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其实类似的问题已经回答了很多很多遍了。
提高职业教育无非就是两个字“投钱”,职业教育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无非还是两个字“没钱”。
形式主义根本没有必要搞。前面的那么多分析不说是错的,但是大部分停留在臆想阶段,离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什么职业学院学生容易学坏呀,什么就业问题呀,什么教育问题本质不在教育——这是很扯淡的描述。基本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自我发展模式认可较为粗浅。
大学排名说穿了根本就不是什么“建校历史”,“光荣传统”,“文化底蕴”,那些都是用来忽悠忽悠大学生,忽悠忽悠家长,忽悠忽悠其他不了解教育排名系统的人的——如果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可以决定大学排名的话,那么请诸位思考:深圳南科大一共建校几年? 有什么文化底蕴? 有什么光荣传统? 但是它可以做到建校十年就国际排名前300,基本所有国际榜单都是前500内的排名——靠什么?靠砸钱,报告上的话就是“资金投入度”,学术讨论叫做“教育资源”,一个副教授年薪可以80-100万,这种工资在内地的211大学可以养3-4个副教授,所以可以短期内就吸引很多最优秀的学者,教师过来,他们来了,论文就来了,SSCI/SCI的发表率就来了,国家级省级项目就跟过来了,资金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职业教育的老师待遇就更低了,南科大的一个副教授的工资应该可以养内地5-8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的工资。没钱,人才不愿意去,没有人才,学校会陷入恶性循环——1规章制度无法更新,2教师教学积极性差,3教材老旧,4无法引入合作的大企业,5教学方法落后,6.教学环境很差,再加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本来差,学习兴趣低,自我效能感低——就业自然也成了问题。
其实在美国接受过多年教育的姚洋博士是非常了解实际情况的,也很了解大学的排名机制——这话说不出口,圈内的人谁都说不出口。大家都明白的,职业教育成功的例子也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起步工资40万,基本打败所有211大学,一年运营经费20多个亿,基本秒杀所有一本,学校平均每天最少要花掉500万,所以可以做到全中国第一,所以可以直接跟美国英国的本科搞对接,每年去腾讯华为的人数可以跟很多名牌大学抗衡。成功的例子就在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提呢?没钱呗!
很多较为贫穷的省份的一本,学生的奖学金都有拖欠的情况,你现在要钱拿走,去贴补职业院校,本科大学还不闹翻天。家底就这么多,清华北大两个大学要维持,每年这两所大学就要500亿的运营经费,然而中国3000所大学,(1500所是职业院校,1500所是本科),一共就150所可以达到10亿一年的运营经费,也就是大学总量的百分之五而已。这150所里面,只有两所是职业院校,两所都在深圳,一所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是深圳信息学院。
这其实就是没钱,没钱,没钱的事情。不是口头上动动嘴皮子,说什么体制改革,改来改去,没钱请老师,没钱建校区,没钱买设备,没钱装修,没钱给学生装空调,没牛人跟企业搞合作研究,没钱支持学生活动,职业教育还是空的,最终还是会把学生推给社会,学生做的就是低端职业。
很多事情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但是确实需要在教育行业工作的年限,了解学校的运营模式。说中国职业教育只能去低端岗位,所以职业教育大家不愿意去。那是因为对教育行业不了解,中国的职业教育对标根本就不是低端工种,去参加几次职业教育的研讨会就明白了,老师们的共识并不是让学生做低端——而是从低端做起,逐渐成长。最好是不要从低端做——只不过因为稍微中端一点儿的管理岗位被本科生占了,所以才不得不从事低端而已。至于学生就业情况,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事情。学生就业跟老师水平,课程、教材,学校投入,培养理念根本分不开关系。所以很多人觉得职业教育做的差的责任并不在学校——而是在于社会没有岗位,那是扯淡。
