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千多字,都给吞了,不写了,没劲
不会了,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到组织架构到观众年龄结构都已经跟时代完全脱节,被各种新型娱乐完全取代了,年轻一辈极少有真正热爱这门艺术的,而且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快三十年。
毕飞宇有部小说,青衣,女主角是个戏痴,她的俩徒弟就没有那份热爱,想出去唱歌挣钱。这本小说也已经有二十年了,改编的电视剧男主角还是傅彪老师呢。
先说形式,76年后,随着京剧保守派从牛棚出来,掌握了全国各级剧团,以样板戏为代表的京剧现代化改革戛然而止,回归了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近年极少见有时代特色的新剧,世纪初的新剧好像是上海拍的波斯王子吧。
中国戏曲,实际上包括咿咿呀呀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的昆曲
都是俗文化
京剧从徽班进京,一直到现在,就算它本身水平发展到很高,有盖叫天梅兰芳这样真正可称世界顶尖艺术大师的文化代表
但它的文化本质,是俗文化
所以那些非要雅俗之辩非说什么京剧雅不雅的前提本身,就不存在
就像相声过去是下九流,演员过去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一样,虽然我们说现在演艺人员都是社会劳动者,但这种地位提高,是历史性的,阶级性的翻身,而不是说你就可以装逼了,高雅不是装的,逼,才是装的。
京剧可以“精英化上探”但不能说你京剧有了精英化的发展,它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文化了,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世俗国家,没有什么一种文化形式是完全独立的精英文化代表,李白是大酒懵子,苏大胡子是千年红烧肉大吃货,他们已经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英文化的顶尖代表,都没有脱离俗文化土壤,这么着急搞什么雅俗之辨干啥呢?
京剧题材,两个大块,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甚至于说,它的话语体系,就算是最精英的那部分,都没有脱离俗文化的审读方式,就说贵妃醉酒,就说新京剧里的三大样板戏,哪个又是小老百姓听不懂了的?
所以这就不是雅不雅所以难不难的问题,京剧是有俗文化审美方式的,你在传媒上多努力努力,京剧的滋味儿,并不是因为“雅”才不容易传播的,甚至也不是因为这个“滋味儿”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方式才不容易传播的
京剧在年轻人里也不是没有圈子,问题是这个圈子的传媒意义上的扩大化问题
仅此而已
和什么雅俗没关系
大体上是不会了。
郭德纲老师说过:
“有些人一直都在说哎呀,不能把京剧搞成娱乐呀
我心想京剧不是娱乐,是什么呀?高科技嘛?
京剧他就是个娱乐,因为娱乐因为通俗,所以他才成了国粹”
有场京剧里面,郭老师加了小曲,网上又有人开始抨击了:
这加了小曲这还是京剧吗,不能乱改呀。
郭德纲老师又有回应:
京剧是什么?京剧本质上就是地方戏。就拿《高拨子》讲,那就是江苏高淳渔民划的那个船叫拨子,高拨子是江苏高淳渔民划船时唱的小曲。
《后汉书》书上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养猪的,一天发现自己养了一只黑白花猪,这可了不得,这是稀罕物,想着要进贡给皇上看。
这里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本土猪就是黑色的,没有现在的白色粉色,那都是后来引进的要吗是杂交混种的,像京剧里猪八戒就是黑脸的扮相,也从侧面说古代猪都是黑色的。
养猪的抱着自己的黑白小猪,一路走啊走,没到京城就回来了。
为什么呀?
在路上看到了好多花白小猪,有的头白身子黑,有的身子黑头白,有的还纯白的。
养猪的看到这些就回来了,不稀罕了,自己的猪没什么稀奇的。
这就叫见识,见识越大,失望越大,等你见识得多了,世界上就没这么多东西值得你惊喜的了。
拿到京剧上来讲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抽屉里就放着两张唱片5张CD,他就以为整个京剧都在他抽屉里,等到你真扎进去了,你就会发现以前的你,眼界多多少少都浅显了一些。
还有人说了,你那哪是看京剧呀,你那是看人去了。
列位,看梅兰芳不是看人嘛,为什么那个时候追梅尚程荀,为什么追马连良,为什么追周信芳?
记住了,这放到今天来讲,这就叫流量。
看戏一定得是先看人,色艺双绝,色字排在艺前面。不是谁坐那里都听得了《黛玉葬花》的,一坐两钟头,没那么多人听得下去的。一定得是:哟,这小姐姐真好看,我得看下她。一连听了两个月,小姐姐手都没握上,但从此爱上听戏了。一定是这么个规律才对。
以上都是郭德纲老师对戏曲的见解,并不是我的见解,可能有些地方和郭德纲老师说的有些出入,因为记忆会出偏差。
不管如何,当初的相声风雨飘摇是郭德纲老师一手再把相声扶持起来的,期间古今中外什么乱七八糟的都糅合在相声里面,才把相声救活到现在。
而戏曲呢?
现在的戏曲已经摇摇欲坠了,所谓的大师就别抱着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改革了,要尝试走一条新路子了,别再把戏曲说的那么虚无飘渺了。
郭德纲老师说的很对
“他就是个娱乐,因为娱乐因为通俗才成了国粹”
这个本末顺序一定要想明白弄清楚。
补充一下,评论里有评论道,有些戏曲人宁愿京剧死了,也不会愿意京剧融入到主流娱乐圈中。
这样的人有,恐怕还不在少数。
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恐怕不是真爱京剧。如同你喜欢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原本温柔内向,不善交谈,只有你这个一个异性朋友。后来女孩子慢慢开朗了,有了其他异性朋友,你就巴不得这女孩子去死,不存在这个世界吗?
