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月薪 2 万~ 3 万元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vincent-99-79-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6年12月首答)我今年(2016)三十三了。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三年,计算机公司。那时候收入低,我记得月薪税前5000,到手3900多。当时也没什么理财的头脑,只是每个月底把花剩下的钱存起来,加上年终奖,副业收入,出差补贴等三年一共存了10万元人民币。花了3万元办了个加拿大技术移民,又把剩下的7万元换了1万加元。就这样来了加拿大。

(有很多人问我如何三年存10万,当然开源加节流,具体请看我写的这个帖子:年薪五十万左右的人都是干什么的?)

办出国没有用父母任何钱,为什么要出国,当时就是想自立,不想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妈宝。但是,不出国呆在上海的话,父母不可能给我自立的机会。所以我必须离开,而且用自己的能力离开。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凭三年在上海某美资500强的工作经验顺利找到了同样的工作,当时收入是5万加元。那时候加元贵,兑人民币将近7,换算成人民币有三十五万,顿时觉得自己有钱了。

来加拿大第二年给父母办了团聚担保移民,不过过了四年多才批下来。现在父母也移民加拿大了,家里现在都是我说了算,成功实现了自立的初衷。

在加拿大用业余时间读过一个授课型的硕士,学费公司报销,自己没出什么钱。毕业以后工资涨了一点,但是这个国家收入不如美国,也不如中国那么日新月异,现在在这里八年多了,工资也就7万加元多一点,这几年加元汇率低了很多,最近兑人民币5点多一点,换算成人民币其实跟我刚来时候也差不多。当然跟我自己最近这几年不怎么进取也有关系。

到加拿大以后最有用的是接触了理财的知识,这里工作轻松,尤其是那个授课型硕士毕业以后每天晚上大把富余的时间正好学习理财的东西,基金股票债券信托房产保险全部研究了一遍。虽然谈不上专家,但是也略知一二了。

今天是2016年底,马上放假了,没什么事,正好把自己的资产都统计了一下。这些年在加拿大共买了三个公寓,其中自己住一个,另外两个出租。三个公寓目前市值大概105万加元吧,其中房贷63万。另外基金和存款还有15万加元。我现在每个月工资收入大概4500加元,房租收入2800. 然后每个月基金定投1000,还三个公寓的房贷一共3000. 其他生活开销一个月1000左右,现在加拿大的物价跟上海的物价比已经不觉得贵了,很多东西反而便宜了。而且在加拿大生活没什么人情开支,跟朋友出去吃饭娱乐99%是自己付自己的账单。剩下每年还有房产税,物业费,维修费,旅游等一些非日常开销的支出。

总之,一年吃喝玩乐之后能剩1.5-2万加元这样,其中一大半是以每两周一次的基金定投的方式存下的,我是两周发一次工资,我设定了自动扣款,拿到工资的那天会自动划去基金定投的账户。2016年基金的回报率不是很好,只有6%。之前几年比较好,在10%以上,尤其是2014年有过20%。从2008年到现在总的年化收益是9%,差强人意吧。

个人方面,男同志一枚,05年大学毕业前夕出柜(也是我移民加拿大的原因之一),无结婚和生孩子的需要。因此也没什么经济压力,在财务上的目标就是想在55岁左右停止工作,过上夏天在加拿大冬天在佛罗里达的候鸟生活。少了家庭责任,因此觉得也没必要在工作上太拼,刚移民来加拿大的时候还想着过几年入籍后去美国硅谷工作,现在则已经彻底不想了。感觉美国工作压力那么大不适合我。现在工作时间是弹性的,一般九点半到,四点半过一点走,中午还午休一个小时。一周有两天可以不去公司在家办公,每年有五周带薪休假,虽然工资比美国和中国都低,但毕竟日子过的舒适也挺好的。

另外,2013年我妈病了一场,身体大不如前,从那以后中国那边家里的财务也交给我来管理。人民币方面,2016年理财利息收到15万人民币,另外炒股票获利15万人民币,主要是中了四个新股的收益,还有上海的出租房收房租6万元。中国方面一共36万人民币的理财收入。

父母在上海那边有二个市中心的老破小,一套他们回国的时候住,另一套出租了。上海的房子是我父母的财产,不能算我的。

另外,为了加强保障,毕竟我没后代,养老都要靠自己,除了加拿大这里的社会养老保险以外,我在上海还买了一份最基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年付500人民币,等60岁退休以后可以拿托底的那档养老金。加拿大这里要65岁才能退休,不过我不想等到那么晚,55岁左右差不多就可以退了。好在没小孩,只要自己存够养老金就可以随时退休。