有时候来知乎答题真的只是因为看不下去了而已。
我可以告诉各位,把原本只能上职高的孩子送进普高,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和结果。
我在这样的学校教过六年,感觉每天所见很神奇,也很割裂。
曾任教于四线城市私立高中,学费一年1.8w起,招收的都是中考被淘汰,考不上普高的孩子。(入学中考分数360分以下,分越低交的钱越多,没分有钱也能上)
但我们和公办高中在学期安排、课程进度、每日课时、阶段考试等各方面都一模一样,市教育局的要求或安排都一律遵守,期中和期末考试,也要参加全市统考,和普高的学生一起。
甚至,为了约束行为和提升成绩,我们的管理要比公办高中更加严格——每天早读时间比其他高中早半小时,下午大课间不允许出校门,一周上六天,周日晚上需要返校上晚自习。
考不上普高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笼统地说,大概分为三部分。
这三类都不好教,各有各的头疼之处。聪明又努力的,全考上高中啦。
再笼统地说,这三部分学生,大概就是每个班级成绩的好中差三个层次。
比如,每个班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属于聪明但不踏实的类型(360-410分,不超过十人);
成绩中等的学生,有努力又不开窍的,也有聪明不踏实的;(250-360分,30人左右);
最差的大概就是几乎完全不学的问题学生了(250分以下,15人左右)。
当然,以上只是大概(按全国卷理科估算),不能精准对应。
每天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十来个人在假装认真地听课。说假装认真,是因为他们看似在听,其实没进脑子,或者没听懂,也或者没跟着思路走,很像一个一边盛水一边漏水的塑料网格桶。要说一节课真正学会了多少东西,其实几乎没有。但这已经是老师很喜欢的乖宝宝了~
剩下的人,就很热闹了——有睡觉的、吃东西的、玩手机的、照镜子化妆的、看小说的、和同桌说话的、换座位说话的、打来打去的、隔着走廊打来打去的,这些都是日常普通违纪行为~
更有甚者,有在最后一排把桌子拉到一起去斗地主的、一起吃自热火锅并互相分享的、玩滑板的、拍篮球的、把脚跷到课桌上剪脚指甲的、看小黄片的、强迫别人和他一起看小黄片的……(最后两个我没遇见过,别的老师遇见过)
下课的时候就更热闹了,女生坐到男生大腿上,小情侣在同班同学的起哄中当众亲嘴,甚至带着吻痕来上课的,不稀奇,见怪不怪~
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管理又真的很严格,以上行为当然都不允许干,而且一经发现,惩罚又很重。写检查、请家长、罚抄课文是轻的;没收手机、罚站、罚跑圈、打棍、做俯卧撑,是每天每节课在办公室都会发生的“风景”。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政治不正确的处罚。但,大多数学生都不在乎。倘若你打他,他笑嘻嘻地一蹦三尺高,夸张地喊“哎呦~(拖长音)”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你把他赶出教室,他跑到你办公室大大咧咧地跟别的老师搭讪,坐你的位置吃你的零食,你上完课回来,你的零食都消失了,只留下一张纸条:「老师,这个很好吃,就是太少了,下次多买点,我还来吃*^_^*」
当然,也有不愿意受罚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无能狂怒”,当众骂老师:「sb,你算个毛」,继而和老师吵起来,或者打起来,其他吃瓜同学去拉架,最终学生处的老师过来把肇事学生带走教育,课堂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他们每天都要受罚,但每天仍然如此。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根本无法做到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上一节课。如果让他们在连续45分钟的时长中不说话,不乱跑,那简直是抓耳挠腮坐立不安浑身难受。
比如,上课玩手机当然是不允许的,一旦抓住要当场没收。但学生太想玩忍不住,就选择偷偷玩。
