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隆基硅片降价对光伏板块的影响?光伏还能投资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elight-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中环股份,晶盛机电,天合光能股东。

本文已基本编辑完毕,欢迎转载。

但是考虑到后续的更新及查漏补缺,请在转载时提供知乎这边的初始链接,谢谢。

同时,最近有公众号(知乎ID:吴天泽)转载本文时冒充自己是原作者,并借此兜售炒股课程,请大家注意甄别。

本人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进行解析和还原,但是个人研究能力受限,文中的说法也请务必自行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交叉验证。


首先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如何看待隆基硅片降价对光伏硅片的影响?”

简单的说,隆基拥有巨量(200亿)落后产能生产的产品(应该大多数是光伏166硅片生产的组件)需要去库存。

隆基以硅片降价之名行组件降价之实。

上图其实才是隆基硅片降价的真正原因之一。


隆基与中环的“恩怨情仇”

在讲述2021年之前,我们把时间往回拉。这边我要把一些历史的信息讲述清楚,这样讲后面的逻辑大家才看得明白。

2019年,隆基股份通过政府代建模式(即以满足地方就业为条件跟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获取地方政府免费的土地以及低廉的建筑成本,以近乎白菜价的租金成本对厂房进行租赁),大规模扩产当时成熟的 166 硅片产能。当然,隆基为了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名义,获取税收方面的优惠,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那时的中环股份却主动让出了166的产能,让隆基股份业绩在2019年及2020年风光无限。

隆基股份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轻研发重营销的,哪家研发出什么好的技术,就把那个开发团队的人挖过来。

而中环当时还是国企,受困于高管薪资上限,以及天津地方 gzw 决策缓慢的原因,即使企业研发出新技术,也非常容易因为对方出更诱人的价格,导致技术直接流失。这包括了隆基特别喜欢鼓吹自己“推广”(注意隆基官方宣传用语是推广)的单晶取代多晶,以及金刚线(DW,又译为钻石线)切割技术。其中,金刚线切割技术是日本最先研发,但是中环看到这条技术路线被确认,自己花钱买来的技术,并通过自己的研发,进行不断的优化,最后成功应用到了光伏硅片的切割上。而单晶取代多晶,真正的先驱也是中环而不是隆基。

中环每每在技术上有什么突破,人就被隆基挖走。不仅是技术方面,如拉晶炉的参数设定,也是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摸索推算出最佳参数的。也是,中环每次推算出这样的技术秘密,同样也被隆基“拿走”了。

再老实的人,被欺负一次两次忍了就算了;但是如果老是吃亏,再老实的人也会反抗的。

于是,那时中环,其实就开始酝酿一盘大棋。

中环股份其实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其实其主业是负责国产集成电路硅片技术的追赶。但是技术追赶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而集成电路又是高度市场化的领域,往往是老大老二吃肉,老三老四喝汤,中环在全世界范围的技术实力只能排在老六左右。也就是说,研究半导体材料,那就是源源不断的烧钱,而且这种烧钱是不可能靠国家补贴维持的,这也是中环进入光伏领域的原因。

而光伏硅片,恰好技术上跟集成电路的硅片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重叠。智能制造这个模式已经在集成电路领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可以说是必走的一条技术路线。

其中,智能制造的算法又是个黑盒子。这个原理跟 AlphaGo 下围棋一样。人为去逆向 AlphaGo 的决策流程几乎不可能,更何况数据还储存在私有云上。

于是,中环跟应材,西门子,IBM,川崎,华为,海康,晶盛等企业合作,研发智能制造在光伏领域的应用。中环其实就是把集成电路的先进生产经验用到了光伏生产上,而这大约是2013年开始做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提前为未来布局,因为光伏的天花板非常高,以后工艺会与先进制程的半导体相当;另一方面,因为智能制造本身的黑盒子属性,靠挖人是很难把算法挖过去的。即使人真的被挖走了,对方要重新搭建这个平台,需要时间的追赶。

2016年,中环开始酝酿12英寸大硅片(也就是现在的 G12 或者210),因为光伏硅片其实就是有代差的集成电路硅片。我集成电路在世界范围上落后,那用在光伏上还不是降维打击吗?

当然,中环也使了一次坏,那就是等隆基股份大规模投产 166 以后,直接官宣,一步到位,光伏硅片尺寸直接追赶集成电路,直接官宣 210mm 边长的正方片。因为210的大硅片需要对设备进行更换,所以中环也官宣了 175 及 185 正方片的过渡尺寸。

这下对隆基股份来说就坏事了。自己本来在光伏硅片领域实现垄断的终点越来越近,结果中环这一出,直接让隆基股份扩产的先进产能变成落后产能。

于是,隆基股份开始报复了。2019年底,隆基股份通过雪球用户“加息首季”,用春秋笔法发表“质疑”文章,说中环收购美国企业 SunPower 的股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然后又拿贸易战来带节奏。

先不说中环收的是道达尔手上的股份,而道达尔是法国公司。

更何况中环收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其 IBC 电池片以及叠瓦组件的专利,以及未来一旦中国光伏企业被美国制裁,能有一个销售渠道。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一招有多狠毒。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如果成立,中环的老总兼技术核心人物,拿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沈浩平,可是要被抓去监狱的。一旦得逞,中环股份的运营当然就难以持续。

同时,当时的沈浩平,年龄上也接近退休,而那时的国企,是有60岁退休的规定的。隆基的算盘就是让沈浩平在退休前奔波于负面新闻甚至官司,从而放松对企业的管理。

万幸的是,国家不是傻子,不可能让这种阴谋得逞。只可惜,那时中环定增,想要募集资金扩产集成电路硅片的计划还是被拖慢了一年多。

而且好巧不巧,中环遇上了国企改革的良好时期,中环集团这个国企又被 TCL 收购了,而中环股份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民企。

沈浩平可以不用被迫退休了。同时,TCL的融资渠道又可以给中环提供更加低廉的融资成本,减少中环在利息费用上的支出。

回到并购的话题。中环取得的这个叠瓦组件到底有没有市场前景呢?

