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同济大学 72 岁女教授趣味科普物理知识同时劝家长们不要鸡娃不要焦虑,你怎么看待「鸡娃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代的何不食肉糜咯。

要是有足够的社会地位,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同时又有自主可控的教育方案,同时还能对教育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评估,谁会有鸡娃焦虑?

鸡娃焦虑最严重的群体,不就是那些教育资源依赖货币购买,面临严重的淘汰危机,既无法制定自主可控的教育方案,又无法对教育过程进行全流程质量控制和评估的群体么?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一没有足够的货币货币,二没有足够的精力,三没有足够的知识资本,同时又在玩一个、两个不成功便成仁的鱿鱼游戏,不焦虑才有鬼。


user avatar   hu-yan-luan-yu-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事问过我,为什么男生都爱打篮球,她儿子就不爱。

看学校里那些男生,打球打到星星都出来,自己儿子为什么只有三分钟热度?

孩子甚至因为打篮球而不能睡懒觉,在家哭过。


我听着很震惊,以前暑假天热,我们都是早起打球,早上6点准时到球场。

我问她儿子怎么打球的,答:每周日早上8点上课,热身后穿装备到8点半,然后练习到10点回家。

我说不打比赛吗,她说10点以后有一场比赛,太危险了,等孩子大一点再去打。

我忍不住说,这么打球谁都哭,换我我也哭,你就让他自己拿个篮球跟小伙伴玩好了,玩一会自己就热爱这项运动了。

同事直摇头:那样瞎打有什么用,危险,还把基本技能练坏了。

我不吭声了——基本技能?你是不是还要报个理论课,回头搞个三基考试?


现在偶尔还能听到同事的吐槽,说儿子不爱打球就爱玩手机,报班就是浪费钱,穿个护膝能穿半小时。

我敢肯定,她儿子就是篮球神仙转世,这辈子也打不好球了。

要是搞个手机使用培训课,手游集训班,每天写600字抖音小视频观后感,估计没两年手机也戒了。

这么鸡娃,能造出学霸么?


user avatar   you-shan-yong-hu-chuan-dan-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的,你真的可以看到我眼神里的恐惧和慌张,我求求你们,别一口一个鸡娃鸡娃了,我特别怕再这样下去,所谓的减负会伸向课程辅导之外的文体培训行业。

不要上当,不要上当,不要说话。

不要说话,不要说话,不要说话。

鸡娃这件事,比起培养鸡娃变成极少数能支付住家教师家庭的特权一点也不可怕。比起职业技能世袭“诸色户计”时代大复兴,“乐户”、“画户”、“跆拳道户”纷纷出现,一个一个“世家”牌匾光耀门庭,一点也不可怕。

您家练咏春的,过去不教外人功夫,是怕祖宗的秘籍泄出去,今后哪天也不敢教别人功夫,搞不好就是怕开班让人点了……

怎么消化大面积的教培冗余人员,比起上面的那都是小事。


user avatar   zhang-yue-38-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讨论鸡娃。单说教授直播科普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事情。比一大堆吃播有意义多了。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看待鸡娃现象?这么说吧,据你们所知,哪个成大事的人是被鸡出来的?

别说什么人家吴教授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以为人家坐下就腰疼了?你不先问问人家有今天这成绩是鸡娃鸡出来的吗?

说白了,牛娃不用鸡,鸡娃必不牛。你家孩子是那块料,看见数理化生就跟见亲人了一样,你家孩子不是那块料,你把鸡血打光了都没用。高斯数学牛逼是因为他五三刷得多吗?爱因斯坦折腾出相对论来是因为他小时候一天八个课外班吗?

你问问吴教授,她和她的同事,谁是被鸡娃鸡出来的,人那边的经历都告诉你鸡娃不能创造奇迹了,你还抱着梦想装睡呢?

家长别焦虑,让孩子从这些实验里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以后能用客观的眼光看世界,这就比那些冥顽不化地封建迷信之人,以及那些坚决相信鸡娃就能让孩子登上人生巅峰的家长强的多。


user avatar   rou-wang-w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鸡娃这个事情,其实不是为了给孩子的未来买单的,而为了给家长的身份焦虑买单。 所以劝是没用的。家长焦虑在,这个市场就在,这个市场在,就有赚钱的机会,赚钱的机会在,它们就会炒作。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不只在于卷,很大程度上这里的问题在于啥也不懂无脑卷,卷都卷不对地方……

复制粘贴一个几个月以前的想法



user avatar   kuai-shou-jing-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啦~

72岁的同济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快手ID:不刷题吴姥姥),坚持物理科普16年,凭借硬核科普在快手拥有129.7万粉丝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接连报道,可以说是火“出圈”啦!

