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管金字塔叫mr。
因为不会打圣书体,所以只能截图。
上面这个文字是古埃及圣书体,不过是现代人用图案进行了大量装饰,把字符完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古埃及人写圣书体没有这么繁杂。
这个单词转写是mr,通常读成mer。古埃及圣书体是不记录元音的,有部分单词的元音可以通过历史语言学的方法考证出来,有点像我们考证汉语上古音。比如通过科普特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构拟,还可以通过异文直接推。古埃及语的元音体系可能类似阿拉伯语,有a、i、u三个音位。至于如何读这些没有元音的单词,相对比较随意。有些单词有固定读法,大概就像汉语某些异读一样,口耳相传留下了。其余情况下,辅音之间的元音都靠脑补,一般习惯性都是读e(我手边有元音标示的资料都是法国人编的,不知道是不是法国人的习惯)。
圣书体一般来说一个单词由意符和声符组成。意符相当于汉字的形旁,声符相当于汉字的声旁。圣书体中,意符大概几百个,声符有一百多个,其中有30来个单音声符,50来个双音声符,还有80来个三音声符,有些意符既是意符也是声符。
有时候,出于书写空间和美学原因,书写者会用等效的声符替换。比如:两个单音声符可以用相应的双音声符替换;同时出现的几个声符中,某个声符是多音声符,包含了其他声符的发音。
因为书写有一定灵活性,所以圣书体有类似汉字的异体字。尽管圣书体的书写规矩特别多,变化非常慢,但是埃及历史非常长,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单词的书写习惯还是有一定改变。有些“异体字”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以后才有,类似汉语的“后起字”。
金字塔mr在晚期古埃及语的圣书体中,还有如下写法:
金字塔也不止mr一个名字,在古埃及的文献中,金字塔流传下来的称呼还有:
很多金字塔还有专门的名字。
比如最著名的三座金字塔的名字:
吉萨大金字塔:
哈夫拉金字塔:
门卡拉金字塔:
另外:
乌瑟卡夫(第五王朝)的金字塔:
阿门内姆哈特二世(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的金字塔:
金字塔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史前巴达里文化(公元前4500—3100年)中,就已经发现该文化中存在着丧葬文化,略晚的涅伽达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100年)能看出丧葬形式有明显的社会分化。
金字塔就是在“堆土(石)堆”,这种墓葬形式始于史前,建立在埃及人宗教神话体系和世界观之上,和太阳崇拜与创世有关。赫利奥波利斯的地方神阿图姆,即是最早的太阳神,也是创世神,他诞生于混沌之水的土堆中,所以土堆就有了创世的含义在里面。这个土堆叫原始丘。
原始丘在古埃及语中为:
这个图案也是最基本的声符。由于“土堆”的重要含义,古王国时期的很多建筑,比如金字塔、方尖碑、神庙房顶、柱子,都有一个黄铜或者黄金做的锥顶。那个锥顶就象征着原始丘,在古埃及语叫benbent(前面有截图提到),这个词和benben奔奔(前面有截图提到)是同源的。
在古埃及,最早的帝王陵墓是平顶墓。
这种平顶墓英语叫mastaba马斯塔巴墓,源自阿拉伯语,本意是长凳。因为这种墓非常像阿拉伯人在家门口放的石凳,故而得名,在古埃及语中叫is。
到了第三王朝国王左赛尔在位时期,天才维齐尔(宰相)伊姆霍特普想到了一台一台修阶梯金字塔的方法,修建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金字塔状建筑——位于萨卡拉地区的左塞尔金字塔。但是这种金字塔外型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金字塔有一定区别,它是阶梯状的。
阶梯状金字塔的古埃及语叫iꜥr
等到第四王朝,埃及才开始修建像吉萨大金字塔那样的金字塔。
整个古王国时期,埃及国王的王权是逐步削弱的,等到第六王朝后期,地方权贵的权力进一步加深,国王的权力逐步下降,又逢尼罗河连续几年水量不足引发饥荒,埃及陷入混乱。随后是持续几百年的中间期,朝代更替频繁,这些法老也没有精力和实力修建金字塔。直到中王国的十二王朝创立者阿门内姆哈特二世时期才又延续了这一风俗,不过也没有持续多久,后来因为盗墓和经济等各方面原因,这一丧葬文化就彻底绝迹了。
