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博物馆,比以前方便多了,新建的博物馆里,咖啡厅、茶舍几乎成了标配,还有些博物馆里面,可以吃到正餐,比如首都博物馆。
不过,博物馆人似乎没有满足,现在连文创店里好吃的也越来越多了。我去了好多博物馆,发现都有好吃的雪糕出售。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到更多可以“食用的”文创。比如:
有巧克力、雪糕、曲奇和月饼。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都是甜食……
所以有减肥需求的小伙伴们可要当心了。
当然,美食属性的文创设计是有学问的,比如这个圆明园推出的莲花造型文创雪糕:
背后还有有一个传奇的考古故事:考古学家在圆明园长春园的如园遗址发现了11颗古莲子,这些莲子最少沉睡了一百年。然后,古莲子交给了中科院的专家,使用了“黑科技”精心培育,其中有6颗在播种后成功发芽。它们开出的莲花在盛夏的池塘中演绎了生命的怒放。
因为这个故事,圆明园才在夏季推出了莲花造型的雪糕。当我们吃着雪糕,去圆明园赏莲的时候,就仿佛穿越百年、时空重现:池塘里清风送爽、淡香摇曳,我们口中清凉舒爽、唇间留香,既契合盛夏季节的场景感,又呼应了古莲子考古发现的时空意味。
这告诉我们,文创后面都是有故事的。一味儍吃儍喝,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把最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丢掉了。
不知道小伙伴们都享受过“美食文创”没有?这种文创相对于其他文创,有什么优势呢?
美食文创能吃!
所以,就能和饮食文化结合起来。
中华饮食,讲究的“色香味形养其境”,这和产品设计视角的“造型、功能、材质、结构、风格、装饰、包装”可以很好地契合起来,形成“味觉+文化”的产品逻辑。一般的文创是我们主要是用视觉体验,偶尔会有听觉,美食文创则把味觉加了进来,会给大家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而且,吃东西需要嚼,这个动作也能给大家提供一种参与感——没有吃进肚子里的美食文创,都是不完整的啊。
而且,吃东西是一件大事,所谓“饮食男女”。所以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格外有仪式感,注重心(heart)、意(will)、念(mind)的同步,内心会涌现出宁静或快乐的情感。
所以,吃东西可不简单是吃,鸿门宴、杯酒释兵权、千叟宴,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重要的名场面,都是在吃吃喝喝间完成的啊。
不过,虽然博物馆美食文创看上去很美好,但是还存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我估计是因为设计师只看到了吃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博物馆和美食后面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意义,轻视了文化符号在文博系统中的特殊价值,希望我们的文创设计师能把我国博大多元的饮食文化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物形成创意融合,让大家在博物馆里吃得开心、吃得有文化。
本文改写自周睿、袁怀宇 、黄华的论文《博物馆的美食文创设计开发研究》,未注明来源图片也引用自该文。该文原发于《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2期,40~46页。
▼
作者|螺旋真理
编辑|杨逸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