一直以来,吴姥姥都习惯用“生活气息”十足的道具和通俗易懂的物理小游戏,为大家揭秘科学的真实模样。和她一样坚持趣味科普的还有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现任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的科普大咖戴博士(快手ID:戴博士实验室)。戴博士坚持用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进行科普。在戴伟的快手账号中,满头白发的“圣诞老人”戴伟,戴着护目镜,操着流利的中文,制造出很多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 “捉妖记”、“穿云箭”、……他发布的日常短视频,播放量基本在100~200万。很多人通过快手了解到戴博士,并因此打开了一扇化学的大门。

昨天,吴姥姥和戴博士共同直播时,在趣味实验中向网友们展现科学实验原理,解释神奇的科学现象之余两人也谈到了自己对鸡娃现象的理解。

所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表示希望家长们不要过于焦虑,要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自主成长,同时要让小朋友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在兴趣中学习、成长。

吴姥姥在做的,是唤醒每一个人内心对科学的求知欲,是她坚持物理科普的初心。

在快手,像吴姥姥这样生动直接的科普视频还有很多很多,家长、老师们也可以来吴姥姥的主页学一些精彩且便于操作的实验来跟小朋友们一起在快乐中学习、巩固知识呀~


user avatar   xue-lian-7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去了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一个数学家的叹息》,有异曲同工之妙。像我们从小就学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都会熟记公式,又有多少知道为什么面积还要乘以1/2呢?

作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数学家,为专心研究数学,他从大学退学,靠编程和当小学老师为生。199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科学研究中心(MSRI)和布朗大学任职。再之后开始教导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数学课。

先这么看:

再想一想:

摘自书中P47:

“把长方形像上面那样切成两个部分,我可以看到这两个部分都被三角形的斜边斜切成一半,所以三角形里面和外面的空间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一定是正好占了长方形的一半!

这就是数学的外貌和感觉。数学家的艺术就像这样:对于我们想象的创造物提出简单而直接的问题,然后制作出令人满意又美丽的解释。没有其他事物能达到如此纯粹的概念。没有其他事物能达到如此纯粹的概念世界;如此令人着迷、充满趣味,而且不花半毛钱!”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现在学校里的数学教育会让人如此痛心。这么丰富且迷人的想象力探索过程,却一直遭到贬抑,沦落成一套要死记硬背毫无生气的“事实”(facts),以及必须遵循的演算程序。关于“形状”的一个简单而自然的问题,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收获的发明与发现的过程,却被取代为:

“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学生被要求死背这个公式,然后在“习题”中反复“应用”。兴奋之情、乐趣、甚至创造过程会有的痛苦与挫折,全都消磨殆尽了。再也没有任何“困难”了。问题在提出来的同时被解答了——学生没事可做。

很多科普的知识、实验也是如此,有着完善的流程,1,2,3,3的操作步骤,还有漂亮的结果,当孩子没有达到的“期待”的样子的时候就称之为“失败了”.......

“本来应该是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我们却用规则和流程取代了。”

更多的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而不是孩子做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那么什么也没得到,至少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开心的玩了,感受到了点什么。

正如作者认为数学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艺术(说实话我上了这么多年理工科也没体会到,就别说差距了),刷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但是无论是否鸡娃,至少让我们知道首先还是要孩子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像游戏一样想去探索,这就已经很好了。

数学本身就是很有趣的,重要的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如果想通过看这本书来提高数学成绩可能会失望了,但是会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数学:数学是艺术,是探索,是和自己的对话,是游戏。这种视角也适用于追求世上任何其他的事情。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家伙……这个列表也太长了点,添加都没法添加:


简单说,人的大脑仅够在自然界生存的,并不适合拿来思考问题。理性、逻辑,都是极难培养出来的。

这些,都是有科学实验证实的。


但是,如你所见,靠着并不适合思考的大脑,我们人类仍然掀起了科技革命,把些傻乎乎跪拜黑狗血月经布的野蛮人打的找不着北。


怎么做到的呢?