旅游度假什么每年二次,刚出国的几年比较热衷旅游,每年去二三个国家深度游,欧美国家比较向往的地方都去过了。这几年已经没什么感觉了,感觉旅游太累,休假的时候只想找个海岛晒晒太阳游游泳发呆就很舒服,或者去坐个加勒比海游轮吃吃喝喝一个星期也不错。加拿大这里如果能提前做好计划,出游的旅费并不贵,到中国经常有淡季六七百加元的经济舱机票,去巴黎伦敦有五六百的,去迈阿密300多加元,加勒比海岛国一周全包度假1000多加元,总之,只要提前做好计划,旅游度假也花不了多少钱,不买奢侈品,一年顶多也就一万加元吧,可以玩的很好了。

我住的公寓有健身中心和游泳池,平时跟着YouTube上的视频做HIIT,免去了运动的消费。

对电子产品没啥特殊爱好,尤其是手机,用的是加拿大电信公司给的合约机,才几十块加元的三星。电脑是MacBook Pro, 也没花多少,大概800美元吧,是前几年去美国旅游的时候顺便买的Refurbished。另外平板iPad这种几百块钱,可忽略不计。

服装方面前几年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买的多,最近几年买的少了,都是缺什么补什么。现在买衣服都是一套一起买,比如衬衫+裤子+鞋子+帽子或者其他饰品一起买。穿的时候也是一套一起穿。这样家里衣橱收纳的时候也方便,一套衣服上下挂在一起。现在很少像以前20岁逛街时候看到感兴趣的就买。不合适或者不是100%喜欢的再便宜也不买。真的喜欢的,只要不是贵的太离谱也不会太在乎价钱。

服装更在意做工和面料,款式和颜色则经典的灰白黑为主。做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同志,在这方面多少还是有点个人心得的。

知乎上很多人提到的优衣库,加拿大好像没看到过这个店。在上海倒是满大街都是,曾经进去看过,里面的衣服料子还可以,以全棉的为主,穿着应该会舒服,做为居家服还是可以的。但是大衣之类出街的款还是质量差了一点,而且价格也不如北美的大众品牌性价比高。三十几岁的白领男士出门穿个Tommy Hilfiger或者Polo Ralph Laurent还是需要的。

护肤品,从洗面乳,须后水到面霜,眼霜,精华(男同志总是要讲究一点),自2009年开始就全套兰蔻了。现在用的是Visionnaire的那个系列。我这里有个欧莱雅集团的工厂,每年会搞特卖会,其下品牌的产品价格大概是国内的1/3 - 1/2,还是很优惠的,一年这方面花费在1000加元以内。

我现在花销比较大的大概是家居方面,我喜欢逛家居店,看看有什么好看的窗帘,地毯,床单什么的。或者摆设之类的小玩意,就买回来。比如,我家里的窗帘床单被套都是配套的,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式样和图案。

我住在城市的市中心,距离公司坐公交车15-20分钟。我没有买车,本来对车就没什么爱好,再则也不喜欢开车,感觉开车手脚眼脑都要动是个很辛苦的差事。上下班都是公车或者地铁,很方便又环保经济。难得想出去玩就租个车,去机场则叫Uber。

总之,我的生活状态和经济状况在加拿大算比较普通的,身边的同事、朋友好像也是我这样的状态。工作比较轻松,生活很舒适,没有大富贵,不可能暴富,但是也没什么大的经济压力,中等的生活品质是有保障的,奢侈的高消费享受一年也能偶尔进行几次,但是不可能天天这样。


2019年1月更新:这几天忽然这个回答的点赞数又增加了,也有人给我私信。想想已经是二年前的帖子了,更新下最近两年的情况。

这两年工作上忽然有了突破,首先我在的加拿大城市2018年间AI大热,市中心开了很多Startup的AI小公司,然后就业市场顿时火热了起来。有时候一天都能收到好几个猎头的电话,以前都没有过。公司里跳槽的人在2018年上半年成倍增长,我自然也被调动起来,摩拳擦掌,想换个工作加点工资。正在这个时候,忽然经理找到我,说我工作业绩不错,主动给我提高工资18%,这都是以前没发生过的事情。估计也是公司想稳定团队,降低离职率吧。提高18%跟我跳槽想加的工资也是一样了,那就真没必要离开,做生不如做熟。

