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弱又小???
突然变强???
===================================================================
在人类文明开始繁荣的时候,东欧平原还是个偏远的地方,流传的都是那个地方的传说。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曾经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奥德赛流落到黑海附近的一个地方,他听到某个牧羊人这记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时候太阳始几个月终不落山,有时候几月都没有太阳的影子,说的无非是靠近极北地区的极昼极夜现象。
但是当文明的阳光照射到这儿的时候,这儿真成了一块不错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水网密集,且这些水系连同波罗的海和黑海,所以这里很早就有了一条条的商业路线。
大概过了9世纪中叶以后,波罗的海上的一些商人,探索了这条从北欧到拜占庭的新商路,这里便开始繁荣起来,这群人就是诺曼人,也称维京人、瓦良格人、罗斯人。这群人呢,说好听点是武装商人,说难听点就是海盗,忙的时候经商,闲的时候打家劫舍。活跃在这条商路上的诺曼人呢,野性十足,兵精刃利,也没什么天敌,时间久了就感觉这地方不错便定居了下来。
1、
这批人一开始活跃在东欧平原的北方,以诺夫哥罗德和中心,那时候的首领是留里克。这个时期的这块地方上生活着的人,处于国家形成的早期。因为如果说他是纯粹的海盗,他们已经在经商,并且收取赋税,若果说他是国家,可它的本质还是海盗、商队。
不管怎样,随着对南方的扩张,渐渐地,这群人便把中心转移到了基辅。
基辅处在普里皮亚季河和杰斯纳河的汇流点处,然后并流后的河流称为第聂伯河,这里水网密集,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在当时更靠近繁荣的拜占庭。所以这群武装商人(海盗)便把他们的活动中心移居于此,从此过着滋润的小日子,他们也成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最早的祖先,在以后的岁月中,基辅这个城市也成了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心结所在的地方。
在这个商队中心转移的历史过程中,当时的一个叫做奥列格的商队首领,渐渐地在这块土地上组织了一个有的具有国家性质的公国,称为罗斯公国,史称基辅罗斯。
上方箭头是诺夫哥罗德,下方箭头是基辅,圈中是奥列格在912年死前所控制的疆域。
2、
在奥列格死后,他的儿子伊戈尔(912-945年),孙子斯威亚托斯拉夫(945-972年)相继即位。在这60年间,父子两个秉承那种武装商人的野性,谈的好就做交易,谈不好就抢他N的。不过他们父子两个获得了广袤的领土时,即分散了兵力,也把周围的所有国家、部落都得罪了,为这个瞬间建立的庞大国家前,险些加了一个转瞬即逝的形容词。公元972年,斯威亚托斯拉夫在保加利亚的扩张失败,在从多瑙河流域撤退时,在第聂伯河上的浅滩上遭到佩切涅格人的伏击,斯威亚托斯拉夫阵亡。
中心部分是奥列格留下来的领土,横线部分是这爷俩扩张的领土。
除了大片的本土外,顿河上那个圆圈是萨克尔,刻赤海峡在当时属于他们的商业据点。
另外,东面的横线部分是保加尔人(保加利亚人的祖先),也被他们洗劫过。虚线箭头是袭击斯威亚托斯拉夫的佩切涅格人的侵扰路线。
PS:在俄罗斯的历史中,来自中亚地区的游牧势力一直是俄国的心腹之患,差不多持续了1000年,直到19世纪俄国吞并了中亚才消除这个威胁。
3、
斯威亚托斯拉夫死后,继承者是他的儿子弗拉基米尔(980-1015年)。
弗拉基米尔?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很眼熟?弗拉基米尔的意思是“圣者”,我们伟大的列宁同志的名字就是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现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字也是弗拉基米尔·普京,可见这个“圣者”在俄国历史上非常的有名。由于当时的罗斯公国的国家体制已经建立,和南方发达的拜占庭有着长期的文明交流,所以拜占庭中很多治理国家的方式被引入了进来,这即包括宗教,也包括那种集权制度。后来,弗拉基米尔索性将这个宗教成为了罗斯公国的国教,直接奠定了基督教在俄罗斯的地位。
他在位时候的国家扩张方向则是东防西扩,即,东南挡住佩切涅格人,向西面的波兰方向入侵。
在他死后,为争夺王位,诸子相残。
他的大儿子靠着波兰人的势力,当上了罗斯大公,阴谋杀了三个兄弟。他的小儿子因为事先得到风声跑到了诺夫哥罗德的领地,率领军队打败了基辅的哥哥,但是哥哥再次凭借波兰人的军队反击了弟弟,占领基辅,弟弟败走(波波镇露,第一次?)。但在波兰人撤退后,弟弟再次反击成功,这时候哥哥逃到了南方的宿敌佩切涅格人那里,从那里借兵想重返基辅,最终失败,在逃亡过程中病死。
哥哥叫斯威亚托波尔克,弟弟叫雅罗斯拉夫。
在1024年的时候,另一个兄弟姆季斯拉夫打败了雅罗斯拉夫,兄弟两个瓜分了这个国家,姆季斯拉夫统治东部,雅罗斯拉夫统治西部。在姆季斯拉夫死后,雅罗斯拉夫(1019-1054年)又重新统一了这个国家,复定都基辅。