2019年8月19日,即中环股份官宣G12大硅片三天之后,隆基股份高调宣发自己的 Hi-Mo X 叠瓦组件。

只后不久,Hi-Mo X 产品忽然间就销声匿迹,无人提及。

当大家还在好奇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一年后一则中环的公告才解开了谜题。

原来是隆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 Maxeon,也就是中环和 SunPower的合资公司的叠瓦组件专利无效,被国家产权局驳回。

搞了半天原来是一方面想要阻挠中环的收购,另一方面自己又想搞山寨啊!

叠瓦组件目前来看,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在硅片生产中,有品质优异的A片,也有有瑕疵,但是可以勉强使用的B片。而叠瓦组建这项专利一大亮点就是,能把B片做成A片的品质和转换效率,等于变相的废物利用。

同时,因为叠瓦组建内部的结构,在有部分阴影遮挡时,叠瓦组建能保持更高的转换效率,以及减少热斑带来的副作用,延长组建的寿命。


那我们在回到硅片的话题。

中环股份本身的设想是 210大硅片做高端产品,低端产品继续沿用 166 的尺寸。但是感觉到危机的隆基股份通过试产,为了打赢这个尺寸战争,官宣了 188 这个尺寸(最终跟进了晶科率先提出的 182),以达到自己现有产能产出的最优解。

同时,隆基还把中环总工程师高数良挖过去了,希望借此获取 210的部分技术秘密,以及拖慢中环 210 的进展。

2019年末的中环还是国企,晋升空间非常有限,大家可以对比一下隆基董事的身价,以及当时中环董事的身价就明白了。说实话,我个人对沈总是充满了最崇高的敬意,因为早期中环做实验没有资金时,沈总等三个人把家里的房子都拿去抵押,从银行贷了点款出来。TCL收购中环集团,进行股权激励之前,沈总本人持有的股份只有可怜的几万股,还是他自己出钱买的。就连沈总都如此,高数良被挖,虽然说背叛企业的确不道德,但是当时的体制也的确是对高管非常的不公平。

根据天眼查2021年的正式工商披露,高数良是2021年成为连城数控的董事兼副总经理。虽然在工商上查不到更早的记录,一个新人从普通员工到一个公司的副总经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只不过,这一次隆基失策了。因为智能制造不再像以前的传统制造模式,挖一个人,把别人的参数抄过去,自己就可以节约大量研发开支。因为神经网络算法就是一个黑盒子,人类目前水平是几乎不能够反向理解其决策过程的。

同时,隆基的商业模式,至少短期来看,直接葬送了隆基切换至智能制造的机会。别忘了,隆基前期可是吃了政府代建模式的红利。但是这其实既是红利,也可能是毒药。

政府代建的条件是要满足就业的,满足就业这个条件其实是个诅咒,因为光伏原本是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的环节下,不可避免的受到严重的噪音或化学污染。而现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这就导致了用人成本的爬升。同时,智能制造的结果就是少人化,甚至往无人化方向发展。

之前隆基200公斤级别的硅棒甚至需要人工搬运,直到出现几次工伤,最后才上了机械臂去搬运硅棒,可见隆基推广自动化阻力之大,就更别说智能制造了。

同时,政府代建还有个缺点,那就是他们会按照最低标准去建设,给未来扩产留下瓶颈。例如,隆基的工厂的层高明显比友商的要低。这有什么问题呢?工厂层高决定单晶炉的最大高度,而单晶炉的高度决定了拉晶的长度,拉晶的长度直接影响了拉晶的效率。因为每根硅棒之间需要热场的冷却和加热,拉晶长意味着冷却在加热的能耗降低,以及停产周期变短。

回到硅片尺寸的话题上。从166是最优尺寸到210的诞生,本身相隔就是几个月。这个跨度的确出乎行业的预料。此时,下游惧怕尺寸战争会持续不断的打下去,所以下游新购置的设备都是以兼容 220 甚至 230 的标准去采购的,尽管从硅片的角度来看,210 的正方片基本已经是接近极限了。

也就是说,下游为了防止自己产能被浪费,在新增产能时是预留了 210的空间的。因为在210和182竞争胜负不明朗时,新购置 210 的设备,可以同时向下兼容 182,但是如果购买 182 的设备,未来在尺寸不明朗的情况下风险更大。

这下问题来了,中环2020年度210的产能实在是低得可怜。TCL 入主中环后,加快了210扩产 210 的布局。作为对比,决策方面,以往国企机制这种级别的决策要花上起码一年,最后可能还会因为各种理由无法通过;中环变民企后,决策仅仅花了2个月就拿下来了。

但是,此时的硅料及硅片环节看似平静,实际上却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夕。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隆基股份压榨硅料价格吗?5.6万一吨的硅料,让嗅觉敏锐的隆基,上机,京运通等企业提前意识到这个价格的不可持续性,所以他们在2020年开始大规模囤料。中环则更像是半导体企业的做法,从供应链直接锁定了足够的硅料来源。

供应萎靡,而需求增加,自然而然的就点燃了硅料涨价的导火索。

今年一季度开始,中环股份的智能制造模式随着产能的释放,优势开始逐渐体现出来。之前因为研发投入重,外加产能低下,单瓦成本被增厚,从而影响单瓦的利润。但是随着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旧产能的数字化改造以及工艺的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不断的对产能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效率上的提升),中环今年硬是顶住了硅料上涨的压力,净利润率反而在不断的攀升。

