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深圳卫健委的这个公众号还上热搜了。尽管从深圳卫健委这边来说,他们这么搞的目的,的确是想把稿件写的更生动一点,但我觉得这么写也并不合适。
我们也不用说别的,就看看商业化运作的科普自媒体,是怎么传播类似信息的。打开丁香医生的公众号可以看到他们的选题和标题风格是这样的:
虽说这里面也有一些偏向标题党的内容,但整体上说也还是保持了科普自媒体相对严肃的格调。
商业化运作的自媒体账号尚且如此,有着官方背景的深圳卫健委这么搞,显然并不那么合适。
而且,客观来说,深圳卫健委作为一个卫健委的账号,用户群体分布相对均匀。在疫情期间,很多人是要根据卫健委的消息来决定出行、营业等等计划的,这里面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深圳卫健委的那几篇文章虽然年轻人看着可能觉得接地气,但很多老年人并不见得能看懂,实际上的传播效果也并不一定很好。比如里面说的“天上掉下个0妹妹”,很多人是不懂什么意思的。
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可以有这么两条路:
第一条,是类似高赞答案说的一样,另外建立一个小号,以独立的面貌来进行传播;
第二条,如果真想传播类似的内容,可以通过与其它自媒体账号进行合作或者互动的方式来“曲线救国”。
归根结底,对于官方机构来说,严肃的形象有时要比单一的传播效果重要得多,而且官方机构也要搞清楚自己服务的对象。比如,对于教育部门来说,传播一些年轻化的内容就是合适的,因为中小学生、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了解更多,但对于一些面向全体公众服务的官方部门,比如医疗卫生、交通等部门来说,盲目的年轻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必要。
撒手不管让你们用能动性自我约束被说不作为;
管了之后学白左说侵犯你们自由;
用一本正经的科普你们不看,说互联网时代还不跟上潮流;
整点花活吸引大家注意顺带科普一波你说低俗;
对性闭口不谈说老土无知;
现在给你细说你又说太过瑟琴
雅俗共赏还讲究一个“共”字,到有些人这里就是非黑即白的思维了。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
你算?
看到有人说,大部分人都会对深圳卫健委公众号的内容反感,只有小部分支持。
甚至说,深圳卫健委公众号评论区是有意筛选的结果:
我只能说,他们并不了解微信科普生态。
事实可能会和很多人想象的相反。
微信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圈,更能体现人本能上的欲望。
微信公众号的科普生态,充斥着大量的两性查边,哪怕最顶流的科普账号也不例外:
深圳卫健委的大量内容,正是来自这些头部科普账号的转载,只不过深圳卫健委会对封面进行再度包装,甚至包装得更骚气。
很少接受这样两性科普的,的确容易反感。
但在微信的私密氛围下,两性知识的窥探欲自然就彻底暴露出来了。
这些内容,反而在微信科普圈是喜闻乐见的。
我们可以看看丁香医生《东北大澡堂》这篇下面的留言区:
很多人可能会想,丁香医生天天发这种,后台一定每篇都有很多人骂的。
这就大错特错了。
哪怕不筛选留言,后台也主要是这样的画风。
因为微信,是私域流量。
反感的人,自然不会关注。关注的人,基本都是有被科普需求的。
所以,只要不出其它的幺蛾子,这些账号的后台,反而可能十分的和谐。
其实纵观全网,健康类账号发两性的不要太多。
例如,微博知名医学大V许超医生。
许超医生也对深圳卫健委的事情,发表了自己的态度:
除此之外,无论B站、抖音、快手,都存在大量两性科普为主的账号,甚至一些还是顶流。
两性科普本身不是原罪,尤其是专业的科普知识内容。
虽然互联网存在大量的未成年人,但足够客观的两性科普知识,对于当前性教育环境下来说,对于未成年人是有利的。当然,由于缺乏监管,的确可能存在错误甚至有不良引导倾向的两性科普,这是需要平台优化的。
但就深圳卫健委,以及丁香医生这样的大号来说,目前并不存在两性科普不良导向问题。
其实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两性科普本身,而是“色情包装诱导”。
是的,科普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问题出在封面和标题的色情包装诱导。
例如,你医学生写论文,关于受精的,可能标题是:《受精过程精子的竞争机制》
曾经倒掉的回形针,用的标题是:《精子如何像军队一样战斗》
微信生态,则会用类似于这样的标题:《精子进入女人身体的全过程》,甚至可能在这个标题前,再加个“啪啪啪”后。
