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羡慕吗?
童年别说吃不起肉,连精细主粮也很少见的生活,经常是红薯吃到胃里泛酸水,以至于成年以后看到红薯都绕着走。
17岁时因为贫困和时代因素辍学参加工作的生活,因为没有技能只能出卖年轻身体里的充沛体力。
恢复高考后,却发现自己几乎已经忘记如何学习一门功课,每天只和油污、汗水作伴的生活。
工作之余挑灯夜战,发誓离开工地力工的生活。
80年代的某次社会风波里,年轻人的一腔热情和理想被野心者利用,结果差点葬送自己和后人的前程。
90年代能吃饱饭了,碗里也有米有肉了,但在腐败横生的社会里却被压得喘不过气。那个年代的贪腐之烈,没经历过的年轻人可能都很难理解,它不仅压制你的精神,还压制你的工作,你的收入,甚至把威胁你家人的话摆在台面上,而对方则是大人物,你惹不起,也躲不掉,你要么受着,要么拼命。
00年代还是没能逃过另一轮下岗买断大潮,拿着几万块钱的工龄买断费,成为时代的弃儿,不知所措。
自力更生,中年再就业,自己创业,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还要继续自己坚持交社保的生活。
恰好赶上国企改制,行业一片混乱动荡,收入在十多年里几乎没有增长过,甚至发生罢工和新入职员工集体辞职的生活。
每一代人都会觉得自己生活在糟糕的时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前人眼里,自己这个时代有多好。
在父辈眼里,这个时代吃得饱穿得暖,他们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正担忧三高年轻化的问题。
在父辈眼里,这个时代机会遍地,但他们不太了解现在年轻人的35岁远比他们的35岁过得忐忑。
在父辈眼里,这个时代收入比他们那时候高多了,但他们可能也没法体会每天一睁眼眼前就浮现一个本月需偿还贷款额的压迫感。
所以,没有什么最好的时代,所谓的羡慕,更多是一种距离产生美。
嘴上说说,不代表真的能过得下去。
很多人有一个毛病,总是把自己带入过去的上流社会人群,上级阶层的人里面。我最近在看《功勋》,看到袁隆平这个单元,其中袁隆平回忆母亲当年在教自己英文时,我就在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看好哈,在抗日战争时期,会说英语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要知道,民国时期,文盲率是很高的。10个人有七八个不认字,想想看,连识字都是稀有的事情,那会说英语是什么情况?知识分子啊!更不用说,在旧社会,女性受教育比例更是低。袁隆平母亲能够说英语,家境算是很不错的了。
父母那一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发现我每次说社会话题的时候,评论区总是有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来说什么“你的圈子太low”,“我周围不是这样的”,哦所以我是个柬埔寨人是么?
羡慕父母那一代的生活,绝对不会羡慕上山下乡的生活,绝对不会羡慕没考上大学的生活,绝对不会羡慕当农民的生活,绝对不会羡慕下岗的生活,绝对不会羡慕只能看黑白电视的生活,绝对不会羡慕一辈子毕业后被分配在小地方去不了别处的生活。
年轻人会羡慕父母那一代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历史没有学好,更没有去过那些穷的地方,看下底层人民到底是怎么样的。就和那些什么穿越回民国拿一把油纸伞走在石板路上当一个优雅的女学生那样的人一样,还有那些回古代成为什么后宫贵妃的人一样,自己现在的阶层都底层得不能再底层了,以为回去就能变成高阶层的人了?
如果羡慕的话,你夏天中午出门别打的,也别打伞,就戴个草帽骑自行车街上晃一晃,晒晒太阳,估计都难受死你,哭着求赶紧回到有空调的房间里了。还羡慕,晒个太阳,热点你都受不了。更不用说没有手机,没网上了。
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
高赞1说:分房只有少数机关和国企单位才有,其它地方全部没有分房。
高赞2说:我们家是普通家庭,当时只分到很小的房子。
所以我想知道有没有同时给高赞1和高赞2点赞的朋友?