这段历史传说很生动,也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百度下。
其在位的时候,主要的扩张方向依旧是向西扩张,主要就是波兰和立陶宛,基辅罗斯达到鼎盛时期。
4、
基辅罗斯的衰落
雅罗斯拉夫生前,经历过父子反目,兄弟相残,两次当上了大公,两次被赶了下来。为了避免诸子相残的情况再次出现,在他死前立下遗嘱,将国土分封给了五个儿子。
分家容易,再统一就难了,所以雅罗斯拉夫分封国土开了诸子分封公国的先河,成了基辅罗斯公国衰落的开始。
这时候的罗斯公国有点像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诸侯征伐,外敌入侵,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而这个松散的公国越来越难以应对诸多挑战:
a、国家的分封使得几个兄弟国家与基辅的大公争雄,基辅也曾经被其他大公国洗劫一空;
b、1204年,十字军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基辅罗斯的商贸受到很大的影响;
c、波洛夫齐人替代了佩切涅格人,成了基辅罗斯衰退后面临的重大外患;
d、散落的罗斯人撤退到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河口,进一步堵死了基辅罗斯的商贸之路,使得基辅罗斯雪上加霜。
e、西北地区的圣剑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立陶宛人趁乱开始兴起,逐渐骚扰、侵占到了这片地区。
这一时期的部分罗斯人,除了在相对薄弱的芬兰和东北方向有所扩张外,在西方和东南方都是越来越退缩的。分封后的基辅罗斯使得这块地区四分五裂,而在蒙古人的铁骑到来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反击,使得基辅罗斯的后裔被蒙古来的游牧民族奴役了几百年。
俄国的这段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有些相似,文化基因相同但是国家分裂,势趋融合却又受制各地诸侯,一旦外敌入侵,一盘散沙似极易被击溃。
红线部分是众多罗斯公国聚集地,里面有众多的公国,蓝线是一些公国和其他国家竞相争夺的区域。
5、蒙古人的入侵与统治(1223-1502年)
到了1223年,罗斯众公国还在相互争夺的时候,铁木真在攻下花剌子模后,旗下的一支蒙古骑兵从伊朗高原和里海的低地处,转折北上,越过高加索,从里海西岸的低地北侵,打败了波洛伏齐人和罗斯人,他们在那儿可以说是横冲直撞,直到败在了东部的伏尔加河中游的保加尔人手里,然后撤退了。这仅仅是武装侦察的行动就把这些公国搅翻了天,为蒙古人大规模的西征埋下了伏笔,纵使这个伏笔一直埋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出现。
1237年,三十万的蒙古人开始沿着探查好的路线西征,各国的公国一盘散沙,无法有效对付蒙古人的入侵,在征服了众多的公国之后,继续西进,一直打到了亚得里亚海附近。后来窝阔台死讯传来,蒙古人开始后撤,直到撤到伏尔加河下游附近,也就是以前佩切涅格人和波洛伏齐人的传统区域定居了下来,在伏尔加河的河口建立了萨莱城,统治了罗斯人二百多年。
这段时间里,除了两个公国未向蒙古人臣服之外,其他诸公国都相继臣服。他们给蒙古人定期纳贡,提供兵员,然后从蒙古人那里一纸册封书,获得内部的统治权。这种统治并不是直接的国家统治,而是一种藩属关系,这些大公国在国内依旧有很大的自治权,这位脱离蒙古人的统治积蓄了越来越多的力量。
蓝线内是诸公国,红点是莫斯科,红线内是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的直接统治区域。宽白箭头是蒙古人第一次的侵扰侦查路线,细黑箭头是蒙古人第二次的西征路线。
6、蒙古统治时期,各公国在西面失去的土地(1237-1462年)
由于诸多公国的一盘散沙,加上蒙古人的统治,使得西面的势力逐渐东侵。
13世纪初,条顿骑士团东侵,13世纪下半页侵占了波洛茨克公国西北的土地。
这时候最引人注目的是立陶宛的崛起,立陶宛在十三世纪完成统一后,逐渐向俄罗斯方向扩张。一些在条顿骑士团和蒙古人压迫下的公国,逐步臣服于这个新崛起的立陶宛,甚至是心甘情愿的臣服于他。
到了十四世纪上半页盖迪明统治立陶宛的时候(1316-1341年),立陶宛吞并了几个俄罗斯公国,向东、南两个方向并得了大量的土地。
十四世纪下半页,奥尔盖德(1345-1377年在位)趁蒙古人内乱,打败了蒙古人,趁机占领了基辅,兼并了濒临黑海的大片草原,几乎占领了整个乌克兰。
1395年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公国,并与莫斯科公国长期争夺斯摩棱斯克东南面的韦尔霍夫斯科公国。
竖线是1263年的立陶宛,蓝线以内的斜线是盖迪明扩张的领土,蓝线外面的阴影部分,写着“基辅领地”的大片领土是奥尔盖德时期扩张的地方。红线是当年立陶宛扩张最盛的时候,俄罗斯诸公国退守的领土线。
7、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1300-1389年)
史书中最早记录莫斯科这个地方的是1147年,这个地方本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国的一个城镇,但是他地理位置优越,它的四周有纵深的防护林,有一定的守备能力。同时,莫斯科的周边,几乎是处于是欧俄东部河网的中心,连通波罗的海、黑海、亚述海、里海等海的众多水系,这是莫斯科公国能够崛起所具有的优势,使得莫斯科大公国既能够沿河而下攻城略地,也使他继承了历史上罗斯公国的商贸属性,而且他的大公大都非常的善于理财。
