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动物的喜好,参照外形的部分远多于参照智力。更多的人会喜欢“具有昆虫智力和哺乳类外形”的一部分动物,胜过喜欢“具有哺乳类智力和昆虫外形”的一部分动物。少数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包括而不限于喜欢一般人不喜欢的动物、对各种动物一视同仁、讨厌一般人喜欢的动物。
这种假设不怎么重要,处理这题目显示的大量刻板印象和错误认知比较重要。
“智商”依赖于智商测试,对大部分非人动物不适用。一些人在口语里用这个词表示“智力”。
动物的智力与神经系统的规模有一定关系,神经系统进行计算会消耗能量。题目列举的猫、狗、海豚的体型远大于现代昆虫,脑的体积和所含的神经细胞数量都占优势。“智商互换”听起来容易,其实会导致“体积像昆虫那么小的动物就能支持较高的智力所需的硬件和能量”。
而且,昆虫并不像题目以为的那样“无知无觉”。一些昆虫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智力,可以学习在自然界没有的新技能、识别人脸等复杂物体、解决相当复杂的实际问题,一些蚂蚁通过了镜子测试。昆虫脑中神经细胞的密度超过哺乳类。“具有哺乳类的身体和昆虫架构的脑(按身体体积放大)”可能进一步提升一些动物的智力。
这包括人本身在内。将人脑改为昆虫架构并保持其规模,非常可能让人变得更有智力。
“俺寻思昆虫没有感情”这种谬误的部分原因是“昆虫的体貌特征与人差异巨大,演化塑造的人的感官与神经回路不擅长察觉昆虫的情绪”。动物行为学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工具、进行实验来积累知识,已经从果蝇等昆虫身上识别出情绪。
类似地,人会觉得某些哺乳动物的智力较高,一方面是这些动物的行为比较复杂、能解决一些问题,一方面是这些动物在形态上和人(特别是人的幼体)有相似性,拥有较大而圆的头、温热的体表、大眼睛和较小的嘴的动物容易让人共情。将人脑换成别的架构,基于自身外形特征的好恶不会被演化得有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