说来简单:科学训练,观察、总结、归纳、提炼、验证、推理……


效果如何?

我在知乎就说过不止一次:我们计算机公司招程序员,投过来的简历先机选,选完人选,然后把挑出来的、看起来靠谱的人发面试通知。

平均来说,业界顶尖公司,这样喊来的人,大概每500人里面能有一两个可以把基础问题回答及格、勉强可以使用。


你看,哪怕不考虑“机选”这道筛子,以“发面试通知”为样本,我们的高校计算机教育,成材率有多高?

千分之二到五。


嗯,高校一个班一个班四十五十七十号人,平均来说……连一个教会的都没有。

昂首挺胸的,交出了一张又一张白卷。

百分制试卷,我们的教育得分是:零蛋,零蛋,零蛋,两分,零蛋,零蛋,零蛋,两分……


那么,靠着这二百人里面勉强能有一个的及格率,想要挑战光刻机,咱这底气……是不是不太足?


嗯,就不说高端的了。

靠着这200人里面勉强能有一个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其他几乎都是社会的负担,这教育回报率,有法看吗?

一群什么都不会还觉得自己是大爷的,玩命压榨农民、工人、小商贩——这能现代化?


事实上,关于教育,我们有个无法解决的钱学森之问_百度百科 (baidu.com)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十三亿人口的富国、强国啊!

你就把学校解散了、把书发下去,让大家伙自学——惨到南美那些小国的教育水平,那也照样能有人学出来!

至于这样一茬一茬的剃光头吗?


费曼有篇文章,谈为什么巴西教育那么差、几乎剃了光头的:

科学网-[转载]费曼谈巴西的物理教育 - 姬扬的博文

举一却不知反三
关于巴西的教育方面,我碰到过一些很有趣的经验。
我教的一班,都是预备以后以教书为职业的学生。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巴西,受过高深科学训练的人大概也找不到其他工作。这批学生已经修过很多物理课,我教的是他们在电磁学方面学过的最高级课程:“麦克斯韦尔方程式”(Maxwell’s equations)。
里约大学的建筑分散在城中各地:我的课就被安排在一幢滨临海湾的大楼中。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时我问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就答得出来。但下一次我问同样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问题——他们却答不出来了!
例如有一次,我谈到偏振光,拿了些偏光镜给他们。
偏光镜的特性,在于它只让电矢量(electricvector)在某一方向的光通过。我向学生说明,根据偏光镜的光暗度,就可得出光的偏振方向。
我们一手拿着一片偏光镜,一前一后地放在眼前,然后转动其中一片。这样一来我们知道能够通过两片偏光镜的光一定具备同样的偏振方向——换另一种说法,我们看到的,是第一片及第二片偏光镜皆容许通过的光。但接下来我问他们,如果只有一片偏光镜时,我们怎样分辨出偏振方向呢?他们茫然一片。
我也晓得这问题不易回答,脑筋要很灵活才行,于是我给他们一点提示:“看看从外面海湾反射的光。”仍然没有人说半句话。
我再说:“有没有听过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
“有!布儒斯特角就是当光从一种具备某个折射率的介质反射出来,而正好完全偏振化的角度。”
“当光这样被反射出来时,它的偏振方向如何?”
“这光的偏振方向是跟反射平面成直角。”我自己还要想一想呢,但他们却背得滚瓜烂熟!他们甚至还知道那个角度的正切值等于折射率!
我说:“然后呢?”
还是没有回答。他们才刚刚告诉过我说,从具备某个折射率的介质——就像外面海湾的水——反射出来的光是偏振光;他们甚至还告诉了我光的偏振方向呢!
我说:“看看海湾,透过偏光镜来看。好,现在转动偏光镜。”
“噢,这是偏振光!”他们大叫起来。
研究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学生把什么都背得很熟,但完全不理解自己在背些什么。当他们听到“从具备某个折射率的介质反射出来的光”,他们完全不晓得这就是指“水”之类的东西。他们不晓得“光的方向”
就是当你看着一些东西时的方向,诸如此类。因此当我问“什么是布儒斯特角”时,我就好像在向一台电脑问问题,而刚好敲对了关键字眼而已。但如果我说“看看海水”,就什么反应也没有了——在他们的记忆里头,没有“看看海水”这一条呢!