隆基股份就没那么好过了,166改182其实就是小马拉大车,效率跟原生182,或者210的设备做182,一定是打了折扣的。效率打折影响产出,而硅料涨价进一步挤压利润。外加隆基过去压榨过的硅料厂开始向隆基发难,隆基只能被迫减产,甚至关停部分硅料产能。

当然,隆基可以依靠囤取的硅料加上高价购买的硅料,平滑硅片上的利润,起码一二季度,隆基是这样做的。

毕竟,囤料总有用完的那一天。因此,隆基也陆续关停了部分硅片产能。在厂房和员工不能闲置的情况下,隆基发挥了一出把手上稀烂的牌打得还不错的一波操作,那就是入股森特股份,放了一颗做BIPV,即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项目的卫星。

其实,真正的光伏建材作为结构件,需要经过承重,消防,耐热,抗腐蚀等方面的考验,而真正的 BIPV,即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taic,目前就连安全规范都没出。可以说,目前市面上所有的 BIPV,都是附着在建筑表面,而不是集成在建材上的,严格来说,应该全部都是 BAPV,即 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taic 而不是BIPV,而BAPV是05年的概念了。

之后不久,隆基又挖了一个做碱性电解水制氢的团队,然后原先部分硅片产能去做电解水去了。

然而,电解水跟光伏硅片比,技术门槛差别就太大了。

光伏硅片技术门槛并不高,但是,这不代表光伏硅片就很好做。

以170um厚度的硅片为例,具体参数因为属于企业的生产秘密,我手上的确没有。但是大体上,1公斤的210方棒,对应的长度不到1厘米。在这不到1厘米的长度上,在一个又硬又脆的材料上要切成大约40片的硅片,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光伏实质上是个内卷严重的行业,即使利润率最丰厚的硅片环节,净利率也只有10%左右,所以光伏硅片做出来不难,但是难就难在如何做出来还能够赚钱。

隆基,一二季度还能吃囤料带来的福利,毕竟上游涨价会带动下游的涨价,而低价原料做出来的产品,在上游涨价以后,就可以在库存耗尽之前获取额外收益。

当然,从隆基的可转债问询函中就可以看出,在硅料占了硅片成本7成以上的情况下,隆基上半年硅片的毛利率居然攀升到了35%。至是这个数据,某种意义上更像是粉饰自己的报表,以获得可转债的批复。

同时,隆基不想外销多少硅片,因为隆基在赌四季度的光伏抢装:在碳中和背景下,隆基认为,在碳中和政策的影响,国企为了完成任务,愿意承受硅料涨价带来的光伏组件超过 2元/瓦的定价,即使去年的定价在 1.5元/瓦这个价位,而去年还是补贴退坡的最后一年。

因此,从隆基的财报来看,他们的库存是屡创新高的。2021年三季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 199亿。(相比之下,隆基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大约是75亿)。

不幸的是事与愿违,国内愿意接受的光伏组件价格大概就在 1.8元/瓦左右。毕竟光伏组件有效期30年,在明年确定硅料价格会随着硅料产能扩张逐渐下行,及光伏技术革新加速的时间节点上,花高价装即将被淘汰的组件本身就是冤大头的行为。即使真的有零星的“傻子”,这么大的库存,傻子也不够用啊。

也就是说,对应隆基股份2021年上半年吃的硅料库存的红利,现在的组件库存,如果再不清货,将来也会因为上游原材料跌价,未来也要降价销售。

所以这一波隆基硅片降价的逻辑就捋顺了。隆基在硅片外销很少的情况下,宣布大尺寸硅片的降价,利润可以往组件业务那装,同时还可以让如上机数控,京运通这样愿意高价拿料的企业在接下来硅料竞价上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当然,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中环一军,中环的主营是大硅片的销售,隆基扰乱大硅片市场价格,客户会不会因此向中环施压进行降价?

可是大家一定要记住两个逻辑,首先,硅料的市场价,未必就是真正的成交价。就像你去淘宝京东拼多多买东西一样,给你看的原价,和你拿优惠券后的实际购买价,是两回事。当然硅片也是一样的。

同时,成交价是一个因素,成交量也是一个因素。不然,我今天公布我可以以一元钱一吨的白给价向所有供应商提供一微克的硅料。那请问硅料的价格真的会被打到一元钱一吨吗?当然不会。

中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手法,宣布了硅片的降价。可中环这一轮的降价就有意思得多了:

中环把166跟182打到白菜价,因为隆基是真的有大量166和182的库存的,而中环基本没有库存。

210价格微降,但是如果比对硅料的实际成交价(23-24万元/吨),以及硅片减薄省下来的硅料开支。实质上210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没有降价,实际上是涨价的!在硅片价格战开打的舆论声中,反向涨价其实就是向市场宣告,我们的210是真正有优势的。

更重要的是,中环还公布了218.2这个尺寸的更大的硅片。

这个数字表面上看起来很突兀,实际上把218.2*5/6,就可以大致得出 182 这个神奇的数字,误差不到 0.2mm。

这是什么意思呢?拥有166/182落后产能的电池片/组件企业。你们不用更换设备也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享受210红利了。你原先6*12的版型,组件尺寸跟我 5*10 的几乎一模一样。同时因为硅片数量的减少,电池片产能甚至还有提升。

如果说前面的是拿自己几乎不存在的供应在扰乱市场(实际上做不到),那218.2就是直捣黄龙了。我中环210跟182的市场可以通吃,我能同时做210和准182,你却只能做182,却做不了210。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还认为硅片的价格战明年必定打响吗?非也,硅片的价格战已经打了将近1年了。

硅料涨价对硅片产业的影响及应对

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的,隆基股份利用自己买方优势,压榨硅料厂利益的事吗?