2018年五月的一天,有个离职的同事忽然联系我,说他有个瑞士的团队想找人做个项目,问我有没有空,我说可以试试看。后来接触了下后,觉得自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干,于是注册了个个人公司(类似中国的个体工作室)专门弄这个。

这个项目进展不错,工作时间大概每周20-25小时,每周去Demo一次,客户提意见后回来再改。本职工作那里我也继续做着,晚上和周末忙自己公司的业务。所以,现在每周工作时间大概60-65个小时,人比以前忙了不少,但是收入情况也的确提高了不少。

最近两年,收入增长比较快。但是,在生活状态方面,除了没时间看电视以外,其它都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巨变。体育锻炼还是保证每周好几次,体重严格控制在65公斤。每年一个月的度假时间是保证的,没去新的旅游地点,反而是回上海休息休息,会会老朋友,泡泡日式澡堂子,吃几顿好吃的。消费方面没有什么大额的发生,还是按照以往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进行着:电信公司四年前给的合约手机终于坏了,花了200美元在网上买了个小米A2继续用,感觉很不错,价廉物美。2014年买的MacBook Pro 速度慢了,回上海期间花500人民币加了16G内存,又快如闪电了,继续用个三四年估计问题不大。感觉自己不知什么时候进入了低欲望阶段,在物质方面没什么追求。


很多人问为什么移民加拿大了还在中国买社保,移民国外了还能参加中国社保吗?

答:

我虽然移民加拿大,但是仍然是中国公民,拥有合法的上海户口。具有上海户口的居民就可以自行购买上海的城市居民养老保险。

上海的养老保险有两种: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一般人参加的是职工养老保险,它是含在每个月五险一金扣款里的一部分,不可单独购买。自由职业者也可以自己去街道社保单位购买养老和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不能购买其他的四项险/金),自费参保, 目前每个月是1600多元人民币。

优点是退休后拿的养老金较多,目前大概有3000多一个月,并且含有医保保障。

缺点是缴费成本较高,按照目前的缴费基数来算一年要1.8万多元,缴费15年需要至少二十七万元。不能单买养老保险,是和医保捆绑销售的。

第二种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单独购买。分500-2300七个档次,参保人员可自行选择某个档次购买。持续缴费15年以上,年满60周岁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

优点是缴费成本较低,以我目前参保的一年500元来记,投到60岁也只有1.5万元。可以单独购买。

缺点是满退休年龄后领取的养老金较低,目前计算按照500元一年的缴费额,退休后每月只能拿到930元(2018)。

以上两种社保是分开结算的,缴费年限也是分开计算,不可同时享受。


“移民加拿大后为什么仍然参保中国的养老保险?”

下面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世界上变数很多,虽然我现在在加拿大生活比较满意,但是毕竟距离老年还有三十几年。三十几年后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人文各方面都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两个国家各买一份保险等于给自己两个保障。我知道中国有很多人不买社保,我觉得如果能支付起这笔钱的话还是参加社保的好:就拿养老金来说吧,社会养老金每年根据通货膨胀会提高养老金,等于你现在付出的这些钱是可以抵抗通胀的。更何况老了以后有一份稳定的医疗保险也能让你和你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根据我自身的情况特点出发,结合我上面写的两个养老保险的优缺点比较之后,我选择了参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原因就是投入不大,但有一份基础保障,如果老了以后回上海养老也能多一份本地收入。


移民加拿大了以后还是”中国公民吗“?

答:

谈谈”移民“和”公民“的区别。

移民是具有“长期居留“的资格,可以在这个国家定居,生活,合法工作。但是并不具有这个国家的国籍。每个移民国家的国籍法不一样,一般来说取得移民资格以后,需要居住满一定年限,再通过归化程序(包括申请,语言测试,文化测试,宣誓等)符合入籍条件的才能归化为该国公民。

中国国籍法规定,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将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但是没有取得外国国籍的,仍然是中国公民。

美国的”绿卡“,加拿大”枫叶卡“都只是移民身份,而不具有美国国籍或者加拿大国籍。相反,入了美国国籍/加拿大国籍的人也不再有绿卡或者枫叶卡,而是有美国护照/加拿大护照。只有该国的公民才有资格申领该国护照。


加拿大的配偶/婚姻关系有哪些?

