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华为安全主管是美国前国土安全局高官萨米尔贾恩,首席安全主管是前英国首席安全官约翰萨福克,孟晚舟辩护律师是美国司法部副部长科尔,这次找个BBC的人也很正常嘛,这也算是“任夷能人以制夷”了。
有句讲句,BBC的专业水平是非常可以的,纪录片、英剧水平都很高,即使是在造谣污蔑领域,那些滤镜、言论、角度,不专业都搞不出来。有问题的只是他们的立场,他们是坏,不是蠢,倒不如说是正是因为他们太专业了,我们才这么烦他们。
而国内的宣传口,那是真的没人,不是“没有脑子的翻译机器”或者牧羊犬,就是公器私用小仙女。国内宣传口缺乏舆论斗争经验,在舆论场直接躺平,BBC确实比国内大部分媒体懂宣传。
而且,国外的媒体人并不会屁股和脑袋颠倒,不会和国内某些文人一样,吃国家的饭还要砸国家的碗,人家在收谁的钱给谁办事这块的口碑一直响亮的很。比起前BBC的节目负责人,我更不信任国内那些媒体人。
而且这位BBC前高层不光是业务水平,在国外人脉也很厉害,有点风吹草动会提早知道,也能跟关键人物搭上话,还是很值的。
前几天还有个新闻,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加入华为开展数学研究。数学是万物之宗,你能解释和不能解释的东西,都要用到数学工具,这种人才是国家该去引进的,居然让一个私企干了,还是挺厉害的。
基础科学中才有未来的方向,有的公司招数学家物理学家研究基础学科,有的公司招心理学家研究怎样让人氪更多金,一比较就知道什么叫格局了。
很多人问华为为什么会聘用BBC前高管呢?这件事实在是有点超出一些人的认知范畴。
其实我想说的是华为这几年什么没见过?区区一个BBC前高管入职华为真的不足为奇,大家看看华为的过往海外高管聘用记录就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美国前联邦检察官、前国土安全部领导者安迪·珀迪目前是华为美国首席安全官(这老哥代表华为接受外媒采访时多次舌战群儒,网上有很多视频资料,大家可以去看看)。
英国政府前首席信息官约翰·萨福克目前是华为全球网络安全官。
巴西前总统米歇尔·特梅尔目前在华为担任顾问一职。
前一阵子加入华为的那位数学家大家还有印象吧?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妥妥的世界级学术大牛。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年代过去了,华为如今是“招夷制夷”!
一次单纯简单的跳槽而已。没有必要过分解读
非往政治方向靠拢,让我感觉我们HR从业者是不是已经兼职特工了……
从内容真实性来说,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领英的真实性吊打绝大部分平台,抖音、推特、快手、B站、小红书。就算是知乎,也有人传播反智假消息,但知乎通过投票机制以及站内的各个专业领域的优秀回答者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假新闻假消息的传播。
作为一个商务社交平台,领英最大的价值有两个:
领英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有很多猎头把领英当成求职平台的简历库,但就有资深猎头和我吐槽:
通常来说,在求职平台上,如果你要跳槽,你会更新简历;但是在领英上,你跳槽成功了,才会更新简历。
所以,这条华为新员工的领英更新,99.99%是真实的。
多说一句,正因为领英商务社交的属性,所以领英上往往多是实名社交,所以领英是为数不多没有网暴的平台。之前,我发过一个想法,感叹「领英上氛围好」, @弗兰克扬 老师及时指出,都实名,敢不客客气气吗?