不要看到什么都去点赞。
过脑子。
很多人对当时的公有制企业抱有奇怪的印象:所谓公有制不是机关单位,就是国企单位。之前还在别的问题评论区看到一朋友说:你在当时也进不了国企,公有制好处跟你没关系。
错了!
当时公有制是主体,直到80年代,私有制还只是“补充”。主体是什么意思?只有这么些个国企,怎么撑得起“主体”两个字?
因为这些朋友漏掉了“集体所有制”这么个非常重要,且占了绝大多数就业比例的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企业,在70~80年代,上至工厂,下至小商铺,都极为普遍地存在着。高赞回答一提公有制就只说机关和国企,而漏掉了当时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所有制形式,可见对当时缺乏最起码的了解。
补充:我看还有朋友对这个没有概念。那么明确地讲:当时的商铺、贸易、运输、服务等等行业,几乎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因此,当时的服务员、司机、理发师、销售等等等等,绝大多数都在集体所有制内,也都有分房政策。分房看单位效益情况,或早或晚,房看当地情况,或大或小。
我反对将农民排除在外——只讲城镇工人的好处,不讲农民的苦处。但我也反对言必称农民和国企,把农民和国企工人二元对立。事实上当时在农民和国企工人之间,还有着人数非常非常多的群体,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就是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分房的。换言之,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享受得到分房的。当然,房不大。没厕所——要看地方。大中城市,可能属实。中小城市,人少地多,怎么可能没厕所。
提到过脑子,我也想请朋友们仔细想想:那些告诉你过去公有制好处不能惠及多数国民的文章、回答,哪一个提到了“集体所有制”这五个字?而这才是当时最为普遍的情况,为什么会被这些文章和回答忽略掉了?为什么他们要让你产生“当时只有机关和国企才算公有制”的错误印象?
各位请仔细想想吧。
还有一提到过去就说农村。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当时确实要苦很多。但也绝不是高赞讲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口享受不到分房政策”,这也太扯了。
实在不济就动动脑子想想,遍地的拆二代,房哪来的?难不成他们都是国企和机关单位的人?扯呢吗!
不否认当时生活条件苦。
但不要造谣式地发表观点好吧。当时怎样,现在怎样,该是怎样就怎样。实事求是地说话,懂就说清楚,不明白就去调查,懒得调查就保持沉默,不比靠臆想发言要强得多么。
羡慕啥?凭票购买?上山下乡?约个炮=流氓罪直接枪毙?满地跑的黑社会头子?没有wifi没有手机没有空调?
他们是在生活,我们是在活着
总结起来,70年代的婚姻平淡无奇,没有高额的礼金和嫁妆,没有香车别墅,也没有精致的婚礼。车是自行车,房屋也是简陋的房屋。甚至当时伴随的嫁妆也只是一个梳妆台,两到三件首饰!而在70年代初期,很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进行证婚。虽然物资匮乏,但彼此拥有纯洁的心。
70年代结婚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经济发展开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年轻人接二连三开始创业经商,生活逐渐好转。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开始取代“三转一响”等旧三件。与过去相比,生活要舒适得多!
80年代婚姻三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
90年代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婚礼比以前提高了档次,讲究家具,电器,婚车,首饰嫁妆。90年代已开始商品时代,年轻人开始为买房子结婚发愁。当时的装修大约一万元就可以装修得很不错,对当时的工资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90年代结婚大件:摩托车、空调、音响、录像机。
在21世纪,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三大要素也已成为当今的房屋,汽车和钱,伴随着很多人的还有房贷和车贷,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也伴随着艰难。
感慨时代的变迁,老一辈的婚姻里物资匮乏,离婚率不高,如今结婚房子车子票子,离婚已是普遍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资越来越丰富,我们在得到物资满足的同时,也失去了曾经的一些精神追求。
说个煞风景的实话: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是《贫嘴张大明的幸福生活》。
现在是2021年了各位,当年因为蓝极速事件没法泡网吧的大学生,他们的孩子都会上网发言了!