花点时间谈谈加拿大的婚姻和恋爱关系。这跟中国有太大的不同,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首先谈谈配偶关系,中国只有一种合法的配偶关系,就是婚姻。因此“不结婚”在汉语的语境里就同“独身”划在了一起,也就有了你提的这种问题。其实,加拿大的配偶关系远比中国要复杂的多。
加拿大这里合法的配偶关系有三种,分别是common-law relationship, civil union和marriage。

Marriage就是传统的婚姻,但是这里婚姻的缔结和解除的程序与国内相比较复杂,比如结婚需要先民政局两次,第一次以后先公示21天,等于是给双方一个反悔期,公示期过了以后再去一次才能结婚。结婚证也要过很久才会寄给你。然后民政局只管结婚,不管离婚。中国所谓的“协议离婚”——夫妇双方自己协商好离婚后财产分配到民政局办离婚——在加拿大压根儿不存在。离婚一般需要经过一年的法定分居期,然后上诉到本地的Superior Court, 经过法庭审理和宣判两人离婚,如果有财产和抚养权分歧的,法院还将对之进行分割。只有两种情况不受一年分居期的限制,一是被起诉方有家暴的行为,二是被起诉方有通奸行为。注意,家暴或者通奸的施行方是没有资格提起离婚诉讼的。大家可以看到在加拿大结婚和离婚相对中国来说程序上都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婚姻的确是“人生大事”!可能正是因为它过于复杂,现在选择传统婚姻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尤其是本地出生长大的。

第二种是Civil Union,民事配偶关系。这种配偶关系诞生于2002年的魁北克省。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每个省的权力很大,有独自的婚姻法,然后联邦层面有另一个联邦婚姻法。当年魁北克省创造Civil Union的制度是为了将同性恋配偶纳入合法的配偶关系,在受了法国PACS(创立于1999年)的影响下创造的一种新型配偶制度。这种Civil Union的关系,虽然当年的初衷是为了同性恋者,但是基于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同性恋或者异性恋配偶,都可以进入Civil Union状态。法国的PACS也是一样。Civil Union的缔结与婚姻类似,也需要去民政部门两次,第一次公示,21天以后再去第二次并正式签署一份协议,缔结Civil Union关系。Civil Union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离婚”的时候,分手的时候不必经过一年的法定分居期,只要双方协商好财产和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可以一起到公证处解除“Civil Union”。如果双方协商不成的,再诉讼法院进行分割。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这不就是中国的“婚姻”嘛。

第三种:Common law relationship, 也叫de facto union. 这种关系就是一般意义的同居关系,配偶双方根本不用去民政部门登记,只要两个人决定进入relationship,
搬到一起住,对外以配偶关系相处连续十二个月,就自动成为common law
relationship. 这种关系根据以往的判例来看是不天然具有配偶继承权利的。因此当地的律师建议同居之前双方最好签署一份财产协议,以规定同居前和分手后的财产归属问题。单方可自行解除同居关系,即分居。如果财产和抚养权无法分割的情况下,可诉诸法律。也有些省份甚至规定同居满一定年限所有权利义务与婚姻配偶完全一致。

三种关系,婚姻最复杂,Common-law最简单,Civil Union居中。其它配偶权利,比如税务/福利/子女教育等,三种配偶关系是一样一样的。比如,可以把自己的同居男友/女友/丈夫/妻子加入家庭医疗保险计划,可以为同居男友/女友/丈夫/妻子购买养老保险给自己免税等等。

现实生活中,选择第三种同居关系的配偶越来越多,根据加拿大2011年的人口统计,全国只有67%的配偶是第一类“婚姻”,相比50年前1961年时,这个数字高达92%。而这还是全国的数字,到某些省份,比如东部的魁北克省,婚姻家庭的比例只有51.8%,同居的家庭比例达31.5%。并且离婚率也比较高,就我同一大组的同事大概20几个人,在过去的一年中至少有三个人离婚,而且都是有孩子的。

在年轻人中的同居比例就更高了。我公司的同事,跟我差不多年纪的本地人基本上都是单身或者同居关系,移民中结婚的比例较高因为它们很多是全家一起移民的。是同居还是结婚其实很容易分别,在英语中绝对不会叫自己的女友/男友老婆或者老公,所以你听某人谈论自己的老婆老公他一定是结婚的,如果他说男友或者女友,那就是同居关系。


在美国,加拿大的新毕业生如何财务管理?

