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撞到头了,导致脑部损伤,进行了去骨瓣减压手术,所以头部看起来有缺损,局部塌陷,待时候到了,肿胀消除会进行二次手术,就是颅骨修复术,用的是人工材料修复。
能正常言语交流,说明没伤到脑干。相信进行颅骨修复后再加上积极康复,恢复问题不大,只是真的哪里受伤都不能伤脑子,脑子支配了全身。祝伤者一切顺利,早日恢复
奇迹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从照片来看削掉的一块是头骨,头骨的作用是保护大脑的!直接削掉没有影响大脑部分,没有损伤脑血管,所以治疗得当是不影响生命的,如果是没有被削掉而是遭受重击引发脑出血的话就没有奇迹了!有些伤害看起来很吓人,但是问题不大,有些看起来没事能动能说话的,说不行就不行了!
一篇于2019年在Cell Reports发表的一篇研究,就讲了6个切除半脑的人。这6个人,平均年龄在20岁~30岁左右,他们曾在童年时(从3个月~11岁)因为治疗癫痫而切除了一半的大脑。癫痫患者往往一边大脑萎缩,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选择切除半脑的案例其实并不算罕见,所以活肯定是能活,但是只有一半大脑的话,还可以活得像正常人一样吗?
截至目前,有许多研究针对性地研究过切除了部分大脑后的患者某种功能的表现情况,比如视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等,但是本次实验是首次针对切除半脑患者静止状态功能网络的研究。
研究作者、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后Dorit Kliemann对于这一研究也感到非常奇妙,他表示和这些患者交流时,并没有感觉到他们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他们的大脑做了MRI成像后,看着图像里仅有一半的大脑,才会突然反应过来,并感到无比惊讶。
六名受试者被要求躺在磁共振成像仪上,研究人员则针对控制视觉、运动、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大脑区域进行观察,并与资料库中接近1500颗“正常大脑”的数据进行比对。
他们本认为会观察到这些“半脑患者”的大脑在某些网络中表现出较弱的连接,但没想到的是,研究者并没有观察到连接出问题,甚至在对比后发现,仅剩下的一半大脑为了“补偿”缺失带来的影响,连接会变得更为紧密。
其中编号为1号和6号的研究对象,大脑内连接网络的强度更是高出所有的正常大脑对比对象。在关于运动及视觉的网络连接中,这种强化体现得最为显著。
问题描述第一句就是暴击:
2021年9月18日,广东吴川市塘缀镇的李女士骑电动车外出时,不幸与一小车相撞,头颅被“削”掉了一半,致颅脑严重损伤、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李女士出车祸的时候头被削掉一块,导致颅脑严重损伤。也就是说车祸的一瞬间,李女士脑袋的一部分被削掉,那也就是开放性颅脑损伤。然而我认真阅读了新闻以后感觉并不是这样。
大多数车祸造成的颅脑损伤都是闭合性的,也就是说头皮或许有擦伤、挫伤,颅骨也可能有骨折,但脑袋并没有“被削掉一块”,即整个颅腔是完整的,但颅腔里面的蛛网膜、大脑可能因为惯性损伤导致挫伤、裂伤和颅内血肿。
怎么理解这个“惯性损伤”呢?就是你把果冻放进保温杯,然后把保温杯撞到墙上,保温杯撞上墙的一瞬间即停止运动,而内部柔软的果冻则因为惯性猛地装在硬质的杯壁上,就会碎掉。人的大脑就是那块果冻,颅骨就是保温杯。这个知识点我在“辱猫”回答中提到过:
猫脑袋经常不小心撞到硬物会傻吗?要知道,大脑还有丰富的血管供血,如果重要的血管破裂,还会造成颅内血肿,可以是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血肿会因出血量增加而体积逐渐增大,挤占颅腔内固定的空间,把脑子挤进一些犄角旮旯。
最危险的犄角旮旯就是枕骨大孔和小脑幕:
这些疝的危险在于会挤压重要的脑干结构,而脑干是负责人体生命最基本反射的结构。一旦被挤坏,病人的心跳和呼吸就会马上出问题,很容易造成死亡。而且这些部位的神经元一旦被损毁,根本无法再生,很多病人如果发生了脑疝,即便用生命维持设备侥幸维持住生命,但也无法脱离呼吸机,撤掉机器就会死。
所以,如果发生严重颅脑损伤,比如出现了大面积的脑挫裂伤、大块的血肿,都会引起颅内压升高和脑疝。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此时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弃车保帅,给病人的颅骨上开个大洞,让升高的颅内压得以向外释放,而不是挤在容积不变的颅腔内发生脑疝。
