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给我儿子买了个400多的儿童相机,这个价钱对我来说算贵了,因为我们家一般是不买贵重玩具的。
但我儿子很喜欢,难得主动开口要买。所以我就告诉他:「好的宝宝,不过这个相机不能摔,因为我们也不知道哪里可以修。这个相机挺贵的,所以这次买了,就当成妈妈给你的新年礼物。好不好?」
他说好。
买完之后,在回去的路上,他问我:「妈妈,如果我把它借给别的小朋友玩,别人给我摔坏了怎么办?」
我说:「你可以不给他们玩呀,这是你的玩具,你有处置权的。」
儿子说:「如果他们非要玩呢?」
我说:「那你也有权利不同意呀。宝宝为什么这么问呢?你是打算把它带到幼儿园吗?」
儿子说:「嗨!不是!我肯定不带幼儿园,我们老师都不让往幼儿园带玩具,你忘记了吗?」
我说:「对哦,老师不让带。那你既然不带,为什么还担心别的小朋友想要玩呢?」
儿子说:「我的意思是,他们来咱们家玩的时候看见了相机,想玩怎么办?」
我说:「小朋友来咱们家,要拿什么玩具来招待他们,都是你说了算呀。你可以拿别的玩具出来玩,不让他们看见相机,不告诉他们你有这个相机,怎么样?」
其实一直到这,我还没有领悟儿子真正的意思。
儿子顿了顿,有点失望地说:「妈妈,我只是想问你,如果别的小朋友给我摔坏了怎么办。你一直都没回答我的问题呢。」
我一想,他说的对。
然后我正面回答:「宝宝,如果别人给你摔坏了,我们可以要求别人赔偿。你可以先对那个小朋友说:“这个相机很贵,我也很喜欢,我先问问我家长能不能修好,如果不能,你就需要赔我一个相机,在xx商店可以买到,你回家让你妈妈去那儿买,或者去网上买一个赔我。”不仅要告诉小朋友,你还要把这件事告诉我,我来负责跟小朋友的家长后续沟通。」
但是这个答案也没有让儿子满意,因为他沉默了。
他这一沉默,我突然明白了他真正的想法。
我问:「宝宝,你其实是想跟小朋友们分享相机的,对不对?」
他说:「是的。但是我只想让他们看,不想让他们玩儿。可是,如果他们非要玩儿,给我摔坏了,怎么办?」
我说:「妈妈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你有权利让小朋友赔你一个。但,这是事情发生之后,在无奈之下的解决办法,我相信你也不想让相机坏掉,所以更好的方法,是事先做好预防,防止这件事发生。所以我才会说,最好不要告诉别的小朋友你有相机。——但是,你又想告诉,对不对?」
他说:「是的。我想告诉,但我又怕我告诉了,他们非要玩儿。」
我说:「宝宝,如果有一个小朋友告诉你他有一件很好玩的玩具,但你不能玩,你只能看着他玩,你会不会不开心?
