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2077虽然生不逢时,自己作死,但确实给公众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介入窗口——一个回到20世纪前半叶科幻世界的窗口。作为一个本来应该腐朽掉的点子,赛博朋克式的世界在小说衰落的年代借助一部不成功的游戏作品回到人们视野,确实是非常荒唐的事情——而更荒唐的是,当下的时代在那些作品中已然是赛博朋克的终局,2020年本身就是被霓虹包围的阴暗雨夜,反倒是现在能见到的白昼多多少少有些离奇与混乱。
之前我在想法里面提到过对赛博朋克科幻作品的正名,我及其不满意那种将赛博朋克视为低劣的态度。如果大刘鄙夷这个东西,那么吴国盛鄙夷他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种讨论的前提是我们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审美对象,一个有趣的文化产物来看待,而据我所知,许多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提前让《三体》介入了生活与思想,新的流行词汇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产自于大刘的虚拟世界,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感到尴尬或者有些迟疑。
我们一度相信我们可以“安全”地游玩绘画、电影、小说、游戏,认为“成年人”这种身份足以避免一切混乱与对生活的侵扰。但仅凭我在网络的见闻,我怀疑这种自信的可靠程度,虽然许多人仅仅在被剥夺游玩对象时呼唤“自由”,但是更多时候他们无法提供一种坚实的证据来证明他们认为自己本该享有的自由是安全的——无论恋童癖如何解释,我们都无法认可他们对社会是全然安全的,但是诡异的时,只要16岁加上2岁,一切又回到了安全的领域,人们会痛斥对自己权力的侵犯,然后要求禁锢的消失与消费的再兴起。
我们不可能确定一个正确的道路来作为衡量,因为现在不存在普世价值能够提供教诲。星辰大海为什么是正确的?亦或者我们该如何为元宇宙辩护?中立的理智取舍似乎不可能在类似的问题中得到实证,更多的时候我们全凭一时兴趣站好立场,然后想法设法去歼灭敌人的论点以及名誉。
我们往往不需要科学家、政治家与哲学家,我们往往需要,且只需要预言家。
如果恐惧元宇宙与赛博朋克的未来,那么这种恐惧有几分是可信的?如果期许它们的降临,这种信任又有几分理性?
这时候我还是蛮赞成一些教派的态度的——先救自己吧,如果一定要借助拯救全人类的愿力才能让自己得救的话,那我们得先确定这种拯救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不是都是适宜的。
不管怎么样,我都挺害怕的,我从不期待未来,未来让我恐惧。
90后这一代人跟上一代人有一个认知上的巨大的差别:
90后更能接受“虚拟世界”。
为虚拟偶像(初音,嘉然)花钱,甚至和动漫偶像结婚(日本宅男)。
为游戏皮肤(王者荣耀之类)花钱。
在虚拟世界的活动(魔兽世界开荒)中寻找意义感。
在互联网上的社交活动花费大量精力(网上发帖,互喷,水微信群)。
而我父母一代心里,对“虚拟”和“现实”有着强烈的分界线:
虚拟的就是虚拟的,一分钱都不该花。
两代人的最大分野在于:90后这一代人青年时代就接触了互联网,接触了“虚拟世界”。
这一代人在青年时代十年时间里,见证了从电脑的又大又重的只能显示黑底白字的大铁盒子,到连接所有人畅所欲言的互联网,到五彩斑斓移动互联网,见证了计算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改造了整个世界。
互联网是这一代人的史诗,也是这一代人时代烙印。
青年时期的烙印往往能跟随一生。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马斯克出生于1971年。那一代人经历了什么?
美苏冷战,航空航天科学在二战的残骸上飞速发展。载人航天,载人登月,太空大战计划。这里面每一个即使放在2021年依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星空大海是属于他们一代人的终极浪漫。
遗憾的是,随着红色巨人倒塌,也随着中道崩殂了。NASA的预算锐减,几十年来,载人登月原以为是开始,想不到竟是巅峰。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也不过是几十年前铱星计划的余光。
这一代人更爱低头看手机,再也不爱仰望星空了。
星空大海是上一代人的时代烙印。
互联网是这一代人的时代烙印。
下一代呢?
或许就会像星空大海之于刘慈欣,就像互联网之于90后,他们能在青年时代见证“元宇宙”从一个概念逐渐变成现实,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时代的浪漫。
科幻作家最忌讳说现实。
一旦说到现实,基本上就跟“大力规划科学创新”没本质区别。
“中国第一位元宇宙架构师”,这个是哪一部作品封神的?