你知道他在偷偷玩,你知道你收了他的手机后又有一堆麻烦事,但你又不能放任不管。
于是你走到他身边,他迅速把手机塞到了桌斗里。这时他同桌笑着对你说:「老师,我举报,他在打王者」
你站在他的桌边继续讲课,他看你不走,急得浑身发抖,对你说:「老师,你转着讲呗,你别一直站我这啊」。他同桌也说:「老师,你别走,一会他操作不了,就要被举报封号了」
你没走,他怕你收手机,始终也没敢把手机拿出来。但是他急得面色赤红,双手抓着桌沿,浑身发抖,你看着他的样子,觉得很可怜。
这是真的,在和学生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很好玩,但也很难过。
不仅男生难管,女生难管起来不亚于男生。
我教过一个女生,很喜欢和异性(不是男友)亲密接触。常常能看到她亲密地挽着不同男生的胳膊,靠在不同男生的身上,坐在不同男生的大腿上,而班上其他同学就在一旁嗤笑。
班主任是个30出头的男老师,开学一周就发现她的举止异常,把她喊到办公室试图教育。刚说了两句,女生就亲密地挽住班主任的胳膊摇晃:「哎呀,陈葛格,不是你看到的那样子,不要这么说人家嘛~」并几次试图坐到班主任的大腿上。
班主任还没有女朋友,耳朵都红了,迅速甩开她并训斥:「成什么样子!喊陈老师!你别给我嗲声嗲气,给我正常说话,会正常说话不会?」草草训斥几句,让她回了班。
我从来不忍心用一些和「荡妇羞辱」有关的词去形容这个女生,虽然其他人会这样。她是单亲,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妈妈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每天热衷于拍抖音发抖音。
我不讨厌她,我总觉得,透过她故作姿态的妩媚,看见的还是一派天真。也许,从来没有人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告诉她这样是不合适的。
班上的种种「乱象」,对那些老实笨拙的学生来说,其实也很新奇。
比如,我曾经的课代表就对我说过:「自从来了这个高中,才知道学生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居然是一种常态。」
但正因为是常态,每天都在发生,见得多了,他们也就慢慢习以为常。
即便是最认真的学生,学理科的课程也很吃力。
办公室的理科老师天天在感叹,他们根本就不算是高中生嘛,班里数学能考到70分的寥寥无几(满分150),二元一次方程不会解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不会背九九乘法表,让课代表上台抄个方程式,照着抄都抄错。
但还要跟着普高的进度走,所以授课确实是吃力的。
我教的是语文,要好一些,基本不存在听不懂。平时讲课,我会用网上流行的梗,会用当时热映的电影和电视剧举例,想尽办法去吸引他们非常难以集中的注意力,尽量让课堂趣味横生。
而且因为我还算有亲和力,平时也很理解他们,学生都愿意跟我亲近跟我交流,所以我的课堂效果还算可以,最后高考班上也有三个120+。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在那个学校了,但这几年下来,我并没有觉得很痛苦,反而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因为教这样的学生,其实很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机智」。
三年以后,客观地说,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收获的。
但,这是什么换来的呢?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我们这儿人均月工资不到三千的小城市,有家长愿意斥一年1.8w(只是学费,还不包括杂费和生活费)的巨资,让自家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去上一个私立高中(而非职高),这说明学生家境不差,家长比较重视教育,而且家长更希望让孩子走考大学这条路。
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幸运的。
那,其他的那部分没考上高中的学生呢?想上高中而不得,只能去职高的学生呢?如果他们家里有这个经济能力和意愿让他去上私立,也许也有很多人能考上大学,从而避免了流水线工人或者快递外卖小哥的命运呢?