深圳卫健委处理得好的地方在于,它的色情包装诱导,完全用的是歧义色情。不熟悉这个账号的人,点进来,可能反而觉得是自己想错了。
但凡是熟悉账号运营的就知道,这样的标题和封面当然是故意取的。
这种宣传方式,倒不存在虚假,但在道德上并不十分正当。
如果你要问我怎么看,我并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说实在话,色情擦边,永远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大众最基本的食色之欲是不可避免的。专业的科普机构不占领,就会被垃圾营销号所占领,错误的科普内容会对大众造成严重的误导。
微信公众号刚刚成立那几年,内容多乱,就不多说了。
至于大号宣传尺度和如何规范,的确值得考虑的问题。另外,究竟读者觉得是欺骗,还是有趣,这也是一个指的探讨的问题。
看到有人都在指责深圳卫健委和丁香医生,我对知乎最近大肆推送的这些东西,不禁陷入了深思:
公共场合的精神洁癖和私下的生理欲望,并不冲突。
但很多时候,最终赢的还是生理欲望。
例如:它战胜知乎,用了10年。
深圳卫健的公号内容你不点开看,比如以下这些,你根本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玩意。
而且基本上图文标题都和内容无关。
至于说什么我国性教育缺乏。你们是活在大清朝吗?现在小姑娘,那个不比女优还会玩。
至于你问为什么还会有什么艾滋病传播,不戴套高风险性行为之类的。合着你还真以为人是因为是不知道不戴套会传播疾病、会怀孕?人纯粹就是为了追求爽罢了。
先说结论,深圳卫健委确实有一定的低俗行为,低俗在打擦边球。
所以,被投诉,很正常,但其行为不至于低俗到被投诉。
这个问题要扯到公众号运营和官方传播力提升。
之前恰好在互联网某厂做过公众号的工作,这行业,有人就是很喜欢用擦边球、ghs的方式去切入立意、设计结构、做标题。
图的就是,博眼球,让别人点进去。
我举个实例。这篇,男人在洗手间的冲动。秘!
实际内容是男人在洗手间照镜子时想的一些烦恼,最后写的是如何清洁护肤,洗面奶广告。
这篇,更离谱。
实际内容是晚上想吃东西、晚上睡不着觉。
琢磨琢磨这标题的构思,“熟男熟女”、“生理反应”,还“现场”!
这刺激的标题,谁不得点开瞅一眼。
谁敢说这不是在搞擦边球。但是人家擦得好,他要硬说自己没开车,是你邪恶才这样想。无法反驳。
回到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内容,看几个封面标题。
可以很明确说,这就是在打擦边球。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打擦边球是不符合官方账号的行为规范的。
别杠,就问如果人日天天推送新闻的标题是“XX画面流出”、“XX实录.avi",你觉得合不合适。
当然,这个例子极端了一点。
实际上,深圳卫健委在做这种擦边球封面、标题的时候是很顾虑的。
封面图里开车了,马上要在后续的文字中解释清楚。
这说明他们既想通过这种方式博得流量,又认识到官方这样做不太合适,就取了折中的操作。
但在大众眼里,每个人对擦边球的态度和对官方擦边球的宽容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揣测是否同行投诉意义不大。这种被投诉很正常,确实存在了一定的擦边球,有的人就是不爱喜欢。不然官方也不会回应收缩尺度。
为什么又说不至于低俗到被投诉。
因为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图文公众号本身相对短视频竞争就弱,加上红海又卷得不行。
质量好的内容,流量常常真不如那些标题党、擦边球,最后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要把好内容推出去,不得不另辟蹊径。
深圳卫健委的做法也并没有越线,只不过有的人确实不能接受官方号是这种传播姿态。要是用小号这样发,有的人就不会这样抵触。
说实话,深圳卫健委的公号做得很有新意,突破了传统的官方传播手段,一改严肃为接地气,大家都爱看。
这实际上也提升了官方的传播力,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这种传播力的提升完全有利于大众。
其对如何提升官方传播力,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要知道如果传播资源全掌握在资本手里,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面对官方传播的姿态,我们还是要采取更多元和包容的态度。
你们见过以前的深小卫吗?
