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甘宁自夸的说辞,后人不宜信以为真,且看原文: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欬唾并不一定指咳嗽,甘宁所言的“闻吾欬唾”不外乎表达关羽知道自己在对岸驻防(听见甘宁的声音),便不敢来攻之意。倘坚信此言不虚,读到魏延本传岂非会有这是什么妖怪,胃口为何如此之好,能吃十万人的疑问?届时怕不是还要慨叹肠胃消化负担如此之重,胃炎名副其实云云。
甘宁此举其实有投机之嫌,关羽军若要渡河,直接便渡了,何必虚张声势的把时间、地点和兵力都告诉吴人,使其得以设防呢?须知渡河时作战,对于关羽军并无利可图,因此关羽无渡河之意甚明。
敌军分兵,自家也当有所应对,吴人既知关羽无渡河之意,甘宁请求八百人前往,不外乎是出个风头。别说关羽没想打过来,就算真打过来,鲁肃和吕蒙的主力军相距也并不远,随时可以来支援。
不要以为甘宁这个人粗猛好杀就是个憨厚的大老粗,实际上他是个非常狡猾的家伙,比如劫营这段:
江表传曰:"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疋,刀百口。权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停住月馀,北军便退。
读起来似乎挺提气,但不能细观,刨除水分,这段记载实际上描述的就是:甘宁率领百余人,夜袭曹军一个小规模的营屯,杀了几十人便马上撤退。并没有演义小说或民间戏剧等作品中表现的那么神,这件事的作战规模是非常小的。
张辽把孙权打得屁滚尿流,而甘宁只是偷袭一个小营屯,这和八百破十万的成绩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孙权却说“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把二者相提并论,这种自吹自擂的目的不外乎是振奋军心士气,强行塑造一个典型的英雄将领,实际上差多远作为当事人的孙权心里能没数?
同样一件事,记载的详略也有不同:
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於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陈志甘宁本传的记载将曹操退兵归功于甘宁,即“敌惊动,遂退”,这显然是陈寿照搬吴国材料的结果。那么前面这段呢,孙权下令让甘宁去攻击曹军前哨营屯,甘宁挑选了百余人,结果都督不肯配合,要甘宁连威胁再做思想工作才愿意出战,这是啥情况?
按理来说,前锋必然都是精锐部队,甘宁身为前部督其麾下皆应是善战之辈。可事实是啥情况,是这些兵将素质不行,还是甘宁的作战方案过于冒险,抑或是甘宁治军不得法,总之甘宁精心挑选出百余人,对方的态度是抗拒的。
不论是啥,起码暴露了甘宁的缺陷。
孙权命令甘宁攻击曹军前营,并没有指定作战方式和调动兵力,百人夜袭应出自甘宁本人的手笔。甘宁此举的确冒险,但他本身要攻击的目标也并不强大,而且稍有斩获便立即撤退,根本不做多余的接触和交战。
如此,既完成孙权的指令,又有斩获,同时避免了大军交战时己方的劣势,说甘宁这个人狡猾有计略并不是没有原因。
再看孙权于逍遥津被张辽袭击时,吕蒙、蒋钦、甘宁、凌统皆在场,甘宁更是引弓射敌,喝令鼓吹,风头无二,等短兵相接后呢?
孙权要马跃津桥才得以幸免,凌统则返身死战到全军覆没,本人投水逃生。吕蒙、蒋钦、甘宁即便被分割在其它区域作战,可桥是断的,这几位怎么跑的?
甘宁不乏出彩的时刻,但成色足的并不多,孙权又不傻,关键时刻靠得住是凌统这样的憨憨,对凌统特别好并不是没有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