国内写这个的也不是他呀
大刘的作品,基本都是对人类的一种未来终极发展方向——进入虚拟世界抱着怀疑的态度的。
其处女作《中国2185》,一边是20亿人通过网络直接参加“人民大会”,六个人在网络中复活被承认为人,一边却是200岁还死不了甚至退休不了的社会超级老龄化。然后这六个人的一个(不是图书管理员的复制,而是200多岁普通老头的复制)在网络中自我复制建国,把现实世界搞得天翻地覆,同时国外也根据“信息污染隔离”协议准备对失控的全国网络——实际上已经是整个基础设施本身进行打击,只能用战略级手段也就是全国断电来阻止,而到了最后时刻全国网络接近彻底崩溃是因为那个虚拟国家度分如年,不过一天时间在网络里已发展了六百年,为了将整个文明进行数学证明而快把内存外存全部占满了。
后面的其他大刘作品中,对于这种东西,他从来都只拿来当作润色的点而不是核心来描写。比如《三体1》的“三体”游戏,这算是大刘手里最接近我们现有的所谓“元宇宙”的玩意,搞得如此恢宏,用人类熟悉的事物还原了三体文明的历史,但它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给ETO招人而已。
大刘最喜欢的还是真正的宇宙,他所描写的强者可都是在真正的宇宙里面创造我们只能在虚拟世界里才敢想的东西,比如用整个太阳系的物质穷举所有诗篇的那位“李白”。虽然大刘的一些作品里面高端文明最后都能创建“小宇宙”,但是那玩意的质能循环是独立的,不依赖于大宇宙的。你靠一堆要消耗大宇宙的能源的计算机自己创造一个“元宇宙”,和大刘的“小宇宙”一比,高下立判。
世界名画《三世纪危机》
以前的人反对电子游戏,说电子游戏是精神毒品,虚拟世界影响现实。
但现在连国家军事武器操作都接近电子游戏了,无人机操作,武器控制系统,还有飞机的模拟训练,航天模拟,全都和电子游戏接近,甚至美军某些武器操纵部门直接找游戏高手。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越来越接近。
实际上,更逼真的虚拟世界会给真实世界带来很大的帮助,以后在外科手术,心理医学,场景模拟,远程操作方面都会通过虚拟世界带来巨大进步。
更多的认识自己也会更细微的认识世界。星辰大海和自我世界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以后的太空航行,太空探险,太空征服,很可能需要在人类对自我认识更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包括身体修复,长期航行下或孤单生活下,精神世界如何维持稳定,精神同步率的操作其他肉体(阿凡达)。
仅仅看到一个事物发展的缺点是不行的,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有其缺点就有其优点,新事物的诞生不要急着去反动的抗拒,而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去利用和驾驭它。
这种元宇宙概念瞎炒作起来的“新闻”在知乎能这么热,我不知道是大刘的悲哀还是知乎的悲哀。
刘慈欣称,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但不是未来,也不该是未来。
我搜索了全部的搜索引擎,也看了大刘的微博,完全没找到这扯淡新闻的出处。
实际上,AI财经社也承认自己是瞎编新闻,他们在微博上是这么说的:
信源来自海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而人家在微博上说的只是“我看到一个观点:大刘原来的小说里对元宇宙提出过否定的意见”。
扎克伯格在那高调元宇宙还没多久,这篇“新闻”用《不能共存的节日》这篇数年前大刘走穴写的小短篇来做证据,营造出一种——“大刘和扎克伯格因为元宇宙对呛”的气氛,除了引流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本问题下绝大多数回答用《不能共存的节日》里的“星辰大海”和“电子世界”做对比评论,恰恰是着了对方的道。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也好,现在所谓的元宇宙也罢,和小说里那种“一个人能拥有一个虚拟宇宙”的电子世界根本就不是层面上的东西,双方的差别恐怕是草履虫和现代智人的差别。
但现在的元宇宙概念炒作者们,又真的特别擅长这种概念创造和玩弄,你看,一篇垃圾报道,就隐隐让元宇宙概念在看客的心中飞速进化了。
这样的报道长年累月的轰炸个几年,是不是大家就真的信元宇宙概念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了?
正如比特币初期号称自己是世界新货币,实际上是洗钱和转移资产的利器一样。
现在被热炒的元宇宙概念和大家争论的什么“先进虚拟世界”也没一分钱的关系,只是讲资本故事的一个道具罢了。
Facebook的增长拐点已到,扎克伯格找点新说辞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又何必去给对方凑这个热度的份子呢?
星辰大海都是虚的,大刘的核心追求在于“技术催生新人类”。
实际上真关乎他对未来而非当下的态度的科幻就那几篇,尤其是三体和魔鬼积木,这两篇里上述思路非常明显。
所以才有和高生活虚拟世界的矛盾,因为后者恰好完全契合了旧人类的需求。它不会磨灭人类的未来,但是会磨灭新人类的可能性。
而旧人类……会被卡进百万年来演化出的各类认知机制屎山里,永远走不出去。
Make Love not War.
It didn't seem to me that they were capable of either.
老古董的争论。
索耶因为这个争论还写了本书叫《计算中的上帝》。
上世纪的事,那时候第一波互联网泡沫都还没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