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一本科幻小说里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地球自转的速度的确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很可能不是线性的。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在太平洋珊瑚化石的研究成果里挖到了一些支持其论点的证据。珊瑚每天都在生长,环绕着外壁形成一条一条细纹。研究古珊瑚化石上面的这些细纹,就能推断出在过去不同时期里每一年包含的天数,并由此计算出地球自转速度在潮汐摩擦力的作用下变慢了多少——这种方法早就为学界所熟知了。比如说,该研究表明,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当时的地球一年有大约四百天。这个数值从古到今在时间坐标轴上形成了一条曲线。过去人们以为这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可是在十年前,澳大利亚达尔文海洋学研究所用更精准的实验方法,发现这条曲线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平滑。在不远的过去——大约五万年前——有一个混乱期。在这段时间里,这条曲线是不连续的:每天的长度突然增加了,而且在这次突变之后,地球自转的减速率也明显增加。没人知道出现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不过看来那个时期的气候出现了剧烈的动荡,因为珊瑚后来过了很多代才逐渐恢复平稳的生长状态。数据显示,在这个神秘的时间点,地球发生了大范围的剧变,可能还伴随着全球性的洪灾。
——《星之继承者》,詹姆斯·霍根
在宏观低速范围内,地球的公转或自转加快,不会让各种动植物的活动周期随之成比例加速,不会让地球生物的自然寿命限制随之成比例缩短。
“季节循环加速(每个季节的时长缩短)”会限制不能承受极端高温·低温的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限制这些生物每年在出现极端气温的纬度的活动时间,可以参照现实中北极圈的植物生长与昆虫活动、一些赤道海洋生物的夏眠等。那会改变昆虫、熊、海参等动物在指定时间内的活动时长,但不会成比例缩短能越冬的昆虫、能冬眠的熊、能夏眠的海参等物种的实际寿命——反复越冬、冬眠、夏眠更可能造成物种的寿命延长。
每天光照规律的改变会对在过去的光照规律下演化的生物造成影响,生物的昼夜节律、内分泌调节随之变化。这不会对寿命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许多生物的昼夜节律本就是散乱的,例如一些蜘蛛在一天的任何时间都可能在活动。地球的自转速度实际上就在不断变化,历史上的大趋势是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 10 万年延长约 2 秒,但具体到每一年是有一定波动范围的,在过去几十年间平均转速有所加快(一天的平均长度有所缩短)。
寿命的事可以看看:
题目中的“不考虑由于公转速度改变带来的各种物理变化,也不考虑随之带来的气候变化等等变化”跟“季节循环的周期变了,速度变快了”在字面上是不兼容的。季节循环加速是一种气候变化,地球的公转时间关联到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半径和太阳的质量、改变该参数会改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或太阳的输出强度,而且公转加快、自转加快都不会造成季节循环加速。这有一部分原因是自然语言太难了。
若是加到宏观高速,可以讨论转动时的巨大加速度将体型较大的生物全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