卡壳可能有两重意思,一是鼓励现存的战士积极上交入党申请书,连长和指导员在这边不要卡。二是未来的战斗会越来越残酷,需要在战斗中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发挥模范带头左右,不要在攻坚的时候卡壳。
5、我们的战士英勇无畏,而我们的敌人狡猾残忍。而想要战胜敌人,只有比他更勇敢,更狡猾,更悍不畏死。影片中很好的表现出来了敌人的强大凶恶与我军的智慧顽强。在面对美军的飞机坦克燃烧弹时,我们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志愿军的血肉之躯会被飞机的机炮打成一滩血水;但是当志愿军穿插突进到敌军面前时,我们展现出了更加优秀的单兵素养与战斗意志,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武器装备全面落后的情形下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所在。
6、执行第一次炸桥任务的牺牲战士,名字有春耕,有田,务农。从这些战士们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可能刚刚才结束了受压迫的命运,家里分到了土地,甚至他们的名字都有可能是加入解放军之后才取的,自己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用名字来纪念这份幸福和欢喜。而在战事爆发之后,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保护自己手里的土地而战斗的。而美军士兵充满迷茫,他们并不知道战斗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何而战,所以只能一边怀揣着回家的愿望,一边在离家万里的异乡枉送性命。
7、影片结束,看着影片中几乎被团灭的七连内心五味杂陈。而走出影厅,却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小朋友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我恍然惊叹,70年前的志愿军,是为我们而牺牲的…
总之,历史上的水门桥上战斗严格来说规模很小,主要是志愿军与美军之间围绕炸毁与修复水门桥之间发生的战事。炸毁水门桥是阻止美军南撤的关键,但由于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虽然水门桥被志愿军炸毁三次,但很快又被美军修复了。
而对于志愿军来说,他们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做的全部,也付出了他们能付出的最大牺牲。
“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
伟大光荣的人民志愿军战士永垂不朽!
当我看到断了手掌的炮营营长用残肢固定火炮拉线开炮时,我很感动
当我看到营长牺牲还有他的闪回片段时,我很难过
当我看到平河和他的战友依次手持炸药包冲向坦克的时候,我的眼睛开始发涩了
当我看到余从戎为了救七连剩下的战士,只身吸引美军飞机火力最后尸骨无存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但是我忍住了,没哭
当我看到指导员梅生眯缝着眼嘴里叼着女儿的半张照片,驾着车燃烧着冲向美军阵地的时候,我的眼泪在打转,但是我忍住了,没哭
当我看到伍千里在敌军扫射中,微笑着打出子弹,牺牲了自己完成了任务,我还是忍住了!没哭
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太多的感动人心的东西,我自诩不是这么感情用事的人,所以这一幕幕,虽然真的很感动,不过最终我都没哭
但,当我听到伍万里孤零零的站在原地大声的喊道:“七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这个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这没到的156人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勇猛无畏的战士,是保家卫国的先辈,其实我当时脑海中有过一个想法:那些红三代,那些革命先驱者,那些烈士的后代,如果真的比我们掌握了多一些的社会资源和相对更好的工作机会,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很多人觉得明星的后代享受更好的人生,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是理所应当,那我们那些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挥洒过热血的战士的后代,就应该有更好的生活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