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存在快节奏、慢节奏。
当一个人的生活节奏被外界控制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实现的可能。
自我实现是一生的工作与目标,由无数小步骤与小目标共同组成。快节奏生活有利于实现目标,但问题是,实现的前提是想清楚要实现什么,而快节奏生活的问题就在这里,虽然它能将实现过程加速,但大量时间与情绪被占据后,想清的过程却变长了。多数人陷于俗务,看似很忙,却不清楚在忙什么,也无暇考虑有限一生中究竟要自我实现什么,或到底什么是自我实现。是完成买车买房这些基本生活所需,还是开创属于自己的领域,尝试前人所未尝试。一言概之,快节奏生活其实加大了自我实现的难度,毕竟任何成功国家与组织,都是有纲领再行动,而纲领是需要静下心,慢慢观察、思考、琢磨的。佛陀是静修中觉悟,马克思也是枯坐中才写出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找到出路。
附初赛发言稿;
题目:快节奏生活有利于还是不利于自我实现
我的论点是不利。
解释不利前,我想先说一下题目。
首先,快节奏生活,总体而言是社会层面现象,而自我实现,是个人层面,严格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讨论,因为二者不是一个维度。但我还是说下我的想法。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快节奏,二是自我实现。
快节奏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很大程度是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如果我们要将这个观点认定为事实,那核心问题就是;
快节奏的快,具体表现在哪。
是信息交流快,决策过程快,还是具体实施快?相对而言,认定信息交流快是争议较小的,因为信息交流主要基于技术发展,而决策与实施有很多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在里面。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结论,快节奏生活,始于信息交流加速。
再说关键词二,自我实现。
一般我们谈自我实现,都是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简单说,自我实现是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与有车有房,甚至公司上市是不同的,有车有房属于生存需要,是底部需求,公司上市属于尊重需求,是中部需求。那现在的问题就是,自我实现作为顶部需求,它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人,他们实现了自我实现,例如佛陀、先知、马克思、毛主席,我们从他们身上找共性,大概能找到两点,
第二,自我现实是超越性,开创性的,不是重复性的。是同时代不存在,且多数人需要时间理解的。世俗信息的增多和交流加速,对这种超越性突破有多少帮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算我们暂时无法证明快节奏对自我实现不利,但至少可以排除它有利的可能。因为自我实现是突破现有,你在现有层面如何增加改变,意义不大。说清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我再说一下自我实现的过程。
无论是佛陀在菩提迦耶菩苦行,还是先知希拉山洞静修,还是王阳明龙场悟道,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用《资本论》,所有自我实现前都有一个相同前提,就是要长时间排除外部干扰,专注一件事。
我前面提不同维度,就是因为在论证这里时,必须要降维。从社会无效信息多,会影响社会效率,而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所以当无效信息多时,对个人效率其实也是消极影响。这样我的观点就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论证。因为我们清楚快节奏源于哪里,源于信息加速,而我们又知道自我实现需要什么,它需要超越现有,有了这两点,我们就基本可以相信,当目标为终极目标时,快节奏基本是无影响甚至负影响。
讲完论证,最后我说下个人体会。中国人讲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本质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干好事情的前提,是想清楚、想明白。而想清楚想明白就需要慢,需要静,需要减少。所以即便二者不是一个维度,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和逻辑推导发现,它不会是有利的东西。
快节奏和慢节奏是不是利于这个层面的自我实现,极大取决于经济周期。
比如医生、教师这类没有明显周期性的行业,那么快节奏还是慢节奏的选择,各种观点和方式随你自己选。
我要说的是周期性行业。
周期性行业最大的特征是行业有明显的高峰低谷,具体形成原因大家可以看书。简单说就是随着商业模式越来越复杂,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里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不匹配/产能供给和产能需求不匹配/库存供给和生产生活需求不匹配。(本文就不展开了)
具体体现在企业端,就是在某段时间里:
新商业机会特别多/项目机会特别多/供需不平衡导致的利润非常高。
举个例子,今年的大宗商品行业,其实作为普通员工来说,并没有做什么。
公司效益就是好。
我们再找个长周期的例子,比如互联网。
互联网过去20年都是技术集中应用期,如果是2000~2015年,随便做点什么都是新商业。
大家都是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凭啥这些人一出来就高薪,很快就能当上领导层。
(去看看互联网公司中层的年龄,大家就懂了)
也别看不起土木毕业生,最近几年很多人劝退。
我上学那会儿土木毕业生进入个施工、房地产、设计,那是真正赶上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高峰。
工资和奖金就不说了。
因为距离行业比较近,很多人早早就解决了房子的问题。
刚才说的都是年景好的周期上行阶段,周期下行的时候,惨烈程度一点也是对等程度的。
互联网和土木最近几年都进入了顶部区域或者下行期。
普通员工的感受是,工作量在增加,但是企业效益似乎没有前几年好了,或者项目越来越少。
体现在收入上就是,性价比越来越低。
周期性行业的一个铁律是,作为单个人,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来对抗这种上升或下降力量。
在城市化发展高峰过了以后,普通人玩命努力工作,是不会增加项目需求的;
数字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边际贡献到达一定程度以后,个人再努力也就是和同辈相比能略好一些,不会回到10年前的职业发展好环境。
也就是说,在行业周期下行期,对工作本身的投入产出比,和上行周期差距是非常大的。
在这种时候,继续高强度快节奏处理工作问题,性价比并不高。
和那些收入像坐上汽车往前走的行业相比,自己跑步、玩命跑步实在有点亏。
所以周期性行业的工作者,要稍微对本行业周期有点了解——张弛有度。
周期上行阶段,快节奏对收入和职业待遇增长来说效果明显。
当年地产大发展的时候,脑筋灵活、给公司抢工期、营销卖力气的,就比那些准点下班的获利更高。
周期下行阶段,快节奏对收入和职业待遇增长来说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现在地产被卡得死死的,每天点灯熬油,并没有什么帮助。这个时候锻炼身体,很好的处理家庭关系,也是为下一次周期启动,做身体和心里准备。
所谓周期行业,就是起起落落。
当然,我是建议周期性行业的朋友们,在行业下行的时候想想这么几件事。
这篇文章仅限于“自我实现”里的收入和职业发展,可能有点窄了。
不过我想在2021年的当下,应该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