因为有钱。
不仅是华为,如今中资企业能为顶级人才开出的薪酬远远高于外国人目前的薪酬。
我摘了一下外国薪酬网站关于BBC岗位薪资的数据,摘录一些供大家参考,以下数据都是年薪:
(BBC这是搞社会主义吗?经理薪资也不比卡车司机高多少)
事实上,Gavin Allen是BBC内部一步步爬上去的,本身薪资涨幅大概率是不如跳槽涨幅的。年薪能有30万英镑,就相当不错了。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分享过我的观点:
无论是法国数学家洛朗・拉福格,还是Gavin Allen,他们都不是第一人。
即使在华为,他们也不是第一人。
在恭喜Gavin的Post里,我看到一位华为员工:
我去翻了一下这位小哥的履历,入职华为1年多,在此之前:
也是一位大牛
大家可以搜索一下David Brady,杜克大学首席研究员。他负责的10亿级像素相机,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青睐, 2013年他曾尝试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筹集2.5万美元,但最终只筹得1007美元。
2016年,他移居中国继续这项研究,两年时间里,他的公司Aqueti(安科迪)获得了制造首款商用相机的足够资金,在两轮融资中筹集了约2800万美元资金。这一技术,可以清晰辨识百米距离的人员。
小鹏汽车目前自动驾驶的负责人,吴新宙博士就从高通加盟而来。
吴新宙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了电子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
在加入小鹏汽车之前,吴新宙曾在高通工作十余年,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负责人,除了致力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外,他还有着多年汽车研究、无线通信和车联网行业经验。
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吴新宙持有一百六十项专利,带领团队获得了多个汽车领域的工业奖项,是车载网络和下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关键发明者和参与者。
我始终认为全球化的趋势,不是某个国家某任总统可以阻挡的。
人才全球化,也将会是趋势。
在这过程中,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华为,还是小鹏汽车,还是腾讯小米阿里,都有巨大的人才竞争优势。
因为咱有钱。(话糙理不糙)
当Gavin晒出这段新的职业履历的时候,我相信他心里一定意识到会被抨击。
事实上,「爱国情怀」这种东西,哪个国家的网民也不缺少,英国也有五便士党嘛。
事实上,我在他的post下确实看到了批评,感谢LinkedIn的实名机制,大家还算隐忍,有一段评论是这样的:
Peter Dahlin:
非常棒的财务规划。希望你在老去的时候,会为这次跳槽感到骄傲
Gavin Allen回复:
我为BBC工作了27年,我不用再为钱跳槽了……我也已经挺老的了,但是我始终100%的为自己工作过的公司感到骄傲,他们为世界创造了价值,包括BBC,也包括华为。我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我的决定也欢迎大家的批评。
值得一提的是Gavin在BBC的老同事们一水的「恭喜发财」,很显然,他们真心为老同事这次跳槽感到高兴。
在跨国企业的认知里,中国人才的薪资,放在全球市场看已经没有竞争优势了。
写这句话的时候我很纠结,这其实是好事,说明中国顶尖人才拿到了他们应得的份额;但在另外一个维度。便宜不应该是中国人的标签。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未来的竞争肯定更难了。如果我们不比欧美人便宜 ,我们就要拿出更加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我知道,很多小伙伴感觉自己并没有挣到足够多的钱,怎么就被说挣太多了呢?
但是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们在对标国内外同一个企业,同一个岗位上的薪资时,已经发现,经过过去10年的涨幅,中国蓝领、白领、金领阶层的收入,对标国外,已经不低了。
(中国部分行业的薪资涨幅曾经多年盘踞在10%以上,到2018年后才逐渐下滑到7%;而欧美国家的很多企业在国外就没有年终涨薪的说法,就算调薪也在2%左右)
很多人可能已经把30米大刀拿出来准备收拾我了。
你说我挣钱多,为啥我自己没感觉呢?
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里引用过老东家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调研报告》
2021年的榜单里,你会发现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都排在世界前二十。
上海排在第六位,力压新加坡日内瓦;北京排在第9位,深圳第12位,反观欧美世界,没一个能打的,纽约排在第十四位,伦敦第18位,洛杉矶第20位。
咱们挣得多,但是开销也越来越大了(PS:这份调研里不考虑买房成本,只考虑租房成本)
未来,疫情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脚本会越来越频繁。
我们和外国同行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过去,我们可能想象不到,和我们争夺岗位的是一个新加坡人,法国人,甚至是印度人。未来这一切都有可能。
我自己也经历过面试4轮,最后比薪资要求阶段输给一个新加坡同仁的经历……
这几年,我经常在想的是,如果再有一次竞争机会,相比国外同行,我的优势在哪里?
因为在资本和企业眼里,创造价值的才是人才,肤色国籍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倒是觉得,这是另外一种道路。西方不是很会搞舆论战嘛,造谣玩抹黑是一把好手,拥有极其丰富的经验。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花更多的钱把这些人给招安了,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去反攻他们,那岂不是即可以反攻,又可以学习手法培养一批专业人士来用?
当然,除去这种进攻作战的功能之外,BBC拥有多年的经验和成熟的媒体运作体系,非常了解宣传那一套做法。中国品牌缺的是什么?产品能力?不是,而是把故事说好。
当基础已经打好之后,接下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重要了。西方国家的那些什么LV之类的,你说审美,质量之类的吧,是玄乎的要命,主要是他们把故事说好了,只要消费者和观众看了觉得牛逼,高大上,那么就可以抬高价格,提高产品附加值。
而华为如果能把这一套给弄来,那么可想而知,在以后的宣传上就会搞点有逼格的东西出来,提升品牌力,而且这个BBC高层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来的,太懂得西方那一套了,用西方人的思维去做传播,西方世界也比较好接受。
立场决定视角,屁股决定脑袋,其实很多整体黑的媒体,自己非常清晰。这个事情不在于顶尖人才,而在于对方的经验和人脉。在此之前,英国政府的前首席信息官,也成了华为的雇员,在英国和中国前几年还是蜜月期的时候,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类似的还有很多游说公司,往往都是一些已经退出来的政界和媒体圈的一些人士,去发挥作用。
归根结底,是钱是不是给够的问题。
华为这些事情做的很对。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