这边简单分享一下之前隆基能够屡屡得逞的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硅料市场的竞争相对充分。通威作为硅料老大,市场占有率仅有 15%。不仅如此,硅料锅炉的启动周期长,启动成本高,所以跟普通工厂不同,锅炉一开起来往往就是常年累月的开着。

同时,因为报价的不透明,隆基可以以不拿货作为要挟,胁迫硅料厂把硅料成本降至成本线。即我硅料厂做下去可以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是如果不做,那我企业就得空转。做就是不赚钱甚至亏小钱,而不做就是亏大钱。

这点要记下来,接下来要考。

但是,随着新玩家的加入,隆基在硅料端的议价权被削弱了。可是这真的一定是市场行为吗?

不一定!

光伏产业链大概是这样的:工业硅 - 硅料 - 硅片 - 电池片 - 组件 - 电站,而电站运营,后期还涉及到跟光伏组件企业和保险公司等其他利益相关集团的博弈。

前面我们说到过的通威股份,其实他不仅仅只是硅料的老大,同时也是电池片的老大。

以前的隆基-通威联盟(尽管通威是被压榨的那个),是由通威做出硅料卖给隆基,隆基做出硅片卖给通威,通威做成电池片再卖回给隆基。也就是说,双方其实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在里面,虽然隆基吃肉通威喝汤,起码好歹通威还有汤喝。

但是这个平衡在隆基也进军电池片的时候就被打破了。

通威之前是硅料被压榨,但是好歹电池片能赚钱。现在可好,不仅我硅料要被压榨,你隆基手还要往我电池片的裤兜里伸!

俗话说得好,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于是,隆基-通威联盟破裂,而新的通威-中环-天合联盟形成。

可能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端倪了。既然中环采购的是通威的硅料,但是又要把硅片卖回给通威,那硅料涨多少,我硅片也涨多少,不就可以对冲掉硅料的涨价吗?

这其实就是代工一说的由来。别的企业给我多少硅料,我就相应的做成硅片,赚一笔加工费就行。也就是说,硅料价格在代工环节其实是虚的。

当然现实比理论更加复杂,上下游之间充满了博弈,即使是在联盟当中。依靠单个供应商是极其危险的,所以中环也只会一部分产能做代工,而且也不一定代工的都是来自通威的硅料,也有可能是来自协鑫或者大全的硅料,甚至有可能是来自下游天合或者日升从硅料厂购买的硅料。

这里面的订单信息都是企业的秘密,所以具体数据我是无法定量分析的。但是,至少京运通三季度的电话会议,是确认了代工模式的存在的。

当然这边给大家补充一个小知识,代工部分的产能,是不会计算在企业报表中的产出的。当然,代工比例变高,也会扭曲毛利率的数值,因为代工的利润还是要算进来了。产出没变,但是利润变了,所以毛利率也被抬高了。

这当然也是我个人不喜欢看毛利率这项指标的原因。毛利率这个数据太容易被扭曲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看企业技术的发展,即使是财务指标,现金流,净利率还有周转率等结合起来看也比毛利率的信息量要大一些。

其实除了代工,还有一种应对模式,那就是持有硅料权益。

这边想要分享个小故事。

硅料非理性上涨,今年实际上不是第一次。大约10年前,曾经也出现过硅料大幅上涨的事。那时的硅料老大是保利协鑫。

下游企业为了保证硅料供应,纷纷跟硅料厂签下采购协议,当然,如果违反协议是有惩罚条款的。

然后,欧洲对我国的光伏进行了双反,光伏组件的需求一落千丈,下游血流成河,欧洲的双反埋没了多少光伏界的先驱!

保利协鑫让我非常佩服的一点,就是他们老总朱共山,在下游违约的情况下,废除了合约,免除了下游企业的赔偿,尽管那些企业中有不少都永远退出了这个行业,而保利协鑫自己承担了扩产带来的损失,外加单晶取代多晶保利协鑫决策上的失误,彼时的巨无霸保利协鑫多年一蹶不振,企业甚至也差点倒闭。

在这个关键时候,隆基却趁火打劫,采购了硅料又毁约,想以此作为要挟逼迫协鑫降价;万幸的是,中环却出手相救,出资入股保利协鑫,把保利协鑫救活了。后来还未了避免控制权上的争议嫌疑,又主动退出了一部分。

从此中环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战略级合作伙伴。

朱共山作为企业家,的确还是非常有情怀的,所以今年硅料涨价,中环也从保利协鑫那边以优惠价拿到了部分硅料。而且更重要的是,保利协鑫跟中环签署了合约,5年内保利协鑫都不会进入硅片行业,这在上下游各种尔虞我诈中间是非常难得的。

也就是说,中环今年业绩增长,一部分是来自自己技术的革新,一部分是来自产能扩张以后对固定成本的摊薄,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产业链良好关系所带来的“人情”。

之后,保利协鑫还与中环合作联合研发了颗粒硅的应用。目前来看,颗粒硅有降低成本的优点,但是更加难以驾驭。不过后来这两个团队攻克了“氢跳”等技术难题,于是保利协鑫颗粒硅的扩产也在路上了。

当然,现在隆基和上机数控等企业也开始抄作业了,他们也开始投入资金与硅料厂建立合资公司,保障未来硅料的供应,以及对冲硅料价格变动带来业绩的波动。

从供应链的角度,这的确是个非常明智的举动。

光伏硅片高利润率“陷阱”

