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吉利全新品牌 LYNK&CO? 第1页

  

user avatar   Saal-Paradi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LYNK & CO是Geely打响的新战争。

在各大本土汽车集团中,Geely的战略实施能力,是最强的,犯错和弯路相对较少、较小。因为Geely从不高估自己,从不冒进。

Geely从早期的上海华普、吉利品牌起家,走的是超廉价策略。车价主力在5-6w,绝不碰十万天花板。

后来,吉利打造了帝豪新品牌(同期一些其它的子品牌尝试,也有不少挫折,但至少帝豪活下来了),把价格主力爬升到了7-8万,小范围的摸到了10万天花板。

当时有很多本土品牌,也尝试高端化,比如奇瑞的瑞麒G5/G6,但价格拔高的太猛,非常扯蛋。

而帝豪没有刻意追求技术先进,走的还是接地气路线,市场上很成功。

在帝豪站稳了好几年以后,吉利又出了一张牌,叫博系列:博瑞轿车在先,博越SUV在后。

这两款车真的造的很不错,感觉从这里开始,Geely已经学会造车了。

老套路:车价并没有拔高太多,主力成交价控制在10-15万区间内,而且都是高配置、用料足的堆料策略。

博字辈站稳了,现在轮到了LYNK & CO新品牌。

这个品牌对吉利意义很大,我推测Geely的算盘如下:

1 与Volvo的协同

收购了Volvo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在Geely和Volvo之间建立很强的协同效应。

原因有两点:首先,收购初期,要保护Volvo品牌,减少用户对Volvo和Geely之间的联想。其次,Volvo车太高端,平台和动力总成很贵,Geely的廉价产品线用不起,大家没有太多供应链的可配合之处。

现在两兄弟在一起很多年了,Volvo也稳中有升,恢复盈利性。Geely也成熟了进步了,该考虑协同了。

协同,客观要求Geely造好车。

2 步步为营的产品升级

Geely一贯是稳扎稳打,小步快跑,逐步升级产品线,淘汰最老旧的过时货色。

跟随帝豪、博系列之后,再升级一下价位,就自然有了LYNK & CO。

正好与Volvo紧凑级车平台(即Volvo旗下目前入门的40系列)结合,有这个平台背书,实力和宣传都有了很大保证。

3 Volvo和Geely共享平台,合适吗?

合适呀。VW Golf和Audi A3也共享平台和动力,还有丰田凯美瑞和Lexus ES。

LYNK & CO当然不适合和玛莎拉蒂共享平台,但与Volvo还是比较合适的。

4 LYNK & CO定位如何?

按照吉利小步快跑的一贯战略方针。步子不会太大。

观致的前车之鉴就是错误的冲着速腾开战了,须知道这是几年前连丰田本田福特雪佛兰都统统绕着走的紧凑级溢价王者。

LYNK & CO虽然有Volvo基因背书,应该还是会比较小心。哪怕薄利多销,对于新品牌,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中,最重要的是,先求生存。

LYNK & CO可能会先瞄准合资品牌中的弱者。这个盘子也不小。现代起亚+PSA+马自达铃木三菱,有200多万一年的量。LYNK & CO取它10%,就20万+了,在中国可以生存了。

5 进军美国、欧洲等一线市场?

难度很大。欧洲经济不好,美国可能这一波车市热潮也见顶了。

时机成熟不成熟,没人做之前永远不知道。

但是Geely基于Volvo联合平台打造的产品,是相对有资格向发达市场挑战的。

6 LYNK & CO会遇到多大困难?

困难不少。最大的是销售渠道建立的问题。

在中国已经有3万家4S店的情况下,现在很少有老板有心情和勇气去建新店了。

虽然吉利可以拉一批赚钱的优质吉利原有店铺投资人,新店渠道。但是建店是手段,不是目的。

在这个新时代,按照原有的渠道模式玩,渠道营销成本会是一个问题。

期待LYNK & CO在渠道上做一些创新的事情。

其次,是产品。现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变革关口。有人批评观致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产品保守,没敢上新能源车,错过一个风口。LYNK & CO作为后来者,理应且最有条件去玩一些产品差异化。

我个人的看法是:新能源要有,但不是主力;产品定价逻辑和配置逻辑,其实也有创新空间。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在汽车的设计史中都出现过哪些「匪夷所思」的设计? 
  如何评价华晨宝马国产 X5 60.5 万起的售价? 
  以后车机系统会取消吗? 
  车管所懒政不作为如何是好? 
  德日美中四个汽车大国,分别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才突然在汽车电动化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为什么中国的一汽等大厂做工明显不如美国蓝鸟? 
  你所知道的扮老虎结果被猪吃的车型有哪些? 
  汽车多少公里做一次保养呢? 
  网上说酒后一般要20小时才能将酒精代谢干净,那如果交警早上查酒驾岂不是一查一个准? 

前一个讨论
竞争对手一直在模仿我们,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二线城市提出的留住百万大学生/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计划?





© 2025-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