答:这里仅仅从一个fresh graduate的角度来看。

刚毕业那会儿一般收入不太高,但开销可能不小,比如房租,养车,聚会,旅游,再加上日常开销。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预留出三至六个月的生活费做为备用和应急款项,多余出来的钱才能用于投资钱生钱。

居住在欧美国家的,还要把税务纳入理财的考虑范畴,因为如果能够合理合法的避税延税可以事半功倍。比如退休金储蓄,美国叫401K计划,加拿大叫RRSP,对中高收入人群来说有延税的作用,而且一般的雇主会给你match一部分,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工具。至少把雇主match的那部分买足。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在美国工作的话,比如一个月到手5000刀,你每个月基本开销(房租,伙食,汽油等)1500,那预留4500-9000刀在Saving
Account,以备不时之需。这部分钱不能用来做中高风险的投资,顶多买点货币基金之类的,鉴于美元货币基金几乎为0的收益,我觉得直接放在一般的Saving account就可以了。

拿到工资以后一般先买退休基金,就是401K,可以问问雇主有没有集体401K计划,有的话建议一定参加,好处是可以从税前工资直接扣,等于发工资时候就少纳税了,不用等第二年报税时候再退回给你。并且可以得到雇主的match,每个雇主match的百分比和上限都不一样,这个需要咨询雇主。至于买多少退休基金,可以结合你的收入开支和401上限来决定。比如我的公司match50%,而加拿大的RRSP上限为税前收入的18%,所以,我就设定税前收入的12%为我每次拿到工资的预扣养老金数额,这样加上公司匹配的6%,正好是18%。

拿到工资以后最好是先存款后消费,这样不容易造成消费过度。如果先消费,后储蓄容易造成钱不知觉中花完,一年到头存不下钱的窘境。美国信用卡消费很普遍,也可以开两张信用卡,一张额度设置成平时日常月消费略多的,另一张放在一边平时不用,仅仅作为备份和应急款项的替代。

如果你还想早日买房,那么就需要存一笔首付款,也可以通过拿到工资就先存款的方式。如果你买房计划在3、5年以内,那么这部分钱也不适合风险投资,可以买三年或者五年的GIC(定期存款)或者A级债券。

总之,5年内需要使用的钱不适合中高风险的投资。

还是上面哪个例子,月收入5000,假设你投养老500,房屋首付存款1000,那么还剩3500,日常开销预算1500,还剩2000。那你可以拿1500做些中高风险的投资,比如股指/股票/混合基金的定投,剩下500元机动。到月末进行总结,如果钱剩余,那就继续放入投资账户,如果钱为负,那要找一找为什么预算超标的原因,为下个月实现预算大于开支的目标做准备。

最后,一个建议,最好养成记账的习惯,这样对自己的消费趋势和消费习惯能有一个记录。能知道自己的钱花去了哪里,知道哪块地方的消费最多,是不是理性的,能不能优化?每个季度末,年中和年末,做一个财务总结,看看这个季度,半年和一年的财务目标是不是完成了,开支有没有超预算,收入是不是满意。自己的收入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哪些开支是不理性的可以削减的,哪些投资是成功的,哪些投资是失败的,需要放弃等等。


user avatar   tamad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月薪刚好到这个区间,不包括年终奖,三线城市IT岗位。

体验很差,哈哈哈

————————————————-加个分割线

超市自由

自身其实非常焦虑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7岁女,IT行业,985本科,工作5年。

月薪税前20多k,税后刚好20吧,不算年终奖。算上的话会再多一点点。


感受就是,生活的好不好,主要靠祖上积德。跟月薪关系不大。

我家是二线城市小市民阶级,父母能顾上自己不需要我帮助,但是也没有余力支援我。所以就同龄人来说我应该不算挣得少的,但是并没有什么意义。


对比家乡的二代同学们,父母早早安排了垄断行业的铁饭碗,车房配齐,每天美滋滋的下午茶,早早生了孩子,甚至二胎都有了。

或者能力和智力可能不如我,但爸妈比较会结缘的同学朋友,早早给安排了好的婚事,已经过上了富太太的生活。(虽然我自认这种生活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人家确实活的很爽)

大学和工作后认识的一线土著就更不用提了,上班真的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反正卖几套房子就足够让他们在40岁退休了。