OK,那么新闻中这位不幸的李女士就是因为车祸导致颅脑闭合性损伤,大概率是颅内血肿。因为送医及时,医生在颅内压恶性升高之前施行了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从当晚7时多一直做到11时多才顺利完成。李女士术后昏迷时间大概10天左右就清醒过来了。
外伤颅内血肿的病人做去骨瓣减压术一般比较快的医生从患者进手术室到手术结束也要2个小时左右,遇到相对复杂的病情则需要的时间更久一些。李女士的手术差不多四个小时,显然是相对复杂的颅脑损伤,但还不至于算神经外科最困难的。
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的她已可以下床活动、行走、正常语言交流!医生表示,目前李女士的康复情况良好,当时因颅脑重伤导致的左上肢肌力也从完全瘫痪的0级恢复到3级,二次手术后有望恢复正常。
视频中李女士的头少了一块,少的那一块就是手术切掉的颅骨瓣,毕竟为了救命,这块骨头也是弃车保帅的那个“车”。
后期还可以通过植入人工钛合金网或者3D打印生物材料去修补这块巨大的缺损,从而恢复原有的头部轮廓:
其实过去医疗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也会把病人切下的颅骨寄存起来,待恢复后再把这块颅骨种植回去。其中一种方法是放进病人的腹腔,让大网膜内的血管滋养这块骨头,使其保持活力。这样回植的时候颅骨片还是活着的,更容易移植成功。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75%医用酒精泡这块颅骨,一方面杀死里面的细菌防腐,另外也是杀死其中的细胞,使之成为一种脱细胞基质。回植也有一定的概率获得成功。
我在 @丁香园 公众号的一篇稿件中记录了曾经听带教老师提到的一则七十年代趣闻:
然而在某些医院,医生会用75%的医用酒精处理肿瘤骨,将其中的细胞杀死后再回植到人体,完成保肢手术。
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脑壳更是被装进酒精缸里泡好,交给家属妥善保存,嘱咐若干月后再来医院做个手术,把已经没有细胞的脑壳装回去,免得脑袋上一个大窟窿。
但是笔者在神经外科轮转的时候,一位年纪蛮大的老师跟我们说,很多年前有个家属会错了意,把脑壳泡的酒精喂给病人喝掉了,他以为这样能帮患者把丢掉的钙质补回去......
考虑到患者的颅骨可能有骨折,可能有开放性污染,所以寄存腹腔本身就有相当的感染风险。而且现在颅骨修补材料非常成熟,就没必要折腾了。
所以说新闻标题中所谓车祸给李女士削掉一块头颅的说法是错误的,而是车祸导致李女士严重颅脑损伤,医生不得不削掉她的一块头颅。
我能理解新闻标题必须用最简短的文字快速暴露最能抓住读者的信息“削掉一块头颅”,但请至少在正文中把逻辑理顺,为读者展现事情真实的全貌。另外如果这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都算是“医学奇迹”,那医学奇迹每天都在很多三级,甚至部分二级甲等医院上演,国内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人均华佗在世。
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
患者在头部受到撞击后因为瞬间的冲击导致大脑“宕机”,出现昏迷。过一会儿,大脑会从“宕机”中恢复,自动“重启”,人再次清醒过来。这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没事了,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因为在大脑从“宕机”到“重启”的这段时间里,硬膜外的血肿还在不断涌入血液,逐渐增大。当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严重挤占颅内空间,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升高和脑疝,危及生命。这时候病人就会再次陷入昏迷。即所谓的“二次昏迷”。
所以,如果头部受到重击,出现昏迷和意识不清一定要及时就诊,无论患者是否能够从昏迷中醒来。这种沉痛的教训直至今日仍时不时发生。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
如果你感觉这些知识对你有用,还请大家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传播一些真正靠谱有用的医学知识。
也欢迎关注 @菲利普医生 ,给你写点好玩又有用的医学知识。
刚发现Wi-Fi6也搞了两个release,和Wi-Fi 5(即802.11ac)时候的wave 1和wave 2差不多。
对于一般Wi-Fi 6的用户影响不大,Wi-Fi主要的PHY的特性,比如高阶调制之类的在release 1里面已经支持,主要的MAC特性,也就是OFDMA也在release 1里面支持的,包含OFDMA的上行和下行传输。还有SRP相关的BSS Color,Adaptive-CCA,Dual-NAV之类的,差不多也在release 1里面。所以基本上大家所关注的一些主要特性都在release 1里面有了。