家境不差,重视教育,想让孩子考大学的家长,这几年来越来越多,这也是私立高中大行其事的原因和现实需求。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这样的学校教书,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消耗。
私立学校的师生关系其实很奇妙——学生没有那么尊重老师,他们觉得自己是掏了高价进来的,自己是「消费者」,老师是「服务者」。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这样,但多多少少,这种观念普遍影响到了学生群体。
而对于校长(私企老板)来说,老师是员工,是可以解雇的;家长是顾客,是不能得罪的。
所以,当一个班有部分学生对老师不满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换掉老师。
学生换老师,是家常便饭。我曾经教过一个文科班,一个学期换了五个政治老师。原因可以很简单,不喜欢就换。老师太凶,换。老师放羊式管理,学生觉得被无视了,换。老师普通话不标准,学生听不懂,换。老师照着书念,说明没水平,换……这些通通可以构成合理的「不喜欢」的标准。
所以能顺顺利利教下去的老师,也都是「宽严相济」,有两把刷子,能得到学生认可的那种。
比如,有一些老师是从公办学校出来,或者是公办学校的退休老师返聘过来的,一辈子权威惯了,到我们学校就特别不适应,被学生气走了很多个。
我中途接过一个语文老师被气走的班级,那个语文老师快七十岁了,头发全花白了。班上有人当面叫他“老不死的东西”,还有人在课堂上不服管教,直言不讳:「老师,时代不一样了,你那一套别对我们用,不顶用,我看你还是回家抱孙比较适合。」一番话出,其他学生阵阵哄笑。
这篇回答陆陆续续写的时候,在评论区看到一些教过同样生源的老师大有同感。
既然教了这样的学生,这种经历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是教一般学生难以得到的体验,也是锻炼。
这样的学生能顺畅地教下去,那么对你而言,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教了。教过好学生再教差生,往往会接受不了;但教过差生再教好学生,就会非常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后来我考了公办高中,并非因为受不了学生,而是因为难以忍受私立领导对老师的态度(拖欠工资,不交保险,不护老师,日常吵人等)。
到了公办高中以后,我甚至会常常想念原先的学生。因为他们除了学习不好纪律不好以外,还真的挺可爱,而且跟他们斗智斗勇,确实乐趣无穷。
附,我这个回答里有更多和原先学生相处的方法细节:
社会阶层差距大,阶层流动性高和不内卷,这个可以称之为不可能三角。任何情况下,一个社会只能做到其中两样。
因为当阶层差距较大,又有途径可以提升的时候,人们就会一边抱怨压力大,一般或主动或被动的,去竞争通往上一个层次的天梯。但是现实中,人们往往三样都想要,所以反复的折腾教育和再分配机制,但是无论怎么折腾,都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想要做到阶层流动性高,不内卷很容易,北欧就是如此。但是北欧税非常高,收入差距也比较小,阶层流动虽然容易,但是阶层之间流动来流动去也没太大意思,因为差距太小了——首相,部长也经常会和普通工人一样,自己推车去超市购物。阶层差距比较小,本身也打消了很多奋斗的动机——虽然我们说健康的心态应该是事业成就感驱动的,但是现实中不可避免很多人就是奔着“人上人”的角度去奋斗的,所以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会打消这种动机,从而让每个人都更关注于过自己的小日子,所以也不内卷。
美国确实是做到了阶层差距巨大,非常有人上人的感觉,并且美国大部分的行业不算内卷,但是美国的阶层流动性就不高了。
说回中国,中国过去几十年一直在高速发展,这就是一个社会阶层差距不断拉大,流动性不断减少,并且拼命内卷的过程。很多制度本身就是有利于内卷,有利于阶层差距扩大的。所以要讨论一个对义务教育的提议,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综合的看,单看一个维度往往会得出极端的结论。
姚洋的提议其实是把高中合并到义务教育里面,然后把9+3总共12年的教育缩减到10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该上大学上大学,该上大专上大专。相比现在的制度,可以说这是一条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减少内卷,但是降低社会流动性的道路。