而我,家族的冲刺任务就压在我的肩头,如果我不能突破,我的孩子也将继续我的命运,做个二线小市民,或者我拼死拼活能让他做个一线小市民。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人生真是无趣。


当然了月薪到了这个水平,说实话吃东西基本不发愁,想吃什么吃什么。诚然山珍海味这个档次的是不可能天天吃的,但是吃多了其实也没什么意思。比如热炒的车厘子自由,一箱三百块买了也就买了,然鹅吃完一箱其实也不会再想来第二箱。

衣服也不太愁吧,当然奢侈品还没买过,硬要买的话咬牙也能买,但是真没必要。我拎个一两万的包或者穿着一两万的衣服挤地铁,我会觉得自己是神经病。所以日常也就不过千的衣服,不过五千的包。优衣库这个档次的不看价钱喜欢就买,也就是如此而已。

化妆品什么的更加随意,彩妆都用日本开架产品,什么眼影腮红都是不过百的那种,最贵的可能是大牌口红,买一支能用一年。不过护肤品贵点,SK II和兰蔻这种,也是买一罐用一年。


其实吃穿用已经在我眼里没有意思了,目前能激发我欲望的就是大件,比如一线的车和房。但是我买不起。按照目前的积蓄速度,再过三五年能攒够上车钱,而那时候我的事业估计要开始走下坡路了,未来的房贷又去哪里挣呢?


一边不想当房奴,一边又渴望当房奴。愁,焦虑。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



——————以上是原答案,没记错的话创建于2019.03-05月。以下是2019.06的Update——————

这个答案很多评论。大部分人表达了跟我一样的焦虑,少部分人表示我没必要非得呆在一线城市。也有少部分人表示我的起点已经不错了,要知足。大家的评论,以及这个答案暴涨的点赞数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焦虑着。

谢谢大家给我的所有建议、吐槽、支持。


很多人说我应该找个男朋友一起努力,我认为你们说的有道理哈哈哈,所以我已经开始努力了,替我未来的孩子找个靠谱的爸爸。

但目前我真的很想留在一线城市。

不过,如果失败,我就回家乡去。爸妈那时年纪也大了,他们会需要我的。

但是小孩应该还是要生的吧,让我爸妈带带孩子预防老年痴呆也好。但感觉结婚对象真的很难找。听说北京已经允许妈妈单独给小孩上户口了,希望我的家乡能早日同步。

这样想想,焦虑感显著减轻。能拼一分是一分,大不了就灰头土脸回家找妈妈抱抱咯。


最后,虽然我很焦虑,但是还是对生活有热情的呀!希望大家也都能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被生活蹂躏没关系,站起来又是一条好汉!!

—————时隔半年再次update—————

今天被知乎推送了那个月薪4万是什么体验的话题,就进去围观了一下。

我发现,4万的答主们明显云淡风轻的多啊。虽然也有一些压力,但总体来说非常平静、非常淡定。

看来我这个收入档就是最纠结最难受的阶段了:其实已经过了温饱线,但是想要安稳的生活又实在是谈不上。

所以说,收入要再番一倍才能稍微开心点啊……哎,大家共勉吧……

——————补充一下——————

哦以及,我已经找到男朋友了呢!两个人一起努力确实能有效缓解焦虑感。

所以同样焦虑的各位,勇敢去谈恋爱找另一半呀!!有奇效!!

——202002更新,希望疫情赶紧过去——

之前和一个美好的同事姐姐的合租已经散伙。由于工作已经996了,所以不想降低自己的居住环境,因此从合租变独居,月租从1.5k(一个迷你卧室)上升为4.5k(一个小小单间)。原本每月可以买买买的3k银子,从贡献给商场和淘宝变成贡献给房东。

完全丧失了优衣库自由……勉强维持着日常外卖和奶茶自由……哎……

春节由于疫情窝在家里出不了门,感慨良多。自从18岁离家千里上大学,毕业了就一直在深圳工作,每年和爸妈相处的时光短的可怜。春节我真的发现父母老了,以前那么看不惯我睡懒觉、不收拾屋子,如今也不再批评我了,随我开心就好。

给自己定一个里程碑:30岁,如果还是没办法在深圳过上想要的生活,就回去建设家乡吧。

—————20200721 update—————

分手啦。不过并没有难过,反而是一种豁然。

我感觉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焦虑了。当然我曾经也是这样的,比如觉得自己怎么能27岁还没嫁出去呢,怎么能30岁还没有买房呢,怎么能xx岁还没有怎么怎么样呢。