学生个个“讲光抄”
后来我到工学院里看他们上课。上课的形式大概是这样的:“两物体……是相等的……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两个物体是相等的。”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学生全部坐在那里,把每个字记下来。而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接下来他们又默写下一句话,一直这样下去。我是唯一知道那位教授在说些什么的人,他的意思是指具备相同”惯性矩“的物体,而这并不好懂。
我实在搞不懂他们这样能学到什么东西。这位教授在谈惯性矩,却不会讨论一下,如果一件重物挂在门边,而你要把门推开有多困难;但如果你把这件重物挂在接近门轴之处,推门便轻松得多——完全没有类似的讨论!
下课后,我问一个学生:“你抄了那么多笔记——接下来你会怎样处理它们?”
“噢,我们要好好地读,”他说:“然后考试。”
“怎么考法?”
“很容易的,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其中一道考题。”
他看着笔记本说:“‘在什么情形之下两个物体是相等的?’答案是,‘两物体是相等的,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因此你瞧,他们有办法考过试,“学”会了所有的东西,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之外,什么也不会。
我又跑去参观工学院招生入学考试。入学考试采取的是口试形式,我获准列席旁听。有一个学生表现实在出色:他有问必答!主考官问他逆磁性是什么,他回答得完美无暇。接下来他们问:“当光以某个角度穿过一块有厚度的物体,折射率为N时,这光会怎么样?”
“它会从另一边出来,跟入射光平行——出现位移。”
“位移有多大?”
“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计算出来。”立刻把它算出来了。他表现得很棒,但到了这时候,我对什么都开始怀疑了。
口试完毕,我走到这个优秀的年轻人那里,自我介绍说我来自美国,现在想问他一些问题,而这不会影响到他的考试成绩。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可以举一个逆磁物质的例子吗?”
“举不出来。”
我再问:“如果这本书是用玻璃做的,我透过它看桌子上的东西。那么当我把书倾斜的话,我看到的影像会怎么样?”
“它会被反射,偏射角度是书本转动角度的两倍。”
我说:“你确定你没有把我的问题跟平面镜搞混了?”
“没有搞混。”
刚刚在考试时,他才告诉过我们说,光会出现位移,跟入射光平行;因此事实上,影像会移到旁边,但不会转个角度。他甚至还计算出影像会平移多远呢!但他没意识到一块玻璃就是具有折射率的物质,他的计算更可以直接应用在我的问题上。