要想一想,职业教育为什么不受人待见,为什么很多人会对职业教育形成“差生”的印象。因为现在的制度给大学开了太多的口子了。并且大学本身也在不断的扩招,这样一来,能够上本科的都通过各种敞口去本科卷了,用人单位也更喜欢用本科生,结果专科生作为“挑剩下的”,待遇就下来了。换句话说,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工作机会前景和待遇,就在学生们拼命的卷本科的过程中,被放大了。
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吸收了高中阶段之后,那就没有中专和职业高中了,相当于一分流就是大专和大学。这样就把前面的那些继续卷普高和本科的路径都消掉了,也就是说,专科的生源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对于专科的学生来说,整体是一个利好,代表用人单位会对专科毕业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那么也会更乐意提供更高的薪水。
所以,这样就减少了社会阶层,尤其是专科毕业的学生和本科毕业的学生之间的差距。
而直接从高中毕业分流,之前赛道一样,赛道分叉之后,过几年就该工作了。不会像现在这样从初中就开始面临各种选择,而选择是内卷的源泉——如果没有选择,或者选择更少,那么还卷个什么劲呢?而专科和本科的待遇差减少,本身也会给人一种安全感。
要看到竞争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想要过的好,而是恐惧自己如果不努力,会过的更差。所以减少了学历之间的待遇差异,本身也会减少竞争。而从个人发育的角度来说,拖后了分流,让学生在心智更成熟的时候进入职业分流,而非中考,这也是一个对个人发展的利好。
社会总是不能长期的高速发展,总是充满各种机会的,总有收敛和稳定下来的时候。这项改革如果能实现的话,我还是看好能够减少中层和底层之间的财富差值,减少内卷的渠道,同时也呼应了国家产业升级的趋势,以及对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因为较晚分流,而分流的人数不变的话,这也相当于把更多的人才留在了制造业。
核心问题只有一个。
解决职业学校孩子学坏的问题。
现在50%高中的问题是。
考不上高中的,在职业学校没有高考压力,在学校不仅是学习出问题,而是学坏给家庭造成很大问题。
父母的底线是孩子不能变成流氓败家。所以一定让孩子上了高中,哪怕考个三流大学,好歹是大学。
所以为了高中就要卷。
义务教育直接到高中。全体高考压力,让孩子17岁前不放羊。
高考以后,考不上大学的再去职校,已经快成年了,很快就可以工作了。不培训直接去富士康也没问题。
高中文化,低技术工种可以直接干,厨师之类的可以再学几年。
一次高考定你干什么。
避免职业学校培养混混。
有高考成绩。
高考不行的,有钱的还可以出国上大学。
这个办法可以。
怎么破教育内卷,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博学多才的知友,尽说些无关痛痒的建议,目前还没看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胸中无策,还是闭嘴。任重道远,诸君继续上下求索,我得去卷了……
按照这位教授的建议,应该是小学5年,初中高中一起算5年,一共10年。
但这样下来,等于是在我国,17岁考大学,看上去好像也和现在差不了多少。这个制度是不是可以解决过早分流我不清楚,因为我知道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10年义务教育制度,所以不是没有先例。但至少我知道解决不了内卷。
我国内卷并不是学校教育制度造成的,而是教育资源紧张造成的。中考决定了只有一半人能上高中。而上高中的还要看是上什么高中,如果不去重点高中基本和985211大学无缘。也就是说我们的高中目的就是筛掉一半人,让能上高中的去考大学,让上不了高中的去职业学校。所以才有唯分数论,一分筛选掉很多人。
中考高考制度好不好?当然不好,但现行下我觉得公平。至少在这个教育环境下可以适应的孩子可以胜出。
解决内卷,恰恰是应该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当然我国教育资源是不是够这是要讨论的问题。
我还是要举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也是9年义务教育制度,也有和中国一样的职高。但由于高中资源很丰富,想去高中的基本没有去不了的,只有不想高中就是想去上个职高以后就去找工作的会去上职高。
全日本一年大概有300w初中毕业生,其中70%上高中,剩下的30%会去上各地的职高,毕业后在各个行业可以直接工作。这和中国现行制度几乎完全一样,只是上高中的比例比较多而已。
但日本在高中以后还有一个分流,就是是去考大学,还是再次选择职业类的专门学校。
换句话说,在日本虽然义务教育制度是9年,但并不影响分流。学生如果一开始选择考大学,完全可以小学初中高中再考大学。也可以小学初中之后选择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之后既可以再选择高等职业学校(部分学校有直升通道,根据专业和技能水平从1-4年的都有),也可以选择考大学。而且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和大学有学分互换,也就是说你读了高等职业学校2年可以考虑编入大学的大三。