莫斯科的位置及莫斯科公国的扩张路线
可以看出,当时俄罗斯的两大水系,以基辅为中心的第聂伯河水系和以莫斯科附近发源的伏尔加水系。如果说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那第聂伯河则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祖母河。
1332年,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获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称号,渐渐地,这里成了公国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
在这之后,莫斯科公国逐步兼并周围的小公国。在伊凡一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谢苗和伊凡二世(1353-1359年在位)和立陶宛的矛盾激化,争斗的中心就是上面提到的斯摩棱斯克东南的韦尔霍夫斯科公国。
伊凡二世的儿子德米特里(1359-1389年在位)时期,金帐汗国发生内乱,莫斯科公国乘机大肆扩张。1380年,在顿河附近打败了蒙古人,纵使在后来的战争中失利,莫斯科被劫,不过却使得莫斯科公国声名大振,因为这是俄国人对蒙古人的战争中第一次胜利,伊凡二世被称为‘顿河王’。但此时的莫斯科公国扩张后所获得的领土不是联系在一起的,很有可能会在以后的战争中丧失掉,所以,他的后继者以保持领土的连接性为扩张的方向。
这图比较清晰了,索性不划线了。
8、
瓦里西(1389-1425年)这人非常的有城府,轨迹颇多,他在以兼并周边公国使得分散的国土连接为目标,游走于蒙古王公贵族之间收买人心,在金帐汗国和帖木儿火拼的时候,他趁机运作,获得了伏尔加河地区的下诺夫哥罗德大公国和木姆罗公国,使得它的领土连成一片。
而他在俄罗斯诸公国内部则是合纵连横之策,逐步兼并周边公国,莫斯科北面的几个公国独木难支,实际上已经成为附属,兼并只是迟早问题。
到瓦里西一世死前,莫斯科大公国已经有了对比其他公国的优势。
他的儿子瓦里西二世在位时,政局不稳,在领土扩张上面只是完善,拓张的并不多。而在他这个时期,蒙古人内部发生巨变,蒙古几个部落逐步分崩离其,使得莫斯科公国能够招募蒙古的王公贵族,为其驱使,真是二百年河东,二百年河西。这些分裂的汗国对莫斯科公国的威胁在降低,为它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
PS:金帐汗国逐步分解为亚述海沿岸的克里米亚汗国,伏尔加河附近的喀山汗国,在几年后又从喀山汗国分裂出一个阿斯特拉罕汗国。
9、伊凡三世和瓦里西三世时期的莫斯科公国(1462年-1533年)
伊凡三世在位时期(1462-1505),是俄国领土扩张的一个爆发期,在他在位的四十多年里,领土扩张了几倍。
1463年,率先把加在莫斯科公国内部的一些公国通过威胁、购买的方式吞并。
1478年,征服了北面的诺夫哥罗德公国,这个公国长期致力于西面的芬兰、北面的北冰洋、东面人烟稀少的地方扩张,他的并入使得莫斯科公国的面积大大增加。他在芬兰湾南岸附近建设了一个叫做伊凡哥罗德的要塞港口,初步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了据点。
1480年,在赢得对金帐汗国的战争后,其甚至废黜了那位蒙古大汗,蒙古势力大势已去。
1485年,伊凡三世吞并特维尔。
1489年,在喀山附近立了一个傀儡的喀山大汗。并在这一时期,跨过了乌拉尔山,获得了鄂毕河下游的一部分土地。
另外,在1472年的时候,伊凡三世赢取了那位著名的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亚,连同拜占庭的众多管理制度也一并进入,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的俄罗斯。
在伊凡三世临死前,一个一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已经初具雏形。
红线内是伊凡三世刚继位时的莫斯科公国,蓝点是莫斯科。
伊凡三世死后,秉承这个大公继续扩张俄罗斯的是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1502-1533年在位)
瓦西里三世时期和难免的克里米亚汗国、东南的喀山汗国关系恶化,忙于对付这两个游牧民族的骚扰,在领土扩张上面主要集中在周边几个地方
1510年兼并西面的普斯科夫(红圈),
1514年兼并西南的斯模棱斯科(篮圈),
1521年兼并剩余的留赞公国(粉圈)。
在莫斯科公国的扩张史上,由于频繁的战争需要,政治、军事的集权逐渐得到强化,可见这个公国的集权和他的扩张史是油深深的历史渊源的。
10、伊凡四世下沙皇俄国的形成与继续扩张
伊凡四世的一生可以这么形容,幼年丧父,继承大统,母亲锤炼,诛杀辅政,弱冠沙皇,疑心重重,心狠手辣,极具城府,易怒暴虐,最终失手杀子。
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
1552年,伊凡四世征服东面的喀山汗国。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俄国又这儿一大片的其他民族。
