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回答的话,有点显得太自负,因为我读的书其实不算多,而且还很偏科,又怎么有资格给人讲读书的价值是什么呢?不过我还是尝试分享下个人有限的见解,给黑夜中摸索的路人一点微弱的星光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认真看过星空,天空中每一颗星星都有它自己美丽的地方,但你无法数清楚星星的数量,更无法细细欣赏每一颗星星。下图是我自己在印尼民丹岛拍摄的星空,大家第一眼,第二眼,第三眼会分别怎么看呢?
就我而言,第一眼,会看到银河;第二眼,会看到银河附近特别亮的星;第三眼,还会看到一颗划过的流星。
如果把每一本书比作一颗星星,那么:
这里就引出我想分享的浅见:
在这片星空下,你能感到满足,即使只有你独自一人沉浸在这篇星空中,你也不会感到寂寞。
你可能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有一点知识的优越感,就好像漆黑的夜空中出现的第一颗星那样觉得自己光彩夺目;但请抑制住你炫耀的冲动,当你读的书慢慢多起来的,你可能会发现,相比起星空,最初的那颗星显得黯淡无光。随着星空中的星星多了起来,你会慢慢发现自己更沉静,但也慢慢更有同理心,能欣赏当下的每一颗星,也期待着下一颗更亮或者更暗的星。你就慢慢能体会到马一浮在《旷怡亭口占》说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但这里不是怂恿大家一开始读书就追求诗和远方。诗和远方是愿景,而不是手段。
前面说的太飘渺了,这里接地气点,讲讲个人的经历吧。
例如我去年读了27本书
有的人以为,读书就是要读经典,就是要追求「诗和远方」。当然,有这种追求是挺好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然后又抱着「诗和远方」去读书,你很难坚持。所以,读书这个事,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太飘渺,反正读完能让自己满足,那就行了。如果你对我怎么养成读书习惯感兴趣的,可以看到我之前的回答。
最后,再说一句总结下。
诗和远方不是某一本具体的书,而是了解到书海的渺茫但依然慢慢前行的你,是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后,仍愿意「以有涯随无涯」的你。
很多时候,一位真正作家所写出来的作品,并不是因为他想去写这篇作品。正相反,是这位作家被这篇作品选中,他必须将之写下来才能摆脱其纠缠,这是他的使命,也是命运赋予他的,对后世之人的怜爱。
作品文字当中所体现出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和真情实感的区别,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为了让你相信那是他们被选中的命运,让你相信那曾是他们生命当中的一部分过往时光,他们会尽可能将其描述的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丝丝入扣。
这些文学的其中一部分意义所在,便是告诉人们,那些颓丧与消极都有人代你试过了,让你此后可以更放心大胆地去热爱这世间万物。
它们的初衷,是成为治愈读者的良药。
他们一定也不愿意看到,共情心理如此强大的读者,再来复刻他们的路,经历一遍这种痛苦。
他们可能更想告诉你:瞧,我的老伙计,事情就是这样,其中一条悲观绝望的路就是如此这般,我已经如实地告诉你了,读完后就当你走过了,现在——去探索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吧,无需成为我,不必重复我。
这就是读书的一部分价值所在,对后世之人的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