而就算这样,还要考虑每年高中有5w多人退学。退学有各种原因,不想学习的,家庭条件不好的,生病的都有。不想上学的话可以选择通信制的高中,毕业和普通高中同等学历。就算你自学,也可以参加高中毕业鉴定考试,通过的话也认同普通高中的能力,一样可以参加大学或高等职业学校的入学考试。
这里说的不是想宣传日本学校制度有多好,而是说明在9年义务教育之下,只要教育资源丰富,根本不存在过早分流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教育制度。教了这么多年学生,早就明白了学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听觉记忆弱,有的视觉记忆弱,有的逻辑能力弱,还有的孩子天生无法安静的坐在课堂里,但动手能力和体育能力也许很强。这些孩子要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大概率就是问题儿童。
而我国的教育资源没有那么丰富,加上社会对名校毕业进大公司,高学历当学者,创业成老板过于追捧,才造成了现在的内卷情况。
那光把义务教育的制度改一下有什么用呢?对于不合适这套制度的孩子来说只是一种煎熬。
个人倒是建议,如果担心过早分流,不如提升就职型的大学的地位(其实现在的大专和三本学院就应该是这个职能),偏重就职教育,注重考行业证书和实习。中专技校类的可以学校推荐直升这类大学提高文凭和加强技能教育。
而对于不想学习的孩子(或者说不适合学校教育的孩子),只能多加强社会教育,如果他们有朝一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再回头学习。毕竟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教育内卷只是表面现象。
教育内卷的背后是就业的内卷,不解决就业上的 人人都争当“人上人”的现象,改革哪一个环节,都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并不是剥夺所有人追逐自己利益的权利,而是要避免做不了“人上人”就会一辈子都活得很难受的现象的产生。
为什么中考分流人人谈之色变?
还不是因为中专,大专,职校生在就业市场上“人下人”的待遇。
前一段时间曝出的,汉江科技学校17岁少年,在深圳工厂实习期间不幸坠亡事件就能说明不少问题[1]。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去一家电子厂生产线当普工?
以实习的名义输送学生去工厂打工,这在技校职校太常见了,而且学生根本没有选择权,不听话就没有毕业证。
就算毕业了,去就业市场,依然改变不了“人下人”的待遇。
这种情况下,你又有什么理由让别人相信职校也有bright future?
又如何让家长没有教育焦虑?
到最后,人们发现,斩断教育焦虑的最佳方法就是干脆不生了,没有孩子了,自然跟孩子有关的一切焦虑都没有了。
什么时候,我们的三和大神可以自动升级成类似于日本的便利店四天仔,就初步成功了。
也就是说,每周只需要做四天工,就能保障一个下限还不错的生活,而这个四天工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就不再会有人那么害怕去当“人下人”了。
或者,所谓“人上人”的观念就会渐渐淡忘了。
哪一天,走在街上,再也看不见一些家长用一些清洁工,建筑工人等蓝领工作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读书就是这个下场的时候,教育问题就算彻底解决了。
相关内容:
这政策好呀,一举多得!
既能能解决被迫高中高职二选一的问题,又能解决原本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时间过长的问题。
前者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后者能够为社会更早地输送新鲜的劳动力。
当下的“让50%的孩子上高中,50%的上职高的“一刀切”政策”,实在太狠了!
一开始听说这政策的时候,我都不敢信,以为是编出来的,后来发现这竟然是真的?
这政策完全就不给那50%的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活路,尤其是那些原本在学习上也比较认真且听话的孩子。
因为以前去职高的,都是一些初中一点儿都不学的,家里也觉得他学习没用的。
送去职高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技能,而是因为孩子才十几,为防止他们到社会上出事,就送职高去混两年。
职高上完后,还要再上个高职,然后才出来工作。
现在竟然要有一半人因“教育”政策被迫去职高?