相机也一样。你如果主动告诉小朋友你有相机,他们想玩很正常,当然你拒绝也很正常,但你拒绝之后,小朋友感到不开心也很正常。
你有拒绝的权利,小朋友也有感到不开心的权利。世界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妈妈想尽量帮助你减少这些不愉快,所以才告诉你,最好的办法是不想分享的玩具一开始就不要拿出来。」
儿子说:「还有别的办法吗?」
我说:「有。比如说,你可以告诉小朋友,它很容易摔坏,所以玩的时候要小心。它有一根带子,回家妈妈给你绑起来,可以挂在脖子上拍照,就能防止没拿好,摔到地上。
宝宝,我还要告诉你,假如你把相机借给小朋友回家玩,他弄坏了,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赔偿的。但是,假如是你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弄坏了,咱们就不让别人赔了。」
儿子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责任很难认定。比如你递过去,小朋友没接好你就松了手,你觉得是他没拿好,他觉得是你松手太快,两个人都有道理。而且事情又发生在咱们家,我们要负的责任比对方多一些。」
买相机的地方离家很近,说完以上的对话,我们就到了家。
进小区我们正好看见两个常常和儿子一起玩的小朋友,被妈妈带着从公园回来。
我停下车和她们一起走,儿子非常兴奋地对小伙伴说:「芒果,悠悠,我妈妈刚刚给我买了一个能拍照同时能打印的相机!」
两个小男孩倒是没什么反应,只把零食拿出来给儿子吃,没有应话,大概对相机没有兴趣。
到了单元门口,儿子邀请两个小伙伴来家里玩——我知道他还是想炫耀相机。俩小男孩也想来玩,但两个妈妈都表示,需要先回家洗澡换衣服吃饭,下次吧。
(小孩子不知道的是,“下次”是大人之间的客套话,疫情期间,不会串门的。)
所以你看,道理还是道理。我虽然之前说了那么多,但我儿子并没有听呀。
但,我也永远不会说:「你怎么还是告诉别人你有相机了?我刚才不是说让你别告诉吗?」
我提供的,只是建议。他怎么做,那是他的选择。这是他的事情,只要不涉及基本的是非观,他都有权利选择。
我一直都明白:你给孩子分析道理是一回事,但他大概率也不会照你分析的去做,对孩子而言,没有那么多的权衡利弊和理智分析,他们做事情,还是会依循本能,依循自己那一刻的心意。
但我们绝不能说这种讨论无意义。
我仍然很珍惜,这些和儿子一起,讨论分析生活中遇见的大大小小问题的时刻。
在这些时刻中,你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的态度是:
这样,就算事情发生,孩子会有心理准备,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对规则,对责任,对秩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分割线————
提问上热榜了,看的人也多了,针对一些评论,我在这里集中补充一下:
1.孩子五岁半,能听懂,他从小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比较强,其他方面很一般(甚至还差)。
2.类似这种讨论,孩子与我之间已经有过多次,这是我们交流的常态之一。对生活中任何事情(自己的/别人的),我们都可以心平气和地全程愉快讨论,我儿子很喜欢这种讨论的过程,一直乐在其中。
当然,在孩子更小的时候,我会用他当时的年龄能听懂的话来表达。而且,这种对话经常进行,并不意味着我这个当妈的就一直以「说教」的姿态出现。更多时刻我都是他的玩伴,是好朋友,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这也就是我儿子遇事很喜欢询问我、跟我一起分析的缘故。
3.我是老师,所以有耐心。我能理解一些人由于生活压力太大,对孩子没有耐心的客观事实,但看着你没耐心却一副我最骄傲我最光荣的样子,我也替你的(未来的)孩子觉得可悲。
4.同样,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我记性好,也有常常在脑海中复盘课堂实录的习惯。我觉得,人假如对自己没有见过的,做不到的事情一律表示「不相信」,也是一种特别傲慢的局限性。
5.我从来不觉得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在这里写出来,只是分享而已,我不是什么权威,也不希望别人都认同我,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换句话说,你家的教育方式,只要你和你孩子都觉得没问题,那就没问题。
我可以接受不同意见和质疑,但在质疑的同时,也希望评论区的朋友能保持起码的尊重,不要一开口就是不友善言论和人身攻击。
评论区一些涉及到人身攻击我和我孩子的评论,我已经删掉了。(现在的评论区虽然话也很难听,但已经是我删减过的了)如果有新的人身攻击评论,就继续删。我不喜欢跟人辩论,还是彼此节省时间,互相拉黑最好。
在幼儿园过生日,有些孩子可能比较有钱,他们就会给孩子举办比较高规格的生日,比如说生日蛋糕或者其他东西都会选择比较昂贵的
不可能。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房地产的泡沫还不够大,不需要破裂。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中途岛战役……
算了,不说了 。
这就是答案。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