作为一个2015年就认识他的人,我眼看着他一步步从毛头小子变成了老司机,就来给大家说下他的成长历程吧。
因为在同系统工作,2015年我主动结交了(试图高攀)深小卫。那时,他还叫卫计委,还是一个纯洁保守(土拉吧唧)的少年。他的第一篇推送在2014年12月16号,根正苗红,可能他自己都想不到,7年后会世事变迁。
为了便于对比,我截图了每次新年的第一波推送。
我们能看到,2015年的他还是有“偶像包袱”的,那时他还远远不是深小卫。
2016年他也还是很正经,经常和我们分享他的工作日常,不过这一年他开始自称“深小卫”了。
2017年,他的心态发生了一些改变,内心的狂热有些显露出来。可能他开始明白,自己的观众不是饭碗群体而是广大老百姓。
2018年,是我认为的关键分水岭,也是在这一年,他终于成为了“深小卫”,通过18年的开年推送我们能管窥全豹,他要上路啦。
2019年的他,严肃又活泼。其实在2018和2019这两年,我经常觉得他患上了人格分裂,甚至猜测他是不是出了分身斧。
到2020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动若脱兔”的老司机,很少有“静若处子”的时候了。也是这一年,他名声大噪,成为了名人。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一起经历过的纯情岁月?
2021年,他的境界终于突破了老司机的“筑基期”,有很多离深圳十万八千里远的人都来主动找他做朋友,大家用“骚气无双”形容他。
许是年纪大了,我的心情最近变得复杂,开始怀旧了。追忆往昔,我的记忆不由自主得停留在了2018年。
2018上半年的他还是懵懂少年,活泼勤奋,兢兢业业得做着本职和科普。
2018下半年的他,仿佛快速长大,拿到驾照开启了老司机修仙之路,也开始了他的辉煌旅程。
我时常猜测,2018年的那个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事让他变化这么大呢?我猜不出。以前的懵懂无知我觉得可爱,现在的风流任性我觉得鲜活,兼而有之也挺好。
毕竟,不管外在变了多少,他依然还是他。不以风骚惊天下,就以纯洁动世人。
健康医学类自媒体的普遍困境。
太“雅”(太专业)则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因为公众默认网络是娱乐放松的地界儿,别人上网的本质是逃离压力放空脑袋,不是思辨上课接受知识…
结果您这医生号健康自媒体整无数看着不明觉厉(业内则觉得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名词,扯一堆老百姓听着云里雾里的机制,把看病的时候病人需要皱着眉头录音记笔记的东西输出到视听端,传播能力极为低下…
我之前吐槽了某音恰健康口烂钱,是有大病得治,但不可否认大数据时代,算法无限约等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爱好:健康类知识,如果没噱头、不吸睛、不狗血、不暧昧,就是没流量没人看。于科普者来说,是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的劝退之路。
另一个极端,太俗:做健康博主时间长了,观众姥爷喜欢看啥,其实门清儿——每一个视频/图文在选题之初,大概能有个什么流量,心里大概有数:
各位“甲方”们最喜欢看的,有“下三路”:X功能有焦虑、传统手艺可还行、X头私处长东西…
有狗血家庭伦理剧和男女对立口:媳妇生娃婆婆恶,老公出轨传性病,这病男的不得女的得…
有耸人听闻猎奇心理:吃口西瓜人没了,喝口冰水人没了,这东西千万不能吃会死人,那特产一定别入口会偏瘫…
低俗,骂的再响亮,有流量啊。
那些平时一边上班一边做健康自媒体的医生和业内专业人士,无非是求个流量整个副业补贴一下“日渐消瘦”的临床收入,当他们摸清了观众到底想看什么,发现苦口婆心的正统科普只会曲高和寡,最后不可避免滴会走向低俗。