不能问问题
我在工学院还教过一门数学物理课,有一次我想说明如何应用“试误法”来解题目。这是一般学生很少学习的技巧,因此我首先举一些简单的算术例子,示范怎样用这方法。然而令我震惊的是,在大约80个学生之中,只有8个人交出第一次的指定作业。因此我在教室里特别强调,他们必须动手尝试,而不只是坐在那里看我计算。
下课之后,学生派了一个小代表团来见我,并且说我不了解他们的学习背景,事实上他们不用做那些习题也可以学习,他们早已学过算术,这些东西都在他们程度之下。
于是我继续讲课,而无论后来教得多深或多复杂,他们什么作业也不做!我当然晓得原因是什么:他们根本不会做!
我无法推动他们做到的另一件事,是问问题。终于,一个学生告诉我其中的原因:“如果我在课堂上问你问题,之后大家都会跑来说:”你为什么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但你却打断他,问他问题。“
这是一种打压别人的坏风气。事实上大家全都不懂,但他们表现出一副很懂的样子,以把别人比下去。他们全在假装明白课程内容,如果有学生偶然承认有些事情不够清楚,问问题,其他人便立刻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表现出一切都很清楚明白,并告诉他:“你在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我跟他们说,大家一起做功课、讨论问题都是多么有用的方法;但他们也不要那样做,因为他们认为,开口问别人是很丢脸的事——真是可怜可悲!他们努力学习了不少,人也很聪明,但他们让自己陷入这种可笑的心理状态。
这真是种奇怪的、完全没有意义的“教育”!
一点成效都没有
学年终了时,学生请我做一次演讲,谈谈我在巴西的教学经验。他们说,听众将不只是学生,很多教授、政府官员都会跑来听讲,于是我先要求他们答应我畅所欲言。
他们说:“没问题,这是个自由国家。”
到了那天,我带着大学一年级用的物理教科书走上讲台。他们都认为这本书十分之好,因为书里用了各种不同字体——重要的东西都用粗黑的字,这些是要牢牢记住的;较为不重要的用浅一点、细一点的字等等。
立刻就有人说:“你不是要批评这本书吧?写这本书的人也在场呢,而且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本很好的教科书。”
“你们答应过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演讲厅里全坐满了。首先我把科学定义为“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然后我问:“教学生科学有什么好处呢?当然,如果不注重科学,这个国家就还不够文明……。”
他们全坐在那里点头赞同,我很清楚这正是他们的想法。
然后我话锋一转:“当然,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我们为什么一定非要追上另一个国家不可?我们应该是为了一个好理由、充分的理由才教授科学,而不是只因为其他国家也研究科学。”我谈到科学的应用、科学对于改进人类生活的贡献——我着实挖苦了他们一顿。
然后我说:“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要向各位证明,巴西根本没有在教科学!”
他们明显地激动起来了,全都在想:“什么?没有在教科学?这话太疯狂了!我们开了一大堆科学课呢!”
我告诉他们,刚到巴西时,令我最震惊的是,看到小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这么多巴西小孩在学物理,全都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结果整个巴西却没有几个物理学家,这真是令人惊讶极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多小孩那样的用功,结果却一点成效也没有!
我举例说,这好比一个深爱希腊文的希腊学者,他知道在他自己的国家里,小孩都不大爱念希腊文。但当他跑到别的国家,却发现那里的人都在研究希腊文,甚至小学生也在读,他高兴极了,但在一个主修希腊文学生的学位考试上,他问学生:“苏格拉底谈到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过什么主张?”——学生答不出来。然后学者又问:“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中跟柏拉图说过些什么?”
学生立刻眉飞色舞,以极优美的希腊文,一字不漏的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背出来。
可是,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里所说的,正是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呢!
这位希腊学者发现的是,那个国家的学生学习希腊文的方式,是首先学会字母的发音,然后是字的读法,再后来是一句及一段地学下去。他们可以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倒背如流,却完全不知道那些希腊字是有其意义的。对学生来说,一切都只不过是些很人工化的声音罢了。从来没有人把这些声音翻译成学生看得懂的东西。
我说:“当我看到你们教小孩‘科学’的方式时,我的感觉就跟那希腊学者一模一样。”(很够震撼是不是?)

费曼挑战教科书
我把他们的大一物理教科书举起来,“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实验结果,除了一个地方。那里谈的是球体从斜面上滚下来,书中说球体一秒钟移动多远,二秒、三秒钟又如何等等。但这些数字其实有‘误差’,因为,如果你看这个图,你会以为自己看的是实验结果,因为那些数字确实是比理论值大一点或少一点。课本甚至还讨论怎样修正实验误差——这倒是很好。问题在于,如果你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加速度常数,没错,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假如你真的动手做这个实验的话,由于球体本身的惯性作用,除了滚动之外它还会转动,因此你会得到计算答案的5/7,因为有部分的能量消耗在转动上了。
所以,书中唯一的实验‘结果’,也一定是来自一个假实验。从头到尾就没有人弄一个球让它滚下来,而他们永远也不会写出那些数据来!“
“我还发现其他事情,”我继续说:“随便把书翻开,手指到哪一行便读那一行,我都可以更进一步说明我意指为何——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地背诵而已,整本书都是如此。事实上,甚至我现在就敢在各位面前,当场随便翻到书中任何一页,读给大家听,证明我的说法。”
我念道:“摩擦发光(Triboluminescence):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的光……”
我说:“在这样的句子里,是否就是科学呢?不!你只不过是用一些字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一点都没提到大自然——没有提到撞击什么晶体时会发光,为什么会发光。各位有没有看到过任何学生回家试做个实验?我想,他没有办法做,他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做。”
“但如果你写:‘当你在黑暗里拿把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色光。其他晶体也有此效应,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个现象被称为摩擦发光。’那么就会有人回家试着这样做,那就是一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
最后我说,实在看不出在这种一再重复下去的体制中,谁能受到任何教育。大家都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大家什么都不懂。“不过,”我说:“我一定是搞错了。在我教的班里有两个学生表现很好,另外有一位我认识的物理学家也是在巴西受教育的。因此,看来虽然制度很烂,有些人还是有办法成功的。”
哈,当我讲完之后,负责科学教育的一位部长站起来说:“费曼先生刚刚说的全是些让我们坐立难安的事情,但看起来他是真心热爱科学,而且他的批评也很具诚意。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听他的。来这里之前,我早已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病;但我现在才发现我们患了癌!”——说完随后坐下。
那让其他人也获得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气里顿时洋溢着兴奋的气氛、每个人都站起来提出建议。在演讲前学生早就组成一些委员会,把我的讲稿油印出来,他们也推动其他委员会做其他事情。
然后,发生了些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就是费曼先生提到的两个学生之一。但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巴西的教育,我是在德国受教育的,我今年才刚到巴西。“
另外那个优秀的学生也说了些差不多的话。而我提到过的教授呢,居然也站起来说,“我是在巴西接受教育,但那是在战争期间。当时,幸好所有教授都没有留在学校,我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自修学来的。严格说来,我也不是在巴西的制度之下受的教育。”
我完全没有预期会那样。我知道他们的体制很糟糕,但百分之百的糟糕——那真是惨不忍睹!
由于我的巴西之行受到美国政府某个计划的赞助,因此美国外交部要我就巴西经验写篇报告,我就把我的演讲内容写出来。后来透过一些渠道,知道外交部有些人的反应是:“这显示出,送这样天真的人去巴西是多么的危险。这个笨蛋只会给我们添麻烦,他根本不了解其中的问题。”
刚好相反!我觉得外交部这位仁兄才真够天真:就因为他看到大学里开了一大堆课、也有种种说明,就以为看到了真相!


