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崇祯是个小抠吗?巨量内库银舍不得拿出来用? 第1页

  

user avatar   baggio-19-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本写明代内库的书,叫《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里面谈到了一些内库的支取问题,自从辽东战事爆发后,从万历后期,皇帝一反常态开始从内库从拿银子补充外廷所需,而这其中大半都用在了军事上。

这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从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万历四十六年(1618)辽东之变至天启七年(1627)的十年间,内库共计协济支银26453312两,年均约为2645331两,为内库金花银正额岁入的2.5倍,可见在正常岁入情况下内库白银已处于严重的入不敷出状态。
崇祯元年(1628)至十七年间内库就有25次协济之举,奏支总额达3522000两。考虑到崇祯朝史料记载的连续性不足问题,故实际奏支规模应该更大。

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元年的八年间,除福建、广东两省全完之外,其他各省府的拖欠总额为1240876两,逋欠率约为15.51%。

但到了崇祯初年,情况进一步恶化。

崇祯四年以后金花银的现征完成率已不及60%。

到了晚明时期,改变了自明朝中期开始,皇帝从太仓库补贴内库的惯例,变为用内库不断补贴外廷,表明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已经不足以维持运转,但内库的收入也在不断下降。

崇祯是个小抠吗?巨量内库银舍不得拿出来用“通过对内库收支的考察,可以明白,对内库的考验是自万历末年开始的,此后一直是在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自明朝中期开始,只有两个皇帝没有定期从太仓库拿钱补贴内库,一个是崇祯,一个是死的太快的明光宗。


user avatar   xie-fei-ying-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本写明代内库的书,叫《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里面谈到了一些内库的支取问题,自从辽东战事爆发后,从万历后期,皇帝一反常态开始从内库从拿银子补充外廷所需,而这其中大半都用在了军事上。

这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从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万历四十六年(1618)辽东之变至天启七年(1627)的十年间,内库共计协济支银26453312两,年均约为2645331两,为内库金花银正额岁入的2.5倍,可见在正常岁入情况下内库白银已处于严重的入不敷出状态。
崇祯元年(1628)至十七年间内库就有25次协济之举,奏支总额达3522000两。考虑到崇祯朝史料记载的连续性不足问题,故实际奏支规模应该更大。

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元年的八年间,除福建、广东两省全完之外,其他各省府的拖欠总额为1240876两,逋欠率约为15.51%。

但到了崇祯初年,情况进一步恶化。

崇祯四年以后金花银的现征完成率已不及60%。

到了晚明时期,改变了自明朝中期开始,皇帝从太仓库补贴内库的惯例,变为用内库不断补贴外廷,表明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已经不足以维持运转,但内库的收入也在不断下降。

崇祯是个小抠吗?巨量内库银舍不得拿出来用“通过对内库收支的考察,可以明白,对内库的考验是自万历末年开始的,此后一直是在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自明朝中期开始,只有两个皇帝没有定期从太仓库拿钱补贴内库,一个是崇祯,一个是死的太快的明光宗。


user avatar   guang-guang-49-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本写明代内库的书,叫《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里面谈到了一些内库的支取问题,自从辽东战事爆发后,从万历后期,皇帝一反常态开始从内库从拿银子补充外廷所需,而这其中大半都用在了军事上。

这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从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万历四十六年(1618)辽东之变至天启七年(1627)的十年间,内库共计协济支银26453312两,年均约为2645331两,为内库金花银正额岁入的2.5倍,可见在正常岁入情况下内库白银已处于严重的入不敷出状态。
崇祯元年(1628)至十七年间内库就有25次协济之举,奏支总额达3522000两。考虑到崇祯朝史料记载的连续性不足问题,故实际奏支规模应该更大。

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元年的八年间,除福建、广东两省全完之外,其他各省府的拖欠总额为1240876两,逋欠率约为15.51%。

但到了崇祯初年,情况进一步恶化。

崇祯四年以后金花银的现征完成率已不及60%。

到了晚明时期,改变了自明朝中期开始,皇帝从太仓库补贴内库的惯例,变为用内库不断补贴外廷,表明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已经不足以维持运转,但内库的收入也在不断下降。

崇祯是个小抠吗?巨量内库银舍不得拿出来用“通过对内库收支的考察,可以明白,对内库的考验是自万历末年开始的,此后一直是在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自明朝中期开始,只有两个皇帝没有定期从太仓库拿钱补贴内库,一个是崇祯,一个是死的太快的明光宗。


user avatar   zui-jian-kuang-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亏后继者的陪衬,让明都成为华夏的代名词了,如果不是反清复明的口号喊了两百多年,谁会在意明朝啊?


user avatar   yang-dan-qing-4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作者们偷懒了,没有描写一个真正适应“高武”逻辑下的社会结构。

官府的威慑力来自于其暴力,而暴力的来源是其组织力。

当武侠小说出现了“内力”的设定,让组织力不足以碾压个体的时候,

这套现实社会的逻辑就失效了。

但如果想要购建一个新的基于武力的社会逻辑,又做不到——或者说这不是武侠小说乃至中国大部分小说的兴趣所在。

君不见即使现在都到了很多修仙玄幻小说里,强者都可以一拳打爆一个星球了,组织这种东西在力量面前不值一提,但社会竟然还维持着种种奇怪的组织结构。

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个上不上下不下的逻辑拧巴的情况。




  

相关话题

  为什么明代以后在提拔实际上的宰相,即内阁大学士时,越来越不重视其地方行政经验? 
  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历史上有哪些倒霉的人? 
  有没有名人通过假死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洛阳有险要的地形但不易防守?并且河南省相对来说易攻难守? 
  有哪些人品很差而个人成就很高的名人? 
  明朝第三强的皇帝是谁? 
  和珅之死是不是代表着清朝由盛转衰? 
  如何理清中国各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是否能把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联系起来? 

前一个讨论
崇祯是个小抠吗?巨量内库银舍不得拿出来用?
下一个讨论
为啥会有明朝这么烂的朝代,那些明粉看过明实录吗?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