这个不是爱,这是占有欲。
不少人对京剧也是这种态度,觉得自己是主流,甚至认为这就是自个儿家的东西了。
郭德纲老师在振兴相声的时候,在小剧场表演说过:
别人家相声不给录音,不给录像,我这里统统都可以。别人为什么不行?人家就会这六段相声,你录了放到网上去了,大家在网上看了就不去买票了,人家没法靠这个挣钱了。我不一样,我会的多,而且相声都快完了,能有多个渠道让大家听见,我觉得挺好的。
这段话刚到今时今日的京剧里来说,我觉得一样挺适用的,京剧要通过多种渠道活下去,首先先活下去,活下去之后发展起来了,有什么在活下去的过程中染上的恶习和毛病,咱们再慢慢改。
再次修改。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我所说的话也仅代表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但是难担保以后的我还是这样的想法,毕竟我也只是个局外人,从小到大听过的戏屈指可数,发表的意见也只是外向的意见。
大家个人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都会看的,尽量也会回复
切勿 踩一捧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注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强求别人想法和自己一致。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我们也只是希望戏剧能越来越好。从这点来讲,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如何不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能掌握的。
最后一次修改了。
上文中提到的郭德纲老师,一直是我很钦佩的人,他厉害在于能把晦涩难懂的大道理用最简明的语言说出来。
以上很多话都出自《坑王驾到》中的闲白,但仔细一咂摸,这些闲白的确很有道理。
再附上一句郭德纲老师没成名前的泡面哲理,我觉得同样适用于现在的京剧情况。
郭德纲老师厉害之处在于不管生活如何落魄,他从来没瘦过。
但是泡面没有营养的。
别怪我打广告。
人生一世,极不容易,衣食住行,哪样不得要钱?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郭德纲怎么救的相声?
中医的巫医的现代的全都上才就活过来的
古代的段子、屎尿屁、互联网。不一定是有意为之,但是毕竟活过来了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你得要变了
京剧的话,历史已经证明了,原汁原味的京剧真的不行,国家花了这么大人力物力还是不行。
实际上大家看京剧京剧,但是清朝末期,上海经济发达,很多京剧名家都去了上海,也就是海派京剧,比如名家盖叫天,还有周信芳的新剧宋教仁遇害、大汉奸篡位(袁世凯),欧阳予倩还演过《黑奴吁天录》《新茶花》等西方故事。
说白了
不能故步自封,不管是探路正确也好,错误也好,错误了至少能知道这条路是错的啊
就怕待着不动
还把探路的嘲弄一番·····
我真见过有人说样板戏把京剧降调了,口语化了,好唱了,弄得人人都会唱几句,这样不好的·······
我们这些年龄大的人,当初看样板戏杜鹃山,里边有一段乱云飞。我现在还能唱几句,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 枪声急 ,军情紧, 肩头压力重千斤。后来去了次江西才知道这京剧吸收了很多江西民歌的唱法
但是谁会说这不是京剧??
举个极端的例子,老版本西游记里,大量使用了电子乐,不管是片头曲还是猪八戒背媳妇儿。但是大家都觉得好,谁会觉得不搭配?
反而新版西游记,演员还经常念诗,但是大家总感觉就是你朝着西边给我滚回去!!
根据我查的材料
1965年的京剧大会,演出大戏25出和小戏10出,包括上海演出团的《智取威虎山》《战海浪》《柜台》《送肥记》《审椅子》,哈尔滨京剧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北京实验京剧团的《箭杆河边》,山东省演出团的《奇袭白虎团》,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杜鹃山》,天津市京剧团的《六号门》,北京市京剧二团的《洪湖赤卫队》,黑龙江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千万不要忘记》,内蒙古京剧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陕西省京剧院的《延安军民》,南昌市京剧团的《强渡大渡河》《李双双》,武汉市京剧团的《柯山红日》,云南省京剧院的《黛诺》,江苏省京剧院的《耕耘初记》,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的《红岩》,长春市京剧团的《五把钥匙》,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青海省京剧团的《草原两兄弟》,河南省京剧院的《掩护》《红管家》《好媳妇》,青岛市京剧团和淄博市京剧团的《红嫂》,江苏演出团的《再接鞭》,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唐山京剧团的《节振国》,广西京剧团的《烈火里成长》,中国京剧院四团的《红色娘子军》,贵阳市京剧团的《苗岭风雷》。
当时的报道提到了这么一句话:说像京剧这样程式严谨的古老剧种也可以反映现代生活,也可以塑造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但是现在你看看京剧演出剧目?
还剩下了啥?
京剧又不是没重振过,只是重振了十来年又断气。
和很多人yy的“国粹”不同,京剧一直就是地方戏,只不过恰好是京城的地方戏而已,在外地本来就没多少热度。老舍就写过一个短篇,京城红极一时的花旦到了济南,赔的差点连头面都给人扣下来,就是这一现象。
后来有一段时间,有懂行的领导人对京剧做了很多改革,不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要咿咿呀呀故弄玄虚,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引进了流行的英雄故事,抛弃了戏园子时代缓慢的节奏,造型向现实主义靠拢,台词彻底口语化,集全国之力精雕细琢推出了四五个精品节目,号称有七八个吧。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入手,认真抓起来。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
改革是成功的。在这段时期,京剧饱受全国人民关注,全国各地都能唱两句京剧唱腔,可谓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同样的内容改编了多少地方戏,但人民群众最喜欢的,依然是京剧版。
再后来,又有领导对这几个戏不满意,说要回归传统,而且真的这么做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又被回来了。
于是京剧彻底没人看了。
郭德纲最幸运的是没碰上这两类领导,他要碰上了前一类,就只是个普通演员红过就算,碰上后一类,直接进博物馆。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于是 ,第九名造谣者出现了
于是 ,第九名造谣者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