我现在觉得,还是要面向自己的内心,认真思考我的人生究竟想要什么,为了追求这个状态我可以放弃什么。

哎,这样想想感觉豁达了不少呀~当然房子仍然是买不起的,随着深圳的新政也没了资格。不过无所谓了,反正也不能更糟了。慢慢攒我的钱,等待转机~

希望大家都能少一点焦虑吧。最近接触了几个同龄人,有男有女,谈到婚恋都是斤斤计较着自己家有多少房、有多少钱、爸妈有多少资源,生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降低自己的阶级。这种感情/婚姻,想想就没劲,何止是爱情的坟墓,简直就是人生的坟墓呀。

愿大家都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20210305 update————

又过了一年,今年春节回家我真的动摇了,开始思考深漂到底值不值得。

爸妈用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在家乡换了个大房子,春节前入住了,装修风格简洁明亮,我很喜欢。还养了一只小狗,妈妈退休了每天早晚去遛狗,爸爸下班回来在家鼓捣美食。在家的每一天我都觉得很幸福。

春节的时候我看到家乡的同龄人们,有鼓捣摩托车的、有鼓捣骑车拉练的、有组队滑雪的、有在茶馆搓麻将的。我觉得这才是生活呀,而我除了工作和睡觉,几乎没什么生活了。现在连买买买都已经毫无快感。我更想去爬山,想去游泳,想去海边晒太阳,想去树林里呼吸凉凉的空气。

认真觉得:我现在这样的人生,好像太枯燥无趣了。会不会不久后我就逃离深圳了?

——————20210810 update————

纪念一下。今天拿到了月薪4万的offer,还在深圳,准备接了。

不知道是因为能力强了,还是年纪大了,当然大概率是因为都有,我似乎好像理解了曾经看的那些月薪4万的答主的状态。以前我觉得很困难的东西,现在要么觉得“其实没那么难,我可以如何如何做,慢慢来总会解决的”,要么觉得“这个根本解决不了,还是先达成一个小目标吧,大目标估计悬,我还是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吧”。不会像以前一样,看到困难却又解决不了,急得失眠、焦虑、暴躁。

我好像也获得了那份“云淡风轻”。

当然一时半会儿我可能是不会逃离深圳了。不过也并没有特别留恋这里。现在的心态更平稳一些,觉得其实待在哪里我都应该好好生活,善待自己,善待我爱的人,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可能未来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更新了。希望我这个跨越两年的故事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吧。

愿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生活里收获幸福!!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好主要是拼爹,不是靠收入。两三万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幸福:还着贷款,加着班,没有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两三万的日常。很多小城市和农村的网友,愤愤地说,国家肯定把好处都给大城市了。等自己到了大城市,还没赚到两三万呢,就辛苦得哭爹喊妈了。

我劝那些小城市和农村的人,不要妒忌别人了。其实包括那些已经出头的凤凰男。那些赚着两三万的白领,还自称阴毛,哦不,是屌丝。去妒忌那些包着小三、小四的老板和官员。其实那些人一只脚已经在监狱里了。只要哪个当权的看他们不顺眼,分分钟家破人亡。白领看老板不顺眼,拍桌子走人。那些人已经无法抽身了。

古人各安天命的说法,从五四运动被批判到现在。其实你仔细想想,道理很深刻。


user avatar   lao-k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点其实是一个可以做一些选择的点了。


我差不多就是在这个点上,在我这个行业来说,是一个中层收入。


三十左右,人文社科类博士,我和我周边的朋友大致都是这样,这其实是个智力密集型行业,虽然很多人看不上文科,但说老实话,你想在这个行业内做出成绩,天赋、能力和努力都是需要的,说得玄乎一点,你得有点灵性、悟性。


人文社科专业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市场化变现,一旦追求变现,就可能走火入魔,搞思想传销、舆论操控那一套,这种手法,见效快,但是毁人,就像吸鸦片一样,会让人上瘾,但也让人不像个“正常人”。


所以,我们这个行业,基本上有一个坎,就是年薪三十万左右。

这是一个选择的节点,你如果还想继续做点研究,继续自己的研究兴趣,就得抵制赚更多、赚大钱的冲动,因为需要积累,需要时间,需要自己有一点自主的时间空间,有点自由度,这个空间和自由度其实非常宝贵。


