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回答们可能比较适合吸引吃瓜群众,但是和真实情况差了太多。
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到去考虑所谓的拉普拉斯妖的地步,更不用什么量子涨落一类的玄学。最简单的情况,我给你一个碳原子,你都算不出来这个碳原子外面的6个电子概率密度分布的解析解是怎样的。我们的量子力学就是这么拉跨。
为什么我一上来就要先提电子?因为你生活中99%的物理现象,全都是由原子核外的电子决定的。如果你不能计算各个原子的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也就根本没办法预测宏观物理性质。不管你把原子坐标知道的多精确,都没用。
具体来讲,题主所谓的知道所有原子的坐标,显然我们可以假设原子数n>2,这时候各个原子的电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我们知道描述一个原子,需要薛定谔方程。事实上,描述多个原子,包括他们的相互作用,我们有多体薛定谔方程(many body schrodinger equation)。
这个方程其实很简洁。但凡你上过大学,应该都熟悉薛定谔方程。这个多体薛定谔方程和单体薛定谔方程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哈密顿算子。我们看到公式2里面,N代表我们体系里面的第N号电子,M代表我们体系里面的第M号原子核,Z是原子序数。注意看我们的公式实际上是5个部份的加和,哪5部分呢?
所以从上图的解释我们就看出来,当你有很多原子的时候,和只有一个原子的区别在于:你多了很多电子-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以及电子电子的相互作用。
不要小看这些相互作用,我可以明确的说:上面这个方程是不可能得到解析解的,即使你比理查德费曼聪明一万倍,可以得到解析解,你用一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写十天十夜,都写不完这个解析解。
至于数值近似,可以这样说,对于规则的,周期性的原子排列,我们可以用平面波去描述这个体系,这样就把整个体系的N个原子,加上了周期性边界条件,简化到了几十个原子(晶胞)。纵使如此,我们目前所有对这个平面波应该长啥样的猜测,都是一种近似,并非完全精确。至于原子核和电子的作用,我们更是直接采用实验数据拟合,连个近似解都没有。要是有人能给出原子坐标,就能精确算出相互作用,给他10个诺奖都是他吃亏了。
说这么多就是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要对我们人类自己有几斤几两有个清醒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神奇有所敬畏,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没事的时候多想想明天的饭钱怎么赚,显然比这个天马行空的问题来得更实在一些。
很不幸,这个事都已经由诺奖得主出书科普。不过方向相反:确定性已然终结。作者普里高津是P W Anderson同年(1977年)诺奖得主,国师陈平的博士生导师。(狗头
赶紧整一本读读吧?
虽说普里高津的学说(即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统计物理相关的、具体的理论细节)广受诟病,甚至同年的物理学奖得主P W Anderson还直接批评过,但普大叔规划组织的能力很强,主编了一套让我常常受益的丛书。他的思想也颇有可取之处,年轻人读了没坏处。
这个问题就是经典的四大神兽之一:拉普拉斯妖Laplace's demon
拉普拉斯的表述是
我们可以将宇宙当今的状态视为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设想某种知性的存在,能于某一刻通晓大自然运作的各种力,以及大自然一切组成物的位置。若此知性的存在也浩瀚无垠,能将这些数据加以分析,那么从宇宙中最巨大的星体到最微小的原子,其运动都将囊括于单一方程式中。在此知性的存在看来,没有任何不确定的事,而未来将如过去般呈现在眼前。
仅就理论上说,这个拉普拉斯妖就至少存在两个悖论:
回答完毕,以下是引申一点哲学观内容
拉普拉斯妖是在19世纪初,基于牛顿力学巨大成功的基础上,衍生出的确定论的哲学观。
在这种哲学观下,人类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你的一切未来都可以计算出来。即使因为技术问题没有计算出来,那也是确定的。所以可以推论出,你的选择不重要,该发生的无论如何都会发生。
无论未来的科学发展能给自由意志留下多少空间,我总是私心希望还能留一点。
首先,光知道坐标没用,你还得知道速度,以及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样的话,有了初始坐标、初始速度、力(加速度)随坐标的变化,你就可以进行时间积分,计算体系随时间的演化。
一个典型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就搭起来了。
其次,光有模型没用啊,你总不能用纸笔计算吧?所以你还需要一台超级计算机。
假设你拥有一台Anton 3 (专门用来跑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顶级超算[1]),那么恭喜你,你可以预测未来了。
但是预测速度很慢,你用这台超算在现实世界中算一天,大概能预测1亿个原子(直径大概一两百纳米的颗粒),在一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内的未来。
而且预测精度还不咋地,因为上述计算都是基于牛顿力学的,量子效应一概不予考虑。
想考虑量子效应也行啊,不妨考虑用速度较快的无轨道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那么用一台大型超算算一天,你大概能处理100万个原子,计算它们在一皮秒(万亿分之一秒)左右的未来[2]。
密度泛函理论一般仅考虑电子的量子效应,但你也可以结合路径积分分子动力学,把核量子效应也考虑进去,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计算速度会进一步降低。
最后,所有计算都做不到绝对精确,只能给出一个总体走向。
一方面,任何计算模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似,误差不可避免,而多体系统的演化是非线性的,误差会逐渐累积并指数放大;另一方面,即便没有任何误差,量子世界本质上也是随机的,确定性的预测从原理上就不可能。
能算出一件会发生的事,那就是你马上死。
按氢原子质量计算,可观测宇宙中约有 10^80 个原子。我们可以不谈“从观测点出发,原子散布的平均半径约 2.2*10^26 米”、忽略非原子的自由粒子和原子内的情况、不要求记录每个原子的坐标的精度,记录以上全部原子的类型与坐标,需要的数据量起码会超过 10^80 比特。
10^80 这种大到离谱的数字,你看了就知道这要出问题了。
人脑以突触或其内部的蛋白(二进制分子开关)等储存信息,一个突触能储存约 4.7 比特信息,其中的 Talin 等蛋白质若能参与则还能多储存 800 比特左右的信息。将上面那巨大的信息灌进你小小的脑袋并让你“知道”,需要将你的脑子塞上大量额外的结构,那些结构的质量大到会立即坍塌为黑洞并将你完全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