1556年,伊凡四世征服南面的阿斯特拉罕汗国,囊括了整个伏尔加河盆地。不仅如此,俄国人继续南下,将南面的卡巴尔达纳为保护国,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势力渗入到高加索地区。
1557年,伊凡四世将更东面的大诺盖帐汗国纳为他的保护之下。
为了保护俄国柔软的东南腹部,伊凡四世建立了数个军事要塞(绿框中)
1558年,伊凡四世吞并利沃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将瑞典等国拖入战争,这仗打了25年,直到1583年才结束。俄国不仅没有获得利沃尼亚,还丧失了芬兰湾的出海口。
然而幸运的是,俄国和西欧的贸易路线并没有被切断,1553年一对英国商队逃到北冰洋发现了新航线,俄国人在那儿建立了新的港口。(蓝框)
而在东面,俄国的武装商队越过乌拉尔山,沿着游牧民族的北方极少进入的地方向前推进,并建立了数个军事贸易地点,比如有名的鄂毕城,秋明城。(红框)
这一时期的俄国领土进一步扩大。
红线为伊凡四世即位前的领土,其他标示上面都有解释。
===================================================================
说到这里,我想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些眉目。楼上高票答案所说的那个俄罗斯在极端时间内崛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俄罗斯的崛起,从奥列格建立基辅罗斯,到雅罗斯拉夫分封子孙,从蒙古人入侵前的一盘散沙,到伊凡四世的重新整合,从众人眼中的斯拉夫蛮子到引人注目的索菲亚公主嫁入,差不多用了600年的时间。
常人眼中的莫斯科公国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国家,然后用了一百多年的时候兼并了世界上最多的领土,显然它们有看到莫斯科公国背后的罗斯褚公国。可以这么说,基辅罗斯公国建立了类似夏商周时代的国家历史,成为了所有罗斯人的精神向往。虽然他们彼此征伐不断,不过他们内心中依旧认可自己是罗斯人,散沙下面有一个巨大的文化区域。俄国人的前其扩张,更多的还是相同文化区域的诸侯国整合。俄罗斯能够在几百年内扩张成为横跨三洲的大帝国,依靠的是整合后的诸多罗斯地区,而不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
===================================================================
11、波波镇露.2st
伊凡四世死后,国政混乱,尤其是在1598-1613年这15年间,内乱不断,外患频发,俄国相继失去西部的土地。
这时候,最有名的莫过于1610年,波兰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并在此占据了两年之久。此后在1611年,波兰人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同年,北面的诺夫哥罗德公国向瑞典称臣。同时瑞典还占据了北面芬兰湾的众多地区。
但是,在经过200多年的整合之后,一个具有国家意识、统一的俄罗斯族已然觉醒。在1612年,俄罗斯起义军击退了波兰人,收复了莫斯科。
红线为割让领土后退守的国界,蓝线为波兰侵略所能达到的地方,红点为莫斯科。
12、罗曼诺夫王朝的兴起
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登基为新的沙皇。在这以后的70年中,这个王朝仍然秉承俄国的扩张传统。他在欧洲部分的扩张则是以南面的乌克兰为主,因此和波兰人爆发了长期的战争。直到波兰衰落后,在1667年,波兰做出让步,俄国获得斯摩棱斯克、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以及基辅,俄国逐渐开始在乌克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在随后的时间里,波兰人逐步退出乌克兰的势力,进一步成
为俄国扩张阻碍的则是黑海沿岸的土耳其人。
在这70多年中,他虽然忌惮中亚的那些游牧汗国,但是俄国人在东面扩张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他在击败了西伯利亚汗国之后,沿着这条北方的道路,十分聪明的绕开中亚的强敌,沿着这条路一直向东走,并最终向东到达了白令海峡,向南到达了中国的东北地区。
13、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扩张
彼得大帝在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其功绩在此不再叙述。
彼得大帝一生,其扩张的国土非常巨大,但绝大部分是来自东方。因为在东方,几百人的武装商队就能够击败一个游牧汗国,对俄国而言,广袤的西伯利亚简直就是无主地。虽说如此,东方的扩张路线依旧不是主要路线,主要路线依旧是欧洲部分的扩张。其一生虽然扩张的领土有限,但是这种有限的土地极具目的性,就是为了获得通往西方的出海口,这个出海口有两个,一个是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一个是黑海的出海口。其在位期间获得的是波罗的海的沿岸,而黑海沿岸则留给了他的子孙去完成。
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为什么俄国人这么向往出海口?