啊,你看这段: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就是费曼先生提到的两个学生之一。但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巴西的教育,我是在德国受教育的,我今年才刚到巴西。“ 另外那个优秀的学生也说了些差不多的话。而我提到过的教授呢,居然也站起来说,“我是在巴西接受教育,但那是在战争期间。当时,幸好所有教授都没有留在学校,我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自修学来的。严格说来,我也不是在巴西的制度之下受的教育。” 我完全没有预期会那样。我知道他们的体制很糟糕,但百分之百的糟糕——那真是惨不忍睹!

巴西的教育,糟到还不如自学!


那么,为什么有些教育,有它还不如没它呢?

很简单。方向错了,走的越远……

不妨推测一下,A和B教出的孩子都会是什么样子。


很不幸,由于一连串的光头——尤其这些年,经济发达了,教出的学生却……

所以,上边才急眼了,这才雷厉风行,禁止补习班。


说白了,老师不会教,那没办法。蛋糕太大,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动了不得了。

但家长你特么就别再脑残、别再跟着瞎特么起哄了。

老师再糟,起码系统学过教育学;个别还真有点本事。

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再加上我们重视教育的传统……糟践点就糟践点,损失了99.9%,剩下0.1%,都够吓得美国大打贸易战的。

但家长也跟着糟践,那就太惨了。连0.1%都剩不下了——就有好老师,你要在送进大学之前就把人糟践成这样 不适合编程的人是怎样的? ,那可真就动摇国本了。




     

相关话题

  让孩子“成龙成凤”最大概率的办法是? 
  孩子考差了,回家怕挨骂,自己偷偷改了试卷成绩,对家长撒谎,可这个试卷还要交回老师的,该怎样处理最好? 
  重庆一体育教师为救两名溺水儿童不幸遇难,事件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溺水急救应注意什么? 
  我不让孩子跟收废品的孩子玩,错了吗? 
  如何看待“遭追求者砍杀女硕士家属发声”?目前进展如何?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6 岁娃游戏币被吞,爷爷为其孙怒砸游戏机,老一代带娃有哪些利弊?处于两代人中间的父母应注意些什么? 
  丰田自动驾驶撞伤残奥会运动员致退赛,道歉称「对自动驾驶过于自信」,如何看待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疫情下为什么越来越难找工作?如果疫情持续下去,就业形势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如何看待法国召回驻美大使仅 7 天后,大使将返回华盛顿?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孩子上课举手发言,老师不点他名,家长该怎么和老师沟通? 

前一个讨论
网信办发文进一步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建立负面清单,严处营销号及其 MCN 机构,将产生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2021年8月3日是萨布林被处死45周年,从现在看来当年萨布林起义可能成功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