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当年李金斗、贾仑、宋德全开了东城相声俱乐部,头几天没人知道,寥寥数人,里面除了贾仑宋德全这些年轻演员,把侯石、师胜杰、常贵田王佩元等等都请来了,被报纸报道,整版报道,之后数月都抢购一空,当天把警察都招来了,那还是在2003年。
一个现代作品能搬上舞台需要经过多少捶打啊。90年代还有一大批作者还没有被榨干,文工团的还有创作会可以丰富,不像现在都是自己闭门造车。一个演员必须遇到一个好的作者量身定做一个节目,考虑这个演员的口风、舞台形象、优缺点,写完了之后开始大范围的压活,不是茶馆剧场,而是随文工团在基层压活,下来之后总结问题,一个包袱连着好几场都不响证明是包袱设计本身的问题,修改后再去压,反反复复弄到设计的都响了,少说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参加比赛,上电视。
但是呢,观众节奏越来越快,一段甭说半年,一个月听几回就不感兴趣了,这种节奏哪儿有那么多作品满足需要。传统作品是救命稻草,不是菜篮子,随便拿随便用,万般没有作品了摘取一两个作品充实自己的演出节目,而郭德纲的出现,传统作品不是救命稻草了,是商品。传统作品是好,千锤百炼,谁都可以拿来用,听十遍八大吉祥你还乐吗?郭德纲的出现加速的原本相声艺术的灭亡。连星火演出都搞不好了,老农说了:“又是幸福拍手歌啊?不听了。”
悲哀!!!!!心痛!!!!!
没有郭德纲的时候,
孙悦在动物园当大象,奥不,喂大象。
于谦老师在拍电视剧,小龙人,编辑部的故事,京华烟云。偶尔跟着团里去乡下演出。
岳云鹏和孔云龙在海碗居(记不清楚好像叫这个名字)端菜洗盘子。
不出意外的话,他们最终会和全中国其他几千万服务员一样,攒几年钱,回村里娶个丑姑娘,带着媳妇出来开个小吃店。
何云伟在上高中。
上完高中接着念个大学,如果是在天津上大学,有可能参加相声社演几段相声,退役后来知乎上当相声话题大v,和其他校友一起每天吃饭睡觉骂郭德纲。
徐德亮在北大中文系念书。
出来当个编辑,或者出几本书,或者在哪个大学当教授。
苗阜王声高晓攀们在上学的同时学着相声。
他们将来会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偶尔在公司年会上表演段相声。
王自健们,在北京当白领,每天朝九晚五的挣着钱。
而现在各个大学的相声社团(除了天津的大学)都还没有诞生。
主流相声界的姜昆们,还在相声大赛当着评委,看着自己的徒弟得一个又一个金奖。偶尔上春晚说两段令观众尴尬到想自杀的歌唱祖国弘扬民族大义的爱国相声。
侯耀华们还没有开始卖假药,李金斗们也没有因为嫖娼被敲诈。戴志诚们,也没有和自己邻居的妻子结婚。
马季先生,侯耀文,石富宽们还在卖力创作卖力表演,扶相声大厦之将倾,却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马三立,马志明,高英培范振钰,田立禾,苏文茂,魏文亮们,还在说着自己的大师级的相声,却也不能挽回相声听众群体的大量流失。
黄宏和侯耀文在春晚演了个小品,小品里有句台词。
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
而津京地区的观众们,听相声的越来越少,看小品的越来越多,但相声听众群体还是有很大的基数。
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声听众群体,还没有出现。
津京之外,其他省市,觉得相声可以当做职业养家糊口的人,还没有出现。
津京之外,其他省市,觉得应该花钱买票听相声的人,还没有出现。
津京之外,认为说学逗唱的唱,是唱戏唱歌的观众,是绝大多数。
如果说郭德纲有那么一点值得夸奖的话,
郭德纲,他让早已习惯在电视上听免费相声,或者根本不听相声的观众,愿意掏钱买票听相声。
就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