究其原因,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a、历史原因。俄国从他的诞生到发展,都是与商业贸易息息相关的。他的建国就是一群武装商人开始的,一直到他建国的历史,都在进行着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从北欧、东欧到中亚、中国的贸易。因为对商贸交易的需求,俄罗斯能够诞生在欧俄平原上,因为彼此之间贸易的交换和贸易路线的稳定,诞生了最早的基辅罗斯国家。同时,也在他最为混乱的割据时代,其依旧能够通过这种商贸联系维持这种历史上延续,使得他们在界定自己历史身份的时候,既不同于瑞典人、波兰人、立陶宛人,也不同于蒙古人、突厥人。
当然同样的,因为对毛皮的需求,使得俄国人最终跨过乌拉尔山向东走动了东北。
b、地理原因。这个原因也能从地理上找到一定的佐证。欧俄平原虽然深居内陆,但是其距离海洋的距离很近,凭借欧洲周边环绕着的各大边缘海和海湾,这里的人可以较早的从海上获得联系。其次,这里大片地方都是平原,地势非常的平坦。其内部水系也十分的发达,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两大水系,连着这东欧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因此,这里号称连接着五海之地(黑海、亚速海、里海、北海、波罗的海)。这里的水系特征,既使得这块土地能成很早的时候就成了极好的商贸路线,也使得一些国家利用这些水系作为统治的基础。基辅罗斯的诞生,莫斯科公国的兴起,都离不开这种地理上的原因。
还有就是在蒙古高原、天山阿尔泰山、阿富汗、伊朗高原、高加索一带,和西伯利亚高原山地之间,有一块远低于周边的地区,这个地区是古代游牧民族侵扰欧洲的路线,同样也是俄国人东进的路线,这个地方曾经被哈麦金德称为大低地。
c、人的因素,也是最为重要推动因素。欧俄平原这块地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在历史的演变当中,逐渐成为一个文化区域。1612年的俄国人民起义,击退了波兰人的占领,可以看得出这块地区炸17世纪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强烈的民族意识。不仅仅是这里的人民,这里的领导者也是这样。这块土地的历任统治者除了扮演商贸路线保护者的角色外,还往往扮演着商贸路线开拓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在彼得大帝以前就已经有了迹象,如罗斯公国的早期开拓者在保留庞大的罗斯公国的同时,即保持了在顿河、刻赤海峡的商业据点,同时也不断的向多瑙河方向扩张新的商业路线。历代沙皇在同立陶宛人、波兰人反复争夺的诺夫哥罗德和斯摩棱斯克时,其争夺的不仅仅是领土,而是当时欧俄部分在北方的商贸物流运输中心(诺夫哥罗德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起码到了伊凡四世时候,俄国诸多的沙皇们已经意识到在海上贸易的重要性,那就是在波罗的海、黑海和北海上建立自己的对外商贸据点。所以,俄国人向往海洋的冲动,历史上早就有之,而他们的这种努力之所以没被我们注意到,不过这点是被彼得大帝耀眼的光芒说掩盖罢了。
d、经济因素,也就是俄国人为什么要寻找出海口的最最最核心的因素。俄欧部分这个大平原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这块地方盛产很多东西,同时因为发展条件较其他地区劣势一些,所以也缺乏很多东西。比如从小麦黑麦这种农作物,到亚麻菜籽等经济作物,从大批的牛羊,到乌拉尔山附近的铁矿,无不是这块平原上说盛产的,但是这里也缺乏贵金属、奢侈品等众多的东西。
同样的,俄国因为深居内陆,气候相对季风区差了一些,其人口一直未能像东方那样增长,这导致了他的经济生活虽然能够自给却不能够自足的现象。所以其必然要有对外交换,也就必然盛行商品贸易,而这种贸易逐渐形成内在的张力,使得俄国这个国家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开拓新的贸易路线,新的出海口、新的资源地。俄国这种经济形式,说他是海洋商业文明,或者说他是农耕文明都是不合适的,自给却不能自足的特性使得他介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强的时候自豪自己是独立的一个体系,弱的时候却要质问自己更像东方还是西方,自己从何而来的问题。
=================================================================
所以说,楼上的高票回答在俄罗斯不适合农业种植、莫斯科等公国是农耕城邦等等说法,是不了解俄罗斯历史发展的猜想罢了。
=================================================================
图中左上标示红线是彼得大帝抢夺的瑞典领土,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右下标示的红线是彼得大帝在1722年抢夺的波斯领土,基本沿着里海西岸和南岸。
在彼得大帝时期,俄国在乌拉尔山以东方向获得的领土主要是,中亚方向开始挤压几大汗国的领土,堪察加半岛以及千岛群岛。
====================================================================
待更。
14、彼得大帝的几个继任者(1725-1762)
彼得大帝去世后,他的几个继任者显得格外的无能,不过讽刺的是,平庸的几个继任者却获得了比别的大地多的多的领土,最明显的就是在黑海方向和土耳其之间的激烈争夺。
1735年,俄土战争爆发(第四次),归还了1723年彼得大帝占领的里海沿岸土地,以获得波斯对俄国人的帮助,同时在1739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人获得了在黑海沿岸更多的势力范围。而根据《贝尔格莱德合约》,俄国虽然获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南布格河和顿河河口之间的大片土地,不过合约却禁止俄国在黑海上建立要塞和海军,这对于俄国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此时的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则继续进行着无人区漫步的状态,在1697年发现勘察加半岛,1732年彻底征服,并且在此建立了海军基地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蓝框)。此外,俄国人的脚步没有停下,继续向东,迈过白令海峡、威尔士角到达阿拉斯加,1741年发现阿留申群岛。