我之所以用“陷阱”这个词,是因为,2020年光伏硅片的高利润率的逻辑其实并不具可持续性的。

请留意,是现有的逻辑不具可持续性,而不是说光伏硅片不会有高利润率。

2020年,隆基股份依靠自己的买方优势,把上游硅料的价格打到了5.6万一吨,一线硅料厂只能勉强维持不亏钱,二线硅料厂甚至是卖一吨赔一吨的。(作为对比,2021年硅料的价格上涨到了27万一吨。)

隆基因此在硅片上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中环股份,也在其中喝到了一点汤。

为什么隆基当时能够得逞?一方面,当时光伏硅片环节在国内是双寡头格局,按照出货量是隆基和中环。而硅料则不同,硅料老大通威市场占有率仅有15%,所以硅料厂议价能力弱。

同时,许多做光伏设备的企业,包括上机数控,京运通,还有诸如 IDG 资本旗下的高景,当然后面还有不停放卫星炒高股价的双良节能,察觉到了硅片端丰厚的利润,投入真金白银加入硅片端的竞争。

其中,上机数控是做切片机起家的,而京运通是做单晶炉起家的,这两家的设备分别对应了光伏硅片的切片和拉晶环节。

所以,一方面,上游硅料企业因为硅料不赚钱,扩产谨慎;另一方面,硅片丰厚的利润吸引力新的玩家的出现。

但是,请大家务必留意,光伏硅片新晋玩家,他们进入的时间点,是上游原材料在5.6万一吨进来的。

做切片机起家的上机数控和单晶炉起家的京运通通过敏锐的嗅觉,发现大硅片(210及182)的机遇,以及廉价硅料所带来的利润空间,先后进军大硅片产业。

他们两家虽然没有硅片生产经验,但是分别拥有硅片切片环节的切片机及拉晶环节的单晶炉,也就是说,在其中一个环节的设备和生产经验上,跟其他从来没做过硅片的其他公司比,是有一定优势的。

他们的计划也很明确,自给自足+采购 210的设备,以时间换空间,逐渐学习摸索大硅片的生产经验,牺牲现在的业绩,在未来享受硅片高额利润带来的红利。

可惜,目前来看,他们的进展似乎不是那么顺利。一方面,硅料涨价速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期;另一方面,中环带头的硅片薄片化,在不断的提高技术门槛,让没有生产经验的新玩家越来越难以适应。

上机数控跟京运通,210产出都极低,他们甚至没有披露自己的产出究竟有多少。但是我粗略判断他们技术不够好的原因是通过交叉判断的。

上机数控采购过一批京运通的单晶炉以后,转手采购晶盛机电的单晶炉了。也就是说,京运通的单晶炉应该没有晶盛机电的好。

上机数控自己做切片机起家的,自己切片却外包给保利协鑫去切了。

当然,这两家企业技术进展以及实际产出都没有详细披露,所以也比较难判断。

上机数控三季度电话会议披露自己切片良率是95%(中环是97%)。表面上看只差2%,但是具体多少是A片多少是B片还不得而知。中环拥有叠瓦组件技术,可以利用品质较差的B片做出转换效率与传统A片相当的光伏组件,而上机数控没有。

接下来,就是我个人想强烈批评的标的,双良节能。

这个企业同样也是并没有硅片生产经验。但是,他们在一年净利润1个亿出头的时候,前后放出累积三百亿级别的硅料采购框架协议以及硅片销售框架协议。

至于进展嘛,目前还在调试设备,硅棒倒是拉出来了几根。

本来本文是想尽力避免谈论到股价的,但是这种靠放卫星炒作股价的行为,我个人还是建议大家注意一下风险。

光伏硅片的价格战,明年开打?

最近市场普遍流传一种声音,随着硅片玩家增多以及产能的爬坡,硅片的价格战迟早会打响,届时硅片企业会血流成河。

可是事实上,光伏硅片的价格战,其实今年就已经打起来了。

今年光伏硅料整体涨价4倍以上,但是硅片涨价却没有翻倍。目前光伏电池片/组件的总产能是远远大于光伏硅片的。在上游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就连光伏组件都没有打价格战,为什么会轮到光伏硅片呢?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过的,隆基利用自己定价权优势,把硅料的价格打到成本线了吗?

今年定价权出现了逆转。

大全能源在中报电话会议中用得意的语气说过,具体原话我记不清,但是大意就是,现在他们硅料根本不愁卖,因为都是靠抢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同时也意识到了硅片企业在生产效率上的提升,而这部分也产生了一定红利。

然而,这部分红利,其实也被硅料厂吃掉了!

也就是说,硅片产能优化带来的红利,最后导致的是短期内硅片企业间的内卷。效率提升最多的企业,短期来看得到的红利是0;而效率提升过慢的企业,则面临利润率直线下滑的危机。

但是大家仔细想一下,为什么硅片企业自愿吸收一部分涨价,而不是全盘传给下游呢?

一方面,是210与182阵营的竞争让硅料企业渔翁得利。(虽然我个人并不认可尺寸之争的逻辑,210与182真正的逻辑是是智能制造与半自动化制造的竞争,或者可以说是机器队对人工队);另一方面,新晋玩家必须保证一定的产出,不然产出变少,会增厚单瓦的折旧成本,报表会更加难看。

也就是说,实际上硅片的价格战,在硅料涨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打了。

而目前来看,这次仍在进行中的价格战,尽管很多人可能不会认可,反倒是提前产生了良性的结果。那就是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让研发型企业享受到了更多的红利。

这时候可能有很多同学要批评硅料厂了,认为他们贪得无厌。可是我倒不这么认为。

这边我又想讲一句题外话,中国硅料便宜,其实是受益于廉价的电力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绝大多数像硅料这种高能耗的企业都设立在如新疆、内蒙古这种地区。而美国打着所谓的人权排,表面上制裁的是新疆的棉花,实际上制裁的是新疆的硅料,因为硅料是光伏和集成电路的上游,美国是想借此遏制中国在能源和芯片产业链的发展。