英语的金字塔pyramid一词源自古希腊语pyramis的复数pyramides。词源词典网站的解释是:这个词可能是古埃及语pimar“金字塔”,但是我翻了好几本词典都没有找到这个词,所以暂时存疑。另有一种说法,说这个词源自古埃及语pr-m-ws“金字塔的高度”。也有说法pyramis是古希腊语pyros“小麦”+amao “堆”,意思是“麦粒堆”。
最后,pyramid一般专指古埃及的金字塔,两河流域和玛雅人的金字塔一般用ziggurat表示。Ziggurat源自阿卡德语 ziqquratu“高、高度”,ziggurat有“把建筑修得老高老高”的含义。Ziggurat和pyramid有一定区别。Ziggurat通常是神庙,也可能是陵墓,但是顶上有小平台。Ziggurat顶上的小平台可能还有建筑,而pyramid就是一个尖顶的陵墓。
Mer
补充一下以上两位答主的回答。前两天我见到另一个相关问题时,突然想起了另一份文献——《梅勒日志》。
《梅勒日志》(又名Papyrus Jarf)是已知最早有文字的莎草纸,2013年为Pierre Tallet带领的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考古队在红海沿岸Wadi al-Jarf用于存放船只的人造洞穴前发现。这是一部4500年前写成的日志,文字以圣书体和僧侣体写成,记录了古埃及第四王朝从图拉采石场往吉萨运送石灰石数个月的工作经历。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称《梅勒日志》是“埃及21世纪最大的发现”。
这部中层官员、监工梅勒的日志被认为始于法老胡夫统治的第26年,主要包括梅勒和船员的日常活动清单。保存最完好的部分(Papyrus Jarf A和B)记录了白色石灰石块从图拉采石场乘船运输到吉萨的情况。梅勒手下管理40人,每十天会运送两到三轮,每轮运输大约三十个两到三吨的石块,相当于每月运输两百个石块。这部分日志记录的时间是7月到11月。尽管该日志没有具体指出这些石头用于何处,什么目的,但是基于日志的时间是胡夫统治末期,Tallet认为这些石头最有可能被用于包覆胡夫金字塔外墙。
除了梅勒之外,日志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个人。最重要的是Ankhhaf(胡夫同父异母的兄弟),从其他来源得知,他应在胡夫时期担任王子和宰相(此职位可能延续到哈夫拉时期)。在莎草纸中,他被称为贵族(Iry-pat)和Ra-shi-Khufu的监督者。后者指吉萨的港口,塔莱特认为在那里运输了石块。
这份草纸由考古队整理出版,名为《红海莎草纸I梅勒日志》(Les Papyrus de la Mer Rouge I. Le "journal de Merer"),文中多次提到胡夫金字塔(Akhet-khufu),“意为胡夫的地平线。梅勒等人的工作就是给胡夫金字塔“贴砖”。
据此书在网络上公开的图片可见,该文献过于残缺,文字残断不堪,且均为流水账,因此我只选择草纸A的AI部分译成中文(英译者为Colin Clement),草纸A的AII部分仅转载英译,草纸B也没有必要译出了,回答这一问题已经足够了。
莎草纸A译文如下:
Section AI
本月第1日: ... spend the day ... in ...
第2日: ... spend the day ... in ...
第3日:离开王宫,向[上游]驶向图拉(Tura),在这里过夜。
第4日:从图拉出发,早上乘船向下游驶向胡夫的地平线(Akhet-khufu),过夜。
第5日:下午从图拉出发,驶向胡夫的地平线。
第6日:从胡夫的地平线出发,向上游航行至图拉……
第7日:早上从……出发……
第8日:早上从图拉出发,向下游航行至胡夫的地平线,在这里过夜。
第9日:早上从胡夫的地平线出发,向上游航行;过夜。
第10日:从图拉出发,停泊在胡夫的地平线。来自……aper-team……
Section AII
Day 11: Inspector Merer spends the day with [his phyle in] carrying out works related to the dyke of Ro-She Khufu ...
Day 12: Inspector Merer spends the day with [his phyle carrying out] works related to the dyke of Ro-she Khufu ...