在中亚的扩张则是建立势力范围为主。1731年,小帐汗国成为其保护国,1740年中帐汗国成为其保护国。之所以没有获得更多领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遭到了当地地区民众的强烈反抗,同时由于俄国的注意力依旧在欧洲方向,对此地区关注相对较少。因此,在之后的100年里,俄国人在中亚的扩张极其艰难,直到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其才开始在中亚大举扩张。
15、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扩张。
可以这么说,最终奠定俄国在欧洲领土地位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在位期间不仅扩张的领土甚多,更关键的是,其扩张了俄国的出海口,使得俄国同时有了黑海和波罗的海两个窗口通向西欧。
1772年,俄国伙同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了波兰,获得第聂伯河东岸的波洛茨克、莫吉廖夫,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的明斯克和西乌克兰地区。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获得剩余的白俄罗斯、库尔兰和立陶宛部分地区。三次瓜分波兰使得俄国的领土边界从第聂伯河东岸一下子扩张到了涅曼河、德涅斯特河东岸,三个大国从此成为邻国。
1768年,俄土战争再次爆发(第五次),波罗的海分舰队第一次远征希腊群岛,在切斯马海战中歼灭土耳其舰队,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海军的胜利奠定了领土扩张的基础,在1774年的合约中,俄国不仅废除了1739年《贝尔格莱德合约》中禁止俄国在黑海建立舰队和要塞的限制,还获得了刻赤港和叶尼卡列港等黑海沿岸的众多要地,还是得克里米亚汗国脱离了土耳其的控制,并在1783年对其实施了兼并。值得一提的是,在1783年兼并了克里米亚半岛之后,俄国在半岛上修建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以后的克里米亚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中,这里扮演了举重轻重的角色,同时这个要塞的重要性也直接促使普京吞并了克里米亚半岛。
1787年,土耳其为了重新获得重要战略地位的克里米亚半岛,对俄国开战(第六次),而瑞典看准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俄国军力空虚,于1788年对俄开战,瑞典舰队驶入东芬兰湾,威胁圣彼得堡。但由于波罗的海舰队的存在,驱逐了瑞典舰队,直接影响了对芬兰的战争。在奥恰科夫和刻赤角的海战中,俄国利曼区舰队击败土耳其海军主力,决定了俄国的胜利,迫使土耳其签署《雅西合约》,奠定了俄国在黑海上的地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扩张图。
16、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任者在欧洲的扩张(1796-1914)
自从叶卡捷琳娜二世奠定俄国的基本版图之后,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其继任者在领土扩张放面依然有着令人瞩目的扩张,其在欧洲、高加索、中亚、远东、美洲皆有显著成果。
欧洲的扩张还有三个方向,一个是西面的大波波故地,一个是西北面的芬兰,一个是西南面的罗马尼亚
大波波的故地我想应该是最有名的一个,这次领土的获得非常的有意思。19世纪初,正是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风起云涌的时候,整个欧洲被搅得天翻地覆。在第四次反法战争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国参与的反法联军被拿破仑以劣势兵力击败,然而结果却是本该是战败国的俄国,却获得了普鲁士在第三次瓜分波兰时候获得的比亚韦斯托克。这点看似难以理解,却能体现出拿破仑那种以战止战的战略思维。俄国在当时幅员辽阔,在所有事发大国中又距离法国最远,俄国在此次战争中是劳师远征,并未伤其国力,战胜了俄国并给予好处然后拉拢了俄国,与其结成反英同盟,欲擒故纵。所以说,此次的领土扩张是法国摄于俄国的潜在国力而获得的。因此,两年之后,俄国又获得了奥地利塔诺波尔地区,此地区是奥地利在第一次瓜分波兰时期获得的。
在西北方向的扩张能看出俄国人善用时机的思维。1808年,也就是俄法同盟的第二年,俄国借口瑞典依旧处在反法阵营当中,对瑞典宣战。瑞典不敌,被迫求和,在《腓特烈港和约》中,将治下的芬兰大公国割让给了俄国,俄国自此占据了芬兰一百多年。
而在西南方向的扩张中也颇具戏剧性。本来在法国人为了在南面牵制俄国,支持土耳其进攻俄国。1806年,土耳其对俄国宣战(第七次俄土战争),但是在1807年的提尔西克合约中俄法两国戏剧性的结盟,土耳其人被法国人出卖了。同一年,俄国舰队歼灭土耳其舰队,控制了黑海爱琴海上的制海权,并一度控制了科孚岛。在陆地上,土耳其军队也是节节败退,直到1812年和俄国签署《布加勒斯特和约》,土耳其在黑海北岸,割让德涅斯特河和多瑙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
俄国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扩张。
红线是土耳其在1812年割让的比萨拉比亚,蓝框是俄国舰队一度占领的法属爱奥尼亚群岛。
历史上俄国在多瑙河三角洲的扩张。
17、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任者在高加索的扩张(1796-1914)
2008年8月8日晚,普京在北京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在美国的支持下,军事控制了南奥塞梯,俄军随后强硬反击,格鲁吉亚兵败如山倒。自此,高加索问题再次步入人们的眼中。俄格在高加索的问题从何而来?