其实硅料适当涨价,一方面可以避免国外通过光伏组件的形式,变相购买中国廉价的能源。同时,让硅料企业享受其应得的利润,也可以让这些企业持续的投入研发,为将来的电子级别硅料,以及光伏硅料能耗进一步降低打好基础。

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会持续进行。而最终的平衡态,一定是利润率与技术难度正相关。

光伏行业未来潜在的风险,以及我为什么对光伏行业依旧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这两天花了800多英镑参加 PVModuleTech 的线上会议,也算是下了血本了。当然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了解一下全世界的游戏规则以及现状,这会让我比一些别的投资者获取更多的信息。

今年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光伏溯源。

我们都知道,美国炒作光伏材料来源的问题纯属无中生有,政治操控,借机打压中国的光伏产业链。

但是很不幸的是,其他各国也被迫接受了美国这一套说辞。说实话我在听会议,当美国讲到所谓强制劳动等议题的时候,我听到时就像花钱买翔吃的感觉。

但是,既然这已经是现实,抱怨无用,我们必须接受这方面的现实,并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万一双反再次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

请不要用理性的思维去猜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多做好预案,真正发生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这是其一

其二,在储能或者调峰有足够好的解决方案之前,长远角度来看,光伏的装机、发电占比可能会低于一些人的预期。

目前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光伏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但是我个人其实一直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

表面上,现在光伏组件的补贴已经退坡,可是实质上有一个隐性的补贴至今一直存在。

在展开讲这方面之前,我想另外举一个例子作为类比。

如果学过一点电力工程课的同学应该知道功率因素这个概念。简单的说,我们初中物理学的欧姆定律是建立在一个纯电阻电路的模式下,而现实生活中因为电感和电容的介入,电压跟电流并不是同步的,有一个时间差(相位差)。这会导致“有用功”及“无用功”同时存在。无用功会增加设备和线路的损耗,而线路是属于电力公司的。如果无用功不受控制,任其发展,电力公司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本增加如变压器和线路的容量。

所以,如果“无用功”太多,或者说功率因素不够高(一般是低于0.9),电力公司会进行额外的罚款。

所以用电端需要额外投资进行无功补偿,修正“无用功”带来的影响。

这个跟光伏有什么关系呢?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都属于不稳定的能源,而电力系统讲究一个稳定。目前欧洲的电力市场是高度市场化的,电力也会根据供求关系进行动态的调整,而这一点目前在国内尚未体现。

目前来看,调峰的责任大多交给了煤电,但是使用煤电调峰会带来额外的调峰成本。相比之下,光伏目前需要配备的储能电池大约是按照20%,甚至还有10%来配的,但是这其实是不够的,不然火电厂也不至于承担调峰的费用了。

如果继续盲目新增光伏项目,可能电网会承受更大的压力,最后制约光伏的装机。功率因素够低都要罚款了,那你波动率太大,以后会不会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许是逐渐对发点端提出更加苛刻的调峰要求,也就是配备更多的储能。

如果算上储能的话,光伏是否还是平价上网,这就要打问号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光伏市场的蛋糕,至少短期来看,会比大家预料得小。未来能源市场的格局,大概率会是百花齐放,互相互补,而不是某一两种能源把其他能源取代。当然,光伏产业链的竞争,可能也就会比大家想象中的更加残酷。

最后一个我能想到的风险是国际局势的风险。当然前面那个溯源只是其中之一。

大家如果去追根溯源,国外为什么要推新能源和环保,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高用电成本,对于一穷二白的国家来说着实不利。当然,幸运的是,中国是真的把光伏做起来了,所以其实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配合欧美国家一起用光伏等形式,遏制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的发展。

但是这套游戏规则是否以后会出现变数,这也是个未知数。就连光伏产业链都会产生各种合作及冲突,那国与国之间的形式,只会更加复杂。

巴掌打完了,我这边也简单描述一下,即使考虑到这么多不利的因素,为什么我依然对光伏行业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首先,与像风电这样的行业不同,光伏的天花板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高的。现在可以遇见的 HJT,IBC 尚有技术难点需要攻克,未来的 Perovskite (钙钛矿),Perovskite Tandem (多结钙钛矿)等尚处于实验室早期阶段的技术,甚至可以突破 32%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但是这个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极其苛刻,复杂程度最后可能不会亚于目前最尖端的集成电路。现在的光伏是有代差的半导体,但是以后应该会是另外一个分支。

目前我们能够量产的光伏组件也就22%左右的转换效率,HJT大概能推到24%,用上叠瓦可以增加B片的使用量,而且大幅缓解现实中因为阴影遮挡等因素带来的输出降低。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我们不知道的技术路线,为光伏的转换效率的提高添砖加瓦。

一个天花板很高的行业必然就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其次,虽然日益增长的光伏必然会对储能要求有所提升;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结合蔚来汽车的换电技术,以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可能会充当一个单向储能的作用。

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预想,在对土地资源不敏感的地区,如高速公路,以后非常有可能出现光伏+风电驱动的新能源汽车的换电站。这种模式不仅很好的利用相对廉价的土地资源,同时这套系统甚至可以脱离电网,减少电网建设的成本。同时,电力的波动所带来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从用户体验来看,换电一旦标准制定,也会大幅降低用户的里程焦虑。这种光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我个人认为前景巨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年也在推荐山东威达的原因。

如果经常关注外网,或者在国外长期学习生活过的同学应该会体会到,在国外,“政治正确”的威力。

90世纪末,发达国家串通一气,试图以环保名义,推进绿色壁垒,阻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并不是否认环保的重要性,我只是想说,这里面的确有打着环保名义夹带私货的案例,当然这边就不再展开了。

不过讽刺的是,欧美国家擅长讲的故事,他们讲了太多,最后反而是他们自己人先相信了。

这一下就好玩了。新能源成了政治正确,希望国家他们的政客大多数不会为他们的国家负责,他们只会为选票负责。光伏成了政治正确,想要扳回来,那可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边我就要夹带一点私货了。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的,中环跟隆基之争,实际上不是尺寸之争,而是不同生产模式之争吗?