Day 13: Inspector Merer spends the day with [his phyle] ... the dyke which is in Ro-she Khufu by means of 15 phyle of aper-teams.
Day 14: [Inspector] Merer spends the day [with his phyle] on the dyke [in/of Ro-she] Khufu ...
Day 15: ... in Ro-she Khufu ...
Day 16: Inspector Merer spends the day ... in Ro-she Khufu with the noble ...
Day 17: Inspector Merer spends the day ... lifting the piles of the dyke ...
Day 18: Inspector Merer spends the day ...
Day 19: ...
Day 20: for the rudder ... the aper-teams.
She Khufu意为“胡夫之池”,Ro-She Khufu指“胡夫之池的入口”。胡夫之池极有可能是金字塔附近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位于葬祭庙附近的人工湖上,是金字塔工程的管理总部,整个项目都在那里领导。
这份文献明确地指出,胡夫金字塔的原名即是Akhet-khufu。我们也可在文献中看到古埃及金字塔时代,大量的无名的劳动者为建造金字塔做出的贡献。
我们还要感谢Pierre Tallet的考古队以及背后无数的古埃及学家,正是他们一步步揭开了金字塔神秘的面纱,把一个个真实的金字塔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
另有两篇文章引用英译的文章:
The log book of Inspector Merer from Wadi al Jarf and the pyramid of Cheops / Khufu – Roger Pearse
Translation of the Oldest Ancient Egyptian Papyrus Offers Clues About Great Pyramid
金字塔在古埃及文中直接写成一个带基座(可能是围墙)的三角形建筑,读作mr,元音省略,自行脑补。
这个词的完整形式是
古王国时期写作
或
新王国时期写作
或
或
具体的金字塔在古代应该都有自己专属的名字,比如胡夫金字塔被称为胡夫的地平线。
mr也是孟菲斯这座城市古名的组成部分,因为古王国金字塔都集中于孟菲斯地区。另外,孟菲斯(mn-nfr)这个称呼可能源于上面所示佩皮一世金字塔的名字,两者在古埃及语里都意味着“持久的美丽”。
这个词可以用来泛指坟墓,它常和各种表示坟墓的词结合在一起。
在第20王朝,这个词甚至可以用来形容成堆的尸体。
这个词的本意可能是石头堆、土堆,词源存在很大争议。
ps:古埃及人看到的金字塔可不是黄不拉叽的,他们特意采用有着洁白外观的高档石材作为金字塔的饰面材料,有的金字塔还会覆盖以粉红色的花岗岩,并且塔顶会镀上琥珀金;这些饰面材料在几千年的时光里不是自然剥落了就是被人盗走了。
补充一下mr的手写体形式,下图展示了mr这个字符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时期所对应僧侣体字形的演变。圣书文(也就是一般人口中象形文字)只用于极正式的场合,埃及人日常使用的当然是更简便的字体。不经过特别训练手写圣书文是很困难的,而且出来的效果极差,在古代这无异于是在亵渎神圣之物。圣书文更常以雕刻的形式出现,雕刻的圣书文通常都很精致美观,字形也最正式规范,所以希腊人以“神圣的雕刻”称呼圣书文。虽然现在只要提起古埃及文字人们就会想起圣书文,但对古埃及人而言这种图画般的字体并不常用。
更多的字形演变
你以为古埃及人是这么写字的
实际上古埃及人是这样写字
akhet-khufu的性质原来有争议?我手里《梅勒日记》的研究报告里面怎么没有提过这一点?
日记原文中akhet-khufu明确带有金字塔的定符,第5日的报告里还采用了“胡夫金字塔城”的表达,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马克莱纳在负责这里的考古工作。
上面是官员斯奈努卡的一个头衔“胡夫金字塔城的监督”
胡夫他爹的金字塔也配备有一样的管理员
Akhet-Khufu也出现在胡夫金字塔葬礼堤道的砌块上,甚至中王国民间文学中也有它的身影。在胡夫与术士德迪的故事里,胡夫想要从德迪那里获得古代的神秘知识(托特的奥秘或者翻译成托特神殿内石室的数量),以帮助他完成自己的陵墓工程(原文以“地平线”一词表示)。
西方也有民科!不要随便找一篇英文文章,就以为代表了正经学界的看法。