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回答的都是什么XX,一眼望去除了瞎扯就是扯淡,讲歼10结果连曹里怀都不知道是谁就在这忙着站队,几个机械工业部是谁都说不清楚就在这儿丢人现眼,什么时候能改改这个踩一捧一的毛病。
60年代末期确定歼6飞机接班机二号任务的时候,所依据的是朝鲜战争空战和后来国土防空作战的经验,主要依据的是国土防空作战打高空高速无人机和侦察飞机的经验,要求配合歼8作战。
确定歼7和歼8任务之后,原定歼9是在歼8基础上的单发大推方案,初案有两个,最后要求突出歼击性能。再后来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去沈阳调研决定将歼9作为轰5的远程护航飞机(内油航程2000千米以上,带副油箱活动半径达到1000千米),再后来主管装备的曹里怀介入改指标,把歼9改成了重视截击的高空高速型号,这里面还穿插空军五人小组那堆事。在这个过程中611所建立起来,非活动鸭翼也是为了加强飞机短距起落能力加上的,中间穿插910发动机和205歼击雷达以及霹雳4雷达型的各种破事。
歼9大约在80年代初下马,之后611实际上是将歼9项目的成果作为基础进行歼10预研的。
然后说歼13,歼13,也就是二号任务——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林内阁时代空军四个任务的重点机型之一,当年是个烂账。先不说“爬行主义”风波,也不提当年沈阳工办强行让上单台910发动机最后军方中意2台815丙的破事。就说三机部打算在四川建立一个“中国达索”,为此硬要把新歼交给611。
再加上601的歼8出了问题,空军把事情闹到张爱萍那里,而且还有歼13机身阻力长期问题比较大(这个李天迭代了很多轮,80年代后基本上改得差不多了),以及缺乏中距拦射能力的问题,还有当时欧洲新歼都一窝蜂跑去用鸭翼,空军认为用边条翼的歼13免不了“造出即落后”,而且考虑到国防威胁,空军认为“新歼最好不要放在北面生产”,因此把歼13摸索出来的技战术任务指标发给611做新歼——压根就没有新歼“技战术性能高很多”这种事。
实际上空军还给了601一笔钱从歼13迭代出新93方案,后来这个飞机被新歼11挤掉了——嗯没错,确实有个“老歼11”,属于60年代末的歼击机备案之一。
所谓的“中距拦射”,当年国内根本没有配套雷达和导弹,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屁事,更大程度上是“为尊者讳”。
用601摸索出来的东西便宜对手这个事情后来搞得顾诵芬怨气很大,不过863把他调去主抓整个航空项目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体制内的白玮写过一个“华羽杂记”介绍这件事,文末最后直言“上级意志的影响”。这事的影响无非就是歼10要到十五才形成战斗力,比较成熟的歼13在九五期间就可以,战斗力上不会有太大差距——当年就这么点家当,能做出什么花来?
实际上还有个谣言,歼9项目的进气道是直接从歼13身上拿过来的成熟技术,当然宋文骢当年的J01和J02方案也确实两侧进气和腹部进气方案都有,不过这种事情至今也无法查证了……主抓歼13气动的李天都去世了。
歼10在确定立项之后实际上空军支持力度很有限,当时主要精力在和平珍珠上,90年代后才开始加大投入,歼10的新技术多,大概能到60%的程度,这导致攻关非常复杂,中间还出过换发动机的烂事,最后生产定型节点活活拖到了2004年。
至于320的东西,从头到尾就是陪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