为什么我如此看好中环?因为国外的光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只有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而他们的硅片要靠进口!

同时,他们企业的年产出往往就在1GW这个数量级上。甚至还有一些是以MW为单位计算的。

他们很多都会根据实际需求,在众多参数上进行考虑,所以你会看到诸如 Heliene 这样的企业,他们会有下至 190W (G1硅片),上至明年即将推出的 580W (G12硅片)的产品线。拥有这样丰富产品线的企业,年产出居然就在 1GW 这个数量级,而全世界却有非常多的这样的企业。

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看好中环的制造模式。

首先,外国企业他们自己有自己本土的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如果我们以光伏组件的形式进行出口,那么长远来看,一定会抢他们的饭碗,最后遭到抵制。

但是,如果我们只出口硅片,而且是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我都可以满足你,我都可以给你供应硅片,那我赚我硅片的钱,你们电池片,组件的钱照赚,我还能跟你形成互补。试想一下,这种模式,老外抵制你的可能性有多大?

鸣谢

在此,我首先想要感谢我的父母,给我提供的出国留学的机会,让我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学到了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以及推理的逻辑,这对我现在的投资生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同时,在没有投资经验时,他们愿意信任我,提供给我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让我不为现实生活劳累奔波,这样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自己的研究。

其次,我想感谢我的券商国君,尤其是营业部的广新,他十多年坚持不断运作的论坛,成功的教会了我价值投资的重要性。我一开始做股票也是靠听消息,频繁操作,做T,是这个论坛改变了我的操作方式。当然还有海岸论坛一路走来的朋友和前辈们。

当然,这里面尤其是陈姐(淘股吧:共产主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环其实是她最先在2017年末挖掘的,她对科技公司的研究让我感受到研究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我也在中环上获益匪浅。

然后就是雪球上一路走过来的诸多中环的朋友们,woxiaowodian,浅浅之际,炒股即修行,zh,波哥等朋友;以及隆基的理性沟通的“对手”,尤其是 204tian。有你们的存在,我才会对中环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手”的质疑,也鞭策我必须对自己的标的研究得更加深刻,这样才可以打赢嘴仗。(不要笑,这个其实在股价波动时期,倒是一剂很好的良药)。

这其中,我尤其想要感谢大眼6,Sunxjin,以及 Jimforest6 几位大神级别的前辈,其实很多核心逻辑的分析都是来自于他们,当然这边也不方便公开所有的数据,也请大家见谅。

当然,还有后来认识的西部证券的前辈们,罗总,江总,泰山金牛,等等。虽然入群时间不算太长,但是遇到你们这些隐性高手,的确是令人感到意外又惊喜的。

最后我想说,投资可以抄作业,但是如果你抄的是六位数的代码,那你最后一定会交一笔代价不菲的学费。相反,你应该结合自己的性格和特产,抄别人的思考逻辑,并不断学习和优化,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够成功。

当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感谢中环,晶盛这两个公司,能够在如此浮躁的资本市场环境下,静下心做科研,为我们国家的光伏和集成电路添砖加瓦。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一点点的帮助(虽然已经完完全全的跑题了哈)。



欢迎转载,但是请务必提供原链接,以保证内容的实时更新。

本文基本完成,但是可能会有一些查漏补缺的工作。


以下内容会充满个人主观判断,仅供参考。

附记1. 东方日升,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

东方日升这家企业虽然也是210阵营的企业,但是其实我了解甚少。

不过有一件事让我对这家企业充满敬畏之情。

那就是,东方日升去年为了扩展市场占有率,在硅料低价时期签署了很多低价的组件合同。

在合同执行期间,因为硅料的大幅涨价,东方日升为了履行签署的合同,在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因此还变卖了一些资产。

相比之下,隆基却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与客户重新议价。

我相信,东方日升这种诚信,一定会在将来的招标,尤其是国企的招标流程中得到相应的照顾。

而且,东方日升的研究能力其实不错,只是宣发上真的太老实低调了,需要加强。东方日升的700W大组件,以及不锈钢边框,都是不错的看点。

附记2. 天合光能,战斗力爆表的潜在冠军

虽然在利益相关处我说我是天合的股东,可是实际上因为我是常年满仓+不操作,实际上我的天合持仓只占总仓位的1%。

天合光能我其实一直没有研究,但是他们每一次发布的各种白皮书,测试报告我都会看。

天合有一点我非常欣赏,那就是当竞争对手对210阵营进行抹黑时,天合每一次都是主动回应,而天合回应的方式则是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测试(德国ISFH)数据证明其优越性。而且无论是测试的方法,还是测试的项目,都是对方诋毁时所提出的项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他们的公众号,里面有一系列专业且详细的测评报告。

这一次光伏组件会议,天合的报告堪称专业。

在欧美国家对光伏组件整体印象还保持在 400W级别的大环境下(其中欧洲相对保守一些,而美国对大组件更愿意接受),天合光能用第三方独立测试机构的数据以及清晰的逻辑,把 600+W 联盟,从硅料到电站的整个链条讲得清晰,证明210大硅片在 LCOE 各个环节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经过比第三方专业机构更加严苛数倍的测试,来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