至于release 2里面目前看介绍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上行MU-MIMO,这个理论上能够提升不少速率,毕竟支持多用户同时上行接入了。在MU-MIMO的一开始,也就是802.11ac的时代,这个是不支持的。只不过估计落地成本和技术手段限制,所以release 2才放进去。802.11ax协议里面是没有分release 1和release 2的。可能相比MU-MIMO,在Wi-Fi 6里面OFDMA更重要点,而Release 2里面的上行MU-MIMO更多的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价格不用添加或者添加很少,那么估计还是受欢迎的,如果价格过高,那么还是看看吧。至于另外一个就是TWT了,TWT技术是从节能手段来做的,其实个人感觉哎,新的802.11ba标准,即wake-up radio的机制可能更适合802.11的节能,而TWT说实在的,有点复杂,而且其节能模式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基于调度的机制,比如下面一张图可能更好理解些。
左边的就是没有启用TWT的,那么所有的节点虽然工作在节能模式下,但是大家还是要互相争抢,这个争抢过程还是要耗能的。右边的就是TWT,其实就是对于每一个节点对象,其节能的时间点进行了调度,一个节点醒了,然后传输,其他节点这个时候还接着睡。其实总体而言,Wi-Fi 6的MAC和传统Wi-Fi 5以前相比,其实就是一个无序到有序控制的过程。下面这张图今天看的,感觉就很直观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所以实际上TWT看起来还是有效果的,而且属于Wi-Fi 6里面一个主要特性。Release 1版本其实有很多公司都做了,只不过兼容性的问题挺多的,这次release 2的版本不知道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就是这些了。
刚发现Wi-Fi6也搞了两个release,和Wi-Fi 5(即802.11ac)时候的wave 1和wave 2差不多。
对于一般Wi-Fi 6的用户影响不大,Wi-Fi主要的PHY的特性,比如高阶调制之类的在release 1里面已经支持,主要的MAC特性,也就是OFDMA也在release 1里面支持的,包含OFDMA的上行和下行传输。还有SRP相关的BSS Color,Adaptive-CCA,Dual-NAV之类的,差不多也在release 1里面。所以基本上大家所关注的一些主要特性都在release 1里面有了。
至于release 2里面目前看介绍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上行MU-MIMO,这个理论上能够提升不少速率,毕竟支持多用户同时上行接入了。在MU-MIMO的一开始,也就是802.11ac的时代,这个是不支持的。只不过估计落地成本和技术手段限制,所以release 2才放进去。802.11ax协议里面是没有分release 1和release 2的。可能相比MU-MIMO,在Wi-Fi 6里面OFDMA更重要点,而Release 2里面的上行MU-MIMO更多的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价格不用添加或者添加很少,那么估计还是受欢迎的,如果价格过高,那么还是看看吧。至于另外一个就是TWT了,TWT技术是从节能手段来做的,其实个人感觉哎,新的802.11ba标准,即wake-up radio的机制可能更适合802.11的节能,而TWT说实在的,有点复杂,而且其节能模式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基于调度的机制,比如下面一张图可能更好理解些。
左边的就是没有启用TWT的,那么所有的节点虽然工作在节能模式下,但是大家还是要互相争抢,这个争抢过程还是要耗能的。右边的就是TWT,其实就是对于每一个节点对象,其节能的时间点进行了调度,一个节点醒了,然后传输,其他节点这个时候还接着睡。其实总体而言,Wi-Fi 6的MAC和传统Wi-Fi 5以前相比,其实就是一个无序到有序控制的过程。下面这张图今天看的,感觉就很直观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所以实际上TWT看起来还是有效果的,而且属于Wi-Fi 6里面一个主要特性。Release 1版本其实有很多公司都做了,只不过兼容性的问题挺多的,这次release 2的版本不知道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就是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