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和亲友的期待,因为人到中年了,需要养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所以,其实是个很纠结的阶段。你会看着那些老老实实做研究积累的人,几年发不了文章,多年评不上教授,自己一个人“啃硬骨头”;而那些跟风凑热闹、搞关系的,每年水几篇,还占了职称。


这种对比会让人心态失衡的。


但是仔细一想,很多行业都差不多,“按劳分配”这种理想的回报评价体系,其实很难建立,社会交换的复杂性往往如此。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些之后,还没成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也没有就此放弃保存自我积累时间和空间奔着挣钱去,也才能说自己是个真正从业者,而不是叶公好龙之辈。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7男,上海,程序员,满额的社保公积金

体验就是我网恋奔现。程序员太木讷,只敢网恋,找了一个18岁的小姑娘。国庆一起旅游,说飞就飞去了。四位数的机票,因为快。

住酒店也会想着住好一点的,吃饭就去好的饭店,商场购物,电影,游玩,旅游,景点,六天(一天在来回的路上)一共花费7500左右,不到8000。

以前单身的时候,不知道钱怎么花,攒了好多钱,反正买不起房。现在觉得钱真不经花,不过也还好,至少还没月光。

体检就是大大方方可以去网恋奔现,天南地北随便去。没有物价比上海还贵的了。

第一次这么爱一个人,恰好她也是初恋。

国庆七天想做梦一样。

本来预算一万的,没想到只花了75%

这个月是攒不了什么钱了,还好一年就一次国庆。




21.12.22更新。

已分手。是我太笨,第一次谈恋爱,想的太天真,以为这个世界跟电脑一样,输入什么指令就会有什么结果。原来一直都是我自己欺骗自己。

现在我在失恋阴影下走不出来了,几天没合眼几天没吃饭,我可能马上就抑郁而死。怪我太年轻。让大家见笑了。

以上我没说任何谎言,工资也是实打实的。哎,金钱买不到我想要的爱情。

这次例子也告诉我,爱比性重要。

我不匿名了,麻烦老哥们告诉我下怎么走出失恋的阴影。除了复合还有什么办法开始新的人生呢?


12.25更新

又复合了,失恋太痛苦了,我这种性格的人一生估计都得多灾多难了。


1.4更新

终于明白一切的痛苦根源了,希望看到的知友去搜索一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不要轻易爱上回避型依恋的人,否则你也会像我一样痛不欲生。失恋时咨询过好多,才明白人世间的缘分真奇妙。


user avatar   pa-pa-tu-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word不能用来社交。

也不能开盘对赌。

但是橙瓜可以社交……

我用橙瓜认识了好多小哥哥小姐姐,而word就是个单纯的打字工具。

大神码字可以开盘对赌。

之前用的时候,一个月能赢个一两百块吧。

不过现在不清楚还有没有开盘对赌的了。

长时间码字本身就是个很枯燥的事情啊。

还是需要一些趣味性的。

比如橙瓜可以闯关。

把码字当成游戏,赢橙瓜币!

用word码字的时候,会让我有一种,我好像在工作……

而不是在玩的感觉。


user avatar   crazy--bo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道理来说,早减晚增本身是没啥毛病的,毕竟只是个选项,丰俭由人。

大家怕的是某些人通过这些选项,再加点私货。而且这个说法和推迟退休一起出来,由不得大家多想。

按照目前的舆论情况,如果你敢允许早退减拿,估计只要不在体制内的人就统统早退了,反正也没啥规定领了社保就不能接着打工,对吧?甚至还可以把原来交给社保的那块放自己口袋。

所以,让你早退减拿是不可能的,忽悠大家晚退多拿的可能性比较大。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套图流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




     

相关话题

  让你心酸的一瞬间是什么? 
  有一个很丢脸的亲戚是个什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不大幅提高公务员收入? 
  给你一个年薪千万的工作你会接受吗? 
  作死是种怎样的体验? 
  弟弟哈佛博士毕业,摩根200万年薪,公务员 20万年薪,应该如何选择? 
  人到中年是种怎样的体验? 
  为什么在超市上班,1月休息四天,工资2000,还是有人愿意干? 
  网校老师已经可以年薪百万会不会挤压传统教师的职业空间? 
  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月入百万那? 

前一个讨论
人的一生到底该追求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11 月 17 日起乘坐京张高铁不得携带长宽高之和超过 130 厘米的雪具并推高价快运服务?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