作为轻度科普博主,我涉网时间不太长,开始也鄙视某某标题党,但现在越来越觉得:别人其实是在低俗的噱头和专业的科普之间,经历一次次无奈的拉扯,最终倒向流量。
当勇者连恶龙的防都破不了,被招安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做的好的健康类博主,往往不那么“正统”,在业内一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我真没内涵谁哈…),因为在群众爱看和正经科普之间,是有不小矛盾的。
其实从根本来看,还是个天然的受众选择问题:健康科普,健康人谁看啊。
人家病人还讳疾忌医,我一身体倍棒的壮汉刷点啥小姐姐不好,听你这微言大义治未病?划走划走…
一般,只有当他们出现了明显的可感知的健康问题,才会在各app搜索栏搜一搜,并在算法的精确匹配下看到这些科普——
当然,竞价排名“YYDS”,专业人士没给平台钱的用爱发电,绝对排在投了广告的莆田系和微商之后。
最后,还有医疗行业天生的严谨性、封闭性和专业内容吹毛求疵,对网端科普的压力:真做自媒体就会发现:健康类科普最吃力不讨好——流量不高,稍微有点语义不明细节疏忽就会被专业人士吊起来打…这也容易理解: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嘛。
说回来,深圳卫健委的号我经常看——内容挺好,流量可以,专业性上至今我没见啥翻车的例子,培养出了忠实观众,这在官方自媒体里,算成功的。
但它毕竟是官媒,就注定会接受更严苛的审查和更挑剔的目光。
其实,腹诽一句:人家拿公家钱运营,真没必要那么努力讨观众喜欢…
做的这么好,让纯吃广告饭的野生自媒体们怎么活啊(我疯起来连自己一起骂 )
个人建议深圳卫健委应该创立一个“马甲”或者“小号”。将“官方号”跟“小号”分开”。
就好比《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
深圳卫健委可以创立“鹏城小卫”类似的号。甚至可以将其拟人化,创建一个卡通人物形象。向公众进行尺度较大的科普工作等。
官方号注重做新闻和信息发布。严肃性质的。内容比较严谨,适当的活泼一些。“小号”则可以灵活编排内容,包括行文、配图和讨论的议题等,更贴近网络用户。同时官方号不太好说的话,不太好下的标题则可以完全交给小号。小号在需要有人为其背书的时候,可以引述官方的内容。相互配合。
比如我们看环球和人日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但他们的内核是一样的。环球主编胡锡进和人日主编的对外形象也截然不同。胡锡进可以在网上充当意见领袖,但人民日报主编你们有几个知道是谁吗?环球的标题绝对不会在人日上面出现,但有可能是人日想说的。
现在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是顶着官方名号在做自媒体的事情。我可以接受,但是不代表绝大部分人能接受。很多发文如果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会产生很大的误解。会让人怀疑这真的是一个官方卫健委的号吗?
在疫情期间,各地信息都由当地卫健委发布。还是有一定严肃性的。为了不至于让人混淆和困惑。还是有必要创立一个分号进行运营。
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社主办。走市场化运营的路线,报头就可以插广告。
体制内不愁吃喝,天天卖力的发荤段子,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怕不是外包吧?!
作为在深圳从事社交媒体的从业者,每一个都打心里感谢深圳卫健委的公号。
因为有卫健委的公号在,为大家顶住了尺度的压力。为大家多说话,撑开了一片自由的天空。
有幸见过其中几位编辑。都是业界牛人。
感谢你们,祝你们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