我们在上面提到伊凡四世的那段,俄国在1556年就征服了盘踞在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汗国,并第一次将俄国的势力介入到了高加索地区。这里高山耸立,民族混杂,并且当地的民众多受到土耳其和波斯的压迫,俄国人的到来为他们看到了解放的希望。
1774年,土耳其割让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地区,1791年,俄国大局入侵大卡巴尔达地区,直到1825年才正式成为俄国稳固的一部分。而上面提到的那个南奥塞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1774年,奥赛梯的北部被俄国控制,1806年,南部又并入俄国。
1783年,格鲁吉亚自愿接受俄国保护。而格鲁吉亚其他众多公国又相继并入俄国,其中,阿布哈兹地区在1810年并入,1864年正式兼并。
1814年,波斯战败,割让达吉斯坦和阿塞拜疆。
1828年,波斯再次战败,又割让了爱沙尼亚的东部地区。
1829年,土耳其战败,割让阿哈尔齐克,并入格鲁吉亚。
直到1878年,俄国在高加索的扩张才得以基本结束,并一直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18、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任者在中亚方向的扩张(1796-1914)
俄国和中亚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彼此斗争的关系。中亚的游牧民族想借此西进,俄国则一直想控制整个伏尔加河,双方再次争斗了近1000年,直到19世纪下半页,中亚逐步被俄国征服,这哥斗争才得以结束。
俄国在伊凡四世时期,吞并了阿斯特拉罕汗国后,在中亚地区的扩张并没有多大的进展,反而是在伏尔加河沿岸建立了一系列的要塞城市,而且,在起义后的东进的过程中,他们也是从北方绕过中亚这片地区,这种现状直到1822年才有所突破。可见,在从1556之后的260年里,俄国人对中亚的吞并政策是不合时宜的。
19世纪30年代,小帐汗国和中帐汗国分别被俄国那位保护国,1847年,大帐汗国也被吞并,并在之后的30多年里逐步进行了征服。这个大帐汗国分裂为几个小汗国,浩罕、哈布拉、基发。
1853年,俄国占领浩罕国西北边境的阿克—麦切特城,并以此为据点,逐步压缩各汗国。
1854年,俄国又在浩罕国东北地区建立了维尔尼要塞, 直到1876年把浩罕国兼并完毕。
1868年,哈布拉汗国首都撒马尔罕失守,哈不拉汗国并入俄国。
在对待基发汗国中,俄国最难攻取,直到1885年,俄国才兼并完毕。
值得注意的是,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引起了英国人的高度警觉,因为俄国在吞并中亚汗国之后,离大英帝国的皇冠英属印度只是一线之隔。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印度的利益,三次出兵阿富汗,企图在占领阿富汗之后进入中亚,遏制住俄国的扩张势头。不过,英军士兵和印属部队还没碰到俄军的影子,就在阿富汗这个崇山峻岭之间就遭遇了惨败。俄国此时的势头也不乐观,中亚地区的民族反抗,中国的强硬反击,英国的高度警觉,都使得俄国做出了妥协的决定。
1895年,英俄谈判,俄国和阿富汗划定了沿用至此的边界,阿富汗为两国缓冲国。
19、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任者在美洲方向的扩张(1796-1914)
上面有人提到,俄国放弃美洲的阿拉斯加是个巨大的战略失误,因为放弃了阿拉斯加就是放弃了150w平方千米的土地,也放弃了临近更多的资源。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
1728年,丹麦的一位叫做白令的航海家,受俄国政府之邀探索俄国东部地区,白令海峡就发现于此。
1741年的时候,白令率队再次在阿拉斯加登陆,其发现在这里有着丰富的毛皮资源,这一消息想火花一样点燃了俄国人开发阿拉斯加的热情。
1784年,俄国人舍列霍夫在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岛建立了俄国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性定居地,老科迪亚克城。1792年,又迁居到岛北面更易于开发阿拉斯加的新科迪亚克城。
1799年,“俄国美洲公司”成立,听名字就像是一个类似“东印度公司”一样特牛逼的武装商贸集团。他有沙皇支持,有开发的特许证,有垄断性特权,并对实际上的北纬五十度以上的所有领地,包括阿留申群岛等众多岛屿享有无限权利。