80后可不是“年轻人”,已经是“年轻人的父母”的年纪了。
咱别装嫩成么?
我爸很羡慕我,说我这个时代有的选。
现在年轻人选择多了,开始羡慕没有选的时代,说明就该管起来,从方方面面。反正行尸走肉,今天让你往东,你就往东就行了。
我想,根本的区别在于“希望”。有希望的苦日子与没希望的不愁吃穿的日子,质感是不同的。
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房子。人人都会说我们60后70后赶上了好时代,最起码努力后能买套房子。而现代年轻人即使是清北毕业,在帝都努力也买不起房子。
实际上"希望"背后的东西远比这表面呈现的复杂。
洒家70后,毕业的90年代,大学生开始不包分配(自己找工作,国家不再管了)。清北毕业生,进外企,工资在500到1000,进国企,工资200左右。(那时真没人愿意当公务员, 因为公务员更低)
那时的房价?帝都3000一平米。(现在清北毕业生月薪要没20000很难拿下,软件工程师得奔40000走了,房价60K到100K), 所以大学生在帝都买房?也基本做梦。
再说流水线工人,当时厦门的台资厂,深圳的港资厂是两班倒。。。除了国企外,公司给你996那还真是福利了。去公司就意味着奋斗挣钱。
最惨的是什么?国企大下岗。整个东北西北华东西南都是重灾区。夜总会里东北四川姑娘多。深圳罗湖福田成片成片的second奶村。上海再现洋人远东天堂的趋势
一辆货车从北到南,能被抢20次。广东的抢劫可以参看砍手裆。
至于社会丑陋不公福败现象。。。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难以想象。
。。。。。。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还有多大自信保留“希望”。
当然,我们那个年代能保留“希望”的原因有那么几个:
1.发达国家与我们国家差距巨大,我们看到的天花板高度比今天高。
比如我父母用了一辈子凑齐八大件(电视,录音机,录像机。。。),我在米国留学第一个月的奖学金就买齐了。
所以起点低,天花板高,觉得好日子总会到来。现在,欧米的天花板已经没那么高了。
2.苦日子过惯了,稍微有些甜头就满足了。
比如我在出国之前,从来没享受过空调的日子。现在没空调几乎活不下来。
3.没有互联网大家集体吐槽,大家越吐越怨,震荡放大。
4.没有一堆自媒体靠贩卖焦虑与绝望为生。
5.我们那个时代,广泛的学雷锋。大多还信“家事国事天下事...”,大多还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少大学生信)。
中国的未来真的就那么让年轻人绝望?
咱们可以打个赌,未来30年中国的房价一定不会象过去30年一样一路涨。
改变现实的是谁?
60后70后80后?现在体制内的年轻人?年轻人中间的精英?
都有可能。但我绝不相信是今天躺平只知道抱怨的群体。
现在有些孩子的父母是70后好吧……
你问失去30年开始出生的日本人是不是羡慕他们爹妈一代的生活……
你问美国的世纪代是不是羡慕boomers……
我看很多人云山雾绕的,什么少数人的特权……
70后之所以黄金,就是因为特权普遍化,有史以来唯一一次“特权”免费送的一代人。
走出门弯下腰就会被人民币砸的那一种……
有些70后不服,说他们小时候苦,然后机会也没抓到……
你出门不弯腰捡钱你怪我咯?
还有特别搞笑的一伙人,自己没发到财,就说现在要吃有吃,要喝有喝,
以前人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啥的,
你问问现在路上的年轻人,
让他们吃十年稀饭换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成为高管不担心35被辞退,
他们干不干,
他们不光肯吃十年稀饭,吃到退休他们都不带犹豫的……
农民的孩子不会羡慕。因为农民吃饱饭就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日子了。只有那些上不去,又不想下来的阶层,才会羡慕。他们不只想吃饱饭,而且想花最小的力气吃上还不错的饭。他们羡慕了。他们会说会吵会闹。所以他们代表年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