高中学历都没有,在我国这样崇尚知识和学历的国家,也是很受“歧视”的,很多人一生都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连个高中都没考上。
肯定也会有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考不上高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到时候也会有很多父母不惜代价要把孩子送去读高中,而不是职高。
最后去职高的,会是学习不好,父母也没关系,没本事的,而稍微有点儿钱,有点儿能耐的,到时候都会给孩子找别的出路。
感觉很可能会出现中学复读生,或者已经出现了。那些原本正常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利用辍学或者休学等手段,偷偷补习或者在家自学个一年,然后就能考上高中了。
至于缩短高中以前的教育年限,从现在的12年缩短到10年,这个我一直都是支持的,也很合理。
可能读到本科对年龄没啥感觉,但到了硕士毕业,年龄焦虑就开始有了,博士的年龄焦虑就更大了。
高中以下能省两年学习时间,大学以后可以多两年的试错时间。
以上~
1、中国初中高中学的都是基础知识,根本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反复练习
2、之所以学生被花太多时间反复练习是因为中考是淘汰制,不是你掌握了知识就能升学,而是你必须比别人分数高才能升学。
3、初中生心智不健全,学习能力没有成年人高
4、高强度的小学、初中练习并不能对提高中国的发展有任何帮助,中国教育落后主要是高等教育。相反中考的淘汰制造成了家长普遍的焦虑和繁重的学生负担。
5、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中考改成固定分数制,只要成绩合格,就能升学,比如说主科良好,副科及格,就能升学。第二个是像教授说的那样,普及高中教育,人人都能升学。
6、重复一遍,教育折腾未成年人没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学习能力弱,成年之后,十七八岁,就是进入高中大学之后,再猛加料才能学习进去。
7、淘汰制就造成了繁重的学习负担夺走了小学初中生的学余时间,缺乏户外运行、缺乏日照,造成身体素质和心智发展的障碍。我觉得极不划算。
8、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我们给未成年人施加了过多的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违反了儿童爱玩的天性,但是未成年人没有这个心智学那么多,等到未成年人十七八岁成熟,开始愿意主动学点东西的时候,大部分已经被这个升学机制淘汰了。而真正应该学习东西的大学反而是落后先进国家很多。所以我们总是在青少年竞赛上领先,但是在整体教研实力上落后发达国家。
9、如果普及高中教育。少数天性爱学的,不受影响。大部分小时候爱玩,高中时成熟了,会抓紧功课,也能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那些从来不喜欢学习,高中也不会学习,就考不上大学。去做一般普通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的筛选分流,应该在高考,而不是中考。
10、我们把竞争淘汰的压力放在十二三岁未成年人身上是不明智的、残酷的。我们的中考筛选机制筛选出来的大多是循规蹈矩的、安静的、考试型人才,而那些创造性的、思维活跃的孩子,未成年的时候自我控制力差,很多就被中考淘汰了。所以,我们中考筛选的人才没有人家高考再筛选的人才富有创造力。我们要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创新大国,就必须把这个中考淘汰机制给改革了。
11、全世界都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学女生比例明显超过男生,比如中国、美国。57%的女生对43%的男生。难道是因为女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超过男生吗?不是的,主要还是女生成熟比男生早2~3年,同龄女生心智发育,自我管理能力都比男生好,更有远见,能忍受枯燥的学习过程。而同龄男生就知道玩,等男生成熟了,开始想发力的时候,已经被升学机制淘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筛选分流也应该从中考移到高考,这样对男生才更公平。
外公是一个十多岁就开始做老师的人,全村的人老老少少都是他的学生,虽然他的知识不像现在这么系统,但是有很多粗浅但却有意义。
小的时候家乡环境差,刚开始上小学,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教室冻得手脚都快没有知觉了,就天天不愿意上学,哭闹。
外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人投胎的时候,阎王爷就会问这个人:“你是想要立地就能走,还是想要三年屎尿泡。”回答立地就能走的,出生后就当了牛羊鸡鸭,一辈子蒙昧吃拉同室。选择了三年屎尿泡的就成了人,所有的人到这个世界上以后都要把苦吃个遍才能知道啥样的叫人。
在这些年里,每当我有什么不开心,我总是想起这句话。
虽然和这个问题不是很贴题,但是我一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了外公的话。如果出于故事的角度,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