同一年,俄国在巴拉诺夫岛(锡特卡岛)建立了俄国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地——米海洛夫斯克。1802年,这个殖民地被当地土著移平。
1804年,俄国人报复性的摧毁了当地土著的居住地,并在此建立了新的米海洛夫斯克——锡特卡。
这个美洲公司曾经计划获取夏威夷群岛的立足点,不过更有吸引力的则是在旧金山的北面建立一个殖民地——罗斯要塞,并于1811年建成。俄国人本想着利用这个罗斯要塞作为对抗西班牙在美洲势力的据点,并作为供应锡特卡和其他北方据点的粮仓。
俄国人在美洲越来越往南的动作,引起了传统美洲强国的西班牙的警觉,西班牙在抢夺美洲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北进,1769年建立圣迭戈城,1776年,建立旧金山。而俄国人在那个旧金山北面的那个罗斯要塞的建设,必然触及到西班牙在美洲的利益,所以,俄国和西班牙的矛盾不可避免。
俄国人在北美的经营到底如何呢?俄国在北美从来没有过相当多的人口,而且原本作为粮食补给基地的罗斯要塞也没有达到粮食补给的目的。俄国人的目光都是局限在向当地居民勒索毛皮上,其活动一直局限在滨海地区,这一点从俄国人探索美洲的活动一直沿着西海岸线就可以看出。而且,罗斯要塞本身的坚固性都是个问题。
从这列就能看出,俄国人在美洲的眼光和亚洲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为了获取毛皮利益,其眼界不能和在美洲殖民获取土地、黄金、白银、木材、咖啡等诸多原材料的西班牙、葡萄牙这种美洲强国相提并论。因此,俄国在美洲的殖民投资,包括政治军事支持、财政支持都是空头支票,所以沙皇只能是继续开空头支票——委任状、特权令等,看似权利无限,其实局限非常有限。其本意就是为了激发商人的逐利本能,让他们一群乌合之众去对抗国家实体,胜则大赚,败也是毫无损失。
因此,在1841年开始,俄国人在看清自己在北美力量不足的现状,索性就把罗斯要塞卖给了美国在西部的大地主——约翰苏特。而那个所谓的“俄国美洲公司”也是因为这种浮萍一样的经营,状况恶化,被海军接手。
在1840-1867年,俄国美洲公司将美洲斯宾塞角以南的狭长地带出租给了竞争对手——哈得孙湾公司。
1862年,美洲公司已经实际破产,只是为了政治上的需求,才得以苟延残喘。
到了这时候,阿拉斯加的税收持续减少,而负担越来越重,对俄国人来说已经是个包袱,差不多就是烫手山芋。
而俄国在这块地区的扩张,和英美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深,一旦英美攻打俄属美洲,那么,俄国休想保住这里。为何?1821年的时候,俄国颁布特赦令,宣布他在这个地区的北纬51°以北和离海岸线100海里的水域,享有独占的航行权。而美国那哥1823年的门罗宣言的一部分就是为了针对这个。1824年,美俄谈判,俄国在这一地区的要求被限制在更往北的北纬54°40′以上地区。1825年,英国和俄国也在这里模糊规定了边界。
最直接的促使俄国卖掉阿拉斯加的事件是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英法对俄国开战,1855年,英法北太平洋舰队炮轰勘察加的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港,虽然没有炮轰到阿拉斯加。但是,却使得俄国沙皇确信,与其坐视阿拉斯加落入英国人之手,不如卖给美国人统治更好一些。所以,1867年,俄国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人。
所以,那种认为俄国人最终放弃阿拉斯加就是丢土失地,就是战略失误的说法,完完全全是在不了解这点历史上的“脑补+想当然”。
蓝色箭头是北纬50°纬线(PS:美加中部西部边境是49°划分),右边红框右下是北纬54°40′。左面红框是俄国在美洲的第一个定居点科迪亚克岛,右面红框是亚历山大群岛中的俄国第一个美洲殖民地——锡特卡。另外,罗斯要塞在旧金山北面对峙没多远的地方,不用标示了吧。
原本的简要笔记在中亚就结束了,不过看过网上还有很多那种对俄国卖掉阿拉斯加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没有战略思维的做法,因此继续更新这些。
还有很多人对俄国的扩张史有很多值得推翻的东西,可能会在中秋以前谈到吧。
另外就是,问我资料出处的人,我先卖个关子。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只不过对俄国挺有兴趣的,网上下载过几本关于俄国扩张和反思的书籍,也买过一些下载不到的东西。在文章的最后给大家贴出来去对比我的观点好了,当然是有时间卖完关子。
2016年9月7日23:59:45 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