更重要的是,生产中部分与品质有关的数据,甚至是直接与第三方测试机构直接进行分享的,当然这也是天合使用的智能制造的好处。数据可以随时监控,保证产品质量,这一点让我感受到天合这个后起之秀实力的强大以及争夺组件市场第一的决心。

而且 Rocky Li 的英文口语水平真的很棒。

同时,这次我才意识到,原来天合的组件跟中环的硅片类似,也是可以高度定制化的。表面上看210的标准尺寸就是那么几种,但是实际上不同客户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说抗冰雹,抗腐蚀等方面的能力。天合的智能制造同时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相比之下,东方日升,晶科的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虽然在产品上各有亮点,但是还是在用中国人的逻辑在世界这个范围在做ppt,尤其是一些文字和数字甚至都出现看不清的状况,的确是需要加强。

而且,参会人数方面我也进行了统计。天合参会人数,中国人和老外大概各占一半,但是参会人数比其他几家国内组件厂参会人数加起来还要多,可见天合对这种国际知名大型会议的重视。


附记3. 低调务实却令人尊重的竞争对手

(编辑中)

附记4. 以小见大,PVModuleTech 会场上隆基股份的焦虑

以上是隆基股份在展会中 ppt 的其中一页。

本页标题的大意是,(隆基股份) 组件设计在可靠性上(持有的认真)的态度。

但是其实这一页是夹带了私货的。隆基想要证明的是大组件是不可靠的,但是没有任何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验证的数据就这样放出来了。

不仅是数据来源存疑,更重要的是逻辑也有很多的漏洞:

首先,隆基想要证明的是大组件的不可靠性,但是隆基在 ppt 中,提供的210和182,这两个都是硅片的尺寸;相比之下,组件的尺寸却没有提供。

大家应该都知道,硅片尺寸跟组件尺寸是两码事。在一定范围内,大硅片少用几片,同样也可以做出小组件;而小硅片多用几片硅片,同样可以做出大功率的组件。

如果是组件尺寸的话,这个对应的长宽分别是 2.27m,1.13m。对应的功率大约是 540Wp。

对照组的组件尺寸有两个,其中60片(小一点的那个)长宽分别是 2.172m,1.303m。对应的功率大约是 600Wp。

好家伙,先不说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大尺寸”、“小尺寸”,实际上在宽度上只有 15%的差别;面积上的差别更是只有 10%。

而且隆基你拿自己 540Wp 的组件跟别人 600Wp 的比,然后暗示自己的更可靠。

先不说可靠性是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用料来克服的,而且 10% 的差距,远远不会有大家想象中的大。再说了,假如说我是隆基的话,如果我对手推出一个不可靠的产品,那我真的要笑死了,因为对手会在售后面临巨额的索赔。

相比之下,210 硅片的尺寸比 182 提升了 33%以上。隆基不敢直接拿硅片尺寸来说事,让参会者注意到自己技术上的落后,只能通过组件尺寸夹带私货的方式来阴阳怪气。

同理,这个动态载荷测试,这个就更可笑了。因为大家对比一下下面那张图就知道了。

隆基股份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居然选择了数据造假!

天合光能20000次的测试,后面直接被抹去一个0,变成了2000次。

那么你可能会问,隆基的ppt并没有说明是天合的组件啊。

但是 210阵营的组件都是标准品,加入210阵营企业的产品,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一家企业组件出了问题,假如说这家公司即使倒闭了,你可以换上另一家同样规格的产品直接进行替换,而不影响设计。

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IEC标准,1000次就可以通过测试了。技术数据是2000次,都是优秀的,而不是图中给人一种不合格的印象。

就像是一个造椅子的公司,按照300kg的标准去造就行了。你可以做个能够承重2吨的,但是你不应该因此暗示一个做承重 500kg 的友商的质量有问题。

跟隆基相比,天合的 ppt 就只会写对照组的功率,而这个功率可以通过不同尺寸的硅片做出来。

整篇ppt,天合光能只注重自身的提高,完完全全没有提到友商的产品。

大家请留意一点,那就是,PVModuleTech 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场合。里面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不仅有光伏组件企业,电站维运,项目管理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还有检测机构以及科研机构的专家。

在这种专业的场合下,用暗示的手法攻击另一个参展企业的产品,这是非常非常不专业的做法。为什么隆基一个在国际市场多年,深谙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还要撕下脸皮去夹带私货,这里面是不是表现出隆基的焦虑?尤其是自己技术落后的焦虑呢?

P.S 隆基股份那天的 ppt 没有上架, (本身应该是倒数第二个),而且是所有组件企业中 ppt 唯一一家没有上架的,理由未知。




  

相关话题

  海地警方称26名哥伦比亚人和2名美国人参与暗杀总统。海地为什么这么乱? 
  媒体报道 2 名美军士兵入选美国雪车队,将来华参加北京冬奥会,他们的竞技水平如何? 
  天同创始人蒋勇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离世,你对他有哪些记忆?蒋律师对法律行业有怎样的影响和贡献? 
  如何看待网信办下架「滴滴出行」?将带来哪些影响? 
  联合国报告:2020 年全球约 2.75 亿人使用毒品,这意味着什么? 
  北京市教委回应「禁止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称「正在研究取消」,会带来哪些改变? 
  妈妈送儿子的生日蛋糕插满课本。还写着,地球不毁灭,你都得写作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当代中国有哪些值得一提的草根英雄? 
  你都经历过怎样的「社死瞬间」? 
  警方通报成都 49 中学生坠亡:排除刑案,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美股三大股指全线下跌,斗鱼下跌 5.81 %,虎牙大跌 9% ,未来该怎么发展